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8月28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思想政治課教學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最重要的手段,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起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 大學藝術系學生是相對特殊的學生群體。 其不僅具有普通大學生的共同特點,而且還具有自己的特色。 只有充了解其的思想和心理狀態,才能在此基礎上找到一套有效、有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學方法,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并不斷提高藝術院校思想政治課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大學生藝術類課堂思政教育
一、前言
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一主要渠道,堅持在改中加強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以滿足學生的成長所需,其他課程應保障本身領域教育的同時和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朝同一方向發展,形成協同效應。 ”習近平同志的講話強調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也指出了大學不同課程的基本方向和教學目標,以及同一方向和合作教育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 將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和功能整合到課堂教學的各個方面,以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教育體系的有機統一。 明確了習近平同志的要求,各省、市進行相應的落實工作,使專業課與思想政治理論協同發展成為現實。
二、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
(一)忽略文化課教育導致文化程度普遍較低
從學生的來源結構來看,與普通大學相比,藝術學校的學生教育水平較低。 盡管有些學生在專業和文化課程方面表現出色,但實際上有些學生由于其高中成績不理想,很難進入普通的大學。 因此采取了另一種方法,并通過短期的藝術突擊訓練被藝術學院錄取。 由于文化課程基礎薄弱,這些學生進入大學校園后便會有“終于可以松口氣了”的想法。 其本身對大學文化課程有一種回避的態度,并且面對著相對較難理解的思想政治課程理論更加逃避。 這不僅造成其政治素質低下、思想修為較差,而且間接影響了其今后對藝術的理解和表達[1]。
(二)缺乏理想觀念過分主張自由
因為藝術教學的特點通常強調個性和表現,所以藝術大學生從小就接受的教育通常側重于自我設計、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 因此,其獨立感和自我表達能力比較強。 具有“個體性”已經成為藝術大學生努力實現的目標,還在不知不覺中地滲透到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 除此之外,國外媒體的宣傳、市場經濟的消極影響和西方資本主義思想的影響,不利于思想政治課教學活動的開展和進行,在實際教學中大學生思政教育缺乏相關理論的指導,比如馬克思主義理論。 大學生受到網絡媒體的影響,不關心時事和政治新聞,其理想和信念薄弱缺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三觀也容易偏離正確的道路。
(三)缺乏辨別問題的能力
藝術學院因其社會實踐多等特點與大學的專業環境和社會生產力密切相關,所以藝術學院的學生比普通大學生有更多參與社會聯系的機會,盡管可以幫助藝術類大學生更早的了解社會,提供良好的就業機會,擴大藝術類學生就業渠道,但與此同時也使藝術系大學生更容易受到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 目前中國的文化建設處于關鍵階段,各種文化和價值觀相互交織。 由于很多藝術專業學生仍然很膚淺,并且沒有正確認識到思想政治課程的重要性,所以其相關理論基礎薄弱[2]。 在面對不良社會風氣和問題時,他們通常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只看到樹木,看不到森林。 因此,藝術學院的學生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比如西方思想的侵蝕,缺少識別問題的能力被一些虛假信息所誤導,從而迷失了自己走上歧途。
三、藝術類院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一)在思想政治課堂中引入校史教育
歷史是過去的無形精神力量。 新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輝煌歷史是一流大學歷史的匯集。 作為高等教育機構,其學校歷史研究的發展程度,學校歷史和學校歷史的宣傳教育是衡量自身文化和歷史遺產的重要指標。 中國許多藝術院校通常都有自己的校園文化和發展歷史,其發展歷史也有近百年的時間,可以從近代推算至今。 這里生產的代表藝術大師都留下了優秀作品和歷史足跡。 這些藝術大師在長時間的知識積累中逐漸成長為國內外著名的藝術家和教育家,而且是馬克思主義的執行者和革命者。 這些藝術的成長、成功和故事,無疑是教育欽佩其成就的年輕學生的最佳課本,也是藝術類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資源優勢。
魯迅美術學院是藝術學院的著名學府,是藝術類學生向往的學校。 其前身是抗日戰爭時期在延安成立的魯迅美術學院。 這所藝術學院,由老一輩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親自創辦。 毛澤東同志曾經題寫了大學的名字和學校的座右銘“緊張、嚴肅、刻苦和虛心”。 1945年,由于時勢的需要,魯迅藝術學院由延安遷至東北。 新中國成立以后,魯迅藝術學院正式更名為魯迅美術學院。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同志為學校題詞:“弘揚魯藝傳統,培養藝術人才,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事業。 ”其悠久的辦學歷史使魯美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并進行了光榮的革命傳承[3]。 這里出現了許多著名中外的藝術家,如沙科夫、周揚、蕭軍、塞克、吳玉章等。 這些具有美德和藝術造詣的老藝術家就像藝術天空中的璀璨星辰,對藝術類學生有著無窮的吸引力和激勵作用。
