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年07月24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研究和記錄郊區化發展在戰后時期的轉型,呈現代表項目的時空背景以及探索多元化的建筑特色對政治、社會、經濟和文化背景產生的影響。以及研究郊區化對今后的城市發展以及緩解人口壓力方面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郊區化,城市發展,借鑒意義
以指數方式增長的人口數量已經成為21世紀下半葉現代社會的顯著特征之一,因而城市化進程也用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展開。很明顯,城市市區也在不斷的擴大邊緣范圍;新衛星副城建立在主城區的周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此生活和工作。
了解郊區形式多樣化有其獨特意義,不同的郊區化模式通常都被簡化為依賴汽車聯系的住宅社區。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占主導地位的影響,就使得萊維敦成為郊區化發展的理想型模式,這具有誤導性的概念遍及世界各地。如今,距離第一個紐約萊維敦建成已有60多年,在遠東、中東、拉丁美洲以及南非大都市區仍然大肆地復制這種郊區化模式。可以確定的是,由于缺乏足夠的政治、社會和經濟發展水平,并且這些地區的生活方式、宗教和意識形態都存在沖突,對萊維敦模式的模仿都以失敗告終。為了更好的理解郊區化的發展,我們需要了解原始的萊維敦的歷史背景。
萊維敦,紐約,1947-1951
第一個萊維敦建于1947-1951年,由建造者萊維特父子公司命名。該公司由亞伯拉罕•萊維特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他把一塊位于長島西部的土豆田(距離曼哈頓大約30公里)變成一片真正意義上的批量建造的郊區化社區,也被美國文化機構認為是現代郊區化的鼻祖。
在萊維敦之前,住房通常是以個體為單位建造,并且費用高昂,亞伯拉罕的兩個兒子威廉和弗雷德設計了能批量建造的模塊化住房。他們用預先切割好的木材在澆好的混凝土上搭建,這樣既加快了建造速度也節約了建造成本。
萊維敦的第一個階段計劃是出租2000套住房,并很快取得了成功,《紐約先驅論壇報》在1947年5月7日報道,在萊維敦剛剛開始出租的兩天內有一半物業已經租出。隨著不斷增長的需求,萊維特父子擴大了他們的項目,新項目包含超過4000套住房、社區服務以及學校和郵政局。到1951年,已經有17447套房屋建成于萊維敦及其周邊區域。
盡管取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萊維敦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還是受到了批判。它的風格、質量以及同質化的外表被不同政治派別的公共知識分子作為主要的攻擊目標。但是這些來自社會精英的批評絲毫不能影響社會對新建住宅的巨大需求,因此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又有三個新的萊維敦項目開始動工(雄鹿縣,賓夕法尼亞州,1952年;柏領頓縣,新澤西州,1955年;萊維敦,波多黎各,建于1965年),還有美國其他各地也有建造萊維敦的打算。
萊維敦于二戰后的美國出現并不是一個巧合,多項因素導致了現代郊區的出現。戰后美國經濟蓬勃發展,以及生產技術的進步都為萊維敦的出現提供了先決條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非但沒有遭受損失,并且抓住機會休整和發展。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期美國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經濟最強國。