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04月29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 要:《中國地理》是高師地理科學專業的核心課程,在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中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在厘清四川省屬師范院校核心課《中國地理》課程思政教學現狀基礎上,提出了“目標體系-課程大綱-思政元素-教學方法-課程評價”五位一體的課程思政建設路徑,并在《中國地理》課程思政建設中加以具體應用,最后從學校統領、學院牽頭、教師主導、目標導向等四個方面探討了課程思政實施的有效保障,以期對同類“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師范院校;《中國地理》;課程思政;教學探索
習近平同志在 2016 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 2021年工作要點》也明確指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行‘精準思政’,以優異成績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 周年。”[2]通過深入挖掘專業課程人文底蘊開展專業思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勢在必行[3]!吨袊乩怼肥且婚T交叉性極強的高師地理核心課程,講授內容涉及自然地理、經濟地理、社會歷史、人口文化等多方面內容,具有極強的區域性、綜合性和地緣政治性。
通過在 CNKI 等數據庫輸入“課程思政”“中國地理”等關鍵詞進行檢索發現,針對高師《中國地理》課程的思政教學論文較少,研究內容都主要圍繞《中國地理》課程思政元素挖掘和教學方式方法的探討上,缺乏對該課程思政教學的系統性建設建議,且復制性較差,難以將結論運用到其他課程進行思政教學。因此,以該課程為研究對象,從課程思政教學系統性建設入手,對課程思政教學的目標體系構建、建設過程與方法、實施保障等方面進行有益探索,對完善高等師范院校地理類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建設、進行同類“課程思政”改革有重要的作用,同時對高校培養具有地理核心素養的“深基礎、強能力、高站位”的創新型地理類人才也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1《中國地理》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現狀
2017 年,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文件強化“要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4]同時,全國高校積極開展了多樣化課程思政理論研討和教學改革實踐活動。近幾年高校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在教學大綱修訂、教案課件編寫、教學方式方法上取得了較多成果。與時俱進,2021 年 6—8 月,通過對成都師范學院、西華師范大學、綿陽師范學院等多所四川省屬師范院校交流訪談,并向正在承擔或承擔過《中國地理》教學工作的教師發放電子問卷,同時對修讀過《中國地理》課程的學生進行訪談和問卷調查,共涉及 213名師生,收回有效問卷 208 份,其中教師 11 份,學生 197 份。
通過問卷調查分析發現:四川省屬師范院校在《中國地理》課程思政建設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過開展思政教學進課堂,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立德樹人”的教學效果,無論是學生的情感態度與意識、專業認知與實踐能力,還是教師的專業教學能力和思想政治素養都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同時,課程思政建設水平也有一定提升。但是,距離教學中更深層次融入國家新政策、動態吸納更多思政新元素、更好實現“精準思政”和“立德樹人”,大力提升《中國地理》課程思政建設水平,從而將其打造成為全國示范標桿還有一定差距。調查結果顯示出,四川省屬師范院《中國地理》課程思政建設上還存在以下問題:
1.1 學校抓課程思政工作力度不夠
課程思政是大學生加強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需要聯動學校、教學單位、任課教師、學生多重主體的一項整體性、系統性的工作,需要學校從頂層設計入手,統領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近年來,各高校都愈加意識到了課程思政的重要性,但抓的力度不夠。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校沒有搭建系統的課程思政體系,僅 27%教師表示所在學校設立有校級課程思政建設指導小組,45%教師明確表示未設立,另有 28%教師表示不清楚。課程思政研究課題經費支持力度較弱(45%教師表示學校課程思政經費在 1 萬元以下,9%教師為 1-2萬元,另有 36 %教師不清楚學校是否有經費支持),校級課程思政相關培訓或會議較少(開展頻率為 1-2 次/年的占比 80%)。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缺乏學校自上而下的思政教學頂層指導和支持,難以把握課程思政建設方向,無法有效整合課程思政資源,更無從談起全校課程思政資源的整合建設。
