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11月12日 分類:政法論文 次數: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必須根據學科對科學精神的理解及學科自身特點,遵循學科教學規律,科學施策,才能有效培育學生的科學精神這一學科核心素養。課程內容上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特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教育貫穿于教學全程;教學方式上要以議題為主抓手,綜合案例式、辨析式、參與式等方式方法;課程形式上要以打造活動型課程為旨向,突出課程的實踐性特征;評價維度上要根據學科核心素養的四級水平劃分,采取多元評價方式,重點評價學生的理論思維力及價值判斷力。
關鍵詞:科學精神;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課程形式;評價維度
在高中思想政治的四大學科核心素養中,科學精神較之政治認同、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似乎有些難以把握。《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下稱“思政新課標”)對作為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科學精神作了特有的界定:我國公民的科學精神,主要是指在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精神取向,即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與方法論,能夠對個人成長、社會進步、國家發展和人類文明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行為選擇。
由此可見,作為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科學精神,其特有性質在于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與方法論,它所強調的是思維與精神取向上的科學性,它的培養目標指向讓學生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行為選擇。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必須根據學科對科學精神的理解及學科自身特點,遵循學科教學規律,做到科學施策,才能在培育學生科學精神這一學科核心素養上取得實效。
一在課程內容上,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特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教育貫穿于課程教學全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
1.力求做到培育無痕化,追求潤物無聲。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具體內容本身就是科學精神素養培育的好素材,高中思想政治課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與社會》《政治與法治》《哲學與文化》四大必修模塊,課程內容就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特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闡述,一定意義上講,教學這些內容的過程就是對學生進行科學精神培育的過程。但從以往的教學來看,在馬克思主義原理的教學中存在空洞說教、生搬硬套、亂貼標簽等現象,學生覺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枯燥乏味,了無興趣,而沒有真正感受到馬克思主義作為真理的科學力量。
因此,改變思想政治課教學的不良現狀,打造活動型課程,把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融于活生生的社會實踐之中,讓學生在廣泛的活動參與中領悟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鮮活魅力,特別是領悟馬克思主義原理在與中國實際結合過程中所呈現的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從而讓說教能理直氣壯不再空洞,讓教育不再是生搬硬套,也使得對學生科學精神的培育真正做到“踏雪無痕、悄然生根”,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2.克服培育時有時無傾向,要一以貫之。科學精神作為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特定內容與表現,決定了對其培育的特殊性與廣泛性。特殊性在于必須根據學科特點區別于其他學科所承載的對學生科學精神的培育任務,如一些自然學科教學中的科學精神主要是相對于人文精神而言的,而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的科學精神顯然不是這樣的視角。而這里的廣泛性就是由特殊性所規定的,正如前文所言,高中思想政治的課程體系所貫穿的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其中國化的成果,特別是最新成果,而這也正是科學精神的應有意涵,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精神培育當然是一以貫之的。
筆者認為,日常教學中出現的對科學精神的培育時有時無或者可有可無現象,其原因主要在于對作為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科學精神的理解存在片面性與狹隘性。比如,在高中思想政治的哲學知識教學中,一些教師只是在規律、真理等內容的教學中才突出對學生的科學精神的培育,殊不知整個哲學知識的教學都是在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原理教學,都在幫助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與方法論,而這本身都是在培育學生的科學精神素養。
3.幫助學生樹立正確政治方向,堅定“四個自信”。任何一種教育都有其目的所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注重對學生進行的包括科學精神在內的四大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其目的就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
思政新課標就把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作為首條基本理念,旨在通過本課程內容的學習,讓學生在人生成長的道路上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系好人生的第一粒紐扣,其路徑就是面對當前社會變革與創新實踐中的新問題與新挑戰,用歷史的、現實的、辯證的、文化的、國際的眼光,引領學生去觀察、辨析、反思與實踐。