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尤其是歐洲和日本,面對戰后混亂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問題,以及遭受的大規模破壞,美國是唯一一個國家有足夠的經濟能力來應對這一波前所未有的大規模住房生產。二戰后退伍的男性士兵歸國,導致美國住房嚴重短缺,作為應對措施,GL法案于1944年宣布,對這些退伍士兵提供資金用于教育以及建造住房。據統計數據顯示,在1945年至1969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翻了一倍以上。在政策的鼓勵下,例如建設高效的道路、鐵路、公路以及高速公路等交通網絡,并且為郊區住戶的住宅抵押貸款提供保險服務,政府機構有力的促進了各地郊區化的發展步伐。
技術改革尤其是在交通方面,都對郊區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由于居民實際收入的增加,以及汽車相對價格的下降,50年代末美國成為了“車輪上的國家”,77%的美國家庭擁有至少一輛汽車。 伴隨著高效的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家庭汽車的普及帶來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汽車文化由美國開始,后來遍布世界各地。汽車提供的機動性,使得郊區生活變得可行,對美國人來說能夠避免一些例如污染、種族、低質量教育、高犯罪率以及高稅收等問題。汽車的普及也促使“白人群飛”現象產生,(二十世紀60年代的美國,在結束種族隔離制度后,黑白混校。由于黑人學生的學術表現差、犯罪率高,或者有種種許多白人家長所認為的劣等品質,白人如同候鳥群飛一樣,紛紛離開大都市中的學校,搬到黑人住不起的郊區。這一現象被稱作白人群飛)在某些方面來說也促進了郊區化的發展。另一方面,汽車的普及也使得制造業從市中心遷移到郊區,其中土地成本、租用場地費用和運行成本相對來說更便宜。這種產業轉移為郊區居民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帶來了公共事業和服務設施。因此,一些學者認為,城市擴張根本上是由“汽車的技術優勢”所帶來。
牧場風格住房1949年首次應用于萊維敦社區,而在1950年,則演變為帶有敞開車庫和嵌入式電視機的住房模式。汽車文化重塑了獨棟別墅的布局,以及住宅區的組織劃分。經過設計的車庫和室外停車場、劃分為大塊大塊的住宅區以及彎曲的道路是戰后美國郊區社區的建筑特色。汽車文化也促使新的建筑類型生成,例如街邊小店、快餐店和大型購物中心。甚至有人認為,購物中心是20世紀最偉大的建筑發明。
1948年7月,萊維敦可以達到每天30幢住房的建造速度。預制技術,統一和可更換的房屋構件,新材料(例如膠合板)的應用開啟了一個功利主義建設系統的新時代。另一個高效住房建造的例子來源于埃姆斯住宅,在1949年由查爾斯·埃姆斯和蕾·埃姆斯夫婦建造,用作他們的工作室兼住宅。這棟房屋在兩天內由人工搭建完成主體構架,該構架是由現成的預制鋼梁和窗戶組建完成。除了它的建造效率,這埃姆斯住宅本身也是一個現代建筑史上的里程碑代表作,埃姆斯為在家辦公的生活方式做出了典型詮釋。
這個案例引領了另一個戰后時期的重要課題。人們享受技術進步帶來的現代生活便利性,也在同時需要在技術主宰下恐懼地生活。這種情況說明城市郊區化有了自相矛盾的現象:在汽車的幫助下,人們得以從污染嚴重的市中心出走,得以享受郊區良好的生態環境,卻在出走的過程中排放更多的溫室氣體,導致環境污染更加嚴重。
橡樹嶺新城,田納西州,1942-1949
為了安置二戰期間在東田納西州的“曼哈頓計劃”所引入的大量工作人員,美國聯邦政府計劃新建一個機密的生產基地,提供給工程師、科學家及他們的家屬。由SOM負責總體規劃和建筑設計。 SOM的合伙人,J.O.梅里爾搬到田納西州,負責橡樹嶺的建筑設計。他所創造的這個小鎮,很快便擁有了300英里長的道路,55英里的鐵路,10所學校,17個飯店和咖啡館和13個超市,一座擁有9400本書的圖書館,一個交響樂團,以及許多的體育設施和教堂為這個城市和它的75000位居民服務。
