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04月07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要 《鄉土中國》作為一本社會學專著,兼具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存在著較大的閱讀難度。在整本書閱讀指導的過程中,我們應從文體出發,以“概念”作為閱讀的抓手,立足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通過設置問題啟發學生思維,并最終形成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本文以課例分析入手,對這種導讀方法進行了較為詳細的闡述,并試圖以這種方式引導學生更好地閱讀理解《鄉土中國》這本專著。
關鍵詞 整本書閱讀;《鄉土中國》;概念;思維
開展《鄉土中國》的整本書閱讀活動,既要研究整本書閱讀的策略,又需要站在“學術論著”的立場上明確其文體特征,深入體驗作者作為人文學者發現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路徑,還要探尋陳述學術見解的思維過程和表述方式。所以,筆者在設計這堂導讀課的時候,主要兼顧了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導讀依據
1.文本解讀過程中對文體意識的緊密關照。李洪波老師在《文體、互文、課程與受眾——文本解讀應具備的四種意識》一文中指出,文章的文體特征不僅是形式的需求,更是審美的體驗。換句話說,文體的特征,不僅是創作者寫作時需要參考的標準,也是讀者閱讀文本時需要找尋的線索。作者在《重刊序言》中提到“這本冊子和我所寫的《江村經濟》《祿村農田》等調查報告性質不同。它不是一個具體社會的描寫,而是從具體社會里提煉出的一些概念”,還指出“概念從這個意義上,是我們認識事物的工具”。可見,作者并不打算作太多的細節描繪,從微觀角度挖掘中國鄉土社會的特征,而是立足于鄉土社會的整個范疇,試圖從宏觀抓住社會制度的根本。我們要認識本書中提及的中國社會,就一定要借助“概念”,而費老也確實在本書中提煉出許多“認識現象的概念”,“它不是虛構,也不是理想,而是存在于具體事物中的普遍性質,是通過人們的認識過程而形成的概念。”那么“概念”,既是論述的起點,也是論證的結果,這是本書顯著的文體特征,因此,可以成為走進文本有力的抓手。
2.教學方法選擇過程中對受眾意識的準確貼合。如果我們把語文課堂視為老師和學生以文本為媒介的一場對話,那作為受眾,學生與文本的聯系就是文本解讀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學生作為一種獨特的受眾,有著自己以往的閱讀體驗、生活經歷和審美經驗,這就形成一種受眾對文本的期待視野。概念是抽象的,鄉土是陌生的,造成了閱讀的距離,這就需要通過外在的形式拉進距離,營造閱讀氛圍,帶給學生閱讀期待。管賢強老師在《創建學習任務單:整本書閱讀教學的關鍵》一文中指出“以往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實施來看,基于學習任務單的整本書閱讀教學是其有效路徑之一。因此,在語文核心素養背景下,創新學習任務單成為整本書閱讀教學的關鍵”。筆者希望通過巧設題型的方式,給學生設置閱讀任務,創設閱讀情境,激發閱讀興趣。
3.具體知識的獲得轉化為思維能力的提升。從費孝通的整個生命史看,他致力于鄉土研究,足跡幾乎遍及中國廣袤的鄉土,從東部到西部,從家鄉到邊疆,從漢族村落到民族村寨,他用生命尋找中國社會的發展之路,摸索“鄉土”中國的歷史邏輯。40年代救亡圖存的方式有很多,實業救國、投筆從戎、執筆吶喊,還有一種就是作為一個社會學家對本民族做深入透徹的研究,從而找尋醫治的良方。費孝通也曾說“事實上,我一生的目標,唯一的目標,就是了解中國和中國人。”(李晟明在《中國人的自覺:費孝通傳》)可見,這本書的內容是具有實際指導意義的,所以筆者希望學生通過概念習得“鄉土”知識,也能結合原有的知識儲備,在有限的范圍內運用“費孝通的眼光”看問題。
二、教學過程
1.設疑導入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費孝通的《鄉土中國》,費先生開篇中這樣說道(PPT),同學們你贊同這個結論嗎?
我們說鄉下人土氣,雖則似乎帶著幾分藐視的意味,但這個土字卻用的很好。(《鄉土本色》)
生:同意。因為“土”字蘊含了很多意味,鄉下人以土為生。
生:我也同意,我認為土是鄉下人的生存特色。
師:用“土”來形容鄉下人,有同學不同意嗎?
