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页欧美-第一页综合-丁香花成人另类小说-丁香久久-顶级欧美色妇xxxxbbbb

學術(shù)咨詢

讓期刊論文更省時、省事、省心

“人一道”關(guān)系的老子模式

時間:2021年01月23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shù):

摘 要:人道關(guān)系是理解老子思想的重要線索,以人道關(guān)系觀《老子》,可得見老子五千言明確而清晰的層次和維度。 在《老子》中,人道關(guān)系既表現(xiàn)為人們對待道的態(tài)度、觀念、方式、行為等,也表現(xiàn)為人們的生存樣態(tài)與發(fā)展狀態(tài)。 人道關(guān)系與人們身心發(fā)展之間具有根

  摘 要:“人—道”關(guān)系是理解老子思想的重要線索,以“人—道”關(guān)系觀《老子》,可得見老子五千言明確而清晰的層次和維度‍‌‍‍‌‍‌‍‍‍‌‍‍‌‍‍‍‌‍‍‌‍‍‍‌‍‍‍‍‌‍‌‍‌‍‌‍‍‌‍‍‍‍‍‍‍‍‍‌‍‍‌‍‍‌‍‌‍‌‍。 在《老子》中,“人—道”關(guān)系既表現(xiàn)為人們對待“道”的態(tài)度、觀念、方式、行為等,也表現(xiàn)為人們的生存樣態(tài)與發(fā)展狀態(tài)。 “人—道”關(guān)系與人們身心發(fā)展之間具有根本關(guān)聯(lián),理想的“人—道”關(guān)系促成“人—道”交往的理想模式,并促成人們理想的生存發(fā)展過程與結(jié)果。

  關(guān)鍵詞:道家; 老子; 道; “人—道”關(guān)系

老子思想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天人合一”與“道人合一”特征成立的前提是肯定人與“天”“道”的同質(zhì)性與同構(gòu)性,并承認人與天、道交往的實存性與互動性。 “人—天”或“人—道”互動為天人和諧共生愿景的構(gòu)建及實現(xiàn)提供前提與可能。 先秦道家老子獨創(chuàng)“道”論,將前代之“天”與“帝”拉于道之下,主張“天法道”(《老子》第二十五章),認為“道”乃“象帝之先”(《老子》第四章)。 在肯定道的宇宙終極法則的地位之后,老子以道之周行不殆、變動不居的特性為因由,展現(xiàn)道“樸散則為器”(《老子》第二十八章)的轉(zhuǎn)化過程,形上之道一變而成為形下之法則,即由宇宙萬物的始發(fā)與起源處,變而成為指導人世生活的準則及方法,使得現(xiàn)世生活中的個體與“道”的互動交往成為必然。 在《老子》中,蕓蕓的個體之“我”在與“道”交往的過程中,因“我”之所處位置的不同,表現(xiàn)出不同的“人—道”關(guān)系與交往模式。

  作者:王 康 寧

  一、客體“我”與“道”——依靠“他物”的交往模式

  客體之“我”將自身視為“道”之外的個體,即身處于道之外的那個“我”。 道為一神秘不知之物,我為一物。 在體察道的過程中,由于“我”之對道的不甚知甚至不知,使得“我”無有主觀成見的束縛,且只能以客體的身份觀道,并主要通過“我”之外的萬事萬物知道與得道。

  文學論文投稿刊物:北方文學對我國的文學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現(xiàn)被中國知網(wǎng)CNKI數(shù)據(jù)庫,萬方數(shù)據(jù)庫,維普數(shù)據(jù)庫,龍源期刊網(wǎng),超星數(shù)據(jù)等主流數(shù)據(jù)庫全文收錄。

  向自然天地以及浩浩人間的萬物求索,是先民探知自然奧秘最初始的方法,亦是個體之“我”知“道”的首要方法。 《周易·系詞下傳》曰:“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 ”觀天地知宇宙之大法,察鳥獸蟲魚則得自然之精微。 借自然之物以明自然之理,人世之“我”可得一二之“道”理。 “道”之不可摹狀、不可盡言的特性,成為個體知道的阻礙,從自身之外出發(fā),借助我之外的宇宙內(nèi)的他物探尋道之為何,成為“我”與“道”交往互動的一種模式。

