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年08月30日 分類:政法論文 次數: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具有親和力,才能使政治教育充滿活力,在如今的新媒體時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需要將教育者,教育內容,教育對象,教育方式都進行改善,運用新媒體技術增強教育方式的親和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
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和信息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中國社會結構、利益格局、倫理價值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多元社會思潮魚目混雜,如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不良社會思潮的蔓延,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當代大學生具有強烈的主體意識,他們既強調主觀感受,又重視現實關懷,所以,如何引領社會思潮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課題。習近平同志強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不斷提升親和力,發揮立德樹人的作用,這為我們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要以師德師風建設強化教師的親和力
教師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主導者,教師對學生的學業及人格養成有著重要影響。一個良師應兼具堅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人格和扎實的學識素養,這是教師魅力的基本彰顯。堅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人格和扎實的學識素養是成為人師、良師乃至大師的必需要素,是師德師風的度量標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首先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以教師魅力的提升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提升。
(一)強化教師的理想信念構筑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格的榜樣,是道德的楷模,肩負著教書育人的神圣使命。習近平同志強調廣大教師要以德立身,師德是教師最基本的修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是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是信道者,更是傳道者,應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之于人,如同精神之鈣,缺失了理想信念,人就會精神缺鈣,就難以“昂首挺胸,大步向前”。
理想信念能鼓舞人、激勵人,中國革命歷經艱苦卓絕的斗爭終獲勝利,重要原因就是革命者始終秉持堅定的理想信念。“教育者要教育引導學生,自己必須要先成為一個能夠感染他人、具有情感魅力的人。”[1]教師越是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能夠心憂天下、志存高遠、胸懷家國,就越具有親和力,也就越能感染學生、激勵學生、鼓舞學生。
(二)強化教師的道德人格養成
高尚的道德人格是教師親和力的本源,表里如一、真實坦誠、追求真理、淡泊名利的教師更具有親和力。學界那些德高望重的前輩之所以受到尊敬,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學識淵博,還因為他們人格高尚。
譬如,浙江大學蔣克鑄教授年屆84歲仍堅持站著授課整整3個小時;吉林大學74歲的教授遲寶榮骨折忍痛為學生講課;西安交通大學年逾花甲的周義倉教授雖腳部骨裂卻繼續拄拐上課;西安建筑科技大學94歲的潘鼎坤教授把課堂當做一生中最快樂、最享受的地方,并全程站著授課2個小時,這些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用高尚的道德人格生動詮釋了教師親和力的內涵。
“身教重于言教是教學的基本經驗”[2],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把道德人格養成和行為修養擺在最重要的位置,將其作為一門必修課、日修課,在為人處世和教育教學中不斷反省、不斷修煉,努力提升自己作為教師所應具有的親和力。
(三)提升教師的學識素養
扎實的學識素養是教師親和力的基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向學生“傳道”,使學生“信道”,自己就要“明道”,要成為專家,也要成為雜家,既要專,也要博。學生對教師的信賴和親近首先是源自于對教師學識的敬佩,所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有理論鉆研的干勁、持續學習的韌勁,要秉持與時俱進、與事俱新的態度,不斷夯實理論基礎、創新學習思維、完善知識結構。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不但要學好理論知識,還要用好理論知識,要提高理論解釋現實、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不做掉書袋的“老學究”。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不但要種好專業內的“責任田”,還需引“多段渠”到“責任田”中來,豐富自己人文社會科學甚至自然科學的知識,因為“深厚的專業理論功底和完善的知識結構能夠使教師分析問題視角多元、見解獨到”[3],這樣在課堂上才能夠旁征博引、引經據典,這樣的教師才更具有親和力。
二、以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強化教育教學內容的親和力
思想政治教育歸根到底是人格的教育、道德的教育、信念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衡量標準不是看學生考試分數的高低,而是看學生的學習是否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習近平同志強調,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這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內容的親和力提出了如下要求。
(一)教育教學內容應抓重點、破難點、強弱項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內容豐富、頭緒繁多,每一門課都是一個大的研究領域,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抓不住重點,就會“胡子眉毛一把抓”。思想政治理論課每一門課程都有自身的重點和難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理解不透、認識不清的問題更是教學重點和難點。如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課程中,學生常會疑惑為什么要把這門課納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疇,而不是歷史教育范疇。
