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2月14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整本書閱讀既是一種閱讀方式,又是閱讀教學的一種策略。文章通過研究指出,從點到面、由此及彼、駕輕就熟、觸類旁通地將單一化的閱讀推向多元閱讀,有利于擴展學生的語文閱讀視野,強化學生的語言體驗,提升學生的語文思維品質,促進學生文化人格的形成。
[關鍵詞]整本書閱讀;單一;多元;策略
學生閱讀論文范文:全媒體時代閱讀行為中的多渠道選擇
摘要全媒體時代閱讀渠道逐漸多元化,用戶的多渠道閱讀行為選擇日漸引起關注。文章以TAM模型為基礎,分析影響用戶選擇多渠道閱讀行為的關鍵變量,結合閱讀動機等經典理論構建理論模型,以實證研究方法探索影響用戶選擇多渠道閱讀行為的各個因素及其之間的影響關系。
閱讀是學生完成語言積累、習得方法、陶冶思想情感的主要路徑。閱讀教學對發展學生語文素養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我們需要不斷優化閱讀教學策略。整本書閱讀既是一種閱讀方式,又是閱讀教學的一種策略,它是傳統單篇閱讀方式的一種變革,通過整本書閱讀,可將單一化的閱讀推向多元閱讀,進而擴展學生的語文閱讀視野,強化學生的語言體驗,提升學生語文思維品質,促進學生文化人格的形成。
一、從點到面,聚焦一篇窺見整本書
目前初中語文教材中,不少文本節選自一本書或者是一本書中的單篇,這就使得從點到面的閱讀成為可能。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可從整本書中的一篇或者一個章節入手,引導學生結合自身閱讀經驗,嘗試閱讀整本書,從而提高學生整本書閱讀的有效性,并實現對課堂閱讀教學的有機拓展。
例如部編本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12課《〈詩經〉二首》中的《關雎》和《蒹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基于整本書閱讀的觀照,我們首先將《關雎》和《蒹葭》放回到《詩經》中,引導學生了解《詩經》作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的文學地位,再講解《詩經》的“六義”,即“風、雅、頌”三種詩歌形式,以及“賦、比、興”三種基本表現手法。
《關雎》和《蒹葭》的閱讀教學設計要緊緊圍繞“六義”展開,強化學生對“風”的認識,并從單一的“風”,即十五個地方的民間歌謠,走向“雅”,即貴族作品,再走向“頌”,即宗廟祭祀用的樂歌及史詩等,實現內容從單一向多元的變化。在詩歌內容解析過程中,引導學生分別找出使用了“賦”“ 比”“興”的句子,并體會其藝術效果,最后進行整合,強化學生對《詩經》表現手法的特點的認識。
此外,《關雎》和《蒹葭》兩首詩都具有重章疊唱的藝術特色,詩歌的各章,在句數上相等,語言近乎相同,通過重復歌詠的形式,造成一種回環往復的節奏美、音樂美,令人回味無窮。在閱讀《關雎》和《蒹葭》時,若能抓住這些重點,也就抓住了《詩經》整本書的精華。
二、由此及彼,建立關聯透視一類書
整本書閱讀需要我們建立起聯系閱讀的思維,由此及彼,探尋書籍之間的關聯。從整本書走向一類書,關鍵要尋找書籍之間的關聯點,可以是相同的主題,相同的體裁,也可以是相同作者的不同類別的書籍,從而借助關聯點透視這個類別的書籍,實現從整本書閱讀向一類書閱讀的遷移。
以《詩經》為例,我們可以引導學生以《詩經》為輻射點,以“詩歌”為關聯點,從《詩經》走向《唐詩三百首》《海子的詩》等。這樣就架構起早期詩歌、鼎盛時期唐詩和現代詩之間的橋梁,再以比較為手段,分析異同。比較分析這三本書的共性,透過詩歌語言,捕捉詩歌意象,深入詩歌意境,從而體悟詩歌的思想情感,把握詩歌發展的一般規律;比較分析這三本書的差異,對《詩經》《唐詩三百首》《海子的詩》的藝術特色、風格、情感表達方式、詩歌表現內容等進行深入了解,尋找《詩經》《唐詩三百首》《海子的詩》所代表的三個不同時期的詩歌的特征。
從一本書走向一類書,有效地將整本書閱讀從單一推向多元,這樣學生對于詩歌的閱讀也實現多重跨越,從靜態閱讀走向動態閱讀,得以用發展的眼光審視詩歌,從現代跨越時空,去捕捉不同時期作品所折射出的時代光彩,從而獲得豐富的閱讀體驗,提高詩歌閱讀的整體能力。
