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04月23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 要:每一次新的科技革命的到來都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推動產業結構發生深刻變革,進而對勞動力的素質和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對大學生人力資本消費產生了重大影響。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四唯”人才評價機制、后福特制和消費主義以及大學生獲取職場競爭優勢、建構并表達消費認同的需要是人工智能時代影響大學生人力資本消費的重要因素。為不斷提升人工智能時代大學生人力資本消費水平,政府應發揮在人力資本產品生產與消費方面的基礎性支撐作用,社會應建立多層次的教育培訓體系、提供差異化的服務產品,大學生應貫徹人力資本消費優先理念、堅持終身學習。
關鍵詞:人工智能時代;大學生人力資本消費;人才評價;人才強國
所謂人力資本,是指個體擁有的,后天獲得的具有經濟價值的知識、技術、能力和健康等因素之和。[1]大學生人力資本,是指大學生擁有的,在后天尤其是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間所獲得的具有經濟價值的知識、技術、能力和健康等因素之和。大學生人力資本消費,是指大學生為了積累人力資本,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間進行專業學習或第二專業學習,參加各種培訓與資格考試(積累專業技能),加入社團活動、擔任學生干部等實踐活動(獲得通用技能)以及投身社會實習,或者為畢業后繼續深造而投入的各種商品消費支出和服務消費支出。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對勞動者素質提升和結構變化提出了嶄新要求,進而對大學生人力資本消費產生了重大影響。
一、人工智能時代影響大學生人力資本消費的因素分析
1. 獲取職場競爭優勢:人力資本質量與就業存在正相關關系。人力資本對求職過程中的大學生具有重要意義。研究顯示,在擁有相同社會資本的條件下,人力資本強的大學生能得到更多的就業崗位與更高的薪資。人力資本質量對就業結果的正向預測作用符合社會現實。大學生如果自身的專業技能較強,參加過多項社會實踐活動,具有較好的溝通能力和表達能力,而且在畢業之前積極參與社會實習,擁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就能在求職時獲得更多的機會,更容易獲得競爭優勢。正是由于人力資本質量與就業存在正相關性,所以大學生才會為了獲取職場競爭優勢而不斷增加人力資本消費。
2. 高等教育體制改革驅使大學生繼續深造。大學教育制度的改革對大學生人力資本消費產生了很大影響。高等教育大眾化使得學歷貶值的趨勢不可逆轉。隨著大學生人力資本存量的增加,人力資本的供求關系發生逆轉,出現了供過于求的現象,由此造成人力資本的貶值和人力資本收入的減少。如果大學生不加大人力資本消費,不繼續深造,便不太可能削弱人力資本貶值對自身的負面影響。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迫使大學生加大人力資本消費。
3.“四唯”人才評價機制促使大學生升級學歷教育。評價是指揮棒,指揮棒指向哪兒,高校和教師的勁兒就會向哪兒使,學生的主要精力就會朝著哪兒投入。黨的十八大以來,盡管我們在改革人才評價機制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積極成效,但我國人才工作同新形勢新任務相比還有很多不適應的地方,人才評價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四唯”等問題仍然比較突出。[2]如果本科院校堅持學歷導向辦學,用人單位堅持以學歷論人,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學歷情結”就難以消除。隨著高學歷求職人員越來越多,招聘單位難免會堅持唯學歷論,不斷抬升就業和學歷門檻,這反過來又刺激一些大學生選擇求取更高學歷。在舊的人才評價體制機制改革難以突破,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的人才評價新體系、新機制重構之前,“考研熱”仍將持續。
4. 大學生加大人力資本消費、追求教育水平提高是其建構、表達消費認同的重要方式。大學生人力資本消費作為一種消費行為表現出消費的特點:既是用于建構認同的“原材料”,又是認同表達的符號和象征。正如人類學家弗里德曼所認為的那樣,在世界系統范圍內的消費總是對認同的消費。[3(] P68)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性消費主體,同樣要建構或表達認同。
一方面,大學生要強化“群體認同(群體歸屬感)”,為了不與群體中的其他人產生差距,他們傾向于與群體內的其他成員保持行動一致,于是他們采取了與群體大致相同的消費方式。受群體歸屬感的驅動,大學生的消費行為表現出一定的從眾心理,服從從眾效應。另一方面,大學生要獲得“自我認同(群體疏離感)”,即通過消費方式強調自己不屬于任何群體和階層,以此來定位身份。一些大學生在尋求群體認同的同時更強調凸顯個性,表現出自身的獨特性。當下,本科大學生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部分大學生選擇升學是為了緩解就業壓力,還有一部分則是受了從眾心理的影響,是其追求“群體認同”的手段。至于選擇出國讀研、本校讀研、還是考外校?選擇哪種人力資本消費方式則是大學生獲取“自我認同”的體現。
5. 后福特制和消費主義孕育個性化消費。個性化消費是后福特制和消費主義共同作用的結果。后福特制為個性化消費的產生提供了物質條件,其注重以消費者為導向的生產模式,強調生產的靈活性和個性化。消費主義把消費視為生活的目的和意義的來源,將消費同人的個性聯系在一起,強調消費對于人本身的建構作用,具有明顯的符號象征意義。符號消費最大的特征就是表征性和象征性①,即通過對某種類型商品的消費來表現個性品位、彰顯身份地位,通過標新立異的差異消費強調自己不屬于某個群體或階層,旨在突出個體之間的區別。因此,符號消費強化了個體與個體的差異,“示差”成了多數人追求符號消費的目的。人們通過符號消費展現獨特個性,將自己與他人區分開來,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處處可見,奏響了個性化消費的序曲。在后福特制和消費主義的推動下,個性化消費逐漸興起。
二、人工智能時代提升大學生人力資本消費水平的具體策略
人工智能的發展對大學生人力資本消費產生了重大影響,政府、社會與大學生應協同聯動、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提升大學生人力資本消費水平和人力資本水平,充分發揮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作用,為我國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作出貢獻。
