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6月05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要】如今是全媒體時代,更是主流媒體“以質取勝”的新時代。有競爭力、影響力的傳統媒體在涉及大主題的報道中,正逐漸擺脫高高在上、嚴肅刻板、說教味濃的窠臼,在吃透主題內涵的前提下,從與群眾息息相關的小角度入手,讓新聞“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
【關鍵詞】主題報道;以小見大;百姓視角
1新聞報道的大主題和小角度
涉及重大主題的報道在報刊中多以頭版、報眼等重要位置與讀者見面,在電視新聞中也常見于頭條、提要等顯要位置。主題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領域,具體有會議貫徹落實、政策解讀、階段性總結、未來性展望等方方面面,涉及到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紛繁復雜的小內容。
新聞系列論文投稿刊物:《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季刊)創刊于1980年,由安徽廣播電視大學主辦。辦刊宗旨:開展學術研究,展示學術成果,繁榮科學文化,促進社會發展,貫徹“雙百”方針,開展學術爭鳴,立足安徽,面向全國,著眼電大,服務社會。
2從小角度切入大主題
2.1踐行“四力”的要求
習近平同志指出,要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大主題的新聞報道意義重大,需要我們用敏銳的觀察力、真情的筆觸來發掘生活中的智慧,沉下身子深入基層去尋找受眾的“興趣點”“興奮點”。“非凡腳力出眼力,勤思多學著華章”。
2.2群眾樂見的報道方法
新聞的受眾十分廣泛,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有各個年齡層、受過不同的教育。從小角度出發就是用百姓視角把高大上的變為平民化的,強化了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自己人效應”[1]。
3從別樣的“小角度”入手
3.1小群體,體現人文關懷
黨的喉舌有民聲,聲聲關心關注方為擔當。讓小群體成為“主角”,符合新聞顯著性、針對性的特性。同時,這也是堅持“以人為本”,關心每一類人民群眾、關注每一個普通群眾的要求,畢竟新聞宣傳無小事,事事入心入腦才是定力。因為,群體再小,也有其代表性,必須為他們發聲,體現人文關懷。
例如,《山里娃的冠軍夢》關注的就是從大山中走出的重競技項目運動員,這些孩子為了改變家庭狀況和冠軍夢,選擇了和其他孩子不同的道路。不少人聚焦金牌背后的故事,卻很少關注這些重競技項目運動員的金牌是否更加的與眾不同。這期節目,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了山里娃身上大山精神賜予的韌勁、渴望改變命運的沖勁、承受身心傷痛的忍勁,以及不忘初心祖國至上的情懷。
3.2小家庭,展現家國情懷
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國家富強,民族復興,最終要體現在千千萬萬個家庭都幸福美滿上,體現在億萬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上。因此,我們在挖掘新聞線索的時候,需要去思考,這個線索是否和家國情懷有關,特別是涉及到軍人、舍小家為大家的普通人的題材時,更需要往這方面聯想。
2019年央視《新聞聯播》新春走基層系列報道之《“五世同堂”的別樣春節》選取了重慶武隆的一個全國文明家庭。為什么會選擇這個家庭?第一,春節是闔家團圓的日子,五世同堂會有熱鬧喜慶的氛圍;第二,與良好家風傳承有關,無論是有軍功的戰士還是普通的家庭婦女,都對蘊含德、善、孝、仁、義、儉的“黃氏家訓”倒背如流。中國人傳統美德的傳承中,不僅有治理小家的智慧,更體現對待國家的民族大義。正所謂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和萬事興。
3.3小地方,凸顯大局胸懷
作為新聞人,必須要有擔當,而有擔當者必有大格局。新聞是時代的鏡子,它既要反映引領時代的,也要關注落后于時代的。如今,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正在從高速度增長不斷轉向高質量發展。然而是不是每個地方都跟上了快節奏和高質量呢?因此,我們在新聞采訪中,需要去關注經濟條件不那么好的民族地區、貧困地區。
例如,央視《慢火車照顧“少數人”》聚焦了西南地區的一列慢火車,它不到三百五十公里要開九個多小時,票價只要兩塊錢。在高鐵日行千里的背后,這樣的慢火車是否有存在的意義,是哪些人需要它的存在。原來,這列“慢火車”是大涼山等邊遠山區各族同胞的交通線、生活線、脫貧線、求學線、希望線。雖然慢火車和快時代格格不入,但卻有別樣的時代溫度。因此,我們需要去關注脫貧攻堅、少數民族等題材,并且結合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民俗文化深入挖掘,凸顯新聞人的胸懷大局。
3.4小物件,抒發歷史感懷
歷史長河中,人不過是匆匆過客。當我們在報道涉及時間跨度大的題材時,不妨關注歷史遺留的小物件。這些小物件可能是還保存著的,也可能是物質形態發展改變的。這背后,可以是一段故事、一種記憶、一絲感懷。從小物件的縱向對比中,表達我們想展現的主題。例如,央視在紀念改革開放40年周年時播出了《從小物件看生活大變化》,為觀眾展示了我國從改革開放之初物質短缺,到物質極大豐富的跨越式發展歷程。當然,除了找準小角度之外,還需注意細節的捕捉、節奏的把握、題目的吸睛,方能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
例如,《相遇在00:37》在采訪前,從小角度精心策劃,選擇堅守崗位堅守夢想的夫妻,他們舍小家為大家,甚至節日也難相聚;采訪中,記者精心捕捉細節、巧妙設置懸念;中,樸實的語言讓溫情的故事娓娓道來;制作中,用雙視窗同步推進故事扣人心弦,適當的同期運用更富現場感。可以說,這期新聞在采寫編攝多方面都值得學習和借鑒。總之,涉及大主題的新聞報道,要想收到良好的社會輿論效果,要巧妙地選取便于觀眾理解的小角度,在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中磨礪自己,提升新聞報道的質量,講好中國故事,將大主題變為群眾可以體悟的喜怒哀樂。
【參考文獻】
【1】溫斯琪.后新聞業時代新聞報道角度的重構[J].科技傳播,2019(22):50-51.
作者:王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