  老子之道出于自然,最為自認而然,故老子多借“我”對自然山川的體察對道予以體認。 如觀“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老子》第二章)之萬物,以知“道”之“無為”屬性; 通過體認自然之天地的長久,知“道”的綿延久存; 觀“水”的利萬物、不爭先、不處上知“道”的“上善”之德,并通過“幾于道”(《老子》第八章)之水,知“道”之大體形態(tài); 觀自然現(xiàn)象之“飄風”“驟雨”的“不終朝”“不終日”(《老子》第二十三章),“我”知“道”之恒常性與不合道之行為的短暫性。

  觀天地、陰陽之和合以將甘露,知自然性為宇宙萬物所共享,進而明晰百姓具有“自賓”“自均”之能力,知自然性為“道”之屬性; 觀淵中之魚,知魚在淵中得其全生,養(yǎng)其全性,魚不可脫於淵,淵亦不可無有魚,進而知因國之法令、條規(guī)束縛民眾之自然本性,故不可示于人; 觀百川匯流之江海,知高、大者處下,知謙卑、處下之德性,進而知合于道之德性; 察生之柔弱與死之堅強之草木以及最為柔弱之水,知“道”主柔弱,不主剛強。

  經(jīng)由對自然事物的體認可體認與感悟“道”,觀現(xiàn)實中人之生死禍福亦可知“我”之言行舉止合道于否,此同樣是客體之“我”體認道的途徑。 比如,觀“企者”“跨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老子》第二十四章)等不合道之人的“不立”“不行”“不明”“無功”“不長”(《老子》第二十四章)之后果,“我”知合道之人之行為,知避害之方,得全身之策; 觀現(xiàn)實之“五色、五音、無味”等私欲對個體所帶來的“目盲、耳聾、口爽”(《老子》第十二章)等危害,“我”知其不合道,知其不應(yīng)為; 觀得道之侯王“自謂孤寡不轂”(《老子》第三十九章),可知高以下為基、貴以賤為本,知道為統(tǒng)治之依托與根基,知合道之治為何; 觀合于道之“嬰兒”之性命雙全,知合于道之人之形態(tài)與德性; 察生之柔弱與死之堅強之人,知柔弱是為生命存有的基礎(chǔ),剛強之人不善生,不合于道; 觀“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老子》第六十一章)之現(xiàn)實,知處下、謙讓為統(tǒng)治長盛不衰之根本,亦知其為道所含攝; 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知“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老子》第六十四章),知謹小慎微對行事為人的重要性,知合道者為慎始慎終之人。

  現(xiàn)實生活本身也可成為道外之“我”體察道的又一間接途徑。 抑或說,“我”察于現(xiàn)實生活,亦可知“道”。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老子》第十一章),借轂、埴、壁指出道之別稱“無”的功用,依此,“我”知作為法則的道對現(xiàn)世生活的指導作用。 察于戰(zhàn)爭之害,即“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大軍之后,必有兇年”(《老子》第三十章),“我”知“道”不好強盛,而好恬淡。 通過眾人甚愛、多藏等喜好所帶來的“大費”“厚亡”(《老子》第四十四章)等惡果,知身貴于名、貨之道理,知知足、知止為合于道之行為。 通過觀察生活中的“走馬以糞”以及“戎馬生于郊”(《老子》第四十六章),“我”可辨別統(tǒng)治有道或無道。

  通過觀察生活中的“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老子》第五十章),知善攝生者比于強生者更合于道。 觀統(tǒng)治者與民眾的生活現(xiàn)狀,知統(tǒng)治合于道否,如若“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而統(tǒng)治者“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才貨有余”(《老子》第五十三章)則屬非道之治,反之亦然。 察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老子》第五十七章),知淫技巧物對人之自然性的危害,知規(guī)章制度對人之自然性的束縛。 觀“察察”之政與“缺缺”之民,知“多為”之治不合道,反之合道的“悶悶之政”對應(yīng)著合道的“淳淳之民”。