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開展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教學,使學生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的過程,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從而讓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在教學方式上,以議題為主抓手,綜合案例式、辨析式、參與式等方式方法,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及正確的價值取向。高中思想政治的課程內容是我們培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原材料”,要想取得理想的“產品”,在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上取得好的效果,必須在具體的“加工”過程中動腦筋、下功夫,即要在教育教學的方式方法上力求科學合理、精當適切。
思政新課標在這方面給我們作出了正確的指引,即圍繞議題,設計活動型學科課程的教學;強化辨析,選擇積極價值引領的學習路徑;優化案例,采用情境創設的綜合性教學形式;走出教室,邁入社會實踐活動的大課堂。
1.讓議題式教學作為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新常態。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如果我們把一個個需要解決的教學問題、需要傳授的教學知識以一個個教學議題的形式加以呈現,然后在教學過程中去解決這一個個議題,教學任務就能得到很好地完成,而且會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思政新課標首推議題式教學,要求我們在設計思想政治活動型學科課程教學時,要圍繞議題進行具體展開。
例如,在思政新課標的“課程內容”部分的“必修課程”中,圍繞課程教學內容,在“教學提示”欄共為我們設置了34個議題,供我們在具體教學設計時參考。當然,從這些議題的名稱看,大多顯得比較宏觀,具體教學實施中我們還要把這些議題作一些具體化處理,如把它分解成若干個小的議題。在這一個個大小教學議題的解決過程中,包括科學精神在內的思想政治學科四大核心素養得以較好落地。當前,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議題式教學已經日漸成為有效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一種新的教學樣態。
2.做到綜合運用多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在借助議題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過程中,多種具體的教學方法被廣泛運用,例如,案例式教學就一直備受師生喜愛,其運用頻率一直較高。由于這種教學樣態的目的就是解決問題,有時需要另辟蹊徑,即需要創新,所以,其要求的能力當然是以高階思維為核心的高階能力,這必然有利于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又如,辨析式教學。
實現積極的價值引領是思想政治學科培育核心素養重要任務之一,但實現對學生積極的價值引領的有效方法絕不是一味地灌輸與說教,而是在價值沖突中帶領學生進行辨識分析。思想政治課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開放的辨析式學習過程,理性面對各種不同觀點,在自主辨識分析的基礎上,自主作出判斷,實現真正有效的價值引領,從而有效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當然,還有許多具體的教學樣態,而這些具體教學樣態不是孤立的,教學中往往是多種教學樣態的交叉與綜合運用。
3.旨在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與正確的價值取向。所謂學科核心素養就是學生通過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作為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重要內容的科學精神素養,在價值取向上突出對個人成長、社會進步、國家發展和人類文明上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并在此基礎上有正確的價值選擇,這同時也能體現出學生的精神、道德與政治品格。
在關鍵能力上則主要體現在幫助學生堅持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形成科學的思維方法,從而體現出較高的思維能力。因此,思想政治課教學采取議題式教學的方式,通過案例式、辨析式等多種具體的教學方法來培育學生的科學精神這一學科核心素養,其主要的落腳點就在于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與思維能力,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三在課程形式上,以打造活動型課程為旨向,突出課程的實踐性特征,幫助學生在實踐體驗中感悟真理的力量,作出正確的行為選擇。打造思想政治課活動型課程是思政新課標的一大新亮點,新課標把構建以培育學生包括科學精神在內的學科核心素養為主導的活動型課程作為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從一定意義上說,這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中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一種課程形式,一種路徑旨向。
在教學中,思想政治課程內容通過思維與實踐活動的方式得以呈現,以實現“課程內容活動化”“活動內容課程化”,從而讓學生在實踐活動的參與中,在自主性的思考中感悟知識與真理的力量,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活動型課程的構建要服從服務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通過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以實現學科育人價值,從而為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貢獻學科智慧與學科價值,這是包括思想政治學科在內的各學科的共同追求與核心任務。因此,在課程形式的追求上打造思想政治課的活動型課程,必須服從服務于包括科學精神在內的學科四大核心素養的培育,而在思想政治活動型課程的設計上,要明確指向包括科學精神在內的四大學科核心素養。
例如,在培育學生科學精神素養時,要根據具體教學內容,在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素養現狀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選擇恰當的方式,做出可以借此培育學生科學精神素養的具體活動設計與若干項目安排,讓學生在有趣味、有品位、有思維力度以及有實踐價值的項目活動中,在理解教學內容的同時促其科學素養的提升。