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授課中牢牢抓住《綱要》課的重點和難點,講清、講透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歷史重任是如何落在中國共產黨的肩上的,歷史和人民為什么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如果教師抓不住這個重點,就會使《綱要》課變成近現代史課,就會與該課程設置的初衷相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思修》)課具有強烈的政治性和思想性特征,是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最重“人倫日用”的一門課程,其教學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塑造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
《思修》課教師要把教學重點和難點放在學生“觀念”的影響和養成上,切忌“學科化”傾向。《思修》課的教學內容必須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確保課堂教學內容有生活、用生活、指導生活,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合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如“該不該幫扶跌倒老人”“公交車上該不該為老人讓座”“怎樣看待老人變壞和壞人變老”“怎樣對待職業乞討者”,等等。
(二)教育教學內容應觀照社會熱點問題
在傳統媒體時代,信息的傳播速度較慢、影響較小,人們的思想受社會熱點問題影響的可能性也較小。但當今社會多種媒體飛速發展,一切正能量抑或是負能量的社會熱點問題,都能借“一大二云三網”之勢以最快速度傳播到社會的各個角落。社會熱點問題對人們的思想,特別是大學生的思想有著重要影響。
譬如,大量“不讓座被老人掌摑”的新聞使“該不該給老人讓座”成為大學生心中的困惑;“攙扶孕婦回家卻被孕婦丈夫強奸”的新聞使大學生對人的善性產生了懷疑。由此可見,社會熱點問題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巨大挑戰。觀照社會熱點問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職責所在,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重要方式。
而一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缺乏對社會熱點問題的觀照和解讀,課堂教學脫離現實生活,使思想政治理論課變成了空洞的說教。“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不能是空洞的大道理、高高在上的純理論、華而不實的表面文章,而要接地氣”[4],因為思想政治教育一旦失去了對現實的回應,也就失去了親和力和影響力。
只有學生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如局部動蕩與世界格局、全球化與逆全球化、環境污染與治理、貪腐與反腐倡廉、朝鮮半島局勢、食品安全、公交車讓座、扶跌倒老人等問題的解讀出現在課堂上,思想政治理論課才會有活力、有親和力。
所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把握好時代脈搏,切實關注社會熱點,在理論研習和社會熱點關切上做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同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對社會熱點問題的解讀能力,積極形成具有引導性的科學意見和觀點,以運用理論解讀現實的能力,來彰顯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
(三)教育教學內容應能化解學生的心理困惑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教育人是其根本目的。能滿足大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發揮答疑解惑的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大學生正處于“易動期”,精神世界豐富,心理活動復雜,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在形成過程中。在生理和心理因素的雙重影響下,大學生容易對自身及社會生活產生困惑,這些困惑如果疏導不得力、化解不及時,久而久之就會對大學生產生消極影響。
為大學生化解心理困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只有讓學生感覺思想政治教育是真正幫助他們答疑解惑的,他們才會信服”[5],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也就會油然而生。一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雖然理論功底和學識素養扎實,但課堂教學缺乏吸引力,原因就在于其所教非學生所需,學生帶著問題上課,又帶著問題下課,心理困惑得不到化解,教師的教學也就難有實效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要以學生的心理困惑為中心,要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來調整課堂教學內容,以滿足學生的心理期待和學習需求。
譬如,針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否定中國革命、抹黑革命領袖和英雄人物的錯誤觀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在《綱要》課中厘清中國革命史,講明人民領袖和英雄人物在歷史中的地位,闡明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實踐證明,只有化解了學生的心理困惑,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散發出魅力、彰顯出親和力。
三、以運用新媒體技術強化教育方式的親和力
教育教學方式是教師把教育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的橋梁,教育教學方式的優劣影響著教育教學效果的好壞。傳統教學方式是在“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中不斷重復著“我講你聽”的過程,而在多種媒體快速發展的新形勢下,運用新媒體技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就成為必然選擇。
(一)重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統一
實踐是理論的活水源頭,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實踐性,故而思想政治教育應牢固把握好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這一基本原則,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統一起來,既要避免只學習理論知識而忽視實踐教學的“教科書主義”,又要避免過分強調實踐教學而輕視理論學習的“實用主義”。
在新形勢下,理論教學要在實踐教學的基礎上注重教育話語的轉變,在通過教育實踐檢驗的條件下,用具有親和力的話語替換具有行政命令色彩的話語,用令學生倍感親切的話語替換令學生心理疏離的話語,以教學話語的親和力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