街道按照“規劃社區”的樣式設計,像動脈一樣彎曲的公路線路,很好的保護了橡樹嶺如畫的風景。預制模塊化的住宅、公寓、宿舍迅速搭建完成。每一類別的預制模塊都有它的代表字母,用來代表房屋的不同部分。例如,A代表住宅中的一間臥室,F代表客廳。這種建造方式使“規劃社區”顯示出其特定的構架,而從根源上來說正因為這是一個政府項目,才能有如此高效的建造速度。橡樹林的大戶型的住宅的建筑特點是在房屋二樓的前部有一個懸挑式的部分,從而在一樓部分形成了一個半公共空間用于停車或是儲物的場所。盡管有著軍事化背景,橡樹嶺的建筑住宅并沒有顯示出同質化的缺點,相反它有多種建筑類型。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個秘密的原子彈城市的規劃,最初目的是為了組織新城鎮,分散人口數量,用于防范核戰爭,但后來卻成為美國城市規劃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戰后的郊區化是一個持續、長期、普遍的過程。這種不可避免的發展趨勢,要求城市在物理尺度、密度、復雜性上都要進行擴張,以求在周邊主要城市容納更多人口。從人口統計學角度來看,多出來的這部分人口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按出現順序排列):二戰后的退伍軍人,戰后的新生嬰兒潮,移民,中產階級的“白人群飛”等等。在世界的其他區域,城市郊區化的產生因素多少會有些不同,都有其特殊的地理政治性,歷史性,以及影響該地塊郊區化形成的意識形態等。
多恩米爾斯項目,多倫多,1952-1965
20世紀五十年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美國不但出口資金和貨物,還出口它的思想和文化,強大的美國在它的“后院”加拿大,有著非常巨大的影響力。二戰后,加拿大成為美國的強有力的合作伙伴。在加拿大,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美國式的郊區以及清新的田園生活方式,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建筑也由原先的哥特式風格轉變為現代主義風格。在20世紀五十年代初期,加拿大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規劃性現代化郊區——多恩米爾斯。
多恩米爾斯距離多倫多城市中心大約10英里,如今駕車只要20分鐘左右。1951年,實業家E.P.泰勒購買了超過3000畝土地,計劃建造一個釀酒廠和一個小型社區,安置酒廠的工人,就像萊維敦一樣,但是他最終放棄了這項計劃。多恩米爾斯的設計被委托給麥克林·漢考克,當時他只有25歲左右,哈佛研究生,師從于一些現代主義和新城市規劃創始人,包括瓦爾特·格羅皮烏斯、威廉·霍爾福德和佐佐木英夫 。這些學習經歷使漢考克設想建立一個自給自足的社區,區別于以往慣用的設計原則和審美觀念。
多恩米爾斯中心是整個多恩米爾斯社區的核心。它的建筑設計靈感來源于一個希臘的集市概念,在許多古老的古希臘城市中心都有這樣一個開敞空間。多恩米爾斯中央就有這樣的一塊開敞空間,沿著這塊開放空間四周設置防護罩或者拱廊,使來到此處的人們不至于受到風雨的侵襲。建筑群周邊都設有停車場。多恩米爾斯中心獲得了1955年的建筑設計總督獎。
但是好景不長,1970年雪柏大道的費爾維尤商場開幕,再加上冬天的嚴寒天氣,人們更愿意享受在室內購物的樂趣。由于多恩米爾斯商鋪的營業額停滯不前,到1978年,多恩米爾斯中心進行了翻修,但是在翻修過程中,多恩米爾斯失去了很多原有的建筑特色。
雖然多恩米爾斯有時候被稱為加拿大的萊維敦,但這兩者之前有著本質的不同。這兩者在土地用途和建筑類型方面,都采用了不同的發展方式。多恩米爾斯的8000套公寓超過一半以上都是三層樓公寓,還有獨棟,雙聯,排屋等多種建筑形式。此外,由于社區的產業整合,辦公樓和公共設施分散在住宅區內,其中有些都經過了精心地設計和高質量的施工,例如J.B.帕金的帕特農帝國石油公司、諾爾建筑工程公司的巴塔總部,并且諾爾建筑工程公司總部作為“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工程,榮獲安大略建筑師協會頒發的地標獎。
