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8月09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整本書閱讀是語文教學關注的熱點。 統編教材的不少課文選自名著,如四年級下冊課文《蘆花鞋》選自作家曹文軒的《青銅葵花》。 編者的意圖是通過《蘆花鞋》的教學,鼓勵學生閱讀《青銅葵花》。 如何引導學生從單篇課文走向整本書閱讀值得教師思考。 江蘇省特級教師諸向陽指出:“用部編教材中的課文上導讀課。 導讀課的重要使命在于教師千方百計地讓兒童喜歡閱讀一本好書,進而讓他們自主、投入地反復閱讀。 ”[1]本文以何寶華老師執教的《蘆花鞋》一課為例,探討由一篇課文走向一本書的操作策略,引導學生走近經典作品。
一、精巧的切入
教學節選型課文,教師需要在學習前引入不同形式的概覽,為課文學習做鋪墊。 概覽的形式是多樣的,如作品目錄、作品梗概、創作背景、人物評說等。 生動有趣的概覽如同預告片一般,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上課伊始,教師在課件上出示了《青銅葵花》這本書取得的好評:被譯為14種文字出版; 見證苦難與成長,贊美人性與人情。 接著,教師介紹《青銅葵花》整本書目錄,全書共九章,包括一個后記,其中《蘆花鞋》節選自第四章,幫助學生確立課文在原著中的坐標。
語文閱讀論文: 初探散文閱讀教學中的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獲得
作者曹文軒對作品的創作,曾經這樣說過:“每一個時代的人,都有每一個時代的痛苦。 少年時,就有一種對痛苦的風度,長大才可能是一個強者。 ”什么是對痛苦的風度? 教師拋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通過學習課文《蘆花鞋》,學生會形成屬于自己的答案。 如果說目錄的介紹讓學生對整本書有初步的感知,那么作者曹文軒關于成長痛苦的言說,作家對作品的評價則是在這一篇和這一本之間形成了一種關聯,激發了學生的閱讀期待。
二、精彩的語言
精彩的語言包括文本的語言和師生的課堂語言。 一方面是文本的語言。 作為節選型課文,《蘆花鞋》背后有廣闊的原作語境,其課程資源是豐富的。 在教學時,教師可以課文為原點關聯原作中的有關片段,形成文本群,組織“關聯—共生”式互文閱讀。 [2]在梳理了課文內容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文章向我們展現了一個怎樣的青銅?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青銅的形象,教師補充背景信息,具體如下:
故事大背景:貧窮的年代
故事小背景:為了讓葵花讀書
教師可以進一步補充原著《青銅葵花》一書中關于青銅家非常貧苦以及青銅家領養葵花的有關描寫,彌補學生認知盲點,為學生理解青銅的特點提供詳實的語料。
1.村長看到了青銅一家人,走過來說了一句:“你們一家人倒是好人,可是你們家就是……”他沒有將“太窮”兩個字說出口,搖了搖頭走了。
2.爸爸媽媽將裝錢的木盒端了出來。 這些錢是一只只雞蛋換來的,是一條條魚換來的,是一籃籃蔬菜換來的,是從他們嘴里一口一口省下來的。 他們將錢倒出來,數了又數,算了又算,怎么也不夠供兩個孩子同時上學。
3.青銅將十盞南瓜花燈一盞一盞地懸掛在一根繩子上。 然后,他抓著繩子的兩頭,走進了家門。 黑暗的窩棚,頓時大放光明。 ……晚上,葵花再也不用去翠環家或秋妮家。
課文文本和母文本的互文閱讀,通過某個關鍵問題進行關聯,形成文本之間的共生效應。 教師引導學生關注人物家庭環境及相關事件的描寫,以青銅這個人物形象的魅力推動整本書的閱讀。
課堂言語的精彩離不開教師的引導。 教師的引導基于自身對文本的理解,孫紹振教授提出矛盾是內在的,尤其是經典作品,往往是天衣無縫的,關鍵在于揭示潛在的矛盾。 [3]《蘆花鞋》這一課,教師巧妙地抓住了一對矛盾——油麻地冬天的“冷”和“暖”,探討人物的形象,教學片段如下。
師:這個故事發生在冬天,我們讀完之后覺得心里暖暖的,文中是什么讓你覺得“暖”,圈畫關鍵語句。
(學生跳讀課文,完成閱讀任務)
師:我們看看文中的“冷”。 課文中,這個冬天,這場冬雪有多冷呢?
生:天下了一夜大雪,積雪有一尺厚,早晨門都很難推得開。
生:到鎮上一看,街上幾乎沒有人,只有大雪不住地拋落在空寂的街面上。 不一會兒,掛在繩子上的一雙蘆花鞋就落滿了雪。
生:到了中午,雪大了起來,成團成團地往下拋落。
……
師:這真是一場大雪,在大雪中賣鞋,該是多冷呢! 然而,我們卻覺得暖。 首先讓我們覺得暖的是鞋。
(學生讀課文第7段)
師:作者在描寫時,將蘆花鞋聯想成什么?
生:樹上的鳥。
生:既像四只鳥窩,又像兩對鳥。
師:作者在描寫的時候,產生的聯想讓事物更加生動。 此時,我們覺得蘆花鞋不僅僅是鞋,而像是有生命的鳥。 而讓人覺得暖的不僅僅是鞋,還有人。 文中哪些人讓我們感覺到溫暖?
