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02月10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最重要的一個特征就是民族性,本文選擇貴州省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為研究對象,首先概述貴州省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其次具體介紹貴州省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景區空間特征,然后闡述貴州省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旅關系,最后做出總結,希望為貴州省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健康發展以及傳承保護提供參考。
關鍵詞:少數民族 非物質文化遺產 空間結構 文旅關系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獨特的生活文化形態,可以看出在地域空間層面各民族傳統文化整體發展情況。 眾所周知,貴州省山區比較多,經濟整體發展滯緩,少數民族較多,屬于我國比較典型的一個地區,不過該地區由于受到民族特性以及典型地理環境的影響,擁有深厚的歷史積淀,而且原生態環境保存非常好,這些都屬于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 本文主要探究貴州省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空間結構及文旅關系,希望能夠全面推動地區性非遺資本的順利轉化,全面帶動貴州省少數民族脫貧致富,對貴州省以及其他省份非遺文化遺產與旅游開發相融合提供豐富的理論與參考依據。
一、貴州省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
貴州省民族文化資源相當豐富,有將近4000個古村寨被國家有關部門定級為保護對象。 近幾年貴州省為了讓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文化繁榮發展,推出不少行之有效的發展規劃,比如在傳統文化資源方面加大保護力度,同時還要做到傳承與創新相結合。 在貴州省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整體調查方面加大開展力度,做好日常登記工作并加強數字化建設速度,全面推進貴州省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文化數字化建設,全面提升貴州省非遺傳承人在社會上的綜合地位,對社會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員給予物質或精神獎勵。 加大對當地少數民族生態保護區域的整體規劃,全面實施動態保護,貴州省文化保護工作要始終集中在保護傳統古村落方面,尤其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作為我國少數民族大省,貴州省民族傳統文化項目非常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超過90人,大部分都來自苗族以及侗族等少數民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反排木鼓舞、苗族古歌、苗繡、苗族姊妹節、蘆笙制作技藝、侗族琵琶歌、侗戲、侗族大歌、皮紙制作技藝、水書習俗、安順地戲、銅鼓十二調、布依戲、玉屏簫笛制作技藝、石阡木偶戲、德江儺堂戲、鼓龍鼓虎·長衫龍、茅臺酒釀制技藝、水書馬尾繡等,也包括深受當地民眾喜歡的仁懷踩月亮、赤水游氏武術、平壩布依族抵杠、習水溫水小手拳以及凱里苗族武術等地方性精彩節目。
二、貴州省少數民族非遺與旅游景區空間特征
(一)分布特征
截至目前,在國家公布的最新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里面,貴州省少數民族非遺一共有101項,其中包含多項擴展項目,達134處。 針對貴州省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空間局部形態展開精細計算,該環節用到最鄰近工具,可以得到貴州省國家級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總數量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應的平均最鄰近指數表。 針對貴州省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變異系數以及平均最鄰近指數進行深入分析,不難發現該地區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與單一性在空間聚集方面有顯著差異,其中原因主要在于貴州省當地少數民族數量龐大,區域高度密集,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明顯的民族性特征,在整體數量上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資源明顯多于非民族地區,因此,貴州省各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資源在空間分布上比較離散。 除此之外,針對各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以及數量空間分布進行分析,可發現存在明顯差異,由此可以看出貴州省各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獨特屬性,在開發利用方面也存在明顯的空間差異性特征。
(二)集中特征
對貴州省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空間集中情況進行計算,有助于對之后少數民族非遺文旅關系的融合發展提供更好的指導。 在計算空間集中特征的時候一般要用到ArcGS10.2軟件,同時還要借助標準差橢圓工具對貴州省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空間集中區域進行計算,可以發現其中主要特征為以苗嶺沿線集聚作為主流。 在此基礎上,要通過各種途徑對貴州省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通過有效途徑進行開發,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可以在苗嶺周邊開展文旅融合發展,有助于對該地區創建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文化生態保護區帶來很好的幫助,還可以形成貴州少數民族非遺文化區域保護的整體策略。
