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09月24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要:傳統邏輯以自然語言為媒介,邏輯系統和語言系統因其功能的差別導致結構體系和表述方式的差別,兩個系統的解釋范疇構成交叉關系。就具體的話語分析時,兩個系統可以兼容,可以互補,可以對立。語言的表述系統有語形、語義、語值、語境,傳統邏輯的表述系統有概念、判斷、推理。話語解構時,要明確其目的而選擇不同的解釋系統,要力爭二者的協調兼容,避免二者的對立排斥。
關鍵詞:典型話語;邏輯語言雙重視角;兼容性;矛盾性
與現代邏輯不同,傳統邏輯以自然語言為媒介,因此,形式上體現了和自然語言的融合。一般來說,傳統邏輯的規則可以部分地滿足句法和語義的對應原則和意義組合原則,其邏輯規則也更加貼近自然語言的生成,而且一般也沒有繁雜艱深的數理系統。
但傳統邏輯描繪的是人類普遍的思維規律,自然語言帶有顯著的民族特征,特別是自然語言具有傳統邏輯不具備的語用、語境要素,所以話語從邏輯和語言兩個視角進行分析會體現出一種錯綜復雜的情況。[1]一、雙重視角的兼容性雙重視角的兼容性指從邏輯和語言兩個不同的視角來分析,二者并沒有矛盾,可以兼容性地解釋,即從邏輯和語言兩個不同的視角解釋,結論都是一致的。
1.“老年人生日是不需要慶祝的,活一年少一年,有什么值得慶祝的?”這句話本身沒有錯,但很片面,違反了辯證法。如某個人能活80歲,那么他從59歲到60歲,既是生命的損耗,又是生命的積累。從生命的損耗來看,他今后要少活一年;從生命的積累來看,他現在又多活了一年。同一事實有兩種不同的結論,這就是悖論。悲觀者看到生命的損耗,樂觀者看到生命的積累。從生命的積累來看,生日是值得慶祝的。
2.“此地無銀三百兩”“隔壁阿二不曾偷”。這個有名的成語,背景材料十分簡單。當我們對某事物缺乏深入了解而無法判斷時,往往只能從概率出發。從語言表達的角度來看,“此地無銀三百兩”是陳述句,其真實性只有兩種可能:對或錯。所以從概率的角度來看,別人看了這句話認為“此地有銀三百兩”的可能性是50%,“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可能性也是50%。
但是,如果沒寫這句話,“此地有銀三百兩”的可能性就大大低于50%。因為從概率的角度來看,首先要判斷此人是否有三百兩銀子,(是和否概率各50%)然后要判斷銀子是放在家里還是埋在外面,(家里和外面概率各變成25%)還要判斷在外面埋在何處,假定有一百個地方,此地概率為0.25%。所以,他不寫這句話,別人認為此地埋了300兩銀子的概率為0.25%。
(現實中根本達不到這么高的概率)寫了,則此地埋了300兩銀子的概率為50%。“隔壁阿二不曾偷”亦然。假如有100個鄰居可能偷銀子,阿二不寫,被懷疑偷銀子的概率是1%,寫了變成50%。語言的表述方式和表述目的有三種關系:第一種,語言表述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如一男子追求一心儀的女子,女子對此男子的態度是無可無不可,男子通過語言表白獲得了女子的芳心。
第二種,語言表述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但也沒有產生負面影響。如此男子表白后,該女子對此男子的態度依然是無可無不可。第三種,語言表述不但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反而產生了負面影響。如該男子表白后,女子對該男子的態度從無可無不可變成了堅決拒絕,第三種語言表白就是最愚蠢的。上述例子,兩人不寫“此地無銀三百兩”“隔壁阿二不曾偷”,被懷疑“有銀子”“偷銀子”的概率很低,寫了則很高;所以“寫”是一種不打自招的愚蠢行為。
3.“大學生兼職好”“大學生兼職不好”。當前的大學辯論賽,由于舉辦者邏輯常識的缺乏,很多論題往往是反邏輯的,非理性的,如“大學生兼職好”“大學生兼職不好”等。從對當關系的推理可以看出上述辯論的題目是不恰當的。對當關系推理有四個命題,分別是:A:全稱肯定命題:(所有)S都是PE:全稱否定命題:(所有)S都不是PI:特稱肯定命題:有的S是PO:特稱否定命題:有的S不是P這四個命題之間有四種關系:“反對關系”:可以同假,不能同真;即一個真,另一個必假。
一個假,另一個真假不定。(A和E)“下反對關系”:不能同假,可以同真;一個假,另一個真;一個真,另一個真假不定。(I和O)“矛盾關系”:一真一假。(A和O;E和I)差等關系(和此題無關,略。)在“全稱命題(所有的)”和“特稱命題(有的)”中,只有全稱命題的量項才可以省略。所以,從字面上看,“大學生兼職好”“大學生兼職不好”分別是全稱肯定命題“(所有)S都是P”和全稱否定命題“(所有)S都不是P”。
因此,這兩個命題都把大學生看成了一個整體,實際上,大學生是有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這種論題會培養學生絕對化、片面性的觀點,對學生不但無益,反而有害。“反對關系”可以同假,不能同真,實際上,“(所有)大學生兼職好”和“(所有)大學生兼職不好”這兩個觀點都是錯誤的;而且,這兩個觀點是非常容易被反駁的。
因為你要證明“(所有)大學生兼職好”(A)要證明百分之百;而用和它矛盾對立的觀點來反駁“有的大學生兼職不好”(O)只要證明百分之一。同樣,你要證明“(所有)大學生兼職不好”(E)也要證明百分之百,而用和它矛盾對立的觀點來反駁“有的大學生兼職好”(I)只要證明百分之一。所以,這種難易差異不平等的辨論是沒有意義的。
