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年07月07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小編推薦站內高人氣雜志:新疆中醫藥咨詢郵箱 發表醫學論文,可咨詢期刊之家編輯人員。該刊是1981年在新疆烏魯木齊市創刊,所刊內容多是新疆地區中醫的發展、成果,藥物的研究,應用等。適合各級中醫及中西醫結合臨床、科研、教學工作者投稿論文或者是閱讀。同時,也可以在期刊之家的“醫學期刊”欄目下,了解更多可投稿醫學論文期刊。
【關鍵詞】 心力衰竭,辨證論治,虛實,陰陽
心力衰竭是指在適當的靜脈回流的情況下,由于心排量絕對或相對減少,不能滿足機體組織代謝需要的一種病理生理狀態。其主要特點為體(或肺)循環淤血和組織血液灌注不足,是各種心血管疾病的急危重癥和最終歸宿。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節奏加快和心理壓力增大,心力衰竭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已成為現代社會常見病、多發病。傳統治療以提高心輸出量,增強心排量為主要目的;現在已轉變為以維護衰竭的心臟,提高心衰病人的遠期預后,延長壽命和提高生存質量為主要目的。中醫治療心力衰竭能夠減輕癥狀,減少復發,調整機體的陰陽平衡,明顯改善病人的遠期預后,提高生存質量。故本文僅就心力衰竭的中醫治療思路略談一二,以商榷于同道。中醫古籍中雖未見有“心力衰竭”之病名,而“心衰”一詞,卻最早出現于宋代《圣濟總錄・心臟門》:“心衰則健忘,不足則胸腹脅下與腰背引痛,驚悸,恍惚,少顏色,舌本強”。與“心衰”有關的描述,則最早見于《內經》:“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上氣而喘”。心力衰竭在臨床上多見于“心悸”“怔忡”“喘證”“水腫”“痰飲”“心水”等病證中。在治療時緊緊抓住其發生發展的各個臨床階段,分證型論治,分階段論治,因時、因地、因人而異,辨證的過程中注重整體調節,使人體在氣血陰陽諸方面達到內外的協調統一,方可起沉疴于危難之中。
1 分階段,細察病機
在心衰的初始階段,患者常表現為心悸,氣短,活動量下降,腹脹,水腫,納差,舌質淡暗苔白厚,脈沉滑等一派痰濁內擾的征象。在痰濁內擾的病理基礎上,氣機阻滯,淤血不行,脈絡淤滯,痰淤互結。“血不利則為水”;水氣內停,“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為氣,故其標有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肺失通調,脾失轉輸,腎失氣化,而導致痰淤水內停,痰淤之邪與水飲膠結,構成了仲景所謂的“心水”,“其人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躁”。在此階段,患者表現出一派痰淤水互結的證候,是因為病之初期,正氣始衰,邪氣盛實,邪正相爭劇烈,故表現出一派邪實征象。在論治過程中,應以瀉實為主要手段,治宜活血利水化痰為法。具體施治中,注意痰阻部位,水停與淤阻之間的主次辨證關系,肺脾腎三臟的輕重主次,或以祛痰逐水為主,或以活血利水為主,同時應注重調暢氣機,正所謂“氣行則水行,氣滯則水停”。方選葶藶大棗瀉肺湯、五苓散、豬苓湯等加減,還應顧護脾胃之氣,則可能在早期收功。隨著心臟基礎疾病的加重,或臨床上過應用攻伐之劑后,正氣大虛,大部分患者的證候特征便出現了虛實夾雜的趨勢,一方面痰、喘、悸諸癥并存;另一方面,畏寒,舌淡,自汗的陽虛氣虛更趨明顯。細察病因不難發現,一是早期的實證掩蓋了某些虛證的跡象,二是過度的活血利水之劑耗傷了機體之真陰真陽,三是心力衰竭病人總是老年人居多,年長之人,腎氣漸衰,五臟之陽氣失去溫養。其于此虛證病機,使原來的實證更加纏綿難愈。此期治療中,應虛實兼顧,根據不同的病機,細查其中的虛實變化,詳審病機的側重,或以補虛為主,或以瀉實為主。補虛時著重應溫補陽氣;陽氣得溫則運,水濕得以暢,淤水方可消利,瀉實時應時時不忘補益正氣,否則會犯虛虛實實之戒。譴方用藥應以真武湯、四君子湯、腎氣丸與五苓散加減。并隨著病機實的轉化及時調整補瀉藥品的比重。在失于治療或基礎疾病加重或調攝失當時,此種陽虛與痰瘀水夾雜的病機繼續進展,陽虛日久,并發陰虛,且痰濁耗傷真陰,加之大量的擴管利尿西藥亦劫傷陰津。故在心衰病人的后期,會出現真陰虧耗,真陽衰敗,濁邪滯結難消的機轉。病人常常是心悸與喘嗽并見,腹脹與水腫難消,口干多夢與盜汗共存,舌質光紅,脈虛細澀之象多見。由于虛與實纏綿互滯,病情至重至深。在此階段,治療實難收功。瀉實則病體更虛,補虛則邪實更甚。此時論治,應仔細分析病機,抓住病機中偏虛偏實中主要的一面,小心論治,細細體察,燮理五臟之陰陽虛實,或重用桂附之劑以壯真陽,或用大補陰丸以滋真陰,將衰敗之陰陽漸復,使滯結之濁邪緩消。切忌急功近利,欲速則不達。
