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年10月13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期刊之家辦的非常成功,極具口碑。在這里,你可以找到最具時事性的文章和最具代表性的各類文章。當然,因為免費和開源,大家都可以學習、借鑒和共同使用,如果你需要專屬于個人的原創文章,請點擊鏈接獲得專業文秘服務。
【摘 要】:美術是指運用一定的特質材料和造型手段,塑出具有一定空間和審美價值的視覺形象的藝術。也就是說,美術教學中要以具體的、可視的形象傳達知識、表達情感。那么,通過美術教學來提高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就必須從美術的基本特征來把所握。
【關鍵詞】: 美術 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基本特征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美術在社會中作用越來越大,用途越來越廣,與人的生活聯系越來越密切。除了繪畫、雕塑這些觀賞性的藝術本身屬于純美術外,生活中許多方面都與美術有關。美術課程秘擔負的任務是培養學生對造型藝術美的感受,評價能力和創造美的興趣和能力,這是其它任何學科都無法替代的。通過美術課程學習能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那么,如何通過美術教學來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呢?當然,這也是每位美術教師所探求的目標與歸宿,下面就此問題,我個人觀點如下:美術是指運用一定的特質材料和造型手段,塑出具有一定空間和審美價值的視覺形象的藝術。也就是說,美術教學中要以具體的、可視的形象傳達知識、表達情感。那么,通過美術教學來提高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就必須從美術的基本特征來把所握。
第一、從形象的直觀性和凝固性是美術區別于其他藝術的主要特征來把握。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和建筑的形象都具有一定的形狀和色調,看得見、摸得著,因而是直觀的。美術是通過表現客觀對象最動人的一瞬間來反映客觀世界和表達作者主觀感受的。這種形象是凝固的、靜止的。它們的動態感是通過欣賞者的聯想與想像而產生的幻覺。
第二、從形象的審美性與情感性的統一來把握美術教學,在教學過程中以美感人,以情育人,寓教于樂。一切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是現實美與自然美的集中、概括與反映。美術作品中活生生的藝術形象,通過課程講解,視覺感官迅速傳達到人的大腦,作用于人的心靈,引起感情的共鳴,或愉悅、或喜愛、或輕柔、或奮發、或追求、或憎惡、或憐愛、或強烈、或莊重、或瘋狂,使誘發的感情流露,溢于言表。一旦教學講解到此教師必須抓住時機,引導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適當以討論或試圖練習的方法讓其發揮,以提高學生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
第三、以美術與實用結合的特征把握學生思想動向。比如城市雕塑、園林建筑是現代化城市建設布局不可缺少的部分,繪畫和雕塑是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工藝美術和建筑藝術更是實用、經濟、藝術三結合的實體,它們的設計、制作、工具材料都受到實用的經濟價值的制約。
第四、把握好美術的社會性與民族性。不同時代的美術反映著不同時代的精神面貌,為不同時代的精神文明建設服務。社會主義時代的美術,是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服務的,同時,中華民族有自己悠久的美術傳統,由此而產生的審美觀也著鮮明的民族特征。比如,賞析中國古代藝術與中國現代藝術是社會性的不同,而中國畫與西方油畫則是民族審美觀的不同。通過社會性、民族性的聯系使學生產生一種渴望對比的心理,從而達到實踐能力的培養。在美術欣賞教學中,以美術作品的社會性與民族性貫穿教學,才能真正達到了解作品的目的。除了以上四個特征來把握之外,還須加強欣賞課的教學課程,使學生在欣賞中明事理,辯真偽,以其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標,真正提高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造型藝術作品是經過美術家對自然形態的美進行提煉、加工、改造而創造出來的。它去掉了自然美中不夠純粹的缺點,去掉了社會中分散粗糙和偶然性缺點,使分散得以集中與概括,使龐雜的得以凈化與提煉,使隱蔽的得以顯現與發揚,因而美術作品的藝術美比社會生活和自然的美更集中,更純粹,更典型。那么,通過對這些作品欣賞教學,使學生一目了然地得到最鮮明、最生動、最集中的體現。因此,與欣賞社會生活美和自然美相比較,欣賞藝術作品的美是審美教育中最有力的手段。
優秀的造型藝術作品把認識作用、教育作用和審美作用融為一體。教學中賞析這樣的作品,既能提高學生對客觀世界的理解,增長知識,又能在審美享受中受到陶冶,得到教育。比如欣賞著名革命歷史畫《開國大典》,它藝術地再現和熱情地歌頌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中國革命勝利的光輝節日——開國大典,作者以宏大的氣勢,莊嚴的構圖,燦爛輝煌的色彩和大膽的藝術處理,表現風和日麗的革命節日的喜慶景象,使人仿佛親自經歷了這次慶典,同賞節日的歡樂,這樣優美的藝術,又怎能不令人深深地陶醉在美感享受之中呢?
綜上所述,只要正確地認識美術教學的用,就能幫助學生走出迷團,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
小編推薦優秀的美術期刊 《美術大觀》
美術大觀雜志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二為”方向,貫徹“雙百方針,立足東北,面向全國;堅持普及與提高相結合,強調群眾性、知識性、學術性與時代精神,為繁榮美術出版事業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