  借生活經(jīng)驗以及古人經(jīng)驗同樣是客體之“我”以道關(guān)涉現(xiàn)實生活的重要方式。 由現(xiàn)實生活勢態(tài)之發(fā)展規(guī)律——“物極必反”,知“道”之運行規(guī)律,此即“反者,道之動”(《老子》第四十章)的智慧與真諦。 觀生活中柔弱勝剛強之事態(tài),知柔弱合于道,為“道之用”(《老子》第四十章)。 觀現(xiàn)實生活之復雜、繁瑣,即“進道若退,夷道若颣”(《老子》第四十一章),知表象之虛假,知“道”之深奧、高遠。 察“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福”(《老子》第五十八章)之道理,知行事為人之尺度,進而知“道”之變動不居之特性。 觀母子之關(guān)系,知子若其母,進而知“道”為天下母,萬物為道之子,子尊母,萬物尊道。 察烹小鮮之謹小慎微,知合于道之統(tǒng)治的“不擾”原則,亦知“道”之無為屬性; 知“古之善為道者”的“非以明民,將以愚之”(《老子》第十五章)的統(tǒng)治策略,知愚為人之自然本性,進而知合于道的統(tǒng)治即指合于民之自然性,再知“道”之自然特性。

  概言之,客體之我置自身于天地之外,不以“我”直接觀道,而是通過其他事物間接地知“道”。 “道”本為自所應(yīng)為之樣態(tài),“作為抽象的存在,大道雖然費而隱,然而它又是可觀察、可體認的。 ”個體“我”面對著可被體認和觀察的本有之道,二者之間的溝通需借他力,此既緣于“我”之思維的局限,即“我”之思維還未達到與道直接溝通的層面; 又受“我”之位置的限制,即“我”在“道”之外,只能旁觀道,而無法觸及之。 由于以他物作為“我”與“道”溝通的中介,故“我”所獲得的更多是通過觀察外物而總結(jié)形成的關(guān)于一般事物存在及形成的法則。

  二、主體“我”與“道”——依靠“我思”“我行”的交往模式

  主體之我不同于客體之我處在于:主體“我”處于道之內(nèi),知自身屬自然萬物之一,與他物一樣均負載道,道不離身,身不離道,道身須臾不在一起。 藉著“道”“我”所處位置的不同,主體之“我”會積極主動地以身試道并以身證道。 對比客體之“我”,主體我能夠在更深層面上領(lǐng)會自身的本質(zhì)及在宇宙中的位置,也正是主體我的親身觸道為“道人合一”提供了可能性。

  “我”親身試道摒棄現(xiàn)實中他物的羈絆,而純粹依靠自身的所思、所念與道溝通,此是“悟”道的過程。 “我”之所領(lǐng)悟與溝通的“道”正是形而上之大道。 “它雖然是宇宙萬物法則秩序的肯定形式與抽象形式,但以不是經(jīng)驗實在的法則與秩序,不是具體事物存在的變化及其規(guī)律性,而是由他們提升出來的純法則、純秩序了‍‌‍‍‌‍‌‍‍‍‌‍‍‌‍‍‍‌‍‍‌‍‍‍‌‍‍‍‍‌‍‌‍‌‍‌‍‍‌‍‍‍‍‍‍‍‍‍‌‍‍‌‍‍‌‍‌‍‌‍。 ”具體事物存在及變化的規(guī)律,“我”通過觀察、概括、總結(jié)等一般方式便獲得,而對于純法則、純秩序的形而上之大道,“我”所下之工夫需遠甚于前者。

  “我”與純粹形而上大道的有效溝通要求“我”純粹,即主體“我”無羈絆、無紛擾,與“道”同處一純粹境界。 由是對本為世俗之人的“我”之思維的“清掃”的過程成為我與道溝通的準備工作,此即《老子》所說的“滌除玄覽”的過程。 張岱年指出:“玄覽即一種直覺。 ”依靠直覺與道溝通,彰顯個體思維方式的純粹,此種直覺思維的獲得的前提是為“滌除”,“滌除”之后,方可“玄覽”。

