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03月18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順應雙(多)語語言教育研究和雙(多)語者日常語言實踐的需求,超語(translanguaging),又稱超語行為、超語實踐或超語言技能(本研究中取用超語言技能這一翻譯)作為新興的應用語言學理論,吸引著國內外學者圍繞其開展大量相關研究,其中標志性的學者García、LiWei等都為超語言技能理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該理論強調學習者自身所掌握的語言資源在其語言習得與語言實踐中的重要性,“經驗庫”(linguisticrepertoire)理念的提出打破了語言界限,同時超語言技能強調對意義構建的能力與過程。
協作任務在實際的二語課堂中有多種表現形式,其中合作寫作任務作為其中常見的課堂活動之一,為雙語者超語言技能的應用提供了空間,為由2個或2個以上成員共同撰寫一篇文章的活動[1]。因此,本研究將以合作寫作任務為背景,探尋中英高水平雙語者的超語言技能情況、功能等問題。
一、文獻綜述
(一)超語言技能
1.超語言技能與語碼轉寫談到超語言技能理論,需要先將其與易混淆的語碼轉寫理論相區分。首先,超語言技能與語碼轉寫(Code-switching)有著本質上的區別,超語言技能是指雙語者運用其內在的“經驗庫”的能力,這屬于雙語者內在的個體語言,而非指定語言[2]。其次,二者均關注語言實踐中指定語言間的切換現象,前者多集中于對雙(多)語者語言中的語法或交互現象,后者更關注意義加工和協商。
2.超語言技能與混合語早在1992年,基于語碼轉寫理論,何安平針對粵語和英語的混合語碼現象提出中英混合語碼概念(混合語),彭濱歸納總結了中英外來語的主要類型[3]。Kwon&Schallert在一項韓英雙語者的超語言技能使用的研究中,提出混合語(BlendedWords)概念:(1)韓語中的外來語,即韓語發音的英文詞;(2)有韓語的功能詞綴的英文實義詞。
本研究將混合語定義為:(1)中英混合詞語;(2)英文縮略詞或音譯詞;(3)句子中遵循漢語/英語語法功能的英語/漢語詞語、短語;(4)夾雜原英文單詞、句子的漢語語句[4]。同時,依照超語言技能作為“多語使用者運用其語言經驗庫的全部資源表達意義的動態語言實踐能力”的定義,本研究將雙語者產出的混合語作為超語言技能使用的外在表現形式。
3.超語言技能的功能基于超語言技能理論與語碼轉寫理論的關系,二者的功能研究也存在一定的聯系。Gumperz發現語碼轉寫的六種會話功能:引用、強調對象、感嘆、重申、定性和主客觀對比[5]。進一步對ELF的學術對話進行分析后,Klimpfinger提出語碼轉寫的四種功能:指明對象、請求援助、想法引入和文化信號。從語言功能性的角度,Tsuchiya的研究將超語言技能的功能分為四種:
(1)強調對象;(2)聲明;(3)澄清;(4)請求語言援助[6]。另一項對三語課堂中合作寫作中多語者(中文為母語)的超語言技能使用的研究提出中—英—韓多語者的語言功能類型主要為:(1)任務相關功能;(2)意義/內容相關功能;(3)語言相關功能,包含語法、詞匯和結構;(4)任務表現功能[7]。
(二)合作寫作任務
合作寫作任務屬于近年來L2寫作研究中的熱點話題之一,學習者通過與他人的互動測試他們的語言假設,并通過匯集他們關于語言和寫作的知識,研究語言學習中的合作模式[8]。本研究中合作寫作任務包括寫前、寫中、寫后三個階段,學習者通過協商與合作激活自身儲備的寫作相關知識,為寫作任務提供充分的語言知識和寫作內容。而且合作對話能夠豐富學生的語言表達,幫助其共同構建篇章結構[9]。雙語者在寫作任務中的語言使用一直是超語言技能研究的重點,在Kabuto的一項個案研究中日英雙語者的超語產出“Emma'sorigami”(Emma的折紙)中“s”所屬格的表現形式符合英語語法規則,卻并不存在于日語語法體系中,為雙語者在寫作中超語言技能的應用提供佐證[10]。
目前,針對中國學習者超語言技能的實證研究較少,從內容上看,對于學生二語合作寫作過程中的超語言技能研究分析則較為少見,多為單一考察寫作或閱讀中的某一方面的超語言技能使用,對合作任務中語言實踐的考察不足。中英雙語者特有的語言經驗庫可以為二語寫作提供支持,因此研究如何指導中英雙語者運用其全部資源進行語言實踐對外語教學實踐具有現實意義。
二、實驗設計
(一)研究問題
本研究的研究問題為:
(1)在合作寫作中,雙語者的超語言技能是如何使用的?(2)在合作寫作中,雙語者的超語言技能具有哪些功能?
