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06月11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 要: 實踐教學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環節,為豐富教學模式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本文通過從高校與企業雙方視角,對當前高校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現狀進行深入剖析,發現主要存在實習經費投入不足、科學管理機制缺乏、課程體系不規范、評價體系不完善與“雙師型”教師不足等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通過保障建設經費、完善管理制度、規范課程體系、優化考核體系與強化師資建設來切實解決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存在的主要問題,以期進一步深入推動高校校外實踐基地建設和發展水平。
關鍵詞: 實踐基地; 建設現狀; 優化路徑
1 高校校外實踐基地建設現狀
企業的積極配合是高校建設和運行校外實踐基地的核心,需要校企雙方共同協調實踐資源的分配,共同設計與專業背景契合的實踐課程。企業作為責任主體的一方,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而學校作為責任主體的另一方主要承擔基礎教學的義務,其讓學生進行校外實踐,則是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學校和企業兩者巨大的責任差異,是所有高校在建設和運行校外實踐基地都會面臨的主要難題。
1. 1 高等院校參與現狀
1. 1. 1 規章制度建設現狀
在傳統的畢業實習教學模式中,高校起著主導作用,在學生日常管理,實踐教學運行等規章制度的確定都由高校來統一制定。以致在畢業實習指導教學中只有高校教師,缺乏企業的專業技術人才的參與。傳統的實習教學模式一方面使得學生在進入企業時,難以快速適應企業的發展步伐; 另一方面嚴重打擊了企業參與實踐教學的積極性。由于畢業實習教學模式的不完善和實習時間較短,以致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敷衍了事,實踐教學流于形式。
1. 1. 2 實習經費保障情況
近年來,各高校越來越重視實踐教學在教學模式中的重要性,同時也不斷增加實習經費的比重,但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中仍存在較大的經費缺口。其次,難以開發高質量校外實踐基地,由于實習經費的不足和為了節約成本,高校難以與高質量但是地理位置較遠的企業達成聯系。最后,在企業設計的實習環節中,通常采取指導老師帶領參觀學習,讓學生實際參與并操作環節并不多,以致學生只是對企業整體運營有了簡單了解,并未深入參與至企業實際操作過程中,嚴重脫離了實踐教學的目標。
1. 1. 3 “雙師型”教師隊伍情況
當前普遍高校中,主要以教學科研型教師為主,缺乏既具備專業理論知識同時擁有豐富企業實踐經驗的教師,因此,在實踐教學中,高校教師主要承擔的是管理的職責,主要的實踐環節仍以企業高級技術人員為主導,但由于企業導師主要的授課對象通常以企業員工或者同行業從業者為主,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掌握不深,以致在實踐教學環節,教學質量難以保證。
1. 2 企業參與現狀
1. 2. 1 校企合作模式發展情況
當下,企業與高校之間的雙贏合作模式缺乏穩定性,比如重視形式,忽視內容重要性,大部分企業積極與高校或教師達成實踐合作,但培養方 式 松 散,漠 視實踐學習的效果,導致學生共同參與激 情 相 對 較 低,怎樣積極調動校企雙方共同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協同開展實踐師資隊伍,提升企業在對學生進行實踐教學過程中參與度,實現校企深度融合,也是 亟 待 解 決 的主要問題。
1. 2. 2 企業經濟效益保障情況
企業利潤最大化是企業經營的主要目標,而學生在企業實踐過程中,由于剛接觸相關領域,難以更好地參與至企業運行中,一定程度上會對企業運營造成干擾,增加運營成本。此外,企業還需要抽取一部分經驗豐富的技術骨干作為企業導師,加大了企業人工成本。最關鍵的是,在學生實踐學習的過程中,企業還需要承擔一部分機密泄密的風險,尤其是完成實踐學習的大學生,通過一年的實踐學習,已經具備較為完備專業理論知識及核心技術,畢業后可能會將這些關鍵技能帶到新的工作崗位。
2 目前高校校外實踐基地建設存在的問題
隨著我國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背景下,社會對于高校畢業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校實踐教學中,專業實習是提升學生整體社會競爭力和專業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同時能讓學生提前對當前行業環境和就業環境有所了解,協助學生在畢業后,更好地融入社會。所以,專業實踐中校外實踐基地的建設是至關重要的一項環節,但在實際操作中,校企之間僅搭建了簡單的合作橋梁,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仍存在許多問題。
