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年11月30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語碼轉換是近年來語言學研究領域中頗受關注的熱點話題。在保證學生最大量的目的語輸入的前提下,能否利用和如何利用母語的輸入促進外語教學也慢慢成為外語教學界的研究焦點。在我國大學英語課堂中,語碼轉換現象普遍存在,筆者支持教師有目的并且謹慎地使用母語,并認為恰當的使用對外語學習會起到積極作用。
關鍵詞:大學;英語課堂;教師;語碼轉換
Abstract: code-switching in recent years is in the field of linguistics research a topic of concern. Ensure that students of the largest in the target language input, under the premise of can use and how to make use of the native language input promote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lso slowly become in the world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focus. In college English class, code-switching phenomenon exists generally, the author support teachers have a purpose and careful use of mother tongue, and think of the proper use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will play a positive role.
Keywords: university; English class; Teachers; code-switching
長久以來,國內語言教學界一直采用浸入式教學方法,母語在中介語的發展和使用過程中的積極作用一直受到懷疑,被視為外語課堂之忌。然而在實際的教學實踐及實證研究當中,研究者們逐漸發現目的語與學生母語間適時地轉換可以起到積極作用。Atkinson(1987)就強調,“我們無法找到一種完美的模式來規定Ll的使用,在恰當的時間運用恰當的方法,Ll會是一筆寶貴的財富”。Dickson(2001)也認為母語是一種可貴的學習資源,適時適量的母語使用能促進課堂交流和外語教學的正常進行。
一、 語碼轉換的定義
在社會語言學的研究中,語碼轉換一直是人們所關注的重點之一。語碼指人們用以進行交際的符號系統,可以是一種語言,也可以是一種方言或其它語言變體,甚至可以指一種語體,如正式語體或非正式語體。對語碼轉換的定義,不同的語言學家側重點也不一樣。美國語言學家佐伊基說:“在同一會話中,說雙語或多語的人可能時而用這種語言或變體,時而使用另一種語言或變體,不斷地換來換去……我們稱這種現象為語碼轉換。”美國社會語言學家甘柏茲把語碼轉換看成是一種會話策略,他提出了用語境化提示的概念解釋語碼轉換現象。在本文中,教師語碼轉換現象被定義為一種為實現某種教學目標而進行的非標記性語言選擇的教學策略,認為進行有必要的教學功能的語碼轉換將能夠起到提高教學質量的作用。
二、 教師語碼轉換的原因
2.1 課程特點和教學的具體目標
在大學專業英語課堂中,教師語碼轉換主要動機之一是準確無誤地傳遞信息。我們常常可以看見教師利用母語解釋某些物質名詞、專業術語、講解某些復雜的語法知識,通過語碼轉換促進信息交流。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教學信息從而提高專業英語的教學成效,教師常常將教學語言切換成母語或借助母語翻譯。比如:l)歸納教學要點;2)解釋語言點;3)解釋文化特色濃郁或偏離常規的目的語;4)解釋抽象概念5)講讀文藝作品。在這些場合,目的語向母語方向的語碼轉換的適當運用可以幫助學生提供可理解輸入。同樣,教師對語言文化概念轉用母語輸入,對保證輸入信息的準確性,培養學生的日的語文化意識具有積極的作用。如:l)導入新的語法概念;2)導入新的修辭概念;3)導入新的文化概念:4)導入地理名稱;5)導入著名景點或建筑名稱。
2.2 言語交際者的語言水平
就學生而言,由于他們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很多學生難以適應全英文的課堂教學,因此出現了焦慮情緒和心理壓力,造成理解有困難、交流出現障礙等一系列的問題。此時,若教師運用語碼轉換,將語言轉換成學生們熟悉的母語必定能縮小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社會距離,減輕學生們的焦慮情緒,使他們能更好地理解和表達,從而促進學生學習。因此學生的語言現實水平決定了教師是否應該進行語碼轉換。就教師來說,他們的語言現實水平也決定了他們是否會進行語碼轉換。當他們由于某種原因而想不起或缺少適當的表達方式時,語碼轉換可以用來彌補或填充語言空自。由于教師在課堂上扮演著組織者的角色,到底進不進行語碼轉換,何時進行轉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
