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年04月06日 分類:課題申報 次數:
小學老師評職稱如何做課題報告?教育科學是人類對教育實踐進行總結而形成了系統理論的一門科學。教育科學研究是利用科學理論對教育現象、教育規律進行研究并用來指導教育實踐的活動。教育科學課題研究是進行教育科研中普遍采用的一種方式,近10年來,它普及到了農村中小學。下面,小編為您整理了相關范文,幫您了解小學老師評職稱如何做課題報告?
一、研究的意義
(一)有利于學生手腦并用,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創造性。
和課堂教學相比,課外興趣活動的實踐性較強。從事課外興趣活動,往往既要用腦勞動,又要用手勞動,需要把動手和動腦結合起來。在動手中遇到難題,便需要學生動腦反復思索,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這樣,就充分體現了把智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很好地結合起來,培養了學生手腦并用的實踐能力。課外興趣活動固然需要有教師指導,但主要是靠學生自己努力學習、實踐,自己動腦筋克服困難,處理問題,解決矛盾,在活動中,閱讀、觀察、收集資料、記錄、實驗、設計、制作、表演等都是由學生獨立進行的。這就能夠使學生在實際鍛煉中,培養獨立性,增強獨立工作的能力。
(二)有利于學生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各自的特長,適應學生多種需要和個性差異,培養、發現和選拔各種專門人才。
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村小學生,應當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外興趣活動,促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全面發展,這是毫無疑義的。但是 “全面發展”只是出人才的基礎,只是出人才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從對人才培養來說,必須把全面發展的統一性與充分發揮個性特長的多樣性結合起來,即在“每個學生盡自己的可能在各方面都得到充分發展”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才能特長,做到“全面發展打基礎,發揮特長育人才使學生成為既全面發展又各有所長的人”。
客觀上,學生的需要是多種多樣的。他們既有發展自己身體素質、社會文化素質的需要,又有發展自己認知、能力、興趣、情感、意志、性格、氣質等心理素質的需要。他們除了要求學習求知外,還要求友誼、社交,要求獨立自由活動和從事創造活動,要求對美的享受和各種文化娛樂,等等。在搞好課堂教學的同時,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興趣活動,有可能滿足他們的種種需要。此處應看到,不同的學生在身心發展方面存在著差異,有的富于藝術素養,有的長于邏輯思維和數理運算,有的善于閱讀欣賞,有的好于科技活動和實驗等,這些傾向性,有的因沒有表現機會而處于潛在狀態或萌芽狀態,只要經過適當的引導、培養和勤學多練,就可以形成自己的特長,表現出某一方面的特別才能。課外興趣活動可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三)有利于學生多渠道地獲得即時信息,擴大知識面,開闊視野。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許多新科技、新發明、新創造、新成就,通過各種信息傳遞的手段,廣泛地影響著、教育著每一個小學生。而且,隨著社會的進一步信息化,其作用還會大大加強,各種現代化傳播手段發達,其信息量之多、之快、之廣,已大大超過課堂教學這個信息傳遞的形式。課外興趣活動不受課程、教材的束縛,它可以運用報刊、廣播、電視、電影、課外書籍等傳播信息的工具,通過各種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幫助學生吸收新的知識。獲得課外的“即時信息”,它對于擴大學生知識面,增加信息量,對于縮短課堂傳授的“昔時信息”和科技迅猛發展之間的距離,了解世界新的動向和趨
勢,跟上時代脈膊,對于培養學生主動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相關研究述評
目前,國家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不斷加大,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和辦學設施有很大的改觀,農民的家庭狀況越來越好,農村學生的負擔越來越輕了。然而很多學生不能主動學習,大多數是應付教師布置的作業,很少看課外書,但熱衷于電視劇,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少,課余時間太無聊,沒有什么好玩的,也沒有想過做什么事,看見同學干啥,就追隨其后。因此我校組織課外興趣活動小組,根據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引導他們有選擇性地參加音樂、體育、美術、英語、書法、誦讀等課外興趣小組,陶冶他們的情操,激發學生興趣愛好,形成個性特長,發展智力與能力,全面提高素質。
三、擬研究的問題
(一)課外興趣活動使對學科有興趣和有才能的學生得到生動活潑、自由的發展,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通過課外興趣活動推進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素質和組織能力,通過相互合作,培養集體主義精神。
(三)課外興趣活動,是對第一課堂學習的延伸、補充、發展,具有廣泛的、深刻的、生動的教育效能,可以豐富學生精神生活,陶冶情操,可以使學生學到多種新鮮知識,有助于培養興趣和愛好,發展學生的智能,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
四、改革方案概述
(一)概念界定
課外活動,課外,一般指課堂教學以外;活動,廣義上指一切運動。狹義上指生物運動,主要指人類活動。課外活動是指由在課堂以外,由學生團體或教育機構等為培養學生的興趣和能力以及向他們進行教育而舉辦的各種活動。它是指學校在課堂教學以外,與學生學習有關的活動,它實質上是學校課程的一部分。課外活動定義強調,一方面認為這是學生的活動,應該容讓學生自主,有其成長的空間;另一方面,課外活動的目的是促進學生自由發展,鍛塑人格。它既包含那些教學大綱、教學范圍以外,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重點地開展的學生課外活動,如科技活動、閱讀活動、文體活動等。又包含那些為達到某種教育目的或培養興趣和能力而開展的其它活動。如社區活動、公益活動、參觀游覽活動等。從以上情況可以看出,以上課外活動是學生喜聞樂見,樂于開展和參加的,它打破了以課堂教學為主的格局,利用學生饒有興趣的課外活動,從根本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課外興趣活動是學校課堂教學的延伸性活動,是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實施推進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體現。課外興趣活動的正常開展,既可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也可為學生提供一個自主發展的時間與空間。組織豐富多彩的文娛、美術、體育、書法、朗誦、英語等興趣活動,符合廣大學生和家長的意愿。學生通過活動,能獲得許多在課堂中學不到的知識和技能,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個性特長,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興趣小組是學生的第二課堂,是學生才能展示的舞臺,也是校園生活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豐富多彩的興趣小組活動,不僅滿足了各類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學生的個性、特長發展提供了平臺,也豐富了
校園文化生活,使學校充滿生機與活力。
五、預期改革效益
通過學校開展的音樂、體育、美術、英語、書法等課外興趣小組活動,老師、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農村小學生的課余生活會越來越豐富多彩,學生們課余玩的開心了,學習起來也就有興趣了,農村學校的教學質量也必將大幅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