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3月11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各種人文與精神的相互碰撞,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與文化載體的形象符號,即本文所指的中國元素。將中國元素應用到公益廣告設計中,一方面能完美地詮釋出中國元素背后所代表的中國文化,向世界人們展示中國魅力;另一方面能借助公益廣告,讓人們在警醒自我的同時,將中國文化很好地傳承下去。
相關論文范文閱讀:動畫在電視公益廣告的應用
這篇影視文化類投稿論文發表了動畫在電視公益廣告的應用,動畫是一種綜合的藝術形式,人們通過動畫的形式認識,道德文明對自身及社會的重要意義,那么動畫技術在電視公益廣告中是如何應用的呢?論文做了如下探討。
一、公益廣告設計中的中國元素應用
民間傳統技藝與中國傳統文學藝術是公益廣告設計中較為常見的中國元素。天津泥人張、陜西皮影、陜西民間剪紙、版畫創作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深受廣告設計者青睞的中國元素。在某種意義上,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了是中國元素的表現形式外,更是溝通民族情感的紐帶。公益廣告設計中還會用到中國的傳統文學、民俗文化、傳統藝術等中國元素,其中,傳統文學又包含詩經、楚辭、唐詩、宋詞、元曲及中國傳統神話等。將其應用到公益廣告的設計中,能夠豐富廣告的內涵,增加親切感,讓受眾產生既熟悉又新鮮的感覺,無形中縮小了廣告與廣大群眾間的距離,引起人們的共鳴,進而將主流思想與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及民族氣節完美融合,并充分利用公益廣告所具有的教化功能、傳播功能,讓廣大群眾深刻理解公益廣告所要傳達的思想。
例如,央視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體創造的公益廣告,簡短有力的語言,配上符合節氣變化的畫面,再加上抑揚頓挫的旁白,令傳統的民俗文化變得生動有趣、簡單易懂,一改傳統民俗古板老舊的呆板形象,讓民俗文化獲得新生。“二十四節氣”廣告是配合農歷節日滾動播出,讓人們在觀看廣告獲得知識的同時,也記住先輩們的智慧,從而更好地傳承中華文化。
二、公益廣告設計中的中國元素應用創新
首先,中國元素為公益廣告設計者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豐富數據庫,但是公益廣告的設計者在公益廣告設計中融入中國元素時,不能直接抄襲,中國元素從某個層面上來講,是某個時代某個文明某個精神的歷史縮影,其所代表的某些含義隨著歷史的演變與時間的流逝,已經被賦予一定的內涵,如果繼續生搬硬套,則會讓最終出來的公益廣告變得格格不入。為此,廣告設計者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設計出的中國元素在體現中國文化精神的基礎上,符合當下的時代特征與審美特征,同時又能直接應用中國元素表達公益廣告所要表達的內容。
其次,公益廣告設計中除了直接引入中國元素外,還可以對中國元素進行視覺上的轉變,在中國元素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再次創作,或改變某個元素的視角,將幾種元素結合起來,通過不同的藝術形式表達出來,形成新的設計模式,輔以現代新媒體技術,用全新的表現形式與手法給受眾帶來既符合現代審美,又完美表達公益廣告思想主題的視覺體驗。例如,央視播放的公益廣告《筷子》,筷子是最能代表中國文化與民俗文化的符號,導演在廣告中用一雙簡單的筷子作為情感載體,將八個簡單而暖心的故事串聯起來,表達了八種不同的情感期待與文化寄托,直白而含蓄地呼吁大家珍惜與親友的每一次團聚,向人們弘揚分享、感恩、明禮、孝敬、尊老愛幼等傳承幾千年的華夏文明。
三、公益廣告設計中的中國元素應用誤區
得益于互聯網技術與智能設備的傳播,公益廣告的觀看者除我國群眾外,還有來自四面八方的外國友人。由于不同國家不同民族間的文化存在差異,公益廣告設計者在應用某個中國元素時,還需要考慮到國內受眾與國外受眾間的文化差異,充分挖掘和了解所需要用到的中國元素背后所代表的深層文化含義與歷史形成背景,規避因為對歷史文化不了解而觸碰到中華民族的文化禁忌。
例如,“龍”是我國獨特文化的凝聚和沉淀,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是權勢、高貴及榮耀的象征,在現代發展成為信譽與成功的象征。基于此,廣大國內外的公益廣告設計者應尊敬及重視“龍”這個中國元素符號背后所代表的重要意義,不能隨便將其用在公益文化中,也不能為了盲目追求公益效果,貶低“龍”這個中國元素,同樣,國內的公益廣告者在進行設計時,也要避免因國內外文化間的差異,而導致沖撞其他文化禁忌。綜上所述,中國元素是中國文化的代表符號,在公益廣告設計中應用中國元素,要重注對中國元素的創新與使用,將中國傳統文化與流行文化完美結合起來,進而加深廣大群眾對民族意識的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