三、駕輕就熟,由名著導讀深入整本書
當前,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整本書閱讀的建議,這一主導思想體現在教材中,具化在“名著導讀”板塊。如部編本八年級下冊有兩個“名著導讀”板塊,推薦的名著是《傅雷家書》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教材對閱讀這兩本名著的引導各不相同,《傅雷家書》側重于“選擇性閱讀”,意在引導學生進行“興趣閱讀”“問題閱讀”“目的選擇”“方法選擇”,培養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提升學生閱讀的目的性,讓學生學會選擇科學的閱讀方法;《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則聚焦于“摘抄和做筆記”。顯然,這兩個板塊,一個聚焦宏觀,一個聚焦微觀。
我們要掌握“名著導讀”中的方法,通過教學,引導學生閱讀名著。在《傅雷家書》的導讀教學中,緊扣四個“選擇”開展活動:首先讓學生說出《傅雷家書》中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并說明為什么能夠引起自己的興趣;然后讓學生說出《傅雷家書》中他最關注的問題以及通過解決這個讀問題他收獲了什么;最后讓學生說說他閱讀的目的和方法。《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教學重點是成果展示,為學生搭建展示“摘抄和讀書筆記”的平臺。
名著導讀教學要做到目的明確,重點突出,并基于教材提出的“自主閱讀推薦”,采用“教師閱讀推薦”和“學生閱讀推薦”相結合的方式,從名著走向名著,使閱讀實現由單一向多元的拓展。
四、觸類旁通,由一類走向多元
語文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使得語文閱讀的話題、內容不斷拓展。這就需要我們轉變閱讀教學策略,以教材為輻射點,觸類旁通,從一類書的閱讀指導走向多元類別書籍的閱讀指導。整本書閱讀教學不能盲目,要充分利用教材這個重要的著力點,在確立閱讀思路的基礎上,對教材內容進行梳理,從而實現閱讀多元化。
如部編本八年級下冊的第一單元聚焦民風民俗,第二單元主要是科普說明文,第三單元是古詩文,第四單元為演講稿,第五單元為游記,第六單元為古詩文。從整體來看,教材加大了古詩文的權重,閱讀的類別表現出多元化的傾向。我們可以遵從教材編排,將內容分為五大板塊:民風民俗、科普閱讀、古詩文經典、演講稿、游記。
從一類書的閱讀指導走向多元類別書籍的閱讀指導的過程中,還要注重方法習得。我們要以課堂閱讀為支架,以單篇翹起整本書、一類書,通過單篇閱讀,強化學生的類別閱讀意識,進而讓學生積累閱讀經驗,習得閱讀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從單篇閱讀到整本書閱讀再到類別閱讀的這一過程,既要注重宏觀,又要聚焦微觀。宏觀上注重思維引領,強化類別意識、文體意識;微觀上聚焦語言習得和方法習得,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
從單一走向多元,是基于語文課程教學改革做出的積極應對。我們要確立發展的閱讀教學思維,基于當前語文閱讀教學新生態,強化整本書閱讀意識,構建語文閱讀磁場,以教材為核心輻射區,在夯實單篇閱讀教學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單元教學整合,并基于整本教材進行宏觀設計,引領學生從閱讀小溪遨游至閱讀海洋。[ 參考文獻]
[1] 吳辰怡. 淺談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J]. 中學語文,2018(30):23-24.
[2] 蔣文華. 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探究[J]. 教學月刊·中學版(語文教學),2017(Z1):4-8.
[3] 劉日光. 高中語文課程視域下的“整本書閱讀”[J]. 語文建設,2018(19):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