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02月12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 要]丹噶爾皮繡是青繡的一個具體的繡種。作為一個獨立的繡種,丹噶爾皮繡有自己的藝術特點,這種藝術特點是在丹噶爾地區的環境、歷史傳統和婦女的個性表達的共同影響下形成的。丹噶爾從古到今都是畜牧產品的集散地,因此關于皮毛的制造和使用在丹噶爾地區古已有之,但是皮繡的真正形成是在十幾年前。皮繡因用料和形成比較特殊,所以呈現出獨特的藝術特點。電商時代下,皮繡的繼承和發展面臨諸多挑戰,所以關于皮繡是非常值得我們去研究和關注的。
[關鍵詞]皮繡;藝術特色;皮革交易;成因分析
青繡已成為拉動青海旅游業發展的一大特色文化旅游產業,每年關于青繡的各類展覽會和比賽也是層出不窮。青海的一些從事地方史和地方民俗研究的專家和愛好者們也會進行一些關于青繡的研究,但是在研究的過程中往往是以某幾個繡種為研究對象,沒有選擇某一個具體的繡種去深入研究,這就導致對于具體繡種的研究不夠深入。目前關于丹噶爾皮繡的藝術特點研究方面幾乎處于空白,而關于皮繡的起源和形成也是有待商榷。基于此,如下將采用田野調查和文獻查閱的方法,對丹噶爾皮繡的藝術特點和成因進行探究。
一、起源與時代地域
(一)起源
《史記·夏本紀第二》載:“織皮昆侖、析支、渠搜,西戎即序。”“其中的‘織皮’似乎就是指西戎在毛制品上或皮革上的刺繡。”[1]
由此可見,西部地區的人們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使用動物皮毛來進行刺繡。早期生活在這里的少數民族就開始以羊毛、皮繩等為材料,在靴帽、箭筒等皮質品上,編織原始的圖騰符號,作為裝飾物或崇拜物。但在《周禮·考工記》中記載“五彩備謂之繡”,這種解釋和《說文解字》中關于“繡”字的解釋基本上是相同的,那么依照這種說法來看,這些簡單的編織物,嚴格意義上來說還不能算是皮繡,這只能說是皮繡的雛形。自唐朝在赤嶺(今日月山)設立茶馬互市,開辟唐蕃古道,再到清朝和民國時期,丹噶爾地區始終有民族商貿的存在。
由于幾次和親、明朝屯邊以及近代以來甘肅、山西和陜西等地大量工匠的遷入等幾次大型的漢文化的涌入,再加上絲綢南路和茶馬古道的開辟使青海和內陸能夠進行長期有效的交流,在河湟地區婦女刺繡的氛圍非常濃厚,在日常生活中,刺繡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河湟花兒中有這樣的一段唱詞:“尕妹給你繡上個滿腰轉,羔皮的邊邊,里底是氈氈,牛毛(倆)扎上個牡丹,勒上了走,人前頭顯我的手段。”[2]由這段歌詞可以看出在以前使用“滿腰轉”的時代,用動物皮毛進行刺繡只是作為其他刺繡的一種技法,只是起到一種輔助的作用,并沒有獨立出來,自成一家。一直到了21世紀初,湟源縣文化館館長張永福和民間藝人李永清等人共同努力,結合了丹噶爾的歷史以及河湟地區民間刺繡傳統,才將真正意義上的“皮繡”這個繡種真正研發出來,此時皮繡產業才算是真正產生了。
近幾年來,隨著青海旅游業的發展,皮繡知名度不斷提高,皮繡藝術和排燈藝術相結合,實用性和觀賞性大大提高,皮繡藝人們不斷交流學習,皮繡產業不斷壯大,發展迅速。丹噶爾皮繡是對古羌族、藏族等少數民族皮藝文化和漢族的刺繡文化的傳承與結合,所以皮繡必須體現皮藝元素和刺繡元素,同時結合《周禮·考工記》《說文解字》等文獻的解釋和以盤繡、藏繡等其他青繡為參照物,可知絕不能將用皮繩、馬鬃、牛毛等在服飾上簡單編制的裝飾當作皮繡。
由于至今尚未發現有關于皮繡的出土文物和存世實物,所以關于皮繡的具體產生年代是無法追溯的,只能將其產生年代確定為21世紀初。
(二)時代地域
丹噶爾皮繡的真正產生和時代背景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十七大上,中央號召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皮繡作為一種曾經在河湟地區小范圍流行的、結合多民族技藝的刺繡技術自然而然就被納入挖掘和保護名錄。而歷史上的丹噶爾城就是多民族聚居、內陸和藏區進行茶馬商貿的地方,這里的文化是在多民族的影響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皮繡技藝正是融合了漢族的刺繡技術和藏族、蒙古族等游牧民族對動物皮革的使用習慣而形成的。
二、外觀風格:粗獷豪放和溫柔細膩相結合
