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11月01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通過自編問卷對208名醫學專業來華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狀況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留學生跨文化適應整體處于較高水平,文化適應較學習適應、生活適應、人際交往適應這三個維度適應難度更大; 人口統計學變量中的年齡和海外經歷影響文化適應維度、語言能力影響生活適應維度、在華時間影響學習適應維度; 并根據調查結果顯示的問題制定了應對策略。
一、問題提出
跨文化適應,又稱文化適應,由美國人類學家Robert Redfield于1936年最先提出,其主要是指“由個體組成的具有不同文化的兩個群體之間,發生持續的、直接的文化接觸,導致一方或雙方原有的文化模式發生變化的現象”。 基于這一概念,Ward將跨文化適應分成兩個維度,即心理適應和社會文化適應。 心理適應是指幸福感和滿意度,受性格、適應方式和社會支持等因素的影響。 社會文化適應限定于行為技巧,如改變自己去適應東道國文化或與東道國人們進行有效互動。 社會文化適應涉及東道國文化背景下影響學習及社交的諸多因素,比如語言能力、跨文化策略、居住時間、文化距離等。
國內學者對跨文化適應的研究主要是對跨文化適應進行理論綜述、對跨文化適應現狀進行調查研究,并針對調查結果提出管理對策和服務等。 其中,實證數據分析與基于經驗的對策探討以及對整體結構的把握,共同構成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研究的要素。 這些研究雖然能夠為跨文化適應及留學生管理工作提供理論指導,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 因此,文章以河北留學生為例,主要研究河北醫科大學醫學專業來華留學生對河北社會文化的適應情況,從中發現問題,并以此提出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的應對策略。
二、研究方法
(一)調查工具
Ward和Kennedy 制作的社會文化適應量表(SCAS)主要用來測試個體進入新的社會文化環境時,其行為與認知的適應難度。 盡管該量表有多種版本,但一直被應用于大量文化語境的測試,且具有較高的信度。
文章采用問卷調查法,對社會文化適應的調查參照SCAS量表,結合留學生來華學習的特點,從學習適應、生活適應、文化適應、人際交往適應4個維度,自制“來華留學生社會文化適應量表”。 為避免產生歧義,問卷采用英文表達。 該量表要求被試者自測在華學習生活中對社會文化適應中具體問題的適應難度,采用5點量表記分,“1”表示沒有困難,“5”表示很困難。 得分越低表明適應的困難水平越低,說明該被試者對東道國的社會文化環境適應水平越高。 本量表4個維度共計24個項目,學習適應和生活適應各5個項目,文化適應和人際交往適應各7個項目。 量表總Cronbach系數為0.918,表明量表具有很好的信度,可以廣泛推廣; 4個維度分別為0.748、0.660、0.733和0.761。
人口統計學變量包括性別、年齡、地區、在華時長、漢語水平、來華前海外經歷6個問題。
(二)調查對象
本研究選取河北醫科大學MBBS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政府獎學金生作為被試者進行問卷調查,共收回問卷208份。
(三)數據分析
根據每項得分,用SPSS進行數據分析。
三、研究結果及分析
(一)社會文化適應現狀整體分析
按照分析慣例,將“來華留學生社會文化適應量表”的總分除以項目數的均值,作為衡量留學生社會文化適應水平的指標。 結果顯示,量表總平均分為1.96,表明河北醫科大學的留學生對社會文化整體適應水平較高,適應程度較好。 學習適應、生活適應、文化適應、人際交往適應這4個維度的均值分別為1.70、1.73、2.35和1.91,除文化適應維度處于中度水平外,其他3個維度均為較高水平。
(二)不同年齡段留學生的社會文化適應狀況分析
研究將不同年齡段留學生對社會文化適應的4個維度進行比較分析,結果顯示:不同年齡段的留學生在文化維度上存在差異,F=2.66,P值為0.048<0.05; 而其他3個維度上不存在顯著差異。 事后進一步進行兩兩檢驗分析后發現,在文化適應維度上,18~20歲與25~30歲、20~25歲與25~30歲存在差異。 總體上講,18~20歲的留學生對文化適應的難度最大,符合一般推論的邏輯。
(三)在華不同時長的留學生社會文化適應狀況分析
研究將在華時間分成1年以下、2年、3年和3年以上4個層次,分析結果顯示:在華時間不同的留學生在學習適應維度上有差異,F=2.71,P值為0.04<0.05; 事后兩兩比較分析的結果顯示,1年以下與3年以上存在顯著性差異。 4個層次中在華時間由短到長,留學生的學習適應難度越來越高,這個結果完全符合醫學的專業特點。
(四)漢語能力不同的留學生社會文化適應狀況分析
將不同漢語能力水平的留學生在4個維度上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漢語水平僅在生活適應維度上存在差異,F=3.04,P值為0.032<0.05; 在其他3個維度均無顯著差異。 進一步進行事后兩兩比較分析結果顯示,沒有通過HSK考試的留學生與通過HSK4級、HSK3級、HSK4級考試的留學生存在顯著差異。 這一結果證明,HSK4級考試是留學生在華生活難度的分水嶺,更說明2016年以來學校實行的進入臨床前要求通過HSK4級考試的規定,較之前的HSK3級考試的要求,更符合留學生在華生活的語言能力需求,也應將HSK4級考試作為臨床實習的基本語言能力要求。