1.2 二級教學單位支撐力度不足僅憑教師個人經驗和認知是無法有效開展課程思政的,單個教師無法高效整合資源和力量進行系統化課程思政教學。二級教學單位作為組織教師開展教學的實施者,在教師開展課程思政中起著絕對的支撐和保障作用。近年來,各高校二級教學單位都鼓勵支持教師們重視、開展課程思政教學,但給予的支撐顯得不足。調查結果顯示,高達 72%的教師表示所在二級學院未設立課程思政指導小組或類似機構,18%表示不清楚。圍繞課程思政開展的教研活動頻率較低(64%教師表示開展頻率為偶爾開展,27%表示從未開展),大部分教研室未牽頭建立思政元素案例庫(72%的教師表示所在教研室未建有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庫)。此外,地理專業教師與思政專業教師的深入溝通和合作深度不夠,90%的教師認為需要加強與思政教師的合作,其中 27%認為需要大力合作。
1.3 現有教學方式方法較為傳統單調豐富靈活的教學方式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學生課堂活躍度,充分挖掘學生的思政思維,讓教學真正起到“立德樹人”的效果。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地理》課堂教學方式方法普遍較為單調,傳統直接講授用時最多,占比 84%,其余為案例引入和觀看視頻音頻。85%的學生表示希望任課教師能對教學方式方法進行改革或創新。在“翻轉課堂”、“智慧課堂”、課外學習平臺、小組討論、模擬辯論等教學方式方法中,“智慧課堂”選擇率高達 91%,這說明教育信息化是現代教學的發展趨勢,改變傳統教學方式勢在必行。此外,65%學生還表示在課堂上針對地理實踐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的教學訓練較少,希望課堂上能加強這方面的教育教學。
2 建設五位一體的《中國地理》課程思政路徑針對《中國地理》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現狀,構建“目標體系-課程大綱-思政元素-教學方法-課程評價”五位一體的課程思政建設路徑。
2.1 建設課程思政目標體系,確定教學目標按照 2017 年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中《中學教育專業認證標準》的要求,對照其涵蓋的“踐行師德、學會教學、學會育人、學會發展[5]”4 個維度的畢業要求,《中國地理》課程思政教學選取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職業道德與能力、科學精神與合作、人地協調與發展” [6] 4 個維度作為思政教學的目標,加大“三全育人”教育力度,著力培養具有地理核心素養的“深基礎、強能力、高站位”的創新型地理教育人才。
2.2 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大綱,細化目標維度以往專業課程的培養目標和考核重點主要為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有一定重智輕德的現象,期末課程考核也往往難以體現學生對知識點以外各項能力和品德情懷的掌握情況。新時代的人才應該具有良好的品德和思維、健全的人格和價值觀、全局性的思維和發展眼光,掌握過硬知識和技能,懂得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因此,培養人才應在知識技能目標基礎上,著重加大思想政治教育杠桿,注重“德”“能”“才”“思”的培養,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7]。
2.3 提煉課程思政元素,精心教學設計《中國地理》是地理師范專業的核心課程,涉及內容多,蘊含的思政元素也非常豐富,適合從多個角度開展思政教學。按照課程思政“三全育人”的特點,由《中國地理》專業教師會同專業思政教師,在梳理出課程主要教學點的基礎上,充分挖掘潛在思政元素,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進行專業內容和思政元素的有機融合。如在講述“我國的地理位置和疆域”的時候,可以通過學生手繪地圖、引入“一帶一路”、小組討論等方式,幫助學生在掌握基本知識點和一定手工繪圖的基礎上,培養學生正確的國情觀和愛國熱情(詳見 3.《中國地理》課程思政建設路徑具體應用)。
