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9月23日 分類:醫學論文 次數:
摘 要: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提高,康復醫學逐漸獲得了人們的關注,尤其是對于骨折的患者來說,進行有效合理的康復鍛煉能夠加快其康復的速度,對其身體功能的恢復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對于骨折的患者來說,術后要在醫生的科學指導下進行必要的康復鍛煉,從而減少二次傷害,使身體盡快恢復。本文主要從骨折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的三個階段、骨折患者術后康復訓練的原則,以及康復訓練的具體做法三方面進行分析。
關鍵詞: 骨科患者; 術后鍛煉; 康復訓練
近年來由于受到身體條件和外界因素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醫院中接待的骨科患者逐漸增多。對于受傷較為嚴重的患者來說,采用手術治療是一種最為有效的方式,能夠對受傷部位進行及時有效地治療。但同樣,對于骨科患者來說,一定要重視后期的康復訓練,否則會對其康復造成很大的影響。近幾年來康復訓練逐漸被引入到骨科患者的康復當中,但是在實行的過程中,由于患者存在顧慮、康復訓練過程疼痛感較強等一系列原因,導致部分患者并不接受此種康復方式。因此在實際生活中,不少患者由于在術后未進行及時的康復訓練,從而留下了后遺癥,導致康復效果受到影響。
一、 骨折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的三個階段
1.早期階段
此階段主要是指患者在受傷后的一到兩周的時間內,針對此階段進行功能訓練時,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幫助患者促進血液循環,盡可能的減少或避免傷患處發生腫脹。在此時間段內對患者進行科學的功能訓練,能夠有效的防止出現肌肉萎縮的情況。在此階段進行功能訓練時需要關注的一點就是,不宜對骨折部位進行活動,否則容易使骨頭再次發生位移。
2.中期階段
此階段主要指患者已經受傷兩周以上。此階段患者受傷部位的腫脹情況已經基本消除,自身的疼痛感也減輕了不少,骨折處已經開始慢慢的恢復。因此在此階段進行康復訓練時,可以適當的對傷患處附近部位進行活動。在此階段進行訓練時,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衡量訓練量。患者在進行訓練時要根據醫生的指導,合理控制訓練時間。對于骨折患者來說,進行必要的鍛煉能夠避免出現肌肉萎縮的情況,從而使得恢復效果更好。
3. 晚期階段
此階段大部分患者已經拆除了固定板,對于他們來說,此時是最好的恢復鍛煉時間。尤其是針對前期訓練不足的病人來說,更要抓住此階段的鍛煉機會。在康復訓練的過程中,需要不斷的增加鍛煉時間,從而保證各關節能夠順利活動,從而使其盡快正常功能。
二、 對骨科患者進行康復鍛煉時需要遵守的護理原則
首先,對于醫護人員來說,需要擺正其態度,在指導病人進行訓練的過程中,能夠做到耐心和善。患者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確保其身心舒暢對其身體恢復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對于各醫護人員來說,只有贏得病人的信任之后才能夠更好的展開工作。因此在進行康復訓練的過程中,醫生需要對病人進行及時的關心,進行人性化的護理。其次,在進行康復訓練的過程中,醫護人員應當確保其專業理論素質充足。
對于醫護人員來說需要在日常的護理過程中不斷地積累實踐經驗,從而有效地提高其工作質量。為了能夠提高其專業素質,醫護人員在必要時需要參加培訓工作提升其能力,從而為病人提供更優質的護理工作。最后,為了提高病人對康復訓練的意識,醫院可以及時的開展知識講座,向患者及其家屬普及康復訓練的必要性,使其了解康復訓練對病情恢復的作用,從而使病人和家屬更愿意接受此項訓練。
3 骨科患者康復訓練的基本形式
(1)被動訓練。主要依靠外部力量完成運動,依靠肢體健康一側或其他人的幫助進行。適應組:被動運動適用于體弱、體弱、不能主動運動的患者。被動運動主要在損傷部位的遠端關節進行,避免引起肌腱粘連和關節攣縮。運動過程必須輕柔,以免影響骨折部位的固定和復位。手術方法:對于骨折患者來說,在固定的早期,大部分患者會因為疼痛而害怕積極的鍛煉。為此,治療人員必須協助患者進行輔助運動,促進患者逐漸過渡到主動運動。為避免再次受傷,請輕移。按摩鍛煉時,適合骨折骨折端出現腫脹,可采取局部按摩方式消除腫脹。
(2)主動訓練。對于關節制動患者,需要進行等距收縮訓練。在關節不能自由活動的情況下,可以通過繃緊四肢肌肉,然后放松來達到運動的效果。對于能夠活動關節的病人,進行等張力收縮練習。運動的原則是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采取行動。康復運動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康復運動的目的是加強身體的血液循環,盡快解決局部腫脹,避免引起關節粘連和肌肉收縮,主要采用肌肉放松運動。對于上肢骨折的患者,指導患者抬起肩膀和握手。在運動過程中,上肢肌肉先用力,然后放松。對于下肢骨折,應指導患者進行四頭肌收縮運動。首先對下肢肌肉先用力后放松,根據情況進行膝關節屈曲。踝關節骨折可進行背屈運動。
第二階段:鍛煉骨折周圍的關節。上肢骨折,不僅可以握緊關節進行鍛煉,還可以做主動的關節伸展和屈曲運動。包括整個上肢的內收、外展、伸展,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由簡單到困難,循序漸進。下肢骨折,可進行髖關節伸屈運動,抬腿鍛煉,可同時結合上下肢,攀爬扶立,逐漸進行負重活動。
第三階段:在此階段,損傷逐漸恢復正常,肌力逐漸增強。愈傷組織出現,接近愈合。在這個階段,除了關節活動不利于骨折恢復外,還可以增加其他活動,適當增加活動范圍和活動數量,促進患者更快更好的恢復。
第四階段:患者癥狀已達到最后的復位術過程,康復訓練可增強患區活動能力,促進關節、肢體功能恢復正常。上肢骨折患者可以完成一些簡單的任務;下肢骨折患者可以上下樓梯、上下斜坡。在活動過程中,一些負重運動可以在拐杖的支撐下完成。康復運動對骨科患者消除水腫、避免肌肉萎縮具有重要意義。為了確保康復訓練的有效實施,必須滿足下列條件。
骨科方向評職知識:骨科醫生怎么發表論文
首先,醫務人員必須清楚地理解和掌握康復和運動的重要性,堅持以患者為本的基本原則,重視康復和運動,評估患者的臨床治療后情況,制定具體措施對病人的康復和訓練,指導病人跟醫生進行康復鍛煉,和促進骨抑郁癥的復蘇。二是堅持康復鍛煉,因為康復鍛煉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恢復肢體功能的。醫務人員必須告知患者康復鍛煉需要一步一步,加強與患者的溝通,鼓勵病人了解康復訓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站在患者的角度他們的病人,照顧病人,病人可以康復訓練相結合,遵循運動的原則和方法,促進身體的療愈,逐步恢復肢體功能。三是有效提高治療質量。為了提高康復和運動治療的質量,為患者提供優質的服務,醫務人員必須加強學習和訓練,加強專業技能。
參考文獻
[1] 黃泳妍:《康復鍛煉對骨科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年1卷4期.
[2] 羅慶祝:《骨科患者康復鍛煉存在的問題與治療體會》,《中國衛生產業》.2012年4期.
作者:張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