生:屋子里打招呼的人。 對面屋子里圍爐烤火的人招呼青銅:“進屋里來吧,這里能看到你的鞋,丟不了。 ”
生:買蘆花鞋的人。
師:這些買蘆花鞋的人是真的需要蘆花鞋嗎? 是什么讓他們想買蘆花鞋?
生:蘆花鞋本身的好看,吸引著顧客。
生:蘆花鞋的暖和。
生:買鞋的人心地善良。
師:油麻地鎮上的人認可青銅家做的蘆花鞋,更是有著一顆善良淳樸的心,用行動支持青銅。 當然,青銅和青銅一家對葵花所付出的真情更是讓人感動。
(課件出示原文句子:這是家里的一筆收入,一筆很重要的收入)
師:為什么這是一筆重要的收入?
生:供葵花上學。
生:想到這筆收入,全家人的心里亮堂堂的,未來的日子亮堂堂的。
師:這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 而青銅對那個想要買蘆花鞋的人,最終買不到蘆花鞋,遺憾離去時,他做出的選擇更讓我們覺得溫暖。
(課件出示原文句子:他將右腳從蘆花鞋里拔了出來,站在了雪地上……他笑了笑,掉頭朝那個人追過去。
他赤腳踏過積雪時,濺起一蓬蓬雪屑……)
師:為什么青銅讓我們覺得溫暖?
生:青銅為了幫助路人,在冰天雪地中脫下鞋子。
生:青銅的選擇是可貴的,溫暖了路人,也溫暖了讀者。
……
教師對文本語言的巧妙解讀和深入挖掘引人深思,在“冷”和“暖”中精耕細讀。 關于文中的“暖”,教師在課堂上依托文本,循序漸進,層層深入。 外部環境的寒冷與鞋子的暖、人性的暖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給予讀者強烈的沖擊。 屋子里打招呼的人、買鞋子的人、主人公青銅,一句話、一個表情、一個動作都傳遞著善意,不同人物傳遞的溫暖照亮學生的心靈。 這是對人性與人情的謳歌,使主人公青銅的形象更為豐滿。
三、精深的思維
一節好課離不開師生的思維碰撞,好課助力學生的思維發展與提升。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思維發展與提升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通過語言運用,獲得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新思維的發展,促進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等思維品質的提升。 ”[4]《蘆花鞋》這一課在激活學生思維方面做了積極的探索。
1.小標題的概括
小標題的概括是思維聚合的過程,需要學生對這一篇長課文進行梳理歸納。 課上,教師要求學生梳理課文每個部分寫了什么,用小標題概括出來,具體學習提示如下。
1.默讀課文有一定速度,第一次默讀建議在5分鐘內看完。 弄清課文大概寫了什么。
2.第二次快速瀏覽,邊讀邊梳理每個部分寫了什么,用小標題概括出來。
當學生讀完課文,教師進行了精當的點撥,提供了小標題概括的策略——抓住關鍵對象。 這篇課文的關鍵對象是蘆花鞋或是青銅二者皆可。 抓住關鍵對象為學生的思考提供了方向,將學生的思考導向更深處。 家里人做蘆花鞋、青銅賣蘆花鞋、城里人買蘆花鞋、最后一雙蘆花鞋,其中后面三個都與青銅賣蘆花鞋密切相關。 如此一來,學生便理清《蘆花鞋》每部分的主要內容。
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設計導向整本書閱讀的概括練習,引導學生進行遷移運用,如閱讀《青銅葵花》中的《冰項鏈》,梳理文本中每個部分的主要內容,用小標題進行概括。
2.不同文本的比較
比較意味著同中求異和異中求同,將不同的文本進行對照,讀者不能停留在形象表面,而是要向思維更深處漫溯。 為了增進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教師要避免一篇一篇孤立地分析作品,需將不同的文本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從中窺見差異,細讀文本。 為了讓學生體會文中的“暖”,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蘆花鞋》與《賣火柴的小女孩》。
第二天清晨,這個小女孩坐在墻角里,兩腮通紅,嘴上帶著微笑。 她死了,在舊年的大年夜凍死了。 新年的太陽升起來了,照在她小小的尸體上,小女孩坐在那兒,手里還捏著一把燒過了的火柴梗。
同樣是孩子,同樣是在冰天雪地里,同樣是出去賣東西,小女孩在大年夜的前夕,沒有一個人買她的火柴,被凍死在街頭。 兩相對比之下,學生便能看到油麻地鎮上出現的與青銅素不相識的人所傳遞的溫暖。 在比較閱讀中,教師引導學生發現兩篇文本之間的相似和不同。
由一篇課文走向整本書閱讀,教師需要把握課文與原著之間的關聯,充分發揮課文的導讀價值和原著的教學價值,引領學生向閱讀更深處漫溯,豐富閱讀體驗,提升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諸向陽.從一篇課文走向一本書——名著共讀課程的思考與實踐[J].語文教學通訊,2018(3):20-23.
[2]閔慧.節選型課文教學的“互文閱讀”策略[J].小學教學設計,2020(7-8):122-123.
[3]孫紹振.名作細讀微觀分析個案研究(修訂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96-97.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鐘展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