(一)概述皮繡藝術雖然是在現代才真正產生的,但是它的產生和丹噶爾地區的歷史文化、人們的生產活動與生活習慣等是密切相關的。丹噶爾素有“海藏咽喉”之稱,是入藏必經之路,曾為古羌人的聚居地,后來吐蕃也曾占據過一段時間。但是自漢代趙充國屯田,尤其是明清以來,大量漢人的遷入,使這個地方各民族雜居,文化上既有游牧民族的風格,又有農耕民族的風格。
(二)皮繡外觀上的粗獷豪放和溫柔細膩
皮繡外觀上的粗獷豪放,這一點主要是針對大件的產品而言。大件的產品主要是用以裝飾和擺設,這類產品在裝裱上可以體現出濃郁的游牧特色,保留了皮革的粗糙毛邊或在皮革的邊緣用細皮繩編制纏繞作為裝飾,這就導致皮繡在外觀上首先有了游牧民族的特色,顯得粗獷。這些大件產品的刺繡內容多以牦牛、雪豹、雪山等高原特有物種和景色為主,并且極大地展現了這些動物的野性和景觀的原始。
所以在裝裱上的民族特色和內容上的野性、原始的影響下,大件的皮繡產品顯得粗獷豪放。皮繡藝術的溫柔細膩是針對小件產品而言。小件的藝術產品實用性和裝飾性都很強,小件藝術品可以做成臺燈、鏡子和手提包等實用物品。題材上以藏羚羊、石榴、白菜等祥瑞圖案為主,制作工藝精美,內容顯得秀氣,裝裱等方面十分注重細節處理,針腳緊密,所以這些小產品顯得溫柔細膩。
三、圖案:寫實飽滿、色彩艷麗、高原風情
(一)題材寫實飽滿
皮繡在題材的選取上多以現實存在的實物為主,比如說牦牛、雪豹、藏羚羊等。皮繡在少數情況下也會選擇一些本地區的風俗活動、歷史故事和宗教題材,比如“六月六”花兒會、文成公主進藏等。而且在創作的過程中皮繡也是采用一種寫實的手法,極力展現這些題材的真實狀態。在中小件的動物題材創作過程中,皮繡采用具象的表現手法將圖案紋樣填滿整個繡件,以達到一種密不透風的程度[3]。皮繡在進行動物題材的創作時,經常為其設計背景,使整個繡件上沒有空白的地方,幾乎所有的地方都布滿絲線。
(二)絲線色彩艷麗在繡件上,很少采用過渡色彩,往往是以寫實的手法,采用本色絲線,展現題材的真實狀態,因而色彩上有一種跳躍之感,對比非常明顯,十分艷麗。
(三)凸顯高原風情皮繡在題材的選擇上偏向于高原特有的景物和活動,在繡動物時,以草原、雪山和高山為背景。在景觀選取上也以雪山、三江源等高原景色為主,皮繡選擇的歷史典故和風俗活動類的題材多與高原相關,所以皮繡產品帶有一股濃郁的高原風情。
四、工藝技法:技藝和原材料
(一)刺繡技藝在刺繡工藝上,除去湟中的堆繡和土族的盤繡外,青海的絕大多數繡種在刺繡技法上,基本上是一致的。丹噶爾皮繡是在借鑒原來青繡以及其他繡種的基礎上產生的,所以在繡法上是融合百家之長,除了采用盤繡、平繡、垛繡、拉繡等青繡的繡法之外,還借鑒吸收了內地繡種的一些技法。
(二)原材料丹噶爾皮繡藝術有“高原民間藝術奇葩”之稱,這是由于丹噶爾皮繡藝術在取材上較為特殊。首先作為一種刺繡藝術,丹噶爾皮繡并非像絕大多數的刺繡那樣,僅以布料和絲線為原材料,而是選擇就地取材,以動物的皮毛作為原材料。但是隨著皮繡藝術的產業化發展和地區的城市化發展,馬鬃和馬尾難以收集,所以說在絲線的選擇上主要是以毛線、絨線和棉線等多種顏色的繡線為主。
五、丹噶爾刺繡藝術特色的成因分析
丹噶爾皮繡藝術特征的形成,是丹噶爾的環境、婦女們的個性表達和民族商貿的歷史傳統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環境
1.自然環境丹噶爾處于農牧交界處,畜產品的生產和加工為皮繡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此外,丹噶爾地理位置特殊,和牧區的聯系緊密,在生產生活中頗受游牧民族習俗的影響,人們在生產生活中慣以使用動物皮毛,而且也熟練掌握了對于皮毛的加工技法。近年來,自然環境是青海最吸引人注意的一個亮點,尤其是高原景觀,而且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的好轉,人與動物和諧相處。作為一個宣傳青海的旅游文化產業,皮繡選取了一些青海所獨有的高原景物,而且極力地展現了這些景物的原始面貌,婦女們“將外部的現實世界納入個體的思維中,刺繡里既有與環境相和諧的素雅,也有與大自然相映襯的五彩斑斕。”[4]表現了一種生態環保的主題。
2.社會環境丹噶爾的民族商業貿易起源于唐代的邊關互市[5],開元十九年,朝廷批準在赤嶺(今日月山)進行茶馬互市,在此后的一千年間邊關互市時斷時續[6]。在清朝中后期,京、津、晉、陜、甘等內地的商人、工匠紛至沓來[7],至民國初,丹噶爾商業貿易達到新的高峰[8],自唐朝開設茶馬互市到丹噶爾商業貿易的衰敗,皮毛始終是丹噶爾商業貿易中的主要貨物,尤其是到了清朝和民國時期。古城內商賈云集,貿易興盛,物阜民豐,盛極一時,丹噶爾因此也有了“環海商都”“小北京”等美稱[9]。