三、貴州省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旅關系
(一)與景區的關系
目前,國內各地區旅游產業發展的重點在于5A景區,不但能夠積聚大量游客,同時還可以發揮出很好的分流作用,當然5A景區周邊非物質文化遺產優勢也能很好地發揮,優越性將越來越大。 針對貴州省少數民族區域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在計算修正的基礎上緩沖半徑最大值選擇30公里,以5公里作為一個間隔創建貴州省當地6個5A級景區緩沖區,這樣就能獲得以5A級景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基礎的緩沖區空間分布情況。 通過深入分析不難看出,如果最大緩沖半徑選擇30公里,那么,可以將龍宮景區以及著名的黃果樹景區進行合并,在此基礎上貴州省就可以形成5個5A級景區緩沖區。 這些緩沖區有15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在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中占比達到11.2%,其中主要以民族文化中的傳統戲劇為主。 就地區分布而言,5A景區主要以黔中地區作為主流,比如苗繡以及布依族服飾等。 荔波小七孔景區緩沖區少數民族非遺資源只有兩項,由此可以看出貴州省少數民族非遺資源空間積聚性比較強,整體分布嚴重失衡。
總的來說,貴州省5A級景區緩沖區里面沒有大量少數民族非遺資源,在開發當地旅游資源的時候要結合實際情況將聯動效應以及強勢旅游地擴散效應發揮出去,讓更多的5A級景區與少數民族非遺資源進行融合,或者以非遺作為基礎對5A景區發展模式進行拓展,使其變得更多樣化,市場發展潛力也將變得越來越大。
(二)與旅游交通的關系
貴州省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集中在偏遠山區,對這些文化資源可利用性進行分析可以更好地開發利用。 近期國家有關部門對外發布《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其中貴州省內站點數量一共32個,以兩個站點之間距離超過10公里、過路車次以及客流量大小作為參考指標加以篩選,可以篩選出22個高鐵站點。 通過分析不難發現,如果最大緩沖半徑范圍選擇20公里,這些高鐵站點緩沖區將出現交叉,在此基礎上將出現14個緩沖區,在該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一共為53個,整體占比高達39.6%,不過其中包括貞豐、黎平以及雷山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存在嚴重的“空洞”現象。
貴州省高鐵站點緩沖區里面包含大量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然而在分布上嚴重失衡。 盡管貴州目前已經通高鐵,但運行時間僅有5年,在高鐵站點以及線路分布方面主要以便捷性以及經濟性為主,文化空間整體發展空間并不作為主要方向。 深入分析貴州地區高鐵站點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緩沖區,不難發現在文化旅游方面存在一些弊端,后期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族特色以及高鐵提前進行高度融合,空間布局上更加合理。
(三)與全域旅游的融合
近幾年全域旅游成為各地區發展的一個方向,可以給當地旅游產業以及供給側結構改革打下堅實基礎,提供動力源泉,同時也是旅游產業科學系統化的一個運作基礎,產品資源將越來越豐富,資源不斷得到優化,覆蓋面越來越廣,最終呈現全景化以及具有發達產業的旅游系統。 近年來,國家開始著手打造“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運作項目,加快旅游產業的轉型以及升級,在質量上不斷提升,創建以新型旅游產業作為基礎的格局,從傳統的單個景區旅游逐漸轉移至全域旅游,在旅游產業方面主要以共享、綠色、開放以及創新作為基礎。 文化和旅游部已經對外公布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項目,貴州省也有多個,因此,一定要抓住千載難逢的機會,讓貴州省少數民族非遺文化項目產生強大的集聚效應,讓旅游資源多樣性充分彰顯出來,全面推動貴州省全域旅游示范區的創建。
四、結語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貴州省少數民族非物質遺產文化資源主要集中在苗嶺沿線,空間分布上呈現集聚性的典型特征,主要原因在于該區域民族文化具備多元化的集聚性特征,因此,可以利用該特征加快苗嶺沿線“廊帶”式文旅關系的快速發展,在此基礎上創建非遺文化以及生態保護區,可以對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全面保護。 當然,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產業有很多的結合點,在傳承保護過程中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空間分布形態進行深入分析,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生活結合,從根源上解決現代化發展產生的各種社會以及空間矛盾。 在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將具備更大的文化影響力以及顯著標識,讓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文化方面得到尊重與認同,與其他省份非遺之間展開密切交流以及交融,在此基礎上全面提升民族文化和諧度,帶動當地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健康發展,帶動當地民眾脫貧致富,全面實現鄉村振興戰略。
參考文獻:
[1]韓榮培,梁坤.貴州省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空間結構及文旅關系分析[J].貴州民族研究,2020,41(09):69-76.
[2]楊姍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非物質文化遺產空間分布及其影響因素——以四川省為例[J].社會科學家,2020(11):56-61.
[3]李曉峰,周樂.禮儀觀念視角下宗族聚落民居空間結構演化研究——以鄂東南地區為例[J].建筑學報,2019(11):77-82.
(作者簡介:鄧鳳鳴,女,本科,貴州民族文化宮,研究方向:民族學、博物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