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年12月27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電子貨幣是支付制度演化、信息技術進步、網絡經濟發展、金融改革創新的內在要求和必然結果。電子貨幣的產生被認為是繼中世紀法幣取代鑄幣以來貨幣形式的第二次標志性變革。貨幣電子化,是在電子貨幣充分發展的前提下,在商品交易活動中實現廣泛地使用電子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過程。
摘 要:電子貨幣作為貨幣形態演變的最新形式,逐步取代傳統通貨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貨幣電子化勢不可擋。本文立足于國內外已有的理論基礎,結合我國電子貨幣相關數據,闡析了我國電子貨幣發展現狀以及我國貨幣電子化道路的發展趨勢,提出貨幣電子化所造成的一些影響及建議。
關鍵詞:貨幣電子化電子貨幣
一、電子貨幣的概念、分類及屬性
(一)電子貨幣的概念
關于電子貨幣的定義理論界眾說紛紜,其中較為規范完整并被廣泛引用的是巴塞爾委員會的定義:電子貨幣是指在零售支付機制中,通過銷售終端、不同的電子設備之間以及在公開網絡上執行支付的“儲值”和“預付支付機制”。
(二)電子貨幣的分類
根據載體的不同,電子貨幣可劃分為以儲值卡為主體的卡基類電子貨幣和基于互聯網的網基類電子貨幣?ɑ愲娮迂泿胖饕頌槎喙δ茴A付卡或電子錢包,其介質為智能卡和IC卡,通常作為現金替代品使用于零售業的終端支付。而網基類電子貨幣代表為虛擬貨幣,主要形式有兩種:一種是第三方網上支付平臺的電子貨幣,例如支付寶;另一種是各網站發行的電子貨幣,常見的有Q幣、游戲幣等。
根據發行主體的不同,電子貨幣可劃分為金融機構類電子貨幣和非金融機構類電子貨幣。金融機構類電子貨幣是我國最為規范的電子貨幣,以商業銀行和信用卡公司發行的信用卡和借記卡為典型代表,其最大特點是有金融機構的參與,并將電子貨幣的發行和使用納入金融監管體系。非金融機構類電子貨幣主要有磁卡、IC卡、網絡游戲點卡等,通常由電信、公交等機構或者網絡運營商所發行。
(三)電子貨幣的屬性
相較傳統貨幣,電子貨幣的特征顯而易見:發行主體多元化,形式多樣化,流通領域廣泛、技術設備先進,成本低獨立性強,結算方式安全、快捷等。但我國貨幣電子化進程僅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當前的電子貨幣就本質而言并非是一種完全脫離現金或存款的新型貨幣,僅是貨幣形式的變化,是信息革命中出現的現金存款替代物,執行了貨幣的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職能,因此,現階段電子貨幣尚未形成獨立的貨幣體系。
二、我國貨幣電子化的發展趨勢分析
1985年中國銀行發行的第一張“中行卡”標志著中國步入貨幣電子化軌道。“金卡工程”的建設、中國銀聯的成立、網通聯用的全面實現、市場化運營機制的確立,中國用24年走完發達國家50年的貨幣電子化歷程,實現跨越式發展,顯示出巨大的發展潛力。
(一)我國銀行卡的發卡量和發卡結構統計
1996-2009年間,銀行卡市場發展迅猛,2009年突破20億萬張,年均增長率達到32.13%,其中信用卡年均增長19.98%,借記卡年均增長38.79%,但銀行卡總體增幅穩步下降。信用卡增幅在歷經兩年的負增長之后,在2003年業績明顯好轉穩步上升, 2008年增幅達到98%,但在銀行卡發卡所占比重上從2001年開始一直低于10%。借記卡增幅總體處于穩步下降狀態,自2000年起一直占據90%以上的銀行卡市場,彰顯絕對的主導優勢,是銀行卡市場的生力軍。
總體來說,我國銀行卡發卡量持續上升,增幅穩步回落。銀行卡市場結構極度不平衡、借記卡獨占鰲頭的局面將是今后一段時期我國銀行卡發展的主要格局。信用卡雖有較好的發展勢頭和發展潛力,但尚未能扭轉這一趨勢。
(二)我國銀行卡的交易額和存款余額統計
銀行卡業務量總體呈現持續增長趨勢,交易額增長遠高于存款余額的增長,在銀行總業務量中占較大比重(見圖1)。但在2008、2009年兩年,銀行卡存款余額明顯上升且增幅較大,2008年存款余額高達321985億元,增長率高達396.54%,占銀行卡總業務量的比重也明顯提升,從1996年的5.13%上升到25.32%,我國貨幣電子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銀行卡交易額中的消費、轉賬、存款業務量總體持續增長,銀行金融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其中,取現業務比重近兩年大幅下降,從側面反映了電子貨幣的優勢逐漸得到更廣泛的認可。消費業務比重總體低靡,但近年有所上升,隨著持卡人消費觀念的改變以及銀行卡受理環境的優化,銀行卡消費業務的比重將不斷上升。