2.4 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豐富課堂教學課程思政教學要摒棄填鴨式教學,生搬硬套的理論講授很難激發學生思想上的共鳴。應采取情境教學、案例教學、小組討論、師生互動等方法,利用翻轉課堂、智慧課堂等各類線上線下資源,進行豐富多變的教學設計,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課程思政內涵。例如,《中國地理》第一章第二節,討論“建國后我國人口政策的幾度變遷”專題時,采取翻轉課堂、小組討論、教師點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多目標思政教學:在小組討論環節,鍛煉同學們收集、整理、運用信息的能力,培養大家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和協作意識;在小組發言環節,培養同學們信息歸納和口頭表達能力,幫助大家建立職業自信、掌握溝通技能;在教師點評環節,幫助大家深刻理解國家重要決策、樹立人地和諧的地域可持續發展觀。隨著互聯網和現代教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迭代,我們還可以融入更多新奇多彩的教學方式方法。
2.5 優化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提高教學效果課程思政的效果評價,歸根結底體現在學生的成長、成人與成才上,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學”“做”結合,從傳統“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扭轉“唯試卷定分數”的考核方法[8]。應注重思政綜合考核,通過自我評價、隨機訪談、學生問卷、個體追蹤、專題考查等多種方式,了解并評判學生的過程性和終結性“德育”“智育”“美育”學習狀況,依據反饋及時調整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循環往復,不斷完善提高思政教學的效果。
3 《中國地理》課程思政建設路徑具體應用
根據前述構建的課程思政目標體系,結合《中國地理》課程特點,對四個目標維度進行詳細分解,細化為 10 個二級指標,作為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大綱修訂的指南。在前述實施課程思政的 5 個模塊中,第 3 個“提煉課程思政元素,精心教學設計”和第4 個“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豐富課堂教學”是最富有變化、同時也是影響課程思政效果最直接的關鍵環節。我們以《中國地理》(呂拉昌著)開篇第一章“世界中的中國——地理區位與經濟地位”為例,圍繞這 10 個二級指標,對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與方法進行探索。第一章“世界中的中國”主要包括“中國地理區位”、“中國在世界中的經濟地位”兩小節內容,是對中國自然和經濟基本情況的簡要概述。根據教學進度安排,此部分內容安排3 個課時講授,主要要求學生掌握中國在地球上位置和在世界的地位,掌握中國國土和疆域的基本狀況及其地理意義?傮w來說,教學難度較低,學生易于掌握。
同時這部分內容思政元素豐富,在“情感態度與意識、職業道德與能力、科學精神與合作、人地協調與發展”四個維度的思政目標均有對應的思政映射點,且一個思政目標往往有多個教學內容(或環節)對應。因此可在完成基本知識點教學的基礎上,根據思政目標的實現程度對教學內容進行整體安排,有效開展思政教學。在課程思政教學中,可先利用視頻或圖片作課堂導入,讓學生了解中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和輪廓形象,同時從“人口、國土面積、經濟”三個維度闡釋我國在世界的地位。
此時可通過豐富案例引出中國“歷史底蘊深厚、各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的文明大國形象”[9],從而加深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培養愛國熱情。在“從人口看中國在世界的地位”教學中,通過討論專題“建國后我國人口政策的幾度變遷”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國家相關重要決策,培養學生的全局觀;通過討論和小組發言環節鍛煉學生的歸納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教師職業信心,培養團結協作的精神。接著通過地圖讓同學們掌握我國陸上鄰國和隔海相望國家,引入“一帶一路”倡議和我國“堅持和平發展、促進共同發展、對外更加開放的社會主義大國形象”[10]的“新大國”形象,加深同學們的家國情懷、全局觀和自豪感。
為了提高學生實踐能力,讓學生徒手繪制中國行政區邊界及地理關鍵要素,以實踐促教學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提升學生基礎教育方面手繪地圖能力,著重講授“祖國統一必須體現在地圖的完整統一中,祖國的各個組成部分缺一不可[11]”,引經據典,將愛國精神和專業知識融入思政教學,培養學生具有擔當意識的家國情懷。進而引入我國疆域內的地理要素,聚焦地球表層下墊面,結合地形分布、土壤及地貌等要素地理,導入地形三級階梯內典型區域案例進行教學,從西北生命之源荒漠綠洲及水土流失嚴重的黃土高原,到魚米之鄉的長江三角洲,多重案例的圖片和視頻引入,生動形象地強化學生環境生態意識,樹立和諧的地球-生命共同體意識。同時,通過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國家戰略規劃及其意義的教學,融入生態文明建設思政教學新理念,培養學生的全球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
