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7月28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民辦本科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進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經濟類專業是民辦本科的熱門專業,社會對經濟類專業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加。然而,民辦本科經濟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需求脫節問題一直存在。通過分析民辦本科經濟類專業人才培養現狀,提出持續推進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機制,堅持以多元化培養方式增強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多措并舉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建立多元教學考核評價體系,為多元培養開辟更廣泛的資金來源等多元人才培養的新思路,以全面提高民辦本科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多元人才培養;經濟類專業;民辦本科;實踐教學
一、實施多元人才培養的必要性
2019年10月教育部發布《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要求高校進一步提高課程建設質量,改進實習運行機制,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推進輔修專業改革,開展跨校聯合人才培養,為國家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可見,在當今時代背景下,構建本科多元人才培養模式,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近年來,民辦本科教育事業發展有了大幅提升,整體教育水平加速向實踐型、應用型等內涵式發展轉變,教育質量的提升和人才培養的改進得到教育部和社會的普遍認可[1]。經濟類專業是民辦本科的熱門專業,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經濟類本科生有近百萬人,但是民辦本科經濟類專業的教育水平和人才培養與國內一流高校還有較大的差距。特別是多元人才培養模式相對滯后,創新型人才培養不足,迫切需要深化教育供給側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二、民辦本科經濟類專業多元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經管類優勢學科不夠突出,教育基礎設施落后
學科建設是本科高校的基礎性、持續性、引領性工作,是專業建設的基礎,只有學科建設完整扎實,才能構建完善的專業體系。優勢學科可以為專業建設提供高水平的師資團隊、教學科研平臺,創新的科研成果。民辦本科經濟類專業學科建設大多存在亮點不夠突出,特色不夠明顯、優勢學科欠缺等問題,能夠獲得國家一流學科甚至省級一流學科立項的比較少,不利于多元人才培養[2]。此外,民辦學院資金來源較為單一,學費是學校的主要財政來源,政府的扶持力度相對較小,基礎設施普遍落后,學科建設不夠突出。特別是擴招帶來的學生數量的迅速增加和辦學經費的投入不足,使得師資隊伍、實驗室、儀器設備、圖書資料等教學科研資源匱乏,不能滿足人才培養和學科專業建設的需要。
(二)經濟類專業培養目標同質化,主干課程單一經濟類專業主要包括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國際商務專業、金融學、財政學、電子商務等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基本定位為“系統掌握經濟類基礎知識,熟悉通行的貿易規則及相關的政策法規,培養綜合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目標趨同。經濟類課程近似且單一,由圖1可知,大致分為學科基礎課、專業核心課、綜合實訓課。主要包括: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財政學、國際貿易實務、國際經濟、貨幣銀行學、管理學、計量經濟學等。民辦本科屬于地方應用型院校,培養人才應重點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但是,主干專業課程設置結合地方經濟特色的相對較少,人才培養缺乏針對性,是當前民辦本科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
(三)實踐教學投入不足,創業孵化落地支撐乏力實踐教學既是課程教學的重要補充,又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它對學生深入理解專業知識,訓練動手能力,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具有重要作用[3]。經濟類專業應該增加更多的綜合實訓課程,但由于受經費短缺困擾,我國民辦本科長期以來對實踐實驗教學基地、教學平臺、教學競賽、大學生創業園等建設投入不足,無論是場地、器材、設備等與公辦學校都有一定差距。此外,經濟類專業實踐課程師資隊伍需要優化,大多數是直接從院校畢業進入教學崗位的青年教師,普遍缺乏專業實踐工作經歷和經驗。民辦學校和公辦學校的不同在于,公辦學校經濟類專業后續會安排專任教師去企業、銀行、證券所等機構實習,以增強實踐經驗,這些實踐經歷可以抵扣本學期工作量,激發老師參與積極性。民辦院校缺乏政府財政支撐,在安排老師實踐實習深造上支持力度不夠,制約了人才培養質量。
(四)高層次人才與團隊數量較少,師資隊伍偏年輕化師資隊伍建設對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支撐作用,也影響著學校整體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的提升。幾乎所有民辦學校都面臨師資力量薄弱、斷層、不穩定的問題。民辦高校教師沒有編制,薪資福利與公辦學校差距較大,教師流動性也大。就年齡而言,以30歲以下和60歲以上為主,中年教師比例較少。在學歷方面,碩士所占比重較高,很多還是進入學校后讀的在職碩士,教師年齡偏年輕化。在職稱結構方面,講師占比較大,副高以上職稱較少。民辦院校師生比要達到教育部的規定,會聘用較多外聘教師,但外聘教師大多責任心較差,多是為了賺取課時費,教學效果不是很好。此外,民辦院校缺乏學科領軍人才、學術帶頭人等高層次人才,難以組建科學合理的高水平學術團隊[1]。而且,教師出國培訓、訪問學者機會較少,不利于教師的快速成長。
(五)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缺乏合作共育的制度支撐
民辦本科校企合作較多是為了應對教學評估,招生需求,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協同培養沒有深化。主要問題是學校熱情較高,企業積極性低。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缺乏戰略思考和實踐經驗,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在校企合作過程中,為學生提供的食宿、工資、工作環境、辦公設施條件較差,很多學生積極性受到打擊,將校企合作當成為了完成學分任務,深度參與較少。學校在推進校企合作過程中缺乏保障機制,沒有使企業與人才培養協同合作,有機結合。不少民辦本科還停留在聘請企業專家進校舉辦講座,寒暑假送學生去企業實習等較淺層次。特別的,有學生去企業工作1個月,這一個月在同一個崗位工作,所學見識有限。且很多學生對工作被動接受,甚至出現有學生提前走人現象。校企合作雙方離互動介入、深度合作,形成利益共同體還有較大差距。