2.把科學精神培育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生活關切結合起來。所謂生活化的教學抑或教學的生活化,簡言之就是教學基于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而展開,要關注學生自己的生活關切。學生所痛恨的教學“假大空”,從一定意義上講就是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太遠,學生沒有這方面的生活經驗積累,教學中又未能回答他們對于現實生活的實際關切。
因此,思想政治課教學在對學生培育包括科學精神在內的四大學科核心素養時,就必須切實做到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生活關切有機結合,唯其如此,才能取得好的培育效果。例如,在教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所取得的最新理論成果時,要結合學生的家庭生活的實際變化,結合學生關心的我國經濟、科技、文化、軍事等方面的國力狀況,尤其是所取得的歷史性巨變,讓學生真切感悟到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以及在發展著的理論指導下創新實踐所取得的發展成就,這樣的教學有真切感,有說服力,對學生科學精神素養的培育顯然就會水到渠成。
3.立足實踐讓學生在正確價值取向基礎上作出正確行為選擇。活動型學科課程的主要特征就在于其實踐性,在實踐中能否讓學生有真實的實踐體驗,是檢驗基于實踐的活動教學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也是檢驗活動型學科課程設計是否成功的重要標準。思想政治課學科核心素養之科學精神,作為一種精神與價值取向,一方面體現在對個人成長、社會進步、國家發展和人類文明上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上,另一方面更應該體現在基于價值判斷的行為選擇,以體現“知行合一”。
而無論是作為“知”層面的精神取向與價值判斷,還是作為“行”層面的行為踐行,都必須立足于真實的或者帶有一定虛擬性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立足于社會實踐,在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中,感悟知識與真理的力量,形成正確的精神取向,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進而進行正確的行為選擇。
四在評價維度上,根據素養四級水平劃分,采取多元評價方式,評價學生的理論思維力及價值判斷力,以反映其科學精神素養的發展狀況。評價維度指的是具體教學評價時的角度與抓手,只有正確把握好評價維度,才能使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真正落地并取得實效。因此,構建基于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選擇與評價標準相匹配的評價方式,即找準基于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評價維度,就成了思想政治課教學培育學生核心素養之關鍵。而思政新課標為我們指明了如何測量素養水平、如何開展教學評價的科學方法與有效手段。
1.遵循科學精神這一學科核心素養水平的四級劃分。思政新課標在附錄1中對思想政治的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這四大學科核心素養分別進行四級劃分。從水平1到水平4,層層遞進,反映了在素養培育上的不同的層級要求,從達成度上去反映對學生進行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現狀。
例如,就科學精神素養而言,與其他三大學科核心素養一樣,從能夠面對簡單情境問題,到能夠面對一般情境問題、復雜情境問題,直至能夠面對挑戰性的復雜情境問題,分別作了水平劃定。科學精神素養的水平1就是能夠面對簡單情境問題,懂得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觀察與理解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等現象,解釋當前的發展理念等。顯然,對學科核心素養水平的四級劃分,就是我們評測學科核心素養達成情況的遵循與依據。
2.采取多元化評價方式與方法來測量學生素養達成度。在評價方式上,要做到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內部評價與外部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及內部評價過去一般比較重視,這里要突出的是定量評價、過程性評價以及外部評價,這些是測量素養達成的重要維度,有時甚至更能反映出學生的素養水平。在評價方法上,主要是通過問卷調查及日常測試等方法進行評價,輔之以必要的現場觀察、資料查閱、個別訪談等。
當然,還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學生成長記錄、學業水平考試、基礎教育質量監測等成果以及教育質量監測和評價機構的評價工具,開展多元化的教學評價,以全面考查學生包括科學精神在內的學科核心素養的達成度。
3.把理論思維力與價值判斷力作為科學精神素養測量重點。思政新課標把“建立促進學生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評價機制”作為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指出要采用多種評價方式,綜合評價學生的理論思維力、政治認同度、價值判斷力、法治素養和社會參與能力等,以全面反映學生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狀況。
筆者認為,如果這里的“政治認同度”主要對應于政治認同素養,“法治素養”主要對應于法治意識素養,“社會參與能力”主要對應于公共參與素養,那么其中的“理論思維力”與“價值判斷力”則主要對應于科學精神素養。如此,我們在測量學生科學精神素養時就必須以理論思維力與價值判斷力為重點內容,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思想政治學科對科學精神素養的學科界定。當然,在具體測評時也不能過于機械呆板,必要時要作綜合考量與統籌把握。
政工師評職論文范文閱讀: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研究
摘要:盡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在歷史中已經存在了很久,但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依然是學界不斷討論的話題,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不能避免的問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身“宣傳工作”、“思想工作”隨著馬克思主義的產生而產生,“思想政治教育”則是在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中萌芽出來的。在對其進行概念的理解時,要格外注意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的關系、思想政治教育的階級性與政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