2.3 交際語言中的詞匯空缺/語碼不對等
英語和漢語是大學專業英語課堂中的上要交際語言。英漢語言有著較大的差異,當因“文化空缺”造成“詞匯空缺”時,極有可能引發語碼轉換。所謂“文化空缺”造成“詞匯空缺”是指某些詞只為一種文化特有,在其他民族、文化中缺乏。比如在談論到富有中國文化特點一些事物的時候,在英語中找不到相對應的解釋。例如,中國文化精髓的“仁”,“道”,如果僅僅用mercy和reason來表達并不確切。因為“仁”是中國自古以來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觀念,其核心指人與人相互親愛。而“道”則更是含義豐富的哲學概念,對其真正的含義連漢語都難以說清。因此談論到它們的時候,轉換到漢語則是更明智的選擇。
三、 實現大學專業英語課堂中教師語碼轉換的有效策略
3.1 目標語優先原則
大學英語課的目的就是使學生學會使用英語。因此,為學生創造好的目標語環境在任何時候都應該居第一位,目標語優先的原則不能動搖。特別是在低年級的專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調動學習主動性,增強學習效果。鼓勵教師用英語作為無標記的工作語言,盡量避免用漢語上課,將學生浸入到英語的氛圍中,感受英語的語言環境。因此,只有將目標語作為默認的課堂使用語言,才可能使恰當的母語起到突出重點、加深印象、調整課堂氣氛的作用,否則容易使學生滋生懶惰和依賴心理,造成其注意力不夠集中、學習缺乏主動性,進而影響語言學習的效果。
3.2 標記性母語使用原則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轉換語碼時要根據課程的差異﹑年級的分別及時調整語言選擇策略,有意識有標記地使用母語,促進學生對目標語的理解和吸收。Myers-Scotton在標記模式理論中將語碼分為“無標記”或“有標記”兩種類型,用來解釋語碼轉換的社會和心理動機。在專業英語課堂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根據學生和課程的特點適時適量地使用母語,在保證最大量目標語輸入的條件下,母語的使用可以起到補充的作用,減輕學生的焦慮情緒,加快學生對目標語的吸收過程。課程的性質和年級的差異同教師語碼轉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一般來說年級越高,教師的英語使用量越大。有如翻譯和語法課漢語使用量最多,而口語和文學課漢語使用量最小。因此教師應該掌握好每門專業課程的性質和特點,同時也要考慮到學生需求,以此來決定該課程的漢語使用量。
3.3適時、適量使用原則
母語的使用要適度,減少不必要的語碼轉換。過多使用母語導致目標語輸入減少,不利于學生習得目標語。而過少使用母語就會增加語言輸入的難度,不利于學生對目標語的理解和掌握。所以語碼轉換要適時適量。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英語作為目的語應該是課堂的主體語,漢語應該是嵌入語。因此,教師應盡量采用英語作為課堂工作語,以確保學生有盡可能多的目的語輸入。但不是說要求教師都使用全英語教學。為了適應學生的英語水平,開始時教師可以英漢共用,隨著學生逐漸進步和適應,逐漸增加英語的使用減少漢語的使用。但要注意教師使用這一方法時要慎重,因為師生一旦習慣了在某一情境下使用漢語,就很難改變。教師可以通過以下語言調整的方法減少語碼轉換的使用,創造使學生最大限度地接觸目的語的語言環境:適度降低英語講話速度;用英語重復所說的話;簡化詞匯和句子結構等等。
四、 結語
在專業英語課堂中,作為知識的傳授者、課堂的管理者和教學的組織者等多重角色的教師,其使用的語言會隨著交際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或不斷的轉換。作為英語教師,應該適度地使用語碼轉換,做出的積極的語言選擇,把握好轉換的度,考慮學習者的語言水平和話題的選擇,充分利用語碼轉換這個策略來提高教學的效果。可以說,教師語碼轉換是一種認知和教學策略,適當的使用有益于提高外語教學。但必須注意的是,使用母語只可作為教學的一種手段,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目的語。
參考文獻:
[1]祝蜿瑾.語碼轉換與標記模式[J].國外語言學,1994,(2):198一203.
[2]于國棟.英漢語嗎轉換的語用學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3]高軍,戴煒華.語言教學中的語碼轉換研究和實驗分析[A].外語教學,2007,(l):253一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