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7月24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培養學生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既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之一,批注式閱讀就是學生自主運用文字與文本進行創造性對話,本文從多方面多角度論述批注的方法與技巧,并探討批注與寫作的關系,幫助學生習得有效的閱讀批注方法,提高寫作能力。
關鍵詞:批注 閱讀 寫作
“批注式閱讀”以讀為主,讀寫緊密相連,既擴大了閱讀的深度,又擴大了寫作的廣度。筆者針對批注式閱讀教學的實際情況,提出了以下幾點看法。力求通過多元化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思維,提高閱讀和寫作的實效性。
一、探尋批注與閱讀之法,以批悟寫
(一)感悟式批注,體現真情實感
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將文章中有新鮮感、喜歡的詞句、感受深刻的語段以及修辭、表達方式等圈畫起來,并能夠聯系自己的情感體驗寫下心得體會,這就是感悟式批注。
1.動情處:學生在精讀課文后,往往會有自己特有的感受,此時引導學生寫下感受,幫助學生與文本產生共鳴。例如學生在學習《“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寫下的批注:“我的父母也常常像巴迪的父母一樣,他們會表揚我也會批評我,但是我知道無論他們怎么做,都是愛我的。我在愛中成長,在愛中進步。”
2.共鳴處:幾乎每篇課文都有讓學生產生共鳴的地方,它能喚起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例如有學生在學習《珍珠鳥》后批注:“由于作者的信賴,讓珍珠鳥逐漸變得親近人,就像我養的小狗一樣,剛開始它不敢靠近我,但是時間久了,我們的感情逐漸加深,它也常常來蹭蹭我的小腿。”
感悟式批注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把握文章主旨,還觸動學生敏感的心,讓學生有話可寫,有情可抒。
(二)聯想式批注,豐富寫作素材
在批注教學中指導學生聯想到自己與類似的經歷,拓展并豐富閱讀體驗,就是聯想式批注。運用聯想式批注時,要從文章的內容出發,想到與文本有關的人、事、景、物、情等,能自主地由文內遷移到文外,引領學生深層次的思考。
1.對比聯想:對比聯想是指對于性質或特點相反的事物的聯想。有學生在學習《少年閏土》時做批注:“在鄉下長大的閏土知道這么多稀奇有趣的事,這些都是我和文中的少爺所不知道的,相比起閏土,我的生活似乎顯得有些單調,越來越多的作業讓我很難像閏土那樣自由地玩耍。”
2.看圖聯想:如在教學《慈母情深》時,讓學生看課文插圖,想象作者母親工作時的狀態,想象母親所處的環境,想象作者看到此情此景時的心情。有學生這樣批注:“當我來到這歌低矮的工廠時,只聽到轟隆隆的噪聲,那聲音震耳欲聾,我叫了媽媽好幾聲她才答應,媽媽一直彎曲著背在工作,眼神疲憊,口罩和衣服也被染得黑黃黑黃的,我真心疼。”
(三)質疑式批注,養成批判思維
新課標大力倡導要培養學生的思辨、提問能力。質疑式批注讓學生養成反思、批判的思維方式,并用該思維方式去寫作,深化文章的內涵,體現作者的獨到見解,實現個性化寫作。
以統編版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為例,該單元為“提問”策略單元,學生借助提問學習課文,如學習《蝙蝠和雷達》時中,學生讀課文后自主提問,并合作完成小組問題清單:
提問學習能幫助教師預判學情,解決疑問就是解決課文重難點,在激發學生提問積極性的同時,讓學生學會主動分析、解決疑問,理解課文內容,提高教學有效性。
(四)評價式批注,提高思想認識
評價式批注常出現在寫人記事類的文章中,關注習作表達方法,發展學生深度思維。可以逐步引導學生評價作品的人物;評價文中意蘊豐富的詞句,評價故事情節,還可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等,總之要選取自己感觸最深的角度,鮮明地表達自己的認識。例:
1.評價人物形象:在讀書的過程中,人物的語言、行為、心理活動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你認為這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并寫下自己的看法。例如學生在學《梅蘭芳蓄須》一課時的批注:“梅蘭芳寧愿蓄須、變賣房產、裝病也不給日本人演出,真是一個有民族氣節的藝術家。”通過這樣的評價,對學生寫好寫人文章——該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多了寫法上的指導。
2.評價文本詞句:例如學生在學《一只窩囊的大老虎》時,針對課文詞語“殷切期待的目光”寫下:“這是‘我‘的神態描寫,可以看出‘我’特別期待表演,心里十分羨慕臺上的小朋友。”還有的學生針對“半晌”一詞寫:“‘半晌’是時間長的意思。‘才’是說老師很為難,寫出了老師思索再三才做了決定。”
3.評價故事情節:有學生在學習《牛和鵝》后寫的批注:“‘我’剛開始怕鵝不怕牛,后來經歷過被鵝咬事件后,才改變了對牛和鵝的態度,可見這件事在‘我’心中印象深刻。其中作者用了幾個動詞就把‘我’對鵝的恐懼,和‘我’被鵝咬住時的驚慌失措寫得很真實,我讀的時候心情也跟著緊張。”
提高學生閱讀能力需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教師應鼓勵并提倡學生對文本作出評價,并尊重學生閱讀感受。評價式批注能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對后續的寫作有較大幫助。
(五)補充式批注,尋求個性表達
文本是一個開放式的結構,擴展、補白、續寫是補充式批注的基本范式。學生在對文本進行補充式批注時,能及時學習借鑒相關寫作方法,提升寫作水平。這種“再造作文”實現了閱讀與寫作的結合。
1.空白處抓補白:如《鳥的天堂》中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入理解“天堂”這個詞,教師引導學生:這棵大榕樹為什么能稱為鳥的天堂?如果你來到這里,你會看到怎樣的景象?有同學這樣寫道:“有只鳥在我的身旁飛來飛去,還停到我的肩上,用小嘴輕輕地啄我的臉。”
教材有些地方寫得含蓄簡練,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教師可以充分挖掘這些空白,讓學生補白。使得學生在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訓練其想象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2.篇末處抓續寫:例如在教學《慈母情深》時,讓學生續寫結尾“就這樣,我有了第一本長篇小說……”。有學生這樣寫:“每當我讀著這本小說,我總會想起媽媽在縫紉機前勞作的背影,總會想起窮苦卻溫暖的家,我也該懂事了,試著幫媽媽分擔……”
本套教材中部分課文的結尾引人深思,學生在讀完課文后會比閱讀之初有更深的情感體驗,在此時作批注學生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提高閱讀、寫作能力。
二、搭建批注與寫作之梯,以批促寫
(一)教師下水,習得方法
教師在教學中還要親自下水批注、指導寫作,這能讓學生對于批注的角度、細節以及如何借助批注寫文章有了直觀的印象,避免教師的單向備課,引導學生更加深入研究文本,抓住細節寫好感受,激發學生閱讀與寫作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統編教材五年級上冊《古人談讀書》后指導學生寫作,第一步,出示批注范例一(對古文的解釋),再談如何批注;第二步,出示批注范例二(對古文的感受),學生交流批注的內容;第三部,出示批注范例三(談啟發),學生再次交流批注內容;第四步,總結批注方法:分步寫好理解、體會、運用。此種教學批注的方法,能讓學生很快領會批注的方法和內容,能深入其對文本的理解和運用,對于學生后續的寫作大有裨益。
(二)依托課文,寫讀后感
1.課內起步,結合閱讀教學。
批注式閱讀主要使學生在自主讀書中完成體悟、融情、思索……實現由“感”到“悟”的提升,為寫讀后感打下基礎。與讀后感相關聯的是“感想式批注”,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及時批注,由文本展開聯想,結合生活經驗批注感受,再以此作為后續指導讀后感寫作的基礎。
