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03月31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認識早期閱讀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早期閱讀,一般是指 6 歲之前或小學前兒童的閱讀。前期為教師或家長為幼兒朗讀繪本或故事內容,待幼兒能認識常用字時,通常由幼兒進行自主閱讀,家長和教師起講解和解釋的作用。早期西方教育家主張應采用多種方法對幼兒的大腦進行刺激,形成良好的開端。在中國古代也對 4 歲兒童進行“四書五經”的學習,但單純的文字學習和機械的記憶并不利于兒童培養閱讀興趣。
因此,在現代教育中,不可人為地強制讓兒童進行讀寫,這不利于兒童成長,學校和家庭應更加注重循序漸進和多樣化培養兒童閱讀,進一步促進兒童成長和和諧發展。早期閱讀又因幼兒年齡劃分為不同的階段,一般來講,幼兒園期間小班幼兒的閱讀能力多體現在認圖與聯系階段,中班幼兒體現在看圖聯想階段,大班幼兒體現在閱讀與實踐相結合階段;中班幼兒的閱讀能力培養是整個幼兒園期間的重要階段,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既是對小班閱讀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又實現了向閱讀與實踐能力提高的轉變。中班幼兒的閱讀能力是認知與想象的結合,因此加強中班幼兒早期閱讀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引導性的培養在幼兒的成長階段顯得尤為重要。
注重培養早期閱讀的有效策略
在學齡前階段,兒童需要自己的、隨處可以取到翻閱的圖書,需要有人給他們講述和朗讀書上的內容,還要有機會經常看到別人閱讀和寫字。通過這樣一些互動的過程,兒童可以理解書面語言的價值意義,同時獲得良好的學習讀寫的傾向態度,建立起熱愛閱讀的情感動機,這是成為一個好的閱讀者必要的準備。幼兒的發展能力多從模仿入手,因此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對培養幼兒自主閱讀的習慣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看到模仿,更需要教師和家長從自身做起。
(一)創造良好的閱讀環境
幼兒的閱讀能力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幼兒園的藏書能力和家庭對閱讀的重視,調查發現我園中班幼兒共180 名家庭中擁有 50 本以上幼兒畫冊占到 85%,但是幼兒擁有自己的專屬書架或書柜只占到了 1.8%,而每天有固定時間看書習慣的家長只占到了 2.1%。培養幼兒良好的閱讀習慣,不能只是緊盯著幼兒,家長和教師應同時重視自身習慣的培養。不論在什么時期,環境對孩子的成長影響都是至關重要的。在幼兒園期間,要充分發揮文化角、特色欄等的作用,多采用符合中班幼兒認知能力的圖案、圖畫,在每次更新文化角和特色欄后及時組織幼兒學習,或讓幼兒參與進來,真正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在家庭中,父母應有選擇性地為幼兒挑選符合現年齡階段的繪本、畫冊,進一步擴展幼兒圖冊范圍,適當地減少同一類型、同一題材的繪本類故事,多增加不同類型、中外經典類題材。創造良好的閱讀環境,要建立幼兒區域意識,可在家庭中適當創建學習園地,配齊學習桌椅、地毯、書架或書柜等學習器材,分類整理好且擺放在顯眼位置,讓幼兒自我產生想閱讀的意識。
(二)正視陪伴閱讀的意義很多家庭對待幼兒閱讀呈現兩極分化的狀態,一邊是如小班幼兒一樣,只是一味地為幼兒讀故事,由父母決定幼兒今天聽什么故事,忽視了幼兒自主選擇的權利;一邊是完全放任幼兒不加甄別地進行灌輸,同一類書籍反復閱讀,導致了幼兒對閱讀提不起興趣甚至產生抗拒心理。閱讀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必須要有教師和家長的參與。在幼兒園內,教師要及時制訂每日閱讀計劃,以便于形成制度,要定期對幼兒閱讀能力進行評估,定時調整、完善計劃。
尤其是中班幼兒閱讀方面,多加入認知類、社會類閱讀材料,如動物和植物的發展變化、節日由來、交通規則、季節變化等操作性強、簡單易懂的閱讀資料。陪伴閱讀也應避免家長講、幼兒聽,或者家長與幼兒各看各的,應多采取互動式交流。作為家長和老師,多聽一聽幼兒的想法,如一本繪本,可以讓幼兒去自主閱讀,家長和教師作為一名傾聽者陪伴在幼兒身邊,完全把自己當作一名“小白”,聽一聽幼兒對這個故事的理解,讓幼兒談談閱讀感受,不要對幼兒的錯誤第一時間進行否定,建立幼兒閱讀自信。
(三)豐富符合幼兒閱讀階段的材料兒童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大部分兒童不識字,這就要求兒童的閱讀材料以圖片為主,圖文結合,市場上有各種各樣的兒童書籍,需要在購買兒童書籍時學會識別,不能局限于一種題材、一種類型,同時多購買圖文并茂、生動形象的繪本故事,也可為幼兒選擇性地購買中外經典故事,這樣有利于開闊視野。同時要選擇具有教育意義的圖書,多從教育類書籍入手,讓幼兒明白簡單的教育意義。事實證明,一本具有價值意義的書籍比家長和教師的反復嘮叨更加容易讓幼兒接受。