因此,這種辯論正確的論題是:“有的大學生兼職好”和“有的大學生兼職不好”,這兩個是下反對關系,可以都對。當然,這兩個論題一看就都對,失去了辯論的意義;所以,作為辯論題可以改為:“大學生兼職利多于弊”和“大學生兼職弊多于利”,這樣,就避免了片面性,強調了兩點論的辯證法。當然,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會用全稱代特稱。但作為一個應當以邏輯原理為基礎的大學辯論賽不應當出現這種語言表述,所以此例不存在語言和邏輯的矛盾。
4.一漁民和一哲學家在海里劃船。哲學家問漁民:“你的爺爺死在哪里?”答曰:“海里。”“你的父親死在哪里?”答曰:“海里。”哲學家說:“既然你的爺爺和父親都死在海里,那你為什么還要出海呢?”漁民問哲學家:“你的爺爺死在哪里?”答曰:“床上。”“你的父親死在哪里?”答曰:“床上。”漁民說:“既然你的爺爺和父親都死在床上,那你為什么還要在床上睡覺呢?”此例從邏輯的角度來看,漁民違反了充足理由律;從語言的角度來看,漁民強加因果。
充足理由律強調事物間的因果聯系,事物的狀況(條件)導致事物的結果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是必然導致(C),如:“因為張三從六十層樓頂上跳下來,所以他死了。”第二種是可能導致,但有條件(B),如:“失敗是成功之母,你失敗了,所以你會成功。”(第二種情況往往是因為一系列因果構成因果鏈,但話語者只強調最初的“因”和最后的“果”。如“失敗是成功之母”的因果鏈是“失敗———總結教訓———再努力———成功(因果鏈可反復)”,但上述話語省略了中間的因果鏈,直接由“失敗”跳到“成功”。)
第三種是必然不導致(A),如:“因為馬云長得丑,所以他發財了。”從C到A,有一個逐漸明顯的概率。如果話語表達事物的狀況(條件)導致事物的結果是第三種狀況,或是第二種狀況(但既沒有說出也沒有隱含某種條件),就是違反充足理由律。此例漁民違反了充足理由律,強加因果。因為“床”只是死亡的地點,不是死亡的原因,“床”和“死亡”的關系是“A”;而“海”既是死亡的地點,也是死亡的原因,“海”和“死亡”的關系是“B”。(因為“海”隱含著“死亡”的原因“翻船”等。)
二、雙重視角的矛盾性
雙重視角的矛盾性指某些話語從邏輯和語言的不同視角來解釋結果并不一致。
5.你連死都不怕,還怕活著嗎!這句流行廣泛的話從邏輯和語言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從邏輯的角度來看,“‘死’比‘活’更加可怕”從來沒有得到證明。一則從現實情況來看,眾多的自殺者認為“活”比“死”更加可怕;二則從調查的概率來看,人類對死亡的恐懼排在最恐懼事物的十位之后;三則從邏輯分析來看,并不能證明“‘死’比‘活’更加可怕”。
設時間有“過去”“現在”“將來”三個時段,人的生活狀況有“好”“壞”兩種狀況,對某些人而言,“活”和“死”的情況是:活:過去:壞———現在:壞———將來:壞(“將來”“壞”的假設是從現在的狀況和概率類推出來的,如一個身患絕癥的殘疾的窮人將來的狀況從概率來說肯定是“壞”的。)死:過去:不存在(因為過去沒有“死”)———現在:可壞可好(現在用痛苦的方式死亡是“壞”的,用非痛苦的方式死亡是“好”的。)———將來:不知道,傳統的解釋有“天堂”“地獄”“輪回”等,總之,有各種可能。所以對某些人而言,“活”的將來是“壞”,“死”的將來是“不知道”。毫無疑問,有各種可能的“不知道”比“壞”更好一些。
“怕”在這句話中并不能證明“死”比“活”更壞,因為“怕”是一種心理情緒,不一定取決于客觀現實。同一件事,有人害怕,有人不害怕,關鍵取決于這件事在這個人心中的認知。如有的女生非常害怕自己妝容丑陋,但既使妝容丑陋也不是一件特別嚴重的事。
三、結論
一般而言,由于邏輯系統和語言系統的交叉性特征,邏輯要研究人類的思維規律,外延十分廣泛,因而內涵較為簡單。語言是民族的交際工具,有語形、語義兩種組合要素,有語境、語用兩種交際要素,因而十分復雜。語言和邏輯之間具有三種聯系:首先,從信息的容量來看,語言蘊含的信息對邏輯蘊含的信息具有包容性。
邏輯蘊含的信息簡單而直接,但語言由于語境和語用,蘊含的信息多于邏輯蘊含的信息。其次,語言蘊含的信息對邏輯蘊含的信息具有多義性,同一種語言形式可能蘊含著多種邏輯意義,如岐義句。再次,語言表述的信息對邏輯表述的信息具有偏離性。語言由于語境、語用的原因,某些語言形式不能完全對應相應的邏輯形式。
參考文獻:
[1]段益民.句法規約與反義形容詞[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258.
[2]段益民.邏輯和語言雙重視點的兼容性和矛盾性[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5(5).
[3]謝奇勇.方法論與語言學概論中的語言學研究方法[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3(3).
[4]楊文全,楊昊.當代漢語常用詞語義演變的個案分析[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3(3).
邏輯學方向評職知識:邏輯學方向的論文什么期刊投稿
《現代哲學》是國家哲學類核心刊物、社會科學類國際交流刊物,該刊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本刊發稿范圍將覆蓋哲學一級學科,并將特別關注現代哲學發展的動態,注重反映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