例如在教學統編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時,教師可讓學生學會“摘句+感受、事件+感受”的方法緊扣“神奇”、“人物”作批注,再搭建支架,利用批注導讀卡、讀后感引導卡完成讀后感的寫作。學完課文,學生們也能初步完成一篇讀后感。
2.開拓思路,多元思考。
同一篇課文同一個人物也可以有多元的解讀,教師應引導學生打開思路,還可以結合“人物形象分析導圖”進行分析,多維度思考人物形象,對文本或主人公進行多方面思考。
例如教學《猴王出世》后,引導學生思考,除了課文中猴王表現的勇敢、自由等特點外,它還有什么的性格特點,并結合事件作出評價,寫下感想。有學生在讀后感中寫了孫悟空很魯莽,有時候顯得沒有禮貌;還有的學生結合整本書,寫了孫悟空從一個毛猴子到斗戰勝佛的心路歷程,分析了孫悟空從單純、好斗到成熟、一心保護師傅的成長變化。
三、架起批注與評價之橋,以評助寫
(一)教師批注——用讀者的心態引領學生寫作
在習作教學中,只有較少的學生會去主動、仔細地閱讀教師批語并及時按要求修正。究其原因在于部分教師在批改過程中只注重規范教育,點評過于客觀理性,缺少對學生的情感生活的關注,學生也不能獲得成就感。
針對此種現象,教師可以在日常習作評改中用讀者的心態去閱讀、點評學生的習作,尊重學生的作品及其情感體驗,將其作文視為作品,像批注成人作品一樣批注學生作品,批注下自己對文章的理解、賞析與建議等,將學生習作中的精彩之處加以放大,缺點與不足之處加以批注,鼓勵學生個性化地表達自己,提升學生寫作積極性。
(二)學生批注——用個性的表達形成同伴互助
當學生完成寫作后,同伴之間相互交換,隨手批注、互相交流,針對文章的內容、情感、順序等發表自己的閱讀感受。每個學生的生活經歷、個性特點、知識面不同,看待問題的角度、表達方式更是因人而異,在批注時能最大化地發揮其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也更易接受同伴的批語,從中相互學習,共同提高。此時的教師只需在旁做好引領,給出批注建議與方向,讓學生自主發揮寫好批注。
學生批注后可在小組內交流分享,組內成員依次圍繞同伴的作品交流批注心得與感受,學生再次進行二度批注,并由組長負責星級評定,評出批注高手。
教育論文投稿刊物:《陜西教育》雜志是經國家新聞出版行政管理部門批準,陜西省教育廳主管、陜西教育報刊社主辦的一本教育專刊從2007年7月起由半月刊變更為旬刊,最新推出了下旬刊。雜志以教育工作者為讀者對象,追蹤科研、教育工作新動態,反映科教工作者的言論和呼聲,關注基層科教工作者在其理論領域內的探索、創新實踐活動和學術研究成果,是廣大科教工作者闡釋觀點的理論平臺。
(三)自我批注——用鑒賞的眼光反思自身作品
在同伴批注后,學生可一針對同伴提出的肯定及建議進行自我修正,及時改進不足,強化優點。同時,學生在對同伴的作品進行批注時,也是在訓練自身的個性化表達,更是在借鑒與學習同伴作品中的優點,同時引發對自己作品的反思,反思自身寫作的內容、表達的情感及表現的方法,這是對寫法、內容、表達等的借鑒與內化的過程。這樣的修改批注不是單一的修與改,而是以一種全新的角度,對作品進行再思考、再創作。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唯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批注式閱讀才能促使習作走向個性化、深度化,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也才能獲得有效、持續的提升,學生們在言語習得的過程中,在作文之路上才會拾級而上。
參考資料:
[1]宋靜.批注式閱讀,拓寬習作之路[D].基礎教育論壇,2015(05).
[2]翟俊泉.批注式閱讀:提升學習效能的運用實踐[D].陜西教育,2019(03).
[3]劉曉婷.專題講評聚“三力” 提要鉤玄成素養[D].語文教學通訊,2016(05)
[4]吳洋.“圈點批注”在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M].廣州大學,2017.
[5]劉曉利.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有效性研究[M].山東師范大學,2018.
作者:鄭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