時間:2021年08月09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要】現如今,中國力量背后的文化對世界起到振聾發聵的作用,受到世界的關注,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 著智慧,而中國古詩文中深藏的智慧,卻因跨文化交際的困難只向世界展現出冰山一角,古漢語的表達高度簡 潔凝練,外語國家很難體會其美感,中國的文化輸出迫切需要探究古文的翻譯策略,讓各國讀者從譯文中有效 地接受中國文化。中國古詩文的精妙之一在于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古詩文英譯后的意境傳達是實現有效文化 輸出的關鍵。《桃花源記》是中國古典詩文中傳達意境的典范。本文從中國文化輸出的角度,就英國著名漢學家 戴維斯所譯《桃花源記》進行鑒賞、解析,并對比賞析中國著名翻譯家林語堂的譯本,探究使古詩文英譯具有 對等意境的翻譯策略。
【關鍵詞】文化輸出;“信、達、雅”;可譯性;戴維斯《桃花源記》英譯
一、戴維斯
(A.R.Davis)與陶淵明 陶淵明是東晉詩人,經歷戰亂與朝局的動蕩,因理想 與現實不可調和而歸隱田園,他的詩文代表了中國文化中 返璞歸真的一部分。澳大利亞悉尼大學東方文化研究室 教授戴維斯(A.R.Davis)是陶學研究最知名的學者之一, 他的研究結合了歷史和西方的哲學,指出陶淵明本人內 心的矛盾,補充了以往研究對陶詩一味冠以“自然 ”的評 價。
《桃花源記》是他虛構的理想世界,漁人最后離開桃 花源并“不復得路”即是他內心對這種理想世界是否真正 存在充滿矛盾的反映。戴維斯對文章體會獨到,他的譯本 《陶淵明:他的詩歌及其意義》(Tao Yuanming,his works and their Meaning,1983)是西方陶學研究規模最大,也 是最有學術性的一個譯本。
二、文化輸出
文化輸出是指讓其他國家的人民在思想上接受本國 制度、語言、藝術、歷史等物質與非物質的文化。感受到本 國文化的先進與優越,因崇拜而學習該國文化。中華民族 經歷了五千年的蛻變,積淀了璀璨的文化,在文學及哲學 上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人類的戰火雖平息了半個多 世紀,但各國仍然摩擦不斷,帝國主義仍有死灰復燃的跡 象,在和平的表面下進行著分裂行為,意圖稱霸,而中國儒家文化倡導“以和為貴 ”,中國文化是當前復雜多端的 世界格局中為保證人類和平與發展迫切需要的,外交發言 中常博引古詩文,展現大國格局,中國古文中的智慧也應 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承擔起世界文化建設的任務,古 文翻譯成為文化輸出的重要媒介,古文翻譯是否能忠實傳 達出其特有的意境就成為有效文化輸出的關鍵。
三、古文英譯的意境保留策略探索
(一)充分理解原文含義
要翻譯出意境,首先譯者要能讀出意境,這在戴維斯 的《桃花源記》英譯本中有明顯的體現。 如:《桃花源記》 戴譯:Peach-blossom source 林譯:The Peach Colony 有人認為戴維斯將桃花源的“源 ”理解錯誤,選擇了 簡單的直譯,而林譯中colony 意為移民隊、殖民地,這個 譯法體現了文中為躲避戰亂舉族逃亡隱居的一個群體, 理解和表達都非常到位 ;但戴維斯的版本也并非錯譯,只 是在探究“源 ”這個字的意義的基礎之上,結合原文漁人 從溪水的源頭發現桃花源的情節選擇了“source”一詞, 兩者角度不同,林譯更加西化,容易被西方人接受,而戴 譯則保留了神秘的東方色彩。
(二)保留原文風格與結構
《圣經》中巴別塔的故事,解釋了世界上各種語言是同 一種語言分化而成,解構主義借這個故事展示語言多樣性 的重要性。語言源于人類的生活生產,人類活動的共性使 語言的創造具有相似的智慧。已有學者發現史前古漢語中 有些字音與英語中同義詞匯讀音接近,為兩種語言的轉換 過程中保留原文風格與結構提供了理論依據,戴譯巧妙 運用從句、插入語,倒裝等句式,將英譯篇章與原文語序 基本對應。
如:“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戴譯:“The grove ended at the stream's source,and there he found a hill.In the hill was a small opening from which a light seemed to come.” 林譯:“When he came to the end of the grove,he saw a spring which came from a cave.Having noticed that there seemed to be a weak light in the cave.” 戴譯運用倒裝句和定語從句,未改變語序且表達地 道 ;林譯表達準確,但為符合英文表達改動了句式順序, 失去了古漢語的原汁原味,另外對“小口”一詞的處理,林 譯用了“cave”一詞,直接點出洞穴,而原文表達是一個未 知的“小口”,“opening”同時有“洞穴 ”和“通道 ”的意 思,更能反映原作意圖。戴譯通篇基本不改變語序。可見 語言的熟練使用,為古漢語與英語表達效果無限接近對 等提供了新的可能。