在藝術大學的思想政治教室中引入學校歷史教育可以輕松喚起學生的共鳴,有利于思政教育順利開展。 通過引導大學生學習本校的優良校風和品質,可以達到教育其抱負高遠、追求卓越生活的目的。 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教師在進行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過程中要依據學生實際情況找到節點,用合適的方法展示學校的歷史,充分利用影像資源和動態視頻等多媒體元素,并努力使教學內容吸引學生注意力,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拉近與思想政治理論之間的距離,以使空洞的講道變成生動的例子。 校史教育必須成為促進藝術類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改革的新途徑,為藝術學生的思想成長做出更大的貢獻。
(二)把思想政治教育與科技相結合
在21世紀,經濟發展帶動科技水平提高,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普及、數字時代的到來,教學活動已經從簡單的閱讀字符的時代轉變了利用科技教學的時代。 文化已經脫離以語言為中心的理性主義,并開始回到以利用動態影像及圖像為中心的感性主義,這從側面反應出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應該摒棄傳統的“老師在黑板上寫字,學生在本上記錄”的模式,以此順應人類社會發展的最新趨勢。 相關研究數據表明,人們每天獲得的信息中有近三分之二來自圖像[4]。 從廣告海報到地鐵站標牌,影像及圖像無處不在,圖像閱讀的時代使現代人產生了快餐閱讀風格,隨后出現了“表面閱讀”,這已經成為社會發展趨勢。 可以說,“科技時代”的到來,對藝術學院的思想政治課教學活動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與普通大學生相比,大學藝術系學生的文化基礎相對較弱,具有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更活躍的思維、更快的反應(例如獨立思考),愿意與眾不同,并具有不斷的探索精神。 因受到藝術思維的影響,其情感世界比普通大學生更加豐富多彩。 因此,思考問題時要更加重視感知思維,并進行理性的思考。 藝術專業大學生對圖形、顏色和聲音有更敏銳的感知,并且以這種方式傳達的教學信息也更易于傳達和被其接受。
思想政治課教學應合理利用圖像閱讀時代媒體發展的新趨勢,成為提高藝術類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的良好手段之一[5]。 與專業課程相比,思想政治課程的上課時間比較少,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課程提綱涵蓋的所有知識點的工作。 這就要求藝術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分認識到只靠文字教學不能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 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兩者是融合和互補的。 純文本信息模式確實很無聊,學生沒有學習積極性,不易理解和記憶思政理論,引入圖像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一問題。
無論是在準備電子教材的過程中,還是在演講和授課的過程中,教師都應始終貫徹圖像與文字結合,以充分發揮其積極性,并根據特點進行調動藝術專業學生的個性,喚醒其求知欲望,布置課后作業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老師列出的教科書和書目中尋找答案。 只有這樣,思想政治課的教學質量和水平才能不斷提高[6]。 藝術專業的學生往往對時事和政治新聞缺乏興趣、了解較少,通過學習思想政治課來增強藝術系學生的知識面和創造力,全面提高藝術類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讓其得到全面發展,綜合素質提高。
四、改革思政課的教育思路
大多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是從正規學院的思想政治專業或普通大學的相關專業畢業的,對藝術領域的了解很少或沒有,因此很難在課堂內外與藝術專業的學生充分溝通,交流其內心想法以及思想。 這就要求思想政治老師在完成教學內容時,要繼續學習專業知識提高藝術水平,以便為藝術專業學生更好的解決專業問題,與學生有更廣泛的交流范圍,增加師生間的互動。 只有這樣,才能根據藝術院校各專業的特點,有目的性的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藝術專業課程的緊密連接、相互融合,給予思想政治教育更高的關注度。 不僅如此,教師在教學中有必要用專業的藝術術語作為一些晦澀的思想政治理論的注腳,突出藝術院校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特色,打破思想政治課同各專業課程之間的障礙,使專業課程同思想政治教育之間更加緊密的聯系在一起。
戲劇論文范例: 戲劇舞臺表演中的肢體運用與語言運用
五、結語
藝術院校開展思想政治課程的目的是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提供更多的綜合素質人才,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這就要求每一個思想政治課的老師都要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一般原則,在實際教學中將思想政治課教學與各專業藝術類教學結合起來,努力改革以往落后的思想政治教學方式與方法,努力探索新型的思想課程政治教學方式,不僅要符合時代的要求,而且要符合藝術類大學生的成長規律,最終實現思想政治教育以情感人、以德服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林梅,楊潔.傳統“知行合一”思想融入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四川戲劇,2019(4).
[2]張禾.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與藝術類學生所學專業有效融合[J].流行色,2019(4).
[3]竺麗芳.藝術類院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路徑研究——以天津美術學院中國傳統文化工作坊建設為例[J].天津美術學院學報,2018(11).
[4]李宜霏.“互聯網+”視域下高職藝術類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研究[J].藝術科技,2018(6).
[5]邴婷婷.新時期高校輔導員如何做好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智庫時代,2019.
[6]李海艷.藝術類高校思政教育圖像化教學思考[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18(1).
作者簡介:朱麗芬(1984-),女,漢族,江蘇常州人,本科,講師,教師,研究方向:廣告設計、影視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