可以說皮毛交易對丹噶爾城影響十分深遠,它不僅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而且也改變了丹噶爾地區的民族結構和深深地影響了地域文化。現代以來小規模的皮毛交易活動十分常見,大規模的皮革廠也在運營。皮繡就在這樣的環境里誕生了。作為一種代表了丹噶爾歷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技藝,它既體現了丹噶爾當初在民族商貿上的輝煌歷史,也體現了丹噶爾在促進民族團結和藏區發展上的貢獻。
(二)自我個性的表達丹噶爾地區由于經商的歷史和獨特的地理位置,婦女們在性格上比較大方和樂觀,她們敢于表露自己的真實心理活動和想法。皮繡藝術展現了女性的才華與個性,色彩的艷麗和圖案的寫實表現了丹噶爾地區婦女們的獨特審美情趣,包含著婦女們對生活和生命的不同體驗與智慧。
(三)傳統的影響“大凡傳世的民間刺繡圖形許多出自鄉間女人之手。”[10]
丹噶爾地區的傳統勞作模式是男耕女織式的,婦女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刺繡上的聯系和交流,刺繡在婦女們的生活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而且在河湟地區,人際交往頻繁,刺繡便成為重要的橋梁紐帶[11],尤其是姑娘出嫁“擺針線”、情人之間送刺繡信物、為丈夫和孩子做鞋墊和鞋子,這就十分考驗婦女的刺繡功底。所以在河湟地區,對婦女刺繡技藝的培養十分重視,在這種傳統的影響下,婦女們的刺繡功底扎實,圖案紋樣的設計也十分拿手。因而她們可以利用有限的空間,搭配合理的圖案,生動形象地在皮革上刺繡景物。
六、結語
丹噶爾皮繡是當地的藝術結晶與文化載體,它的產生和發展和當地的人民群眾有著密切的聯系。丹噶爾皮繡的藝術特點不在于造型富于想象力,通過對題材的夸張處理,進而表達出某種社會性的意義,而在于它對題材的如實刻畫,極力表現真實的高原景物,具有明顯的地區特色。對丹噶爾皮繡可以從民俗學、地方歷史學、河湟文化和民間工藝美術等多個角度進行研究。
當下,它面臨兩個主要挑戰:一是由于地域相鄰,風俗相近,手法相似[12],導致丹噶爾皮繡的特點并不突出,并且由于材料的特殊,相比于堆繡、盤繡、撒拉族刺繡等來說知名度和實用性并不高,產業發展規模不大,是處于在夾縫中生存的狀態。二是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丹噶爾皮繡的銷售情況并不樂觀。丹噶爾皮繡沒有抓住電商時機,未開辟線上市場,主要通過在景區開設實體店來銷售,而近兩年來,景區游客人數銳減,所以皮繡產業的收益下降。丹噶爾皮繡未來如何發展,仍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冶存榮.河湟民間藝術叢書·刺繡[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20:2.
[2]程起駿.天邊紅杏依云栽:丹噶爾皮繡創業散記[J].中國土族,2011,冬季號:30-31.
[3]冶存榮.河湟民間藝術叢書·刺繡[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20:109.
[4]曾艷紅.廣西壯族傳統刺繡的藝術特點及成因探析[J].輕紡工業與技術,2021(2):21.
[5][6]李國權,海桀.海藏咽喉·丹噶爾[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15:17.
[7]李國權,海桀.海藏咽喉·丹噶爾[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15:20.
[8]李國權,海桀.海藏咽喉·丹噶爾[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15:27.
[9]李國權,海桀.海藏咽喉·丹噶爾[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15:28.
[10]顏新元.中國當代“新民間”藝術[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8.
[11]冶存榮.河湟民間藝術叢書·刺繡[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20:12.
[12]冶存榮.河湟民間藝術叢書·刺繡[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20:96.
作者:樊世文 青海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