(二)被試
實驗對象為東北某高校4名英語專業二年級研究生,英語專業八級考試(TEM-8)成績均為良好,均無3月以上外國留學經歷,視被試為中英文語言水平相近的高水平雙語者,被試2人1組自由組合。
(三)研究工具與實驗設計由于雙語者的超語言技能使用與個人語言歷史背景密切相關,本研究主要使用的質性研究工具:(1)合作寫作任務實驗;(3)刺激回憶訪談。實驗材料選自TEM-8的文化類的作文題目,同時為最大程度上避免練習效應(PracticeEffect)2次實驗間隔30天,實驗材料選自TEM-8的文化類的作文題目。
在每次實驗結束后,結合研究問題及錄像中出現的超語言技能使用現象對被試展開刺激回憶性訪談,對訪談進行錄音并轉寫,結合實驗數據分析合作寫作中被試超語言技能使用情況。
(四)數據收集與分析本研究的數據主要為:(1)寫作文本;(2)合作寫作任務實驗的錄像;(3)刺激回憶訪談的錄音。對合作寫作任務實驗的6段錄像轉寫并對各項語言進行數量統計,轉寫訪談內容并通過NVivo11進行手動編碼。本研究以混合語為標志,以含有混合語的句子為意義單位,結合前人研究提出超語言技能的功能新分類。
三、結果分析與討論
(一)超語言技能使用情況本研究基于Kim[7]和Kwon&Schallert[4]對雙(多)語者口語產出的分類框架,統計雙語者的漢語、英語的產出數量和比例,以字符為單位,按寫作階段總結中英高水平雙語者在合作寫作任務中的超語言使用情況,總體上兩組被試混合語產出比例相似。盡管第1組語言總量大于第組,但在寫后階段,第1組的語言產出明顯低于第2組,兩組的語言除概要寫作與草稿階段的產出數相似外;英語使用總體偏少,且在大綱任務中用量最少,在草稿階段使用最多;混合語的使用趨勢總體與英語使用情況相吻合。
(二)超語言技能的功能
1.任務相關功能任務相關功能包括任務安排和任務澄清。對超語言技能的功能進行編碼時發現Kim提出任務表現功能出現頻次與任務安排及任務澄清大體一致[7]。基于這一現象,在其提出的分類基礎上獲得新的任務相關功能。
例1:H同學:Wehave多長時間?我們的summary構思。Z同學:10mins,夠不夠?H同學:行,我們summary時間15分鐘,我們構思應該大概10分鐘,summary,咱們先寫總結3個人觀點。Z同學:要先討論WesternFestival對中國的影響,哦!它是要先總結excepts的不是人們的。例1第1行中H同學首先提出任務安排的構思,這里使用的超語言技能是發揮討論怎樣完成任務或者作文應該怎樣構建的作用。Z同學第4行中討論題目提示和指引信息的意義的超語言技能體現任務澄清作用。
2.內容相關功能在本研究中構思寫作內容、生成想法或評論想法的超語言技能被認為具有內容相關功能。這一功能主要出現在概要寫作、大綱和草稿中,在成稿階段較少。例2:G同學:其實就是說把西方的文化過于看作是中國的文化,所以他用propaganda這個詞應該是個貶義的意思。L同學:可是,這不該是宣傳嘛?G同學:Butpropagandaisanegativeattitudeword,okay?過于宣揚了,本來Christmaseve應該有一點西方文化在,但是他過于去宣揚con,然后其實前面的部分是不是pro,我們按這個寫。García提出,“對于那些使用超語言技能的學習者來說,這會成為意義構建的關鍵因素。”[11]G同學將“propaganda”作為貶義詞的屬性進行考量,這使得中英雙語者在交流自己的文本和表達自己個人的觀點時盡可能避免由語言理解產生的歧義。