4 《中國地理》課程思政實施的有效保障
4.1 學校統領,指導搭建思政教學平臺課程思政是一項綜合性極強的工作,需要多方主體共同努力。高校課程思政必須要由學校統領,完善提升教師育人育德制度和政策支持,拓展課程思政平臺,提升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學校要指導搭建“學校-院系-教研室-教師-學生”五位一體的課程思政教學平臺,加強頂層設計和管理,建立較為完善的培訓、考核和激勵機制,確保課程思政工作有序開展并取得良好效果。
4.2 學院牽頭,建立思政元素案例庫圍繞課程思政目標體系,著眼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會同專業思政教師,對課程內容和對應映射的思政元素進行整合,廣泛收集和深入挖掘中國基本國情、歷史事件、重大社會事件、國內外熱點現象和問題、地理學者知名事跡、典型地理事件、地理工程等素材,并根據其主要對應的思政元素進行分類歸檔,形成豐富完善的《中國地理》課程思政案例庫。
4.3 教師主導,優化課程考核方式培養方案應根據時代要求和社會需要,因地制宜增加專業課程思政教育內容,提升師生對思想政治教育認識的理論水平,構建新時代完善的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體系[12];教師應把課程思政有機融入到教學大綱,真正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在課程考核方面,應不斷提高過程性考評的比重,提高平時成績所占比重,考核內容除了傳統的出勤、回答提問,還可引入課堂發言(講解)、討論、點評其他同學發言觀點、期中考試、專題小論文撰寫、手繪地圖、教具制作等;適當降低期末試卷成績所占比重,考核內容主要為學生對《中國地理》基礎知識的掌握、文字表達及綜合運用相關知識進行辯證分析理解的能力等等。
4.4 目標導向,提升教師綜合素質教師是課程思政從理論到實踐最重要的要素。要做好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關鍵在教師,要確保教師在提升專業能力和教學能力的同時,不斷提升個人政治思想素養。教師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為學生做好榜樣,提升學生思想政治認知和素養,在教學實踐中堅持教書育人相協調、言傳身教相統一[13]。在專業教學上,教師要潛心鉆研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吃透教學內容,熟悉現代化教學手段,與時俱進,善于將思政元素“潤物細無聲”地融入到課程思政中去,潛移默化實現“三全育人”的目標。
5 結語和討論
《中國地理》是高師地理科學專業的核心課程,同時具備豐富的課程思政元素,開展《中國地理》課程思政教學探索與實踐,對教師有效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和學校培養具有地理核心素養的創新型地理類人才有作重要的意義。在學校、教學單位、教師三級聯動基礎上,構建起“目標體系-課程大綱-思政元素-教學方法-課程評價”的課程思政建設路徑,并通過學校統領、學院牽頭、教師主導、目標導向等多環節為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保駕護航。通過近期對《中國地理》思政教學反饋發現,教師在政治素養和教學方式方法上有了較大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專業認可度、主動思索分析能力也有明顯提升,但課程三級(學校、教學單位、教師)聯動體系機制構建還不夠順暢完善,還需進一步探索與實踐。
參考文獻:
[1] 吳晶,胡浩.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J].中國高等教育,2016(24):5-7.
[2] 韓憲洲.以課程思政推動立德樹人的實踐創新[J].中國高等教育,2019(23):12-14.
[3] 張東云,李娜,王瑞波.從《中國地理》課程思政設計窺探高師地理課程思政建設[J].地理教學,2021(4):60-64.
[4] 周青云, 韓娜娜, 李妍,等. 水利工程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初探:以“水利工程學”課程為例[J]. 天津農學院學報, 2020,27(4):102-104.
[5] 譚杰,高德朋.師范類專業認證背景下“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的研究與實踐:以歷史教學為例[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0,38(3):195-197.
[6] 吳海中,田曉四,張樂勤.新時代思政教育融入地質學課程體系建設[J/OL].西華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8[2022-04-19].
作者:陳俐謀,談潘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