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9月23日 分類:醫學論文 次數:
摘要:目的 本文主要針對活血化瘀療法對于中醫內科臨床應用的效果進行分析研究。方法 選擇我院在2018年7月~2020年7月診治的內科疾病患者116例,所有患者都經中醫辨證和實驗室檢查確定為內科疾病。按照住院時間前后將患者為對照組和活血化瘀組,各58例,對照組及活血化瘀組分別給予常規治療與活血化瘀治療,對比兩組臨床治療有效率、治療后各項功能評分以及患者滿意度情況。結果活血化瘀組總有效率達到93.1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2.41%,差異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活血化瘀組在活動能力、生理功能、軀體功能、等各項功能方面的評分,都要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活血化瘀組總滿意率達到96.5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2.76%,差異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活血化瘀方法在中醫內科臨床治療中應用活血化瘀療法,具有顯著效果,患者各項指標恢復較快,且滿意度評價較高,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活血化瘀法;中醫內科臨床;效果
引言
近年來,隨著中醫診療水平的不斷提升,活血化瘀法在中醫內科臨床中的運用越加廣泛,已經成功引起了廣大民眾及臨床領域的高度關注。為了改善機體局部的血液循環情況,提升散結消瘀的臨床治療效果,本組研究將95例患者作為課題樣本,對比分析了常規西醫治療與活血化瘀治療的有效性,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07月~2020年07月診治的內科疾病患者116例,所有患者都經中醫辨證和實驗室檢查確定為內科疾病。按照住院時間前后將患者為對照組和活血化瘀組,各58例,其中對照組中男26例,女32例,年齡21~73歲,平均(55.17±3.85)歲;病程2個月~13年,平均(5.85±1.33)年。活血化瘀組中男29例,女27例,年齡21~72歲,平均(56.05±4.15)歲;病程1個月~12年,平均(5.37±1.58)年。所有患者都排除器質性疾病、精神障礙等情況。兩組患者普通資料上的對比,差異不顯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對癥治療,頭痛患者給予西比靈膠囊(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30003)5mg口服,1次/d,治療30d;胃痛患者給予彼司克膠囊(廣東彼迪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3977)20mg口服,2次/d,治療30d;胸痹患者給予吸氧治療,1~2L/min,每天6h~8h;心悸患者給予心得安5mg口服,2次/d,治療30d。研究組給予活血化瘀法治療:頭痛患者給予通竅活血湯加減治療,基本方藥:當歸15g,鉤藤12g,川芍、生姜、桃仁各9g,察香2g,蔥白3根,每日1劑,水煎服,連續服藥30d。
胃痛給予加味失笑散加減治療,基本方藥:烏賊骨、白芍各20g,香附、丹參、川芎各15g,五靈脂12g,降香、砂仁、蒲黃、川黃連各10g,甘草5g,每日1劑,水煎服,連續服藥30d;胸痹給予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基本方藥:炙甘草、丹參、紅參各15g,桂枝、菖蒲10g,川芎10g,田七粉、珍珠母各3g,每日1劑,水煎服,連續服藥30d;心悸者給予養心復脈湯養心復脈湯加減治療,基本方藥:黃芪40g,酸棗仁30g,苦參20g,人參、丹參、茯苓各15g,當歸、麥冬、延胡索各10g,每日1劑,水煎服,連續服藥30d。
2結果