  《老子》十章有言:“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王弼注曰:“言能滌除邪飾,至于極覽,能不以物介其明,疵其神乎? ”可見《老子》所滌所除即為阻礙“我”之思維澄澈、純粹的中介物,如各類的巧智以及不合理的欲望等。 “我”之思維的邪飾之物被滌除之后,“我”與“道”之溝通則有賴于直覺。 直覺即純憑我之念想的思維方式,“我”之思維被層層剝離之后,所剩為最純粹、最自然之思維,我則為最本初之我,所思所想皆本于自然; 道是為萬物的起源與歸宿,最自然的本初之我由道而來,以自然之我應(yīng)自然之道,溝通定然無阻礙。 可見“玄覽”是“我”有意識地與“道”之溝通最全面、有效的方式。

  除了此種“我”之有意識的“滌除”他物之外的“玄覽”之外,道中之“我”與道溝通的另一種方式則是“我”從自身出發(fā),不斷有意識地減少自身所負載的不合道之物,將蒙蔽道的事物層層剝落,使“我”的自然性顯現(xiàn),還“我”之本來之合道之身心。 此種溝通目的的達成在《老子》中即體現(xiàn)為“損之又損”的方式及過程。 《老子》四十八章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 “為道日損”句即說明“我”與“道”溝通交往的途徑為“損”,亦指出二者的交往是通過不斷地“損之又損”而逐漸達成的。

  此處的“損”為“減少”之意,“損之又損”的目的則在于通過不斷地減少達到“滌除”的過程,故所“損”與所“滌除”之物一致,均指向“我”與“道”溝通的阻礙物。 然“滌除”的阻礙物針對“思維”,而所“損”之阻礙物則指蒙蔽大道的俗事、俗物,即其針對“道”。 故“為道日損”意指不斷減少蒙蔽“道”的欲念、私心等阻礙,將諸多阻礙物層層減損乃至滌除之后,使“我”之自身成為“道”之所在,亦使“道”清晰的呈現(xiàn)于“我”,即通過“損之又損”的有意識的活動,最終“以至于無為”,彰顯“我”與“道”同生、共存的本質(zhì),實現(xiàn)“我”與“道”的有效的交往與溝通。

  此外,運用“我”之抽象思維,對萬物存在、運行的規(guī)律及法則進行歸納、提煉、總結(jié)、升華等,使其內(nèi)化至“我”之內(nèi)部,亦可實現(xiàn)與形而上之純粹大道的交流。 即將“我”之所見、所感、所思之物從具體的存在中抽象出來,經(jīng)過“我”有意識的提煉、超拔,將事物存在的一般規(guī)律及法則變?yōu)樽罡叩睦砟睿赃_至對形而上大道的領(lǐng)悟及獲得。

  陳鼓應(yīng)將“為道”解釋為:“通過冥思或體驗以領(lǐng)悟事物未分化狀態(tài)的道。 ”未分化狀態(tài)的道即指那個“樸散則為器”之前的形而上之道,冥思或是體驗作為“我”與“道”溝通的方式,終究離不開“我”之思維的作用。 “滌除”及“損”的對象雖為蒙蔽思維及道的阻礙物,但“我”之有意識的“解蔽”體現(xiàn)在思維活動的各個層面,包括辨析、篩選、整合、移除等,由于“我”為現(xiàn)實一人,故身心所負載的現(xiàn)世之俗物不可否認的有其存在的需要,然與形而上溝通則必須減損、滌除之,故此“損之又損”以至“滌除”的過程或?qū)?ldquo;我”之情感、意志等均為極大的考驗,亦對“我”之思維的批判、敏捷性等提出較高要求。 故對于萬千個體而言,或只有少數(shù)“我”能夠有意識的督促自身達此境界。

  主體“我”除了依靠“我思”,有意識的以“向內(nèi)”的方式與形而上之大道溝通交往外,亦通過對指導形下世界的規(guī)律法則的遵行,體認、感悟形而上之道,并以此達成與道的互動,此體現(xiàn)為“我”從自身出發(fā),通過“向外”的方式及途徑對道的求索。 “向外”的過程主要體現(xiàn)為“我行”,即“我”通過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遵道、行道,而達至與道的溝通交往。 在《老子》中,道具有“謙卑”“柔弱”“不爭”“居后”等德性,與道溝通要求“我”在行事為人的過程中時刻提醒自身遵道、行道,即有意識地做謙卑、不爭之人,行合德、合道之事。 具體來講,在現(xiàn)實生活中,《老子》的“我”有意識的遵道、行道包括以下內(nèi)容:

  作為統(tǒng)治者的“我”,所行之事為“不尚賢”“不貴難得之禍”“不見可欲”“不仁”“不自見”“功成身退”“以身輕天下”“善救人”“以百姓心為心”“不以兵強天下”“貴身”“治于未亂”“言下民”“慈”“儉”“不為天下先”等; 作為民眾的“我”,在為人處世時應(yīng)踐行“不爭”“不為盜”“心不亂”“知足”“知止”“貴身”等原則。 此外,“我”之“向外”求道,并非為外力所迫,而是源于內(nèi)在的需求,是主動自覺之行為。 “向內(nèi)”的求道體現(xiàn)為“損之又損”,“向外”的行道則體現(xiàn)為“行之又行”,即《老子》所謂“上士聞道,勤而行之”,行之又行,以至于得道。

  自覺而主動地遵道、行道并非必然導致快速地“得道”,因“我”知“九層高臺起于累土”,知遵道、行道或為一漫長的歷程,且在行道的過程中無時無刻不存在著“明道若昧,進道若退”的層層魔障,故“我”在遵道、行道的過程中必當謹小慎微。 可見,依靠“我行”的方式與道溝通對于“我”之體力與意志力而言亦是不小的挑戰(zhàn),故通過“向外”的方式“行”的“我”或亦為少數(shù)。

  三、“無我”與“道”——“道”“我”一體的交往模式

  “無我”即“我”與道合為一體,道即我,我即道,“我”既不在道之外,亦非道之別屬,而是就在道之所在處,并無時無刻不顯現(xiàn)著道。 “無我”狀態(tài)下的“我”已然是得道之人,與道交流溝通既不需借助他物,也不必通過自身有意識的思或行去遵道、行道,而是眉目、唇齒、手足須臾間無不彰顯形而上之大道。

  得道之“我”與“道”具有共同的屬性,即自然性。 道不可道、無定名,惟恍惟惚、玄妙莫測,無定形,“我”與道一體,亦無名、無形。 無名則無局限,無“我執(zhí)”,無身形則無患,則可如道般高深、玄遠。 《老子》有言:“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此處的“無身”是指“自然之身”,王弼注解“無身”曰:“歸之自然也”自然之身彰顯自然性,合于道,外物無力傷害之,得自然之身保全性命,無患可擾之。 《老子》對于自然之身的褒揚體現(xiàn)在其對合于道之“嬰兒”的贊美。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蟲不螫,猛獸不據(jù),攫鳥不搏。 ”無欲無求、擁有自然身之嬰兒,因骨弱筋柔,無力亦無意犯他物,故“無物以損其全也”。

  “無我”擁有自然身亦抱持自然之心。 抱持自然心的“我”,不需要借意志力,有意識的以道的標準衡量自身的言行。 “無我”之自然心為謙卑、柔弱、不爭、居下之心,依靠自然之心為向?qū)Ф鴮嵤┑难孕凶匀欢坏恼蔑@道之謙卑、柔弱之德。 “我”自然而然的,能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 “專氣致柔,能嬰兒”; “天門開闔,能為雌”; “明白四達,能無知”。 概言之,“無我”之身心言行,無一處不彰顯道之自然性。 與道同體之“我”即是自身又是道的“化身”。

  《老子》中處于“無我”狀態(tài)的得道之人有兩類,一即“圣人”; 二即“嬰兒”或“赤子”。 “圣人”是為《老子》所稱道的得道之人; “嬰兒”或“赤子”則被《老子》視作最為原初的合道之人。 圣人是經(jīng)過“我”之向內(nèi)、向外的不斷求索而達至與道一體境界的一類人; 嬰兒則是天生便合于道之人。 《老子》對“嬰兒”“赤子”的褒揚,一方面指出萬千之“我”在有生之初均為合道之人的事實,另一方面則指出:后天生活對心性的蒙蔽,使得“我”離道越來越遠,并進而造成“我”與道的溝通面臨著重重阻礙的現(xiàn)狀‍‌‍‍‌‍‌‍‍‍‌‍‍‌‍‍‍‌‍‍‌‍‍‍‌‍‍‍‍‌‍‌‍‌‍‌‍‍‌‍‍‍‍‍‍‍‍‍‌‍‍‌‍‍‌‍‌‍‌‍。 故《老子》多次倡導“復歸于嬰兒”,即主張“返本復初”,呼吁個體之“我”返回到本來的合于道之自然性的狀態(tài)。 事實上,“返本復初”的過程正是上文所述的以“損之有損”為手段的彰顯“我”之自然性的過程。 故,《老子》的圣人及嬰兒指的是同一類人,即得道之人。

