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8月10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在語文學習中,為了讓學生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首先教會他們如何品詞。提高語用意識,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它的核心之處是“用語文”。語用是個性化閱讀體驗后的吐納。
關鍵詞:品詞直觀構建主題語用意識
正文:雨中,掩卷沉思,我終于明白,為什么《芒果街上的小屋》能成為全美大中小學課堂讀本,對于一位墨西哥裔的作家來說,她寫的英語小說語言簡練,一如空氣——平淡卻自由而不可或缺。
語言,自身的魔力,就應該如空氣一般,自然而然地讓你由鼻孔吸進肺部,然后,不經意地滋養著你的身心。芒果街上的小屋,它是這樣的:它很小,是紅色的,窗戶小得讓你覺得它們像是在屏著呼吸;媽媽頭發的氣味,是這樣的:是那種待烤的面包暖暖的香味,是那種她給你讓出一角被窩時,和著體溫散發的芬芳;幾個芒果街上的孩子湊錢終于擁有了一輛共用的自行車,她們第一次一起坐在上面是這樣的:弄得車子一個勁搖晃,好像輪子是實心意粉做的。
語文老師課題申報:小學語文教育方面的課題申報
當你感受不到一件事物的魅力所在,你是無法愛上它的。當學生看了以下文段,又該有怎樣的感受呢?
“紅得不可收拾的一蓬蓬一蓬蓬的小花,窩在參天大樹上,壁栗剝落燃燒著,一路燒過去,把那紫藍的天也熏紅了。”
這是著名作家張愛玲作品里的文段。作家運用文字的自如、靈動,讓人為之驚嘆!細細地品味,也許,你會慢慢地咀嚼出其中的味道——那,就是文字的魅力!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就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這種統一,是內在的人文精神與外在的語言載體的融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做到讓這兩方面水乳交融,是我們應該深究的。說到底,偏頗于哪一方面,都會失去語文的真味。
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一個民族總是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跡都珍藏在民族的語言里。”也就是說,我們的語言文字,她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其實已經與生俱來,只要我們在日常教學中遵循課程特點,就能做到兩者的和諧統一。
假如我是這個語文花圃里的一位園丁,請允許我這樣說:
聚焦語言之美吧,她是打開這扇大門的鑰匙!
在語文學習中,為了讓學生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我首先教會他們如何品詞。
品詞,從直觀開始
教材的課文,基本上語言都錘煉得很美。一篇篇美文,就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吸引著孩子們的注意。
然而,低中年級的孩子見識有限,對于某些詞,多數只是略懂一二,有的甚至不求甚解。“五柳先生”蒲松齡說自己“讀書不求甚解”,我們也主張低中年級的孩子對于很多詞句,也可以“不求甚解”。因為他們成長后,見識廣了,自然會明白。但如果詞詞句句都如此,那么他們的腦袋里現在不就是懵懵懂懂?
于是,只要是我們可以用直觀的辦法讓孩子們認識的詞,我都想方設法去實現。
在學習《北大荒的秋天》時,我設計了以下的片段:
片段1:
師:“看,老師今天系的圍巾有什么特點?與平常有什么不同?”
生:“老師今天系了一條紫色的圍巾。”
生:“老師的圍巾看起來很光滑。”
師:“對了,大家的觀察力真不錯,老師今天系的圍巾質地與平常的不同——是綢緞。”
(老師再拿出幾條色彩繽紛的綢質圍巾,分別是銀灰、橘黃、絳紫、鮮紅的,讓孩子們用手摸一摸質感。)
片段2:
師:“孩子們,我們來聽寫吧。”(請拿出彩筆和紙)
(學生笑咪咪地瞪著好奇的、明亮的眼睛,望著老師)
師:“注意聽啦——銀灰、銀灰。”
(學生馬上畫了一道銀灰的色條)
然后是橘黃、絳紫、血紅等。這是別開生面的聽寫。
為了讓學生理解“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轉眼間變成一道銀灰、一道橘黃、一道血紅、一道絳紫,就像是美麗的仙女在空中抖動著五彩斑斕的錦緞。”
孩子們理解詞語,如果不從直觀開始,而是以詞解詞的話,語言就會變得呆板,缺乏生命力,日子久了,語言的魅力就消失了。反之,孩子們會從直觀出發,細細品味詞句,從而內化為自身的文字營養。
品詞,從構建主題開始
如詩如畫的西湖,給人以美的享受。柳絲輕拂的湖面和月光下朦朧的美景,都顯示了西湖不同時候的美。
除了朗讀美文,抓住重點詞句來理解等傳統學文方法外,我們還可以采取另一角度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加深對課文內涵的理解,加速對優美詞句的內化。
這個特殊的角度,這種有效的方法,就是主題構建。
學文以后,我們要求學生圍繞西湖這個主題,在成長記錄本上配上插圖,再收集有關描寫西湖的古詩,及現代文中有關的優美詞句。
收上來的成長記錄本,有精美的插圖,有孩子們收集的古詩,好詞好句,真是圖文并茂!