多恩米爾斯有多種筑類型,牧場風格的住宅形式尤其引人注目,它被認為是最簡單的現代主義建筑。牧場風格有以下幾種特點:平坦的大坡屋頂、又長又低的屋檐線、L和U型平面布局、附帶車庫、拱形的天花板、以磚頭木材作為主要建筑材料。20世紀50年代,牧場風格開始轉變,由于玻璃制造技術的革新,大玻璃窗得到了大量運用。在住宅內部,新科技成果大多應用在廚房里。冰箱成為20世紀50年代最受歡迎的美好生活象征,使得依賴于汽車的生活方式變得更為合理。人們并不需要每天去超市,而是從商場一次購買很多食品,塞在他們的大冰箱里。
多恩米爾斯成為加拿大歷史上討論度最高的規劃社區。雖然大規模的郊區發展模式受到了一些批評,但是它試圖建立一個功能完備的城鎮,可以使居民在里面工作、生活和娛樂,在這方面收到的更多的是來自世界各地對它的贊譽。
小結
每個城市都有著自身的發展模式,并且大致相同,以我的家鄉東陽為例(位于浙江省的一個小城),在這里的當地建筑的不但具有自發性的具體美學,并且也有接受異質性的特點。當地的一些聯排別墅的都是由當地人在二戰后設計和建造,以滿足每個家庭的生活需求,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央政府頒布的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使得當地居民也受到了外來觀念的影響,開始對原有的建筑裝修,改建,重建,但他們仍然保留著傳統的生活方式。隨著時代的變化和時間的推移,這些建筑物,就像一個博物館,展示著社會生活的變化。
然而這種漸進式的進化即將結束,整個中國都在迅速的城市化。幾乎所有的小城居民都面臨著選擇的兩難境地:一種是重新定位,入住所謂的“現代”高層建筑,或者在負擔得起的情況下,選擇獨棟別墅,盡管他們也知道這種選擇會失去傳承了數百年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另一種選擇就是繼續生活在可怕、古老的房子里,忍受著與現代生活方式不相兼容的生活條件。盡管中國經濟已經急速增長,但仍然沒有一種住宅模式能夠同時支持傳統和諧的人際關系以及滿足現代生活方式需求。
“城市化”這一名詞在如今的中國主流媒體和老百姓日常會話的街區上都能聽到。但是很奇怪,人們很少談論“郊區化”,人們都覺得郊區化似乎很陌生和遙遠,而事實上與城市化相對應的郊區化一直存在于我們身邊,并且遍布世界各地。統計數據顯示,在2000年至2030年這30年間,世界人口預計將增長超過20億,接近1950年的整個世界人口數量。 更令人咂舌的預測是,在這30年間,增長的人口數量為22億,其中21億都是城市人口。其結果還預計,2000年至2030年間,將開發大約100萬公頃土地,這些土地都來自于原來的郊區(但是郊區化并不是由人口增長驅動,助長郊區化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增加住宅空間以及城市空間)。70%以上的人口和城市規模增長基本產生于發展中國家。大多情況下,發展中國家都在模仿發達國家的步伐,不自覺的按照現代化發展模式開發郊區,盲目開發導致了許多嚴重的問題,而其中許多問題都通過先驅城市的幾十年發展表現出來,通過研究這些先例經驗,就能夠避免許多問題。
因此,需要推廣對郊區化概念的理解,并且總結其他國家郊區化發展的重要經驗。盡管數量有限,這些郊區發展的案例研究仍然表明:雖然有很大的復雜性,以及動態區域多變性,但這些復雜性和多變性帶來的進一步創新都值得鼓勵。郊區化的過程包含了人類的集體智慧,從最初的萊維敦,到現如今開發的衛星副城,并且直到將來,郊區化都會對城市發展變得更加有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王旭 廈門大學歷史學系 萊維敦:美國郊區化的理想模式 《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期 .
[2] 陳曉娟 東南大學建筑學院 埃姆斯住宅:工業化語境下的住宅藝術《華中建筑》2011年第12期.
[3] 唐鳳《科學新聞》編輯部 橡樹嶺:一片不毛之地的蛻變 《科學新聞》201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