  “我”之為嬰兒、為圣人,與道同體,“我”之所言所行皆為合道之舉,故得道之“我”與“道”之交流溝通處于一種“澄明”之境。 即無有任何阻礙、自然而然地顯示自我,便是自然而然的呈現(xiàn)道。 與上文“我”對于道的求索不同,得道狀態(tài)下的“我”不再需要以自身對于“道”的求索為目的,而是轉(zhuǎn)而承擔起弘道、揚道之任務(wù),即在“我”得道之后,承接道意,作為道在人世間的化身,以“圣人”之身份致力于使萬千“他我”得道。

  得道之“我”助“他我”得道的途徑為“說道”,即對道的言說。 言說道一方面指以語言對道予以描繪,另一方面則體現(xiàn)為以無聲之語言“以身示道”。 “說道”即告知他人何為道,如何得道。 得道之“我”說道的目的在于盡可能地向人們描繪“道”之全貌,亦即盡可能地向人們道“可道之道”。 在說道的過程中,“圣人”之“我”深知言說對于廣博、整全之“道”的無能為力,故尋找到合于道之“無為”屬性的“不言”作為說道的工具,以彌補言說的局限性,以便更全面地對道予以言說。 除了運用語言描述道之外,得道之“我”亦通過無聲的“身教”說道。 “身教”一方面能夠彌補言說的不足,另一方面則能夠通過“我”之身心的外顯更為直觀、真實的彰顯道。 《老子》第二十章描繪得道之“我”有言: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 我濁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 儽儽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且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通過與不得道之人的比較,得道之“我”無欲求、不偏執(zhí)、淳樸,通體合于道之自然性; 沌沌、傫傫、昏昏、悶悶之“我”雖看似不肖,實則“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如大海般深不可測、高深玄遠,有著無窮的生命力。 《老子》十五章亦對得道之“我”的外在形態(tài)作詳細描述:“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 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濁。 ”謹慎、穩(wěn)重、恭謹自持、豁達、淳樸等合于道的品質(zhì)正能通過得道之“我”的言談舉止得以體現(xiàn),并以此影響“他我”。

  “無我”狀態(tài)下的“我”,已然得道; 得道之“我”,道我不分。 因道我合一,故與道的溝通不再需要借助他物,而僅僅是“我”之言行、心性自然流露的過程。 “道我一體”“道我合一”境界的達至,使得體道、遵道、行道已然不再是“我”與道交流的方式,得道亦不是我與道交流的目的。 作為大“道”在人間的化身,得道之“我”的身份為之一變,即由原本的“求”道之人轉(zhuǎn)而成為“弘”道之人,并通過此種方式繼續(xù)展開著與道的溝通交流。

  四、對老子“人—道”關(guān)系與交往模式的反思和總結(jié)

  誠如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人—道”之間的互動關(guān)系是實然也是必然,人必須也只能通過與“道”的溝通與交往實現(xiàn)其安身立命、修己達人的生存與生活理想。 “人—道”關(guān)系是理解老子思想的重要線索,以“人—道”關(guān)系觀《老子》,可得見老子五千言明確而清晰的層次和維度。

  以此為標準,老子五千言不再是復雜晦澀之理論,而是有其內(nèi)在的理論脈絡(luò)與行文思路。 在《老子》中,“人—道”關(guān)系既表現(xiàn)為人們對待“道”的態(tài)度、觀念、方式、行為等,也表現(xiàn)為人們的生存樣態(tài)與發(fā)展狀態(tài)。 “人—道”關(guān)系與人們身心發(fā)展之間具有根本關(guān)聯(lián),理想的“人—道”關(guān)系促成“人—道”交往的理想方式,并促成人們理想的生存發(fā)展過程與結(jié)果。