看了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中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就仿如眼前出現了一幅西湖夏日荷花圖,看了蘇軾的“若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我們仿如看到西湖這位美人,無論何時,何種景況下,都是那么美。恰恰回應了課文中對西湖的描述。
主題構建,讓學生能圍繞某一個主題,上通古,下達今,收集有關好詞美句。還可以結合美術等科目,更好地品味詞句。
讓學生品味語文,領略其中的魅力所在,自然會不知不覺地愛上我們的語言文字。從品味到欣賞到自如地運用,自然水到渠成。語文的語用工具作用自然達到了;審美情操的種子也在語用的過程中得以播種。
盡管如此,每當讓孩子真正地運用語言來表達時,你卻會沮喪地發現,他們所擁有的、所能運用的語言,竟是如此貧乏、如此蒼白!
提高語用意識,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它的核心之處是“用語文”。語用是個性化閱讀體驗后的吐納。這樣的語用,我們可以分兩個階段:
(一)欣賞—接納—模仿
學生習得語言,必先懂得解讀語言背后的密碼。在個性化閱讀的基礎上,再往前一步,就是漸入佳境的欣賞。只有具備欣賞語言的能力,才有可能講習得語言。
學習《金色的腳印》時,我設計了一下環節:
播放一段音樂,請同學們傾聽,隨后問他們:“同學們,你能從這段音樂中感受到什么?”
學生能說出“悲傷、思念、孤寂、凄清……”
“音樂表達情感的語言是音符、旋律,而語文呢?語文表情達意的方式是語言文字。所以,我們能從‘光禿禿的柞樹林邊上,露出冷清清的月亮。’感受到小狐貍的孤寂、傷心、思念……”
孩子們若有所思,文字的魅力更加深刻地展現出來。
這時候,我趁機引導學生再次品味文段。
之后,當我提出讓孩子們想象小狐貍此刻眼中還有可能會看到什么景象時,他們能得心應手地進行描述,正是源于對文本的欣賞—接納—模仿。這一階段的語用,是對于所閱讀的文本吐納間的初用。
(二)想象—運用—創作
作文是個性化的創作。在閱讀課中得著,體現在作文中,恰恰是一種個體的運用。《管建剛和他的閱讀教學革命》所倡導的就是指向作文的閱讀。反之,閱讀后的作文,體現的正是學生對文本是否有真正深入的解讀。
在《金色的腳印》中,我們讓學生就文本展開想象的點有好幾處。例如:正太郎遇險獲救那個情節,我們可以想象正太郎的內心感受;在正太郎與狐貍一家依依惜別一段,我們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解讀,發揮想象,把當時的畫面作具體描述。
依托文本的語用,最終指向的終究是文章的寫作。這時,寫作看似是獨立的個體,其實,它與所閱讀的文本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我們所說的語用,就是為兩者所搭建的橋梁。學生沿著老師搭建的這座橋梁,通向的是創作的康莊大道。
讓語言成為空氣般,平常而不可或缺。當孩子們能如呼吸空氣一般,自如地運用語言時,我們語言的天空,才是可以讓人自由翱翔的。
參考文獻:
[1]潘新和,陳金銘等:《管建剛和他的閱讀教學革命》,《小學語文教學》雜志,2013年第3期
作者:麥潔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