如“厲害了,我的國”“為祖國點贊”“我是祖國的腦殘粉”“秀”“就服你”等話語,都可以適當地引入到課堂理論教學中來,話語的轉變能有效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增強教師教學的親和力。“形式的方面是影響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重要因素”[6],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有相當一部分內容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更需注意教育教學方式。
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即便教師娓娓道來、口吐蓮花,學生也僅能停留在“聽得過癮”的階段。要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還應訴諸于實踐教學,可組織學生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使其親身感受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事跡;還可采訪革命老兵,聽他們講述革命的艱苦歷程,讓學生真切感受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在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時,既要講述劉胡蘭、董存瑞、黃繼光等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跡,也要貼近生活,組織學生近距離地接觸全國道德模范、見義勇為英雄、勞動模范等時代楷模,讓學生感知崇高理想信念的力量。此外,對社會熱點問題的講解,教師可把教學主導權交給學生,由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開展社會調研,以論文、調研報告、紀實文學等形式來展現調研成果。
(二)形成多種媒體的教學合力
當今社會,多種媒體的迅速發展消解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效能。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新媒體滲透到大學生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成為了青年大學生張揚個性、表現自我的最佳場所”[7]。由于學生能十分便利地從新媒體上獲取資訊,因而有部分學生反映,“既然思政課老師所講的知識都能在網上找到,為什么還要到教室中去呢?”“網上學習圖文并茂,課堂教學干巴枯燥,課堂為什么不可以搬到網上來?”學生的這些意見表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正面臨新形勢、新情況、新挑戰,運用多種媒體進行教學的重要性凸顯。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把新媒體的“活水”引到教學內容的“田野”中來,要綜合運用好多媒體教學,把教學內容以文字、圖片、動畫、視頻短片、電視電影等形式呈現給學生,以多媒體的豐富性和生動性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除應發揮好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外,高校還應借助新媒體技術,開辟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新媒體對學生的影響是全方位的,所以,以新媒體為載體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減少學生的抵觸情緒。
高校可開通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號,以此來接收學生的意見、建議及利益訴求,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困惑,及時采取措施進行化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專職輔導員可與學生通過微博、微信等媒介互相關注,“教師只有真正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學生才能對教師有親近感”[8],在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生態下,更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
還可把高校的官微、教師的教學微博和微信開發成線上課堂,定期為學生推送正能量的社會新聞,而對于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負面新聞,教師應及時為學生提供正確的思想引導。要借助新媒體之勢,更大程度地發揮高校回應現實、回應熱點、回應學生需求和期待的作用,從而不斷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
參考文獻:
[1]李建.論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結構層次[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8):25-27.
[2]張安,方小年.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具備的三重意識[J].思想教育研究,2018(1):83-87.
[3]涂剛鵬.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的四個著力點[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2):69-72.
[4]李靜.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路徑探索[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6):81-83.
[5]張正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有效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5):139-141.
[6]白顯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需把握的幾重關系[J].思想理論教育,2017(4):17-22.
[7]龐桂甲.論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J].思想教育研究,2017(5):15-18.
[8]張根福,朱堅.親和力和針對性: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質量與水平的重要途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3):18-22.
政工師職稱論文范文閱讀:大數據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這篇政治教育論文發表了大數據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人們不得不接受大數據時代帶來的改變,利用大數據的優勢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改革,制定更加適宜的教學計劃,提升課堂的教學質量,是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關注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