  就“人—道”之間間接的關(guān)系與交往模式而言,《老子》思想呈現(xiàn)出“道先人后”的特點。 “道”處于首要而核心的位置,道之于人具有無可替代的神圣性與權(quán)威性,人更多是依從和追隨“道”。 在這種“人—道”關(guān)系中的人只能通過“法”的方式感知與遵行“道”,而天地間的自然事物和人世社會活動成為人們感知與體驗“道”的重要“媒介”。 這種“人—道”關(guān)系及交往模式可用圖示表示為:

  就“人—道”之間直接的關(guān)系與交往模式而言,當人主動調(diào)動自身感官與思維對“道”予以感知和體認時,相比于被動的與“道”接觸或通過“中介”體驗“道”,人之主體能動性獲得更大程度的彰顯。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第二十五章),人之所以能夠與普遍周全和神圣權(quán)威的“道”“天”“地”并稱為“域中四大”,原因正在于“人”能夠主動通過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人性”“靈性”“天性”而實現(xiàn)與“道”的“照面”與“溝通”。 事實上,老子所謂的“滌除玄覽”“吾以觀復”等的體道方式與過程,其前提便是人主動摒棄與解除外物的干涉和滋擾,從而在清心、凈欲、澄明與靜定的狀態(tài)下實現(xiàn)與大道的溝通。 這種“人—道”關(guān)系及交往模式可被表示為:

  與道之間的交往互動既無需借助外物,也無需借由對外物與環(huán)境的優(yōu)化而肅清欲念以感知和獲得合道之思想與心境,而只是人與道之間自然而然的互通與交流,只是人之道心、道境的自然流露與彰顯。 這種狀態(tài)下的“人”本就是“道”的化身,其言行舉止無一不體現(xiàn)與彰顯得道之人的精神與境界。 在《老子》中,能夠做到“人道合一”的是極少數(shù)的“圣人”,其既是不著痕跡的遵道與行道之人,也是無時無刻都在傳道與弘道之人。 抑或說,老子“圣人”之“圣”的唯一和全部內(nèi)涵是“道”,得道→行道→彰道→弘道,在“道”中獲得與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的全部可能,既是老子“圣人”的宿命也是使命,舍此便不能稱之為“圣”。 這種“人道合一”的關(guān)系與交往模式可用圖示表達為: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老子》第四十一章),“人—道”關(guān)系直接決定“人—道”交往的模式,并深刻反映與體現(xiàn)在人們?nèi)粘5乃枷胗^念、言行舉止之中。 可以說,有什么樣的“人—道”關(guān)系就有什么樣的人格與人生。 “人—道”關(guān)系與模式直接關(guān)乎并反映人們的生存發(fā)展樣態(tài),對人們的身心發(fā)展和境界養(yǎng)成具有決定性作用。 以老子“人—道”關(guān)系與模式為參照,有助于人們反思與關(guān)照自身的思想水平和精神境界,能夠為人們理性反觀與認識自我提供內(nèi)在而深刻的鏡鑒,從而為人們理想自我的實現(xiàn)提供啟示與幫助。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久久免费精品 | 麻豆国产96在线 | 中国 | a集毛片 | 加勒比色老久久爱综合网 | 亚洲欧美人成人让影院 | 国产999在线| 亚洲精品一区91 | 爱爱视频在线播放 | 特级淫片国产免费高清视频 | 国产区久久 | 久久www免费人成看片色多多 | 被黑人操视频 | 国自产精品手机在线视频香蕉 | 国语偷拍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免费在线视频 | 真人肉体一级毛片 | 国产精品玖玖玖在线观看 | 国产三级a三级三级野外 | xxx性欧美人 | 精品在线视频免费 |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区 | 欧美黄色片在线 | 黄色网页在线看 | 另类欧美日韩 | 成人国产三级在线播放 | 黄色大片久久 | 国外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一区二区 | 女人被免费网站视频在线 | 一级毛片免费一级直接观看 | 国产欧美精品亚洲桃花岛 | 国产手机在线小视频免费观看 | 婷婷色站 |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在线看 | 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国产精品国产香蕉在线观看网 | 美女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 2020天堂中文字幕一区在线观 | 黄色在线免费 |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欧美日韩国产不卡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