銀行卡滲透率是指剔除房地產、大宗批發等交易類型,銀行卡消費金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例,滲透率越高表明用卡環境越成熟。結合圖2,近10年我國銀行卡滲透率呈現持續攀爬趨勢,2006年開始增幅加劇,2009年突破了30%,社會公眾持卡用卡意識不斷增強,銀行卡消費對推動社會消費以及貨幣電子化發揮了積極作用。
(三)我國電子貨幣發行量和電子貨幣替代率統計
縱觀1990-2009我國電子貨幣發行量(見圖3),在2000年之前電子貨幣數量十分低下,一直緩慢爬行上升,2005年后增幅較為明顯、增速上升較快。2008年電子貨幣發行量從2007年的60000多億一躍至320000多億元,2009年依然戰績不菲,突破了350000億元。金融海嘯席卷全球、經濟疲軟的2008年,反而成為了電子貨幣大力發展的絕佳契機,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帶動了電子貨幣的發展,2008、2009年兩年,電子貨幣量的激增顯現出了其強大的生命力和優越性,有力地推動了我國貨幣電子化進程。
結合電子貨幣發行量和電子貨幣發行替代率(見圖4)兩張圖,發展趨勢大致相同,電子貨幣替代率呈緩慢上升,2000年增速加快,2005年后增速更為明顯,2008年電子貨幣替代率一躍升至1.937%。電子貨幣近5年來發展神速,其替代率的上升表明了電子貨幣在貨幣流通領域發揮了其對現金和活期存款的明顯替代作用。電子貨幣替代率的上升將放大貨幣乘數效應,加快貨幣的流動性。現金漏損率則呈現截然相反的趨勢,從1990年至今一直處于緩慢下降趨勢,現金在流通領域比重的減少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電子貨幣強大的替代作用,大量現金被取代并轉化為銀行存款。
三、我國貨幣電子化對貨幣供給的影響分析
電子貨幣的發展在推進我國貨幣電子化進程的同時,給貨幣供給帶來許多挑戰。電子貨幣不僅可以瞬間實現不同形式貨幣之間的轉換,縮小了金融資產之間的流動性差別,模糊淡化了傳統貨幣供給層次劃分界限,還使影響貨幣供給兩個最主要的因素——基礎貨幣和貨幣乘數發生變化。
(一)電子貨幣對基礎貨幣的影響
基礎貨幣由央行的存款準備金、社會公眾持有的通貨組成。央行通過壟斷發行貨幣以控制現金的投放與回籠,通過準備金率控制商業銀行的存款貨幣創造能力。
電子貨幣對現金的替代效應使其一部分轉化為其他貨幣形態,另一部分則轉換為活期存款。這對央行通貨發行權的壟斷形成挑戰,鑄幣稅收入減少,資產負債規?s減,降低了對通貨的控制能力。
存款準備金的政策作用被大大降低。由于電子貨幣無準備金制度,電子貨幣會取代一部分有法定存款準備金要求的存款,降低央行的存款準備金總量。商行向央行所繳的存款準備金并無利息收入且增加了商行融資的機會成本,而電子貨幣及衍生品為商業銀行規避法定存款準備金制度提供了可能。商業銀行快速借入資金的難易程度和融資成本的高低是影響超額準備金持有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電子貨幣的高流動性和低轉換成本恰好滿足上述條件,超額準備金下降。社會公眾的流動性偏好及投資組合是另一影響因素,電子貨幣能使不同流動性的金融資產以較低成本迅速轉換,加之現金并無利息收入,整個社會對現金偏好減弱,現金持有量下降,導致超額準備金下降。
(二)電子貨幣對貨幣乘數的影響
現金漏損率與貨幣乘數成反比,因為現金漏損率上升導致銀行超額準備金下降,削弱了貨幣創造能力,貨幣乘數下降。另一方面,現金漏損率上升導致商業銀行原始存款下降,商業銀行的派生存款也隨之下降。
電子貨幣對現金和存款的替代效應擴大,使電子貨幣對狹義貨幣的替代率(E/M1)上升,這必然會使流通中的現金減少,現金漏損率下降。另外,電子貨幣增加商業銀行的融資渠道也放寬了存款準備金的制約,商業銀行有更多資金用于投資或貸款,增加了商業銀行的信用創造能力。電子貨幣的快速發展必然會放大貨幣乘數效應。
小編推薦優秀電子期刊 《電子設計技術》
榮獲2001年獲信息產業部1999-2000年度電子科技期刊出版質量獎、2004年獲信息產業部2003-2004年度電子科技期刊報道選題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