2.1治療效果情況對比統計發現,活血化瘀組出現顯效24例(41.38%),有效30例(51.72%),無效4例(6.90%),總有效率達到93.10%;而對照組出現,顯效12例(20.69%),有效30例(51.72%),無效16例(27.59%),總有效率達到72.41%;活血化瘀組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各項功能評分情況對比統計發現,活血化瘀組在活動能力、生理功能、軀體功能、情感狀況、社會功能、心理功能以及總體健康方面的評分,都要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活血化瘀法在《傷寒論》、《金匱要略》及《醫林改錯》等經典里面早有記載,簡單來說就是運用行氣活血、化瘀通絡方法起到化瘀行滯的作用,平衡氣血,調節陰陽,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現在隨著經濟的發展,醫療水平不斷提高,在中醫內科臨床中,正在興起一種療效顯著,作用明顯,傷害較小,副作用較少,對患者和家屬來說容易接受的方法,對于瘀血患者的治療采用活血化瘀的方式具有很大的優勢,活血化瘀,是一種具有消散作用的、能攻逐體內瘀血的藥物治療瘀血病癥的特殊方法。
在使用活血化瘀法模式后,患者的認可度明顯提高,治療情況明顯改善,提高了治療的效果,證明了活血化瘀法模式的可行性和準確性,這種治療方法行之有效,具有較高的臨床使用價值。本研究中治療組患者調查情況與之前相關報道結果一致。在中醫內科臨床中應用活血化瘀法治療,具有良好的臨床應用價值和推廣價值。作為一種病理產物,淤血在臨床上比較常見,一旦出現離經之血停滯、血行不暢等狀況,就會在臟腑或血脈中形成淤血,損害機體組織及器官功能的健康,誘發各類疾病和不良反應,進而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
因此,及時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開展對癥治療是非常必要的。應用活血化瘀法治療血瘀證在我國古代醫學典籍已有很多相關記載,中醫是一種建立在哲學上的獨特醫學體系,在世界醫學史上獨樹一幟,講究辨證與整體觀,特點是由外揣內,整體審察。瘀血內阻得不到解決給機體帶來一系列損害,活血化瘀法通過打通脈絡、理氣、活血等使血運恢復暢通,達到祛瘀消腫、止痛等作用。
通過分證論治、臨證加減,對不同部位、不同性質的血瘀內阻對癥治療。本研究結果中,使用活血化瘀法治療的研究組患者,其臨床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采用西醫治療的對照組,患者頭痛、胃痛、胸痹、心悸癥狀均有明顯緩解。表明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療血瘀證引起的頭痛、胃痛、胸痹、心悸等,臨床效果優于傳統西醫治療。
分析原因在于雖然西醫治療見效快,如西比靈膠囊可通過抑制細胞鈣離子內流而改善微循環,抑制腦血管痙攣而減輕頭痛不適;彼司克膠囊通過抑制胃酸的分泌從而減輕胃痛癥狀;吸氧可增加心肌含氧量,有助于減輕心肌缺氧缺血導致的胸痹癥狀;心得安通過阻滯心肌細胞β受體而減慢心率,從而減輕心悸癥狀,但上述療效個體化差異大,且存在藥物不良反應,患者的依從性較差。
醫藥論文投稿刊物:《中華中醫藥學刊》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主管、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的全國幾種大型中醫藥學術刊物之一,國內刊號CN:21-1546/R;國際刊號ISSN:1673-7717,郵發代號8-182。主要面向中醫藥高等院校師生及國內外從事中醫藥的臨床醫師、藥師以及醫(藥)科研院所的中醫藥科研人員和中醫藥愛好者。
通竅活血湯有活血通絡、祛風止痛的功效,加味失笑散可活血化瘀、行氣止痛,血府逐瘀湯可益氣通陽、寬胸安神,養心復脈湯有益陰生脈的功效,通過活血化瘀法疏通血管,改善血液循環,增加組織及器官對營養的吸收,有益于機體新陳代謝的恢復,提升機體的自我療愈功能,因而可進一步促進頭痛、胃痛、胸痹、心悸癥狀緩解。
參考文獻
[1]耿彥婷,王歡,宋慶橋,等.基于“和”哲學的中醫“和”思維探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7,32(6):50-53.
[2]楊可鑫,于莉,張會永,等.歷年血瘀證診斷標準類文獻比較與分析[J].遼寧中醫雜志,2017,44(4):687-690.
[3]董超,趙進喜.中醫藥臨床療效評價的研究進展[J].環球中醫藥,2016,9(1):110-115.
[4]李斌,韓淑花,唐今揚,等.房定亞應用活血化瘀法經驗總結[J].北京中醫藥,2017,36(8):678-680.
[5]王長春.淺析活血化瘀法在中醫內科臨床中的應用[J].大家健康(上旬刊),2017,11(1):42-43.
作者:吳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