2. 1 實習經費投入不足
經費的投入,是校外實踐基地建設的重要保障,唯有將基礎夯實,才能更好地保障校外實踐基地的正常運行,進而確保學生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的質量。學生進入企業進行實踐學習中,企業需要抽取一部分高層技術骨干對學生進行深入指導,從而進一步增加企業的人工成本與運營成本,由于高校與企業間未能搭建長期穩定發展的合作橋梁,以致部分企業不愿承擔這部分額外的費用,校外實踐基地建設流于形式,對學生的實習任務敷衍了事,極大程度地降低了學生的實習質量。此外,校外實踐基地的建設經費不足,所投入建設的實踐基地規模小、設施不健全,能夠提供給學生的鍛煉崗位單一,學生雖然花費了時間實習,但整體的綜合能力卻未能得到提升。由此可見,建設經費不足也會間接導致學校培養精力、學生實習時間的浪費。
2. 2 科學管理機制缺乏
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長效發展,離不開學校和企業的深度交流。找到高校教學和企業需求的契合點。但在組建的校外實踐基地中,缺乏科學的管理方法和系統的管理機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部分校外實踐基地并沒有針對實習生制定專門的管理制度,以致在對實習生在實踐學習過程中出現兩個極端,一是疏于引導,學生對實習積極性不高,在實習過程中“混日子”;二是嚴格的管理,學生承擔過重的工作壓力與工作任務,學生對實踐學習充滿抗拒,難以達到預定的實踐效果。另一方面是高校的統籌布局與各院系的精準管理存在脫節,由于管理層和各院系直接的聯系較為薄弱以及各院系的專業特色不一致,各個院系都結合各自專業特色來建設校外實踐教學基地,以致建立的基地沒有形成節約化、模塊化、平臺化、網絡化、開放化的運作格局,院系間的資源共享受到阻礙。
2. 3 課程體系不規范
絕大多數的校外實踐基地并未針對學生制定完備的人才培養計劃。不同于校內課程的學習,對于校外實踐中的人才培養方案需要高校和企業來共同擬定,通常企業培養體系和實習內容更多地側重于新入職的員工,但對學生的實踐培養中并不關注怎樣實現培養目標、時間如何合理分配,從哪幾方面來提升學生能力,由于企業出于對學生工作能力的不信任和對學生安全的重視這兩個因素的限制,以致學生真正參與到實際操作環節的并不多,往往在校外實踐環節中,學生只是進行簡單的資料收集、整理和打印等事務性的工作。這種形式化的實習難以達到學校的實踐目標。其次,學校對于學生實踐學習后續的工作開展力度不夠,學校僅是組織學生進入企業進行實踐學習,但對于企業的培養內容與學校的實習培養目標是否契合,并未進行深入調研,部分高校未建立起科學、完善的人才培養模式,就總體而言,缺乏針對性地實踐學習安排是難以系統性提高學生整體實踐能力。
2. 4 考核評價體系不完善
系統的考核和評價體系對于精準確定實習目標,把握實習方向、增強學生參與實習的積極性具有重要意義。在實習過程中,系統、完備、有效的考核體系能夠讓學生,更側重于自身在實習過程中所獲得的知識,整體的實踐能力是否得到提升,而不是僅僅走個過場,僅為呈現一個紙質的實習報告結果。傳統的教學論認為,教育應當以課堂上的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只需要對理論教學的進行適當補充即可。受到傳統教學理論的影響,學生從主觀上對校外實習重視程度不夠,學生認為校外實踐只是為了完成學校任務,以此來獲得學分,所以只要按時參加此項活動即可,由于,學校的指導老師獲得的是缺乏真實過程的實踐報告,以致老師難以準確判斷學生的實習質量,那么有效的考核也就無從談起,此外,在和企業簽訂了合作培養協議后,學校并未實時跟蹤企業的指導情況以及學生的實踐情況,對于學生是否真正的在實踐培養環節中學習到新知識并不了解,以及對于企業的運營情況是否能足以實現培養目標的需求了解甚少。
2. 5 “雙師型”教師缺乏
一直從事理論教學的教師,長期與企業實操業務脫節,很難在更具綜合性,靈活性和系統性的校外實踐基地教學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導致部分負責校外實踐的老師心有余而力不足。還有一部分高校老師,在從事理論教學之前有較為豐富的實踐經驗,業務水平也相對較高,但卻經常忙于自己的課題和科研項目,不能全心投入校外實踐教學,從事實踐教學工作的反而多是剛畢業不久的青年教師和一些實驗人員。同時,分配和考核機制的不完善也導致較多從事實踐教學的老師缺乏深入企業學習的積極性,自身的實踐教學經驗不足更難以較高質量完成實踐教學任務。
3 高校校外實踐基地建設的優化實踐能力
作為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一環,是學生順利從學校過渡到工作崗位的關鍵,但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升,需要學生進入企業中,體驗真實的經營環境,不同于校內的授課,企業不但是產業經濟結構中的一環,還是學生將來的用人單位,在提高學生實際業務水平和職場競爭力有著學校不可比擬的優勢。所以,為更好地使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至實際操作中,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就需要切實解決校外實踐基地建設中存在的根本性問題,優化現有的實踐基地運行模式。
3. 1 落實經費保障