(六)行業內校友資源缺乏,較難為多元協同培養提供人脈支撐公辦院校由于辦學歷史悠久,甚至百年名校的不在少數,多年來積累了豐富的“校友資源”,不少校友成為各行各業的領軍人物和骨干精英,他們有著豐富的技術源、人才源和資金源[4],可以說為公辦高校產教融合、多元協同育人提供強大的資源支撐。以中國科技大學為例,在安徽廬陽經濟開發區,凝聚了一大批中科大校友企業家并打造了廬陽IE果園公共創新平臺體系,為國內外校友提供創新創業服務。產業園已引進和孵化了中科大、清華大學等校友企業約70家,大多數已和母校簽訂實習基地,為母校學生實習提供寶貴資源。而民辦高校辦學時間普遍不長,大多在2000年后建校,在本行業工作十年左右,成為領軍人物或骨干人士的數量較少,校友資源不夠豐富,這使得學校在建立實習基地,在學生校企合作培養方面相對困難。
三、民辦本科經濟類專業多元人才培養模式提升路徑
(一)持續推進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機制
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是學校充分調動和利用社會各界資源,大力推進學校、地方、行業、企業共同參與的協同育人機制[5]。實行校企深度合作、緊密結合、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合作機制。以經濟類專業為例,成立系主任、教學副主任、教研室主任、行業領導、企業經理等校企合作領導小組,每學期定期開4-5次會,共同構建完善的校企合作機制。可以從以下方面展開深度合作:第一,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即學校出臺人才培養方案初稿,企業、行業結合實際需求提出修改建議。
第二,共同建立人才培養基地,用于實踐課程授課、學生實習、教師實踐培訓、學生創業孵化等。第三,由企業提供資源,對于一些核心課程,抽出一定課時搬到企業去授課。以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金融專業為例,系部將一些實踐課程搬到銀行去上,以觀摩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從銀行早會開始,學生旁聽,到接下來的各個部門,包括前臺、信貸審查部、個人和公司業務部、稽核部、國際部等,直到銀行下班,深度參與全流程。遇到不懂的知識點,老師和銀行人員給與及時講解,極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對書本的理解更加深刻。
(二)堅持多元化培養方式,增強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
要實現多元化人才培養目標,必須構建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以經管學院為例,積極探索“學程分段、方向分流、分類培養”的人才培養思路,基于職業導向設置模塊課,引導學生將興趣和職業結合起來[6]。人才培養方面,實行“通識教育+專業方向教育+實踐教育”的“1+2+1”基本培養模式,即在第一學年進行通識教育,第二、三學年進行專業方向教育,第四學年進行實踐教育。在強基礎、寬通識的基礎上,增強實踐課程、創新創業課程比例。每月舉辦經濟類院級學術大講堂,邀請專家學者、企業領袖為本科生做前沿技術報告;設立創新創業基金,每年投入10-20萬,用于學生申請院級創新項目。推動各類技能培訓活動,組織學生參加省內外、國內外經濟專業各類技能大賽,如跨境電商、國際貿易全國技能大賽等,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
(三)多措并舉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是落實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的關鍵。以經濟學院為例,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推進:首先,每學期選派教師到知名企業掛職鍛煉。可以更好地了解經濟發展行情,熟悉企業業務運作和職業崗位能力的培養要求。掛職期間要對各個業務部門進行輪崗鍛煉,全程參與具體業務,掛職單位可以視她們同正常員工對待。其次,選派教師參加行業高級職業資格培訓。比如高級經濟師、高級電子商務師、高級物流師等,可以全面提升教師的職業技能,更好地反哺教育。再次,與公辦學校建立共建校際合作關系,選派教師前往簽約共建單位進修學習。
教師不僅可以切身感受先進的經濟類實驗設備,也可以參加前沿知識理論講座。同時進修教師可以和合作單位經濟學院領導、專家學者就專業建設、科研項目合作、實驗室建設等問題進行交流探討,為進一步共同開展研究合作搭建橋梁。最后,選派教師參加先進的經濟領域仿真實驗技術應用培訓。每年選派教師去北京、上海等著名高校和高新科技企業交流學習,便于青年教師掌握并學會應用先進的經濟領域仿真實驗軟件和設備,提升對最新、前沿的實驗課程的認識和理解[7]。
人才培養論文:OBE教育理念下的俄語翻譯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四、結語
民辦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我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攻堅與難點,本文通過研究民辦本科經濟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現狀,找出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多元人才培養的新思路。民辦本科課程改革應該結合服務地方的宗旨,根據地方經濟發展需要,設置核心專業課,突出特色。堅持多元培養方式,建立多元考核評價體系,加強校企深度合作,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是重中之重。民辦學校還需要廣辟資金來源,為多元培養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楊揚,周德廉.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宿遷學院·阿爾法學院”為例[J].產業創新研究,2020(11):182-184.
[2]盧奎.關于鄭州工程技術學院學科專業建設的思考[EB/OL].(2020-09-01).https://zhtjy.zzut.edu.cn/info/1015/1814.htm.
[3]王珍義,徐雪霞,曾潔瓊.地方行業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多元協同”培養機制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8(10):137-139.
[4]楊景花,李華中.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和對策研究[J].高等教育,2015(10):37-39.
作者:張百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