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1月28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在當今時代,由于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工智能技術也越來越普及,而且早在2018年,教育部已經進一步明確,要“構建人工智能多層次教育體系,在中小學階段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所以人工智能教育也應該普及在中學生的教學中,使教學內容和現代實事相結合,讓學生們與時俱進,跟上這個時代的潮流,既學習的書本上的內容又學習了課外內容。
關鍵詞:高中教學 信息技術 人工智能教育
正文:想要在中學階段普及人工智能教育,高中信息技術是最合適的課程,而普及人工智能教育也需要策略的,因為它是當今科技研發出來全新的技術,可能有很多學生對它并不了解,甚至也并不知道它到底是做什么的,這時就需要老師找到正確的辦法,循序漸進的的,一步一步的去教授,將人工智能教育帶入到信息技術教學里面去,從而慢慢的讓學生理解和學會人工智能的知識。
人工智能評職知識:人工智能論文發表流程
一、將人工智能教育滲透到高中信息技術教授學生 使學生進行初步入門
老師剛剛教授人工智能教育的時候,一定要讓學生有一個好的入門,在入門時將知識理解好了,在以后的學習中能懂得更快。這就需要老師認真備課,將人工智能以通俗易懂的辦法教授給學生。信息技術也是一個很靈活的學科,它所蘊含的知識面很廣,老師可以在教授信息技術知識的時候融入一些有關人工智能的知識進去,將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教育相結合,既讓學生學習了書本內容也能在潛移默化中懂得一些人工智能知識。
例如:老師在教授《算法及其特征》這一課程時,老師先初步的給學生們講解一下算法的特點和特征及它是怎樣工作的,然后待學生們理解一些知識以后,再將人工智能知識融入進去,將人工智能的算法大致的給學生們講解一下,讓學生們對人工智能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慢慢的在給學生深入的講解。老師不僅讓學生們知道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也要讓學生們理解人工智能的數學公式和代碼的應用。不過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教學時間和學生的水平都是有限制的,所以不可能對人工智能的所有算法得到完全的了解,但老師可以考慮一種學生們比較感興趣且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算法,去給學生們做一個單獨的講解,學生對人工智能的其中一個方面產生興趣以后,他們就會更加積極的去學習,這樣還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學生也可以借助這些比較簡單的可以無遮蔽展現過程的算法的學習過程,體驗比較普遍的計算思維的形成過程和計算機科學方法的應用,為將來更深一層次的人工智能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進一步將人工智能的作用展現給學生
待學生懂了一些人工智能的算法以后,老師就可以將更深層次的人工智能知識教授給學生了。人工智能所產生的作用就是用機械和電子裝置來模擬和代替人類的某些智能。所以老師可以從這方面入手,去給學生們講解一下人工智能的出現使我們的生活有了哪幾方面的變化,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便利條件。
例如:老師在教授《網絡是如何工作的》這一章節時,先帶領學生們認識網絡,再熟知網絡的功能,對這些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以后,在深層次的講解網絡通信的工作原理。這時學生們對網絡的工作原理就會有一個大概的認識,再去帶入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就會簡單很多,人工智能在當今時代取得了一個突飛猛進的發展離不開最基本的網絡,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這些應用也都是有了最基本的網絡的功能和工作原理的鋪墊,才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入的發展。由于在算法課程里,老師已經激發了學生對人工智能的興趣,已經讓學生對人工智能有一個初步的入門,所以基于這些興趣,學生可能會對網絡更加深入學習,深入研究,進而更加喜歡和積極學習信息技術這門課程。
三、讓學生熟悉并且樂意去學習人工智能教育
將人工智能融入到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產生興趣了,自然就會將精力投入課程當中去,這時就能讓學生們對人工智能有一個初步的理解。如果讓他們模棱兩可,懵懵懂懂,那么在他們并不理解人工智能是一個什么樣的課程的情況下,他們就不會去努力學習,甚至厭惡這門課程。老師也要尋找正確的,有效的方法,制定高效的課堂計劃,將人工智能靈活的去融入到信息技術這門課程中去,一定不能突兀,要讓學生們感受到人工智能和信息技術兩者相輔相成,不能分離。
結束語:為搶抓人工智能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構筑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先發優勢,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我國越來越重視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普及,制定了多項關于人工智能的政策。教師也應該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在教育中融入人工智能知識,尤其是在信息技術這個與人工智能息息相關的科目中滲透人工智能教育,使我們的學生有一個好的學習體驗,對這個科目產生更大的興趣,還能憑借人工智能之得到更多的教育資源。
參考文獻:
[1]人工智能教育應用的邏輯起點與邊界——以知識學習為例[J].宋靈青,許林.中國電化教育. 2019(06)
[2]人工智能:概念·方法·機遇[J].鐘義信.科學通報. 2017(22)
[3]信息學的演化與新信息科學群的形成(上)[J].科林,吳育群,趙國琦.現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文摘.1996(11)
作者:高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