(三)逐詞推敲,字字落實
嚴復的“信、達、雅 ”翻譯原則已近百年,已成為翻譯 的指導原則。翻譯作品達到前兩者已屬不易,而“雅 ”之 原則,體現在譯者對譯入語的編輯功底,“雅 ”的譯文便 可與原文比肩甚至成為超越原文的佳作,中國古典詩文意 境高雅,若翻譯未能實現“雅 ”,便無文化輸出的意義,優 秀的古文譯作,可以因“信 ”“達 ”而“雅 ”,戴譯《桃花 源記》中原文每一個字,在譯本中都可以得到落實,因此 文中靜謐或熱鬧的氛圍得以精準呈現。
如:“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戴譯:“The clothes of the men and women who came and went,planted and worked among them were entirely like those of people outside.” 林譯:“the dresses of the men and women were like those of the outside world.” 其中“往來種作 ”四字,用“came and went, planted and worked”一一對應,生動展示人群熙攘勞作的畫面。 而林譯的表達則過于平淡,卻缺少畫面感。
(四)尊重譯入語表達習慣
若生硬地追求源語風格反而會讓人不知所云,無法實 現有效的文化輸出目的,要使譯入語讀者理解中國文化之美,就需要在兩種文化的表達方式無法達成理解性轉換時 尊重譯入語的表達,戴譯在處理古文的借代修辭手法時做 出必要的取舍,采用歸化翻譯,有助于英語讀者接受。 如:“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戴譯:“The white-haired and the children with their hair in tufts happily enjoyed themselves.” 林譯:“And the old men and children appeared very happy and contend.” “黃發 ”指老年人頭發由白轉黃,后指老人。“垂髫”: 古時童子未冠者頭發下垂,后指兒童。“黃發垂髫 ”便是 指老人和兒童。林譯直接用“The old men and children”, 未體現出原文修辭手法 ;戴譯則保留了修辭手法,西方人 的發色不同亞洲人的黑色,白發也不一定是老人,用發色 指代很有東方的味道,但“黃發 ”指代老人西方人很難理 解,譯者折中譯為“white-haired”。“垂髫 ”的處理則直 接采用注釋,方便讀者理解。戴維斯的翻譯中對歸化與異 化的巧妙取舍也實現了有效的文化輸出。
文化論文范例:明初政治文化與宗泐的創作
四、結語
本文從文化輸出是否有效入手,探討古文英譯的翻 譯策略,翻譯作為連接兩種文化的媒介,對譯者提出雙重 要求,既要深鉆源語文化,又要對譯入語信手拈來。探究 過程中,筆者對古文的可譯性深信不疑,按照“道可傳,意 可宣 ”的思想,任何思想都可以用語言傳達,翻譯的哲學 在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同心同理之處即可相通,翻 譯,可用無限的語言發揮表達。文化差異使古文表現出暫 時的不可譯性,翻譯的創作性使翻譯標準眾說紛紜,但當 人類認知水平和對語言的掌握水平突破了現在的障礙,相 對不可譯便會轉換為絕對可譯。隨著我國對世界的影響力 增強,中國的文化將逐漸潛移默化為世界的文化。
參考文獻:
[1]田靜.生態批評視角下《桃花源記》英譯本解讀[J]. 今古文創,2020,(45):80-81.
[2]蔣繼春,陳雷.解讀凱瑟琳戴維斯的著作:《解構主 義與翻譯》[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11):146-147.
[3] 陳文智.中國古漢語語法與現代英語語法的對比 研究[J].才智,2018,(08):184-185.
[4] 王風 .嚴復“信達雅”爰及“所謂文字上的一種潔 癖”[J].文藝爭鳴,2020,(04):30-41.
[5] 李靜.跨文化視角下翻譯中的歸化和異化[J].校 園英語,2019,(51):239-240.
作者:黃曉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