通過設立校外基地建設的專項經費,并配套嚴格的經費使用管理制度可以緩解校外基地建設的經費壓力問題。此外,還應該不斷強化基地的“自我供血”功能,使得經費來源向多元化發展,例如,高校可以利用師資優勢與企業進行合作,為企業員工提供技術培訓與組織管理服務; 企業也可以通過設立學校合作基金,在實現校企共同投入、攜手共贏局面的同時,有力緩解校外基地建設的資金荒問題。
3. 2 完善管理制度
結合學校與教學培養的現實需求,高校可以依托校外實踐基地設立專職業務部門,主要對接與企業的業務合作,并通過邀請企業進入實踐基地進行實地指導與建設研討等途徑,加強與企業的交流合作,以及時發現基地建設和項目管理中可能存在的相關問題。此外,學校的各個學院可以根據專業特點,設立與專業學生培養目標結合的基地運行模式、實習大綱制定、導師指導制度等相關培養方案。
3. 3 規范課程體系
不同于學校內部的常規課程設計體系,大學生校外實踐基地的培訓體系于課程設計應該更偏向于企業實踐的需求,由于校內課程設計在培養目標、管理方式與能力塑造等方面與企業管理模式會存在相應的差距,在校外實踐基地的建設過程中要重點注重完整系統的培訓方案和體系設計。學校需要在基于自身教學優勢的基礎上,根據企業員工的生產經營能力需求,針對性地制定操作性強、適用性廣泛的課程體系,使得學生在畢業之后能夠更加高效、快速地融入未來的職業生活之中。例如,有企業施工實踐需求的專業,在課程設計中要加入施工現場參與、相關數據測量與整理等工作之中; 在企業車間實習的學生,需要親自參與一線的生產操作過程等環節。
3. 4 優化考核體系
除了傳統的學校考試制度之外,校外實踐基地的考核體系需要更加全面與完善,發揮發揮多主體參與、多方面協同的系統評價思路,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展開。首先,對于高校而言,學院應該根據企業需求在考核制度上更加貼近實踐現狀,制定合理、科學和具體的評價指標體系。其次,對于企業而言,企業需要時刻掌握學生的實踐狀況,根據學生的實際表現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如通過學生定期匯報與自我評價,上級領導按時進行匯報聽取與表現打分等方式。最后,在校企共同協力的基礎上,組建由學校代表、企業領導以及學生代表在內的第三方評價小組,對學生的日常表現、實踐質量進行綜合評估,構建數據公開、規范科學、動態互動的考核評價體系。
3. 5 加強師資建設
師資隊伍建設是保障校外實踐基地建設的重要支撐,校企需要協同開展“雙導師制”培養管理模式。其中,校內導師重點承擔為學生提供專業理論知識教育的職責,校外導師主要承擔學生理論運用于實踐的應用指導工作。具體而言,可以通過培養方案規范導師指導的權責內容、教學要求和計劃、考核標準于方式等對制度的運行提供制度保障。此外,為了加強校內外導師的指導能力,可以為校內導師提供一些到企業與政府部門的掛職鍛煉機會,通過增加校內導師的實踐經驗與能力,可以使其在進行學生社會實踐指導時更加突出自身優勢; 還可以聘用優秀的企業技術人員與管理人員作為校外導師,通過校內外結合的方式搭建起一支人才匯聚的師資隊伍。
4 結論
實踐教學作為高等教育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之一,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升發揮著重要作用。實踐基地在提高高校教學質量、辦學水平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意義,能夠使教學計劃與市場需求更貼切。高校應當依托豐富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來培養創新型、應用型等復合型人才,各類實踐基地也應作為高校學生了解社會和企業、接觸生產實踐的重要途徑。推進校外實踐教育基地的建設,讓學生充分地將理論知識運用到企業業務流程當中是提升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應有之意,必須不斷保持在建設校外實踐基地方面的探索和追求,重點通過保障建設經費、完善管理制度、規范課程體系、優化考核體系與強化師資建設等方式進一步深入推動高校校外實踐基地建設和發展水平,為社會培養出更多高技能、高素質的創新型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聶永剛. 高校校外實習基地建設模式與運行機制問題探討[J]. 財會通訊,2020,( 23) : 163-165.
[2]蔣仲銘,鮑安紅,汪時機,等. 土木類專業本科生校外實踐基地建設研究[J].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 自 然 科 學 版) ,2020,45 ( 08 ) :137-140.
[3]滕君華,林彬,閆秋娜,等. 衛星通信校外實踐基地建設探索與實踐[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20,39( 07) : 154-157.
[4]余昭勝,廖艷芬,夏雨晴,等. 基于層次和多指標綜合評價分析法的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校外教學實習基地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 S1) : 292-296.
[5]李明磊,黃雨恒,周文輝,等. 校外導師、實踐基地與培養成效———基于 2013—2017 年專業學位碩士生調查的實證分析[J]. 中國高教研究,2019,( 11) : 97-102.
作者:盛 潔 易婧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