3.語言相關功能語言相關功能包括:(1)考慮詞匯,考慮詞匯/句子意義、詞匯搜索和詞匯選擇;(2)考慮語法,討論詞匯句法和文章結構;(3)考慮結構,討論標點、拼寫和發音。例3:Z同學:Wearesupposeto改oughtto可能takethanksgivingDay...例3中,Z同學提出討論詞匯句法和文章結構,對寫作內容進行修改。Payant&Kim[12]及Tsuchiya[6]在外語課堂的研究中都提及超語言技能發揮語言相關功能,但后者強調語言知識的求助。例3中Z同學的超語言技能使用并不是呼吁語言援助,而是對自我產出的英語句子進行語法調整及自檢。因此,本研究的語言相關功能分類中不包含出于協商目的的呼吁語言援助功能,而是將其納入協商功能中。
4.協商相關功能協商相關功能主要包括:(1)對象說明,指出對話者的目標;(2)斷言,以一種略帶攻擊性的方式發表意見;(3)澄清,確認和闡明;(4)請求語言援助,呼吁和回應同伴的求助。其中在澄清功能中被試超語言技能的修正(Repair)現象多次出現。
對象說明功能出現次數極少,Gumperz將這一功能定義為:“用于將信息指向幾個可能的收件人之一的功能,區分對象是個人或群體。”[5]考慮到雙人合作寫作任務和小組合作寫作的差異性,協商相關功能使用較少可能與任務復雜度相聯系。例4:請求語言援助Z同學:中國人嗎?Chinese不是中國人的dailylife就是這樣寫嗎?H同學:Chinese的是中國人的,生活是ChineseLife。協商相關功能的超語言技能也包含語言相關功能,Tsuchiya提出的澄清功能也在中英高水平雙語者中出現多次。
本研究發現在任務表現功能的超語言技能使用中,也存在這一功能,Z同學即使先用中文表達自己的想法,但隨即又用英文進行了澄清,超語言技能的使用是為確認進行二語寫作任務前的啟動,任務相關功能同時發揮作用。超語言技能使用后不同話語框架之間的界限被打破,對話從日常話語轉變到功能性話語。
四、結論與啟示
研究結果揭示在中英高水平雙語者的合作寫作任務中,“經驗庫”作為在特定語言實踐需要下的可用資源,雙語者就任務內容通過超語言進行協商,從而提高效率并為學習者完成二語合作寫作任務提供支撐。本研究提出中英高水平雙語者的超語言技能的四類功能為:任務相關功能、內容相關功能、語言相關功能、協商相關功能。其中協商功能與其他三種相互作用促進中英雙語者進行意義協商,完成合作寫作任務。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未探究不同合作的模式對雙語者的超語言技能使用是否產生影響。
參考文獻
[1]StorchN.CollaborativeWritinginL2Contexts:Processes,Outcomes,andFutureDirections[J].AnnualReviewofAppliedLinguistics,2011,31(31):275—288.
[2]秦永麗,王平.國際超語研究動態與發展趨勢預判[J].外語界,2021(2):81—89.
[3]彭濱.論中英混合語碼的類型及成因[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3):104—108.
[4]HyunJooKwon,DianeL.Schallert.Understandingtranslanguagingpracticesthroughabiliteracycontinuaframework:Adultbiliteratesreadingacademictextsintheirtwolanguages[J].BilingualResearchJournal,2016,39(2),138—151.
[5]Gumperz,JohnJ.DiscourseStrategie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J].Press.DiscourseStudiesReader,2014(6):218—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