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年07月06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這篇教育教學論文發表了牧區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論文主要探討了如何開展牧區小學的信息技術科教學,結合牧區小學的和信息技術的教學的特點,作者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討分析。
關鍵詞:教育教學論文,信息技術教學
我縣地處川西北高原藏牧民集聚的紅色草原純牧業縣,經濟、文化、教育都比較落后,信息技術教育起步晚,與發達地區存在一定的差距。我校又是一所由深圳福田區人民援建開辦較早的全寄宿制學校,學生來源于各鄉場鎮牧民群眾子女,受環境影響,到校學生的家庭幾乎都沒有計算機,也都沒有聽說、接觸過信息技術這門學科。而如何開展牧區小學信息技術課教學,是每一位牧區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必須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讓牧區信息技術課堂充滿生命力,為讓學生愛學、好學信息技術課,就我結合地區小學生和信息技術教學的特點,經過多年不斷探索和研究牧區小學生信息技術課教學方法。談談我的一些具體做法:
一、親近學生,提高自身信息技術教學素質
教師在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和促進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面對剛剛接觸計算機的牧區小學生,教師在教學中的組織、引導顯得十分重要。“親其師,信其道”,牧區小學生遠離父母來求知求學,最依賴的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審視教學的各個環節, 轉變自己的角色,以學生為中心,充分從學生的角度設計教學,給予學生實時關懷、積極參與到學生的互動中,促進學生共同發展,構建起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教育教學技術日新月異,新的教學方法、教學理念更是層出不窮,這就要求我們緊跟時展的步伐,不斷學習教材、教法,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努力學習專業知識,不斷提高實際操作能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專業水平,只有這樣才能在牧區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游刃有余。
二、重視學生個體差異,因材分層施教
由于牧區學校教育環境、家庭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和學生自身興趣愛好的不同,學生個體間也就存在差異,甚至到校學生中學習存在語言障礙、不會漢語拼音拼讀的有之。根據這些情況,按照不同學生的情況做適當調整,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體能動性,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具體做法是先根據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在課堂上提出不同的任務讓學生完成。如:在實際的教學中根據學生實際水平對基礎差的這部分學生進行查漏補缺,對知識點力求精講,把學生感到陌生的重點及難點作為主要內容來講,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去實踐操作。這樣就會增加學生的參與度、學習興趣和注意力,保證課堂的教學效率。這種“精講深練”肯定了大多數學生的成績,使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同時也給基礎好的部分學生留下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完成所要達到的更深一層的任務,使每個學生都能學有所得。
三、保護學生的求知欲,順勢引導、以趣促教
對于剛接觸計算機的牧區小學生來說,電腦的神奇功能,使學生對電腦這種新奇設備有一種神秘的敬畏感,所有學生激切操作電腦的欲望非常強烈、興趣非常大。在教學中,就要善于發現和捕捉機會,恰當的創設情境、順勢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在教學理論知識基礎點時,以計算機教室多播功能教學軟件配合多媒體課件,以及屏幕操作示范,來縮短牧區學生認知差距,使信息技術教學有獨特感、新穎感、直觀感,喚起學生的情緒、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其次,根據牧區小學生特定的心理特征:好奇喜歡各種生動有趣的形象、注意力不集中、習慣于游戲,容易被直觀形象、形式新穎、生動活潑、色彩鮮艷的東西所吸引等這種認識規律和年齡特征,讓“趣”作為領路人,采取有效和有趣的教學方法,讓他們在游戲、娛樂、學習中接觸操作計算機,逐漸使其產生好感,發生興趣,讓他們覺得計算機確實是自己的好朋友、好幫手、好老師,自己喜歡與計算機打交道,從而提高操作計算機的能力。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興趣決定了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效果好壞,牧區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應抓住一個“趣”字,在“趣”字上做文章,隨時注意保護、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課的興趣,讓它至始至終貫穿于學生的學習過程中。
四、樹立學生主體意識,改變教學方法
我們教師應該充分抓住學生對計算機的興趣,讓其自主探索,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樹立主體意識,這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手段之一。在信息技術課堂上,有些學生可以說是一點就通、舉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學生基礎較弱,學有困難。特別在我們牧區小學,存在語言障礙,學生基礎差,往往老師很難顧及到每一個學生。以前我是課堂巡視過程中逐一指導學生,但發現一節課下來不能完成教學任務。我知道信息技術知識具有很大的開放性,不能要求每個學生通過我的講通都能完成學習任務,必須采取互相協作合作學習的方式,以好帶差的方式,讓每個學生都能學到教師所傳授的知識。一是上課時我只在每一個步驟作一個簡單的講解示范,操作練習就要發揮互相協作的精神,讓一些基礎好、學得快的同學去幫助那些不懂的同學,而我在旁邊只對學困生提供必要的指導,這就是“以優助差”。在整個互相協作合作學習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學得開心,對知識的掌握也輕松,改變了由教師一人說了算的教學方式。二是讓學生走上講臺,當小老師,這就是“能者為師”。如我校存在學習的語言障礙,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我就會挑選學得又快又好的同學當小老師,讓他用學生都懂的“母語”作解釋講解、匯報,我巡視指導,幫助有困難的同學。學生之間這種溝通更順暢,這樣的互教互學方式就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五、任務驅動,培養自主探索學習習慣
教學中采取任務驅動方式,可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學習的習慣。我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布置一些實際的操作任務,學生帶著老師提出的問題,通過動手操作進行自主探究,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如在輸入法教學中,對搜狗拼音輸入法講解學習完成后,在大多數學生掌握了搜狗拼音輸入法輸入漢字,獲得學習的快感時。我提出了一個更深層次的任務:“有誰能輸入藏文字嗎?”學生個個緊鎖眉頭,這時我只提供藏文字母在鍵盤上的編碼,并只是提醒:“要輸入藏文字,首先要找到輸入藏文字的輸入法,再打開輸入法核對藏文字在鍵盤上編碼情況,像用搜狗輸入法輸入漢字一樣,就能輸入藏文字了,你們想試試嗎?學生頓時“活起來”,學生開始分小組討論起來,然后嘗試操作。在學生掌握“喜馬拉雅”藏文輸入法輸入自己的“母語”藏文字時,看到他們一個個臉上充滿神秘的成功喜悅感和情不自禁地說出“我成功了”的課堂,才是“活”的課堂。這種任務驅動自主探究、主動學習不僅重視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也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真正掌握了知識,他們主動學習的習慣也能得到大大的提高。也使牧區信息技術課堂充滿了生命力。
六、合理評價,提高課堂效益
在牧區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合理的評價能大大地調動學生學習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操作的熱情和積極性,讓他們通過動腦,動口,動手去進行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隨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及時的給予肯定和表楊,對個別學習困難的同學要隨時指導,對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老師要在廣播統一演示教學,做到有問題及時解決。作業評價也是相當的重要,一節課的時間有限,如我會展示學生中的一些好作品,讓同學和老師共同來進行有效的評價,讓學生在欣賞別人優秀作品的同時也注意自己作品中存在的不足,老師在評價時盡量做到揚長避短,讓多數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爭取下節課獲得更大的成功。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學習操作計算機的效率,牧區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就會不斷得到提高。
推薦期刊:南方職業教育學刊(雙月刊)于2010年9月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公開出版發行,由廣東省教育廳主管,汕頭職業技術學院與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合辦,2011年1月創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