2 論虛實,分清主次
在心力衰竭的發展變化過程中,五臟陰陽氣血的虛實變化是病情進展或加重一個重要原因。久患心臟疾患,累及于腎,或因年老體衰,或因先天稟賦不足,命門火虧,五臟之陰陽失于溫煦、濡養。而“心本于腎”,致心陽不振,失于溫煦,清・李用粹“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養者血,心血一虛,神氣失守,神去則舍空,舍空則郁而停痰,痰居心位,此驚悸之所以肇端也”。心為火臟,溫運不足則不能主血脈,主神志。脾陽失于溫運,不能統攝調達四末之氣血,不能養心安神,不能運化水濕,水濕由此而生,氣血由此而亂,心神由此難安;明・劉純《傷寒治則》曰:“氣虛停飲,陽氣內弱,心下空虛,正氣內動而悸也”,腎陽不足則水濕之邪失于氣化,水氣內停,凌心射肺,凌心則心悸怔忡,射肺則喘嗽難平,泛于肌膚則水腫常見。可見在心衰的進展過程中,因人體氣血陰陽之虛而出現痰濕水氣內停,因虛而致實,實中夾有虛證,最后終致虛實夾雜互結,纏綿難愈。論治起來應審度氣血虛衰,辨識水道痰淤。當然,在每個具體的病證當中,或以虛為主,如氣虛,陰虛,陽虛;或以實為主,諸如痰濁,淤血,水濕,氣結;抓住主要矛盾,用心體察虛實的主次和轉化;或溫運陽氣以運化痰濕水氣,或祛除淤血以利氣血化生,或補肺利氣,或益腎氣化,或健脾以運水濕,還宜結合患者的體質特點酌情施治,如能細細思量當時的五運六氣之虛實,則更能得心應手。故《景岳全書》說:“然或宜先氣而后精,或兼熱者宜清,或兼寒者之宜暖,此又當因其病情而酌用之。”
3 達平衡,調整陰陽
任何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都是機體陰陽氣血失衡的結果,故治療當以調整陰陽,恢復其相對平衡為原則,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謹察陰陽而調之,以平為期”。心力衰竭在其慢性病程的進展中,機體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在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過程中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并影響著臨床癥狀的變化,正如《內經》云:“人有逆氣而不得臥而喘者,有不得臥而息無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臥而息無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臥而息有音者,有不得臥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臥而喘者”。十分形象地揭示了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與氣血盛衰的關系。病之初期,痰、淤、水陰邪內盛,陽氣未虛;病之中期,陽虛與痰濁水淤并見;病之晚期,陽損及陰,陰陽雙虛,調補起來,則更難見效。晚清醫家鄭壽全在治療心陽衰敗時,用桂附以補先天之火以壯君火,實為獨樹一幟。正所謂葉天士之“治法宜惟理偏”,糾正陰陽氣血之偏盛偏衰,才能達到整體陰陽之平衡。扶正補虛之關鍵在于溫補心腎,振奮陽氣,酌情兼顧肺脾之氣,同時配以培補心肺腎陰,滋養營陰以助陽,使陰陽協調而致陰平陽秘,治療當以參附湯和生脈散為基本方,隨癥化裁。在對心力衰竭的論治中,歷代先賢雖各發己見,治有專攻。但均不離痰、淤、水內停,氣血陰陽失衡的病機。臨證時當詳審病情,謹扣病機,辨證施治,甚至中西互參,注重飲食起居調攝,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筆者體會在治療心力衰竭中,重視機體整體陰陽氣血的平衡,知常達變,虛實兼顧,分階段論治,重視早期調治;抓虛實主次,體現主要矛盾;使氣血平衡,提高遠期療效。這正與現今重視心力衰竭神經內分泌調節,扭轉心室內部結構重塑,提高遠期療效不謀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