(五)來華前的海外經歷對留學生社會文化適應狀況的影響分析
研究將海外經歷分為沒有、1~3次、3~5次和5次以上4個層次,在社會文化適應的4個維度上進行分析后顯示,僅在文化適應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F=2.93,P值為0.035<0.05; 其他3個維度上無差異。 事后兩兩比較分析顯示,沒有出國經歷和1~3次出國經歷、1~3次和5次以上出國經歷存在差異。 結合4個層次的均值分析表明,出國經歷1~3次的留學生文化適應水平較高。
四、來華留學生社會文化適應問題的應對策略
(一)來華留學生社會文化適應的主要問題
1.留學生文化適應難度普遍高于其他適應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醫學專業的留學生,其文化適應相較于學習、生活、人際關系這3個維度的適應,具有適應難度高的特點。 來華學習醫學的留學生多數習慣于科學思維,文化敏感度較低,對中國風俗習慣和價值觀沒有足夠的認知,這些因素造成留學生主觀能動地適應中國社會文化的能力較低。
來華學習醫學的留學生專業課程多,中國文化課程相對較少,學習中國文化知識的時間和機會有限,而且河北醫科大學中,占在校留學生人數超過80%的MBBS專業的留學生獨立成班,全英文授課,加之留學生宿舍單獨設置,這些都造成醫學專業留學生與中國學生接觸的機會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文化隔離的出現。 由此可見,醫學學科的學習特點造成留學生了解中國文化的渠道以及體驗中國文化的機會有限,學習和掌握跨文化適應技巧的機會也受到限制。
2.漢語水平較低造成生活適應難度加大
調查結果中,沒有通過HSK考試的學生占64.42%,通過HSK3級考試的學生占16.83%,通過HSK4級、HSK5/6級考試的學生占18.75%。 語言水平直接影響留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造成留學生缺乏歸屬感、交際困難,導致消極知覺。 此外,語言水平低還關系到臨床見習課的學習效果,影響留學生對醫學的追求。
3.醫學專業課程設置造成的學習適應難度隨年級升高而增大
在華時間長短這一因素并未造成預想的生活適應、文化適應等方面的差異,而是體現了學習適應維度上的差異,這也恰恰反映醫學專業課程設置的特點。 三年級以上的學生開始進入臨床見習和實習階段,不僅需要扎實的醫學知識基礎,更需要應對臨床學習的靈活性,因此,年級越高,課程越多,難度越大。
(二)來華留學生社會文化適應的應對策略
1.入學教育中增加跨文化適應教育
跨文化適應研究學者Alder指出:大多數人都是在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觸之后,才形成對自身文化和價值觀的認識,意識到自己是自身文化的產物。 兩種文化的差異形成沖突時,便會產生跨文化適應障礙,如果能夠正確認識文化差異,以包容的心態理解不同價值觀和行為習慣,會對跨文化適應起到正向促進作用。 在入學教育中加入跨文化適應教育,提高文化共感性。
2.重視開發中國文化及漢語的隱性課程
知識產生并且應用于一定的情景與文化。 只有在這樣的情景與文化中學習,才能獲得對知識真正的理解,真正掌握知識的應用能力。 因此,文化的學習不應僅限于課堂中顯性的教學活動,社會文化的實踐活動作為一種隱性課程,更有利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求,增進對中華文化的理解。 春節時寫春聯包餃子、端午節包粽子吃粽子、中秋節賞月吃月餅等,都是將文化課程教育內容與留學生親身體驗相結合的活動。
心理學論文投稿刊物:《心理科學進展》,月刊,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主辦,科學出版社出版,國內外公開發行。辦刊宗旨是反映心理學各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
3.注重留學生心理咨詢服務建設
留學生在不同的學習生活階段,會出現不同的心理及文化適應困難。 因此,醫科大學應建設以跨文化適應心理咨詢為主、學習規劃和心理建設等為輔的留學生心理咨詢服務,幫助留學生盡快化解心理問題,從而以積極健康的心態投入在華學習生活中。
參考文獻:
[1]余偉,鄭鋼.跨文化心理學中的文化適應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2005(6):134-144.
[2]Searle.W.,Ward.C. The prediction of psychological and sociocultural adjustment during cross-cultural transit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90,14(4):449-464.
[3]Ward.C.,Kennedy.A. The measurement of sociocultural adap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99,23(4):659-677.
作者:那佳 謝晉 康婧 房興旋 祁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