提高早期閱讀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豐富親子閱讀方法親子閱讀是提升幼兒閱讀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親子閱讀過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的多樣性,摒棄簡單的教師或家長宣讀、幼兒聽等易讓幼兒產生書本厭惡思想的方法,教師和家長要開創互動性強、幼兒自主參與多的方法,參與到幼兒的閱讀過程中,激發幼兒對書本的熱愛之情。在與幼兒進行親子閱讀時,教師和家長應放下其他工作抽取專門時間進行陪伴,增加親子閱讀的效果。
1.角色互換法如在學習《好餓的毛毛蟲》繪本時,可采用教師或父母和幼兒互換的方式進行學習,先給幼兒一定的時間翻閱繪本,不懂的問題可以及時和教師或父母進行詢問、交流,待幼兒完全掌握后,由幼兒充當教師或父母身份用生動的語言和模仿進行講故事,教師和家長要認真對待,或可在幼兒講完故事后及時進行提問,了解幼兒對故事的掌握程度。此舉可以大幅度提高幼兒的成就感,進一步加強對閱讀的熱愛之情,教師和家長切不可敷衍了事、心不在焉,打擊幼兒的積極性。如家中有弟弟或者妹妹,也可由幼兒充當教師的角色,為弟弟、妹妹講故事,通過角色互換來提升幼兒的閱讀能力。
2.故事接龍式嘗試故事接龍的方式,由教師或家長和幼兒一起完成,由一人先引出故事的開頭,如,森林里有一只小白兔在蹦蹦跳跳,而后由另一人結合故事開頭場景充分發揮想象力進行接龍,如這個時候來了一只小猴子,送給小白兔一根胡蘿卜,說:“我們可以做朋友嗎?”依此類推,直至形成一個完整故事。在采取故事接龍時,教師和家長要盡可能地向積極、美好的方向引導,要充分尊重幼兒的想象力,切不可用不符合邏輯、不符合現實等種種理由進行批評、否定,在幼兒無法完成接龍時,教師和家長要及時進行鼓勵,幫助幼兒完成。
3.感情代入法情感代入是針對幼兒所閱讀的繪本中,引導幼兒將自己想象為故事的主人公,由教師或家長配合扮演,借助簡易道具。
如在《逃家小兔》中,由幼兒充當小兔,教師或家長配合演繹,“如果你是小兔的話,你還有哪些逃跑的方式”,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加深幼兒對角色的處境、心情、欲望等的感知和理解,培養幼兒的移情能力、思維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加深對故事的記憶,培養幼兒的思考能力。
4.講述提問法講述提問法是幼兒園或家庭內常用的方式,通常由幼兒自主進行閱讀,由幼兒進行提問,教師或家長進行表述,也可由教師或家長提問、幼兒進行解答。此法可幫助幼兒快速掌握內容,加深記憶。采取講述提問時,要充分考慮幼兒的立場觀念,幼兒想法比較簡單,通常會提問一些比較幼稚和搞笑的問題,教師和家長要對幼兒進行耐心講解,不可對幼兒進行嘲笑或者簡單敷衍,導致幼兒喪失了閱讀興趣,得不償失。
5.延伸想象法
在幼兒閱讀時,不僅局限于圖書上主人公的故事,應充分展開想象,每個人物都是一個故事,如在《我遇見了一只小灰狼》,可以讓幼兒展開充分想象,從小紅帽、小灰狼、狼媽媽、遠方的狗等多角度講故事,故事可串聯,也可單獨存在,不要局限在一個范圍內。真正培養幼兒對故事的理解能力,從他們的角度和思想去看待故事,拓展幼兒的想象空間。
(二)關注幼兒閱讀衛生閱讀衛生,在《辭海》中解釋為:為防止閱讀引起眼睛疲勞而提出的衛生要求。如培養正確的閱讀習慣,即坐姿端正,眼睛與書本之間距離應在 30 厘米以上,并盡可能使書本與視線成直角;不要在行走時、躺在床上及動蕩的車廂里看書;連續看書 45 分鐘以上應休息或向遠處眺望;注意不在光線過強或過弱的地方閱讀。一般家長應多注重幼兒閱讀能力的培養,容易忽視閱讀衛生,導致后期幼兒眼睛近視、身體畸形等問題發生,悔之不及。正確地關注幼兒的閱讀衛生,盡可能為幼兒創造良好的閱讀環境。如,盡可能選擇自然光條件下進行閱讀;在幼兒進行閱讀時,家長應時刻注意幼兒的閱讀姿勢;一次性的閱讀時間不宜過長;應把閱讀與放下書本走到戶外相結合等。
(三)給予幼兒選擇權利在選擇閱讀書籍或繪本時,家長和教師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喜好。在幼兒園內,教師應給予幼兒充分的選擇權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幼兒也不例外,既要關注班級整體性閱讀能力,又要針對每個幼兒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根據幼兒的特性選擇相符合的書籍,充分展示幼兒的自主性;家長在為幼兒購買書籍或繪本時,可征求幼兒的意見、建議,掌握幼兒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只有真正地給予幼兒選擇的權利,這樣幼兒才會有興趣閱讀,只有幼兒自己感興趣的書,他才會主動去看、去學。
參考文獻:周兢.論早期閱讀教育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兼談當前國際早期閱讀教育的走向[J].學前教育研究,2010(1).
作者:惠 艷(永登縣幼兒園,甘肅 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