1. 政府要發揮在人力資本產品生產與消費方面的基礎性支撐作用。首先,政府要充分認識到人力資本在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關鍵性作用。“人力資本之父”舒爾茨認為,人力資源是一切資源中最主要的資源,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潛力大于物質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潛力。
羅默、盧卡斯在 20 世紀 80 年代提出了新經濟增長理論,認為特殊的、專業化的、表現為勞動者技能的人力資本才是經濟增長的真正源泉,人力資本不僅具有收益遞增的特點,同時由于其具有的溢出效應還能提高物質資本的使用效率,從而使得物質資本也產生遞增收益,以此保證經濟的長期增長。[4(] P159)其次,政府要充分發揮在人力資本供給方面的主體作用。人工智能時代,人力資本市場不僅對高端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而且其需求結構也在不斷變化。
為此,必須扎實推進人力資本產品供給側改革,有效應對人力資本產品需求端的變化。研究生教育是向社會提供高層次人才的重要途徑,肩負著高層次人才培養和創新創造的重要使命,是人力資本產品供給的基礎性力量,是國家提升人力資本整體質量的重要手段。“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視研究生教育,推動研究生教育適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堅持‘四為’方針……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加快培養國家急需的高層次人才,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貢獻。”[5]
再次,政府要發揮在消解人力資本消費鴻溝方面的主要作用。人力資本消費因消費支出量大且具有長期性,對廣大中低收入群體來說往往難以承受,進而使得這些中低收入者及其子女長期在產業鏈的低端鎖定,反過來強化了低收入群體的低位,嚴重影響到共同富裕整體目標的實現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政府應當通過一系列的政策手段,消解階層之間在人力資本消費方面的巨大差異,保障廣大中低收入者及其子女最基本的人力資本消費能力,在反貧困、反階層固化方面作出努力。
2. 社會應建立多層次的教育培訓體系,提供差異化的服務產品。人工智能的發展在創造新工作崗位的同時,使得部分勞動者原有的勞動技能不再適應新技術帶來的變革要求,只有通過再培訓,才能適應新的崗位要求。因此,社會組織應提供更多的職業培訓機會,讓更多的人能夠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當下,相關培訓機構提供給大學生的產品主打招錄考試培訓、學歷提升和職業能力培訓等三大板塊,提供的綜合職業就業培訓服務多種多樣。然而,隨著我國社會發展和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人力資本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將更加多樣、多元,再加上大學生人力資本消費越來越個性化,需要社會組織提供更具差異化的服務產品以滿足人才市場的新要求,進而助力大學生人力資本價值提升,更好地發揮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
3. 大學生應貫徹人力資本消費優先理念,堅持終身學習。盧卡斯認為人力資本具有內部效應和外部效應(溢出效應)。內部效應表現為人力資本投資與積累提高了投資者的知識或人力資本存量,高人力資本可以獲得高收入即使勞動力的收入遞增;外部效應表現為資本和其他生產要素的收益發生遞增。[6](P676)人力資本的溢出效應能提高物質資本的使用效率,從而提高整個經濟的效益。正是由于人力資本消費能產生兩種效應的綜合作用,因此人力資本成了推進“經濟增長的發動機”。
由此可見,當今時代,富國和窮國之間的差距本質上是知識差距、人力資本差距。各國不同的知識存量或人均人力資本水平,將導致國家人均收入的持久差距。因此,人力資本消費不僅應當增長,而且應該優先增長。人工智能時代,最為重要的資本投入不再是單一的物質資本或金融資本,而是人力資本。中國作為一個人力資本“比較劣勢”國家,人力資本優先投資與消費意義重大,要把巨大的人口壓力轉變為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動力,關鍵就在于加大人力資本的投資與積累。
當代大學生可選擇的消費種類多種多樣,對人力資本消費到底投入多少,即在總消費支出大幅增長的背景下人力資本消費占個人消費的比例,取決于當代大學生的消費理念。大學生應當貫徹人力資本消費優先理念,持續增加人力資本投入,不斷提升人力資本價值,以滿足人工智能時代知識更新迭代對人才的需求。面對新技術對傳統工作崗位的顛覆和新崗位的創造,勞動者需要進行人力資源的自我開發,即更新知識。大學生要堅持終身學習,因為產業在變化、勞動領域在變化、工作環境在變化,要不斷提高自己的交流表達、自我學習、與人合作、信息處理等核心能力,使自身能夠適應職場的變化、適應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美]西奧多·W·舒爾茨.論人力資本投資[M].吳珠華,等,譯.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0.
[2] 習近平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 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N].人民日報,2021-09-29(1).
[3] 劉 燕. 媒介認同論:傳播科技與社會影響互動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
[4] 賈東榮. 轉型、競爭與新型大學發展[M]. 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8.
[5] 習近平對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適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 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層次人才[N].人民日報,2020-07-30(1).
[6] 馮小雙,孟憲范,執行主編.社會學卷,上冊[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曾曉玲 鄧斯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