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年03月13日 分類:課題申報 次數:
農村小學教育水平較為落后,根據農村小學生的特性,學校進行了關于農村小學生學習習慣的課題研究,具體為“農村小學生‘好學’‘會學’養成教育研究”課題,這是此課題的研究報告范文,小編為您做了相關整理,以便于您學習和參考。
一、課題的提出及目標
小學生良好習慣尤其是學習習慣的養成非常重要。由于我校是寄宿制學校,因此,學校在很大程度上就擔負起培養農村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重任。
“十一五”期間,我校申報了省教育廳規劃課題“農村小學生‘好學’‘會學’養成教育研究”。研究的主要目標是著力研究農村寄宿制學校小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的途徑和方法、良好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的養成途徑和方法。
二、研究的成果與成效
(一)研究成果
1.初步探索出激發農村小學生學習興趣,培養良好學習品質的方法與途徑。
(1)構建“生本課堂”的課堂教學方式,使學生在體驗成功中激發學習興趣。我校是農村寄宿制學校,因此有充裕的時間指導學生預習。教師改變了以往先教后學的教學模式,探索出“預習—展示—交流—指導——反饋”,以自主學習為主的“生本課堂”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的具體操作過程是:
課前預習:利用新課前一天晚自習,讓學生按預習導航的問題自學課本、合作交流,也可多方搜集資料。此時,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個別指導。尤其加強對學困生的指導,為學習新課奠定基礎。
課上展示:
第一步:利用1—2分鐘進行預習檢測,由學生匯報預習成果。
第二步:課堂展示。通過課堂討論、問答、學生講解等形式引導學生展示預習中的收獲、體會和困惑,學生嘗試講道理、理思路。
教師講解:教師針對學生感到困難的地方和教材的關鍵處重點講解,以確保學生系統掌握知識。
反饋:目的在于確保學生自主學習結果,對學生掌握知識進行反饋、檢查。通過反饋,檢測當堂鞏固程度,便于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外輔導。
這種教學模式突出以學生為主體,以自主學習為先導,以展示交流為核心,以教師引導為輔線的教學流程。
(2)開展各種學習活動,激發農村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每學年假期,我們通過深入各村屯開辦家長學校,開展家長與孩子共讀一本書活動,并寫下心得,開學評選“讀書模范家庭”。定期組織學生進行書法、朗讀、速算等競賽活動,評價展示學習成果。
2.總結出適合農村小學生的學習方法,使之“會學”。
教師在“農村小學生‘好學’‘會學’的養成教育研究”課題的帶動下不斷探索,總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
(1)五畫預習法。一年級實驗教師結合孩子年齡小、自主學習能力不強的特點,注重了低起點和細節的要求,整理出適合低段學生使用的“五畫”閱讀法。“一畫,用數字標出文中的自然段;二畫,用“○”畫出需要寫的生字;三畫,用“▲”畫出需要認識的字;四畫,畫出喜歡的詞句;五畫,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五畫”閱讀法淺顯易懂,便于操作,提高了學生的閱讀量。
(2)閱讀感悟隨筆法。年級實驗教師根據高段學生已有一定閱讀能力的狀況,側重指導學生養成閱讀習慣,并將閱讀、摘抄、相結合,指導學生積累素材,寫出自己的讀書感悟、生活隨筆,使學生養成了“不動筆不讀書”的好習慣。學生在閱讀、能力上都有了很大提升。
(3)數學預習方法。把第二天課堂上將要學習的內容先從頭到尾地看一遍;在新出現的概念下作記號,看教科書是怎樣解釋這些概念的;認真看新公式、定理是怎樣證明出來的,在證明的過程中,有沒有用到過去學過的知識,有哪些;多看幾遍書上是怎樣解答例題的;把課本合上,看看自己能否將公式、定理證明出來,能否把例題做出來,將自己的解答過程和教科書對照一下,看看是否一樣?不一樣的話,區別在哪里,錯在哪里;預習的內容里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應該仔細思考,經過獨立思考仍無法弄清楚時,把這個問題記在教科書或筆記本里,上課時看看老師講到沒有,如沒有直接向老師請教。
(二)研究成效
1.增強了教師的科研意識,提高了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
通過研究,教師對于教育科研的重要意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普遍增強,涌現出一批科研骨干,推動了學校的發展。
2.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成長。
學生成為最大的受益者。課題實驗促進了學生的成長,他們的學習興趣更濃了,學習態度端正了,學習方法更科學了,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好學”“會學”的養成教育使我校學生的綜合素質有了極大的提高。
3.提高了整體辦學水平。
“農村小學生‘好學’‘會學’養成教育研究”使我校學生學習興趣有了很大的提高,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形成了良好的校風,教師們具備了很強的教育科研能力。家校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學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存在的問題
1.學生自控能力差,好習慣不能長久,反復現象嚴重。
2.受不良家庭因素的影響,家校不能很好的形成長久合力。
四、努力方向
1.深化課題成果,推進學校人文環境建設,凸顯辦學理念,形成農村寄宿制學校辦學特色。
2.通過小學生養成教育的深入,繼續提升教師的整體素質和科研能力,進一步促進學校的發展。
3.學生性格、家庭環境各異,接受能力不同,如何培養好每個學生的學習習慣,還應在平時的實際工作中對癥下藥,尋求更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