生:現在鄉村發展很好,不能用土來形容了,鄉下人也很先進。
師:我們可以發現,這幾位同學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的理由主要是圍繞“土”這個字的理解展開的。那么你在贊同或反對時,作者的對“土”的理解又是什么呢?如果你們對“土”的理解有分歧,豈不是“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2.概念反駁
師:有了界定概念的認識,我們再來看這句話,(PPT)“鄉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文字下鄉》),首先就要弄清楚哪個字的含義?
生齊:愚。
請同學們閱讀P19第二段,對“愚”字概念界定。
參考句式:愚即……;愚是指……;愚不是……而是……
生:愚是指智力有缺陷,而不是指不識字。
師:為什么用這個句式?
生:因為對愚的認識有不同。
師:因為作者和城里人的認知不同,所以就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別的同學如何定義?
生:愚不是不識字造成的文盲,而是智力上的不足和缺陷。我也用的是這個句式,這樣能表達清晰。
師:很好,當概念有分歧,那么就需要進行合理的駁斥,提出準確的概念這樣才能得出合理的結論。在這個概念的基礎上,請同學們小組討論完成排序。
生1:我最先找到位置的是⑥,因為這句話是一句結論性的話,它反駁了前面的觀點,也就是最后的生成駁論。我的分論點一是①分論點二是③,再依次是②④⑤。師:對于這位同學最先得出的駁論,大家有沒有不同意見,(學生齊答沒有),那么前面的分論點呢?
生2:我和他的觀點不同,分論點一是一樣的,但分論點二是④。
師:為什么你認為這兩者是并列的分論點?
生2:分論點一是從鄉土社會本身的角度,分論點二是從文字產生的角度,這是兩種不同的理由。
師:這位同學分析了原因的不同方面,鄉土社會本身是內因,文字是外因,剛好構成了分論點,很好。我們來聽聽別的組的同學
生3:我最先找到位置的是推論一和推論一的遞進,分別是③⑤。
師:為什么你認為他們是遞進關系呢?
生3:因為關聯詞,不僅……而且……,這表明了遞進的關系。師:通過關聯詞找到句子的邏輯關系,這非常嚴密。
生4:我們對推論一和推論二的順序有分歧,有人認為是③②,還有人認為是②③。
師:那么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到底誰推導出了誰?是文字多余所以多文盲,還是多文盲所以文字多余呢?
生:是文字多余所以多文盲,因為沒用,所以不學。
師:不錯,對于不影響生活的事物,自然很難有學習的動力。通過這樣的分析我們不妨來完整呈現了一下順序:
分論點一①——分論點二④——推論一③——推論一的遞進⑤——推論二②——遞進駁論⑥
4.概念辨析
師:有了正確的概念才能讓邏輯更順暢,正如費先生自己在前言中所說:概念在這個意義上,是我們認識事物的工具。
5.方法總結
今天我們從概念入手,將它作為打開整本書閱讀的一把鑰匙,明確了“概念界定”“概念反駁”“概念辨析”的重要性,希望大家以后能運用這種呢方法展開對學術類著作的閱讀。
當然,我們了解這些的意義在哪里?一篇學術性的文章,我們需要追問它的實際效力在哪里?正如費孝通所說“在中國,不缺少幾個會治病的醫生,解除‘社會的疼痛’比解除‘個人疼痛’更有效。”他正是在那個積弊叢生的年代里“用科學之律令、察民群之變端,以明既往測方來也”(嚴復)。
專著出版知識:第一次出版個人專著需要指導嗎
《鄉土中國》作為一本社會學專著,兼具學術價值和閱讀難度,在整本書閱讀過程中能否“堅守語文學科的疆域”不越界,能否在宏觀感知下帶給學生微觀的文本品讀,這都是對執教者的挑戰。當然,閱讀學術著作的目的不同,方法也不同:如果是出于了解、理解的目的,那么只要找出論著中的觀點即可;如果是出于批判、借鑒、審視的目的,那么就要聚焦在學術論著的思路、論證、結構上。筆者立足于后者,希望通過概念導讀的方式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借“概念”打開《鄉土中國》這本專著。
[作者通聯:孫慧麗,浙江衢州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