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年09月21日 分類:政法論文 次數:
這篇哲學社會論文發表了實用主義哲學與國際關系理論,論文以哲學研究為基礎,探討了影響國際關系理論的多種哲學流派的理論和方法,分析折中主義和國際實踐理論采取問題導向態度,探討了有助于理解現實問題的方法。
【關鍵詞】哲學社會論文,實用主義哲學,國際關系,國際實踐理論
實用主義哲學是一種“不考慮第一事物、原則、范疇和假定的必然性態度,它所關心的是最后事物、結果和事實”的哲學。這種流行于19世紀晚期和20世紀早期的美國本土哲學,不關心事物的最終“本質”,也不關心事物的最初起源。它不像唯理論哲學和形而上學——追問是否合乎邏輯,也不像經驗主義和實證主義——追問是否符合事實。實用主義有其特殊的真理觀,認為哲學的核心問題應該是:這種哲學在實際運用中對于我們的生活和利益究竟有何意義。[1]哲學是一切具體科學的基礎,而實用主義哲學也影響著國際關系理論和方法論的發展,國際實踐理論(InternationalPracticeTheory)和方法論上的分析折中主義(AnalyticalEclecticism)都被認為具有實用主義的哲學基礎。
一、實用主義哲學與分析折中主義
同其他哲學傳統一樣,實用主義哲學是一套涵蓋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完整哲學體系。哲學傳統的演進影響著具體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的發展,國際關系研究中的分析折中主義與實用主義哲學的折中主義方法論基礎不謀而合。分析折中主義使國際關系研究從范式導向轉向問題導向,超越了純邏輯的思辨,和純經驗的實證研究,用實用主義哲學傳統的問題導向的方式溝通了哲學邏輯和復雜的現實世界。
1、國際關系研究的規范方法及其哲學基礎國際關系研究長期以來存在理論范式的分野,范式間的論戰構成了國際關系理論發展的一條主線。理想主義(Idealism)是最古老的國際關系理論。從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理想主義國際關系理論誕生開始,國際關系研究開始成為一門科學。理想主義國際關系理論是一種規范理論,以形而上學的邏輯分析和思辨為研究方法,描述的是世界應該是什么樣子,而不是世界實際是什么樣子。
2、經驗主義哲學傳統與實證主義研究方法然而正是在20世紀早期,不管是美國的實用主義者還是歐洲大陸的分析哲學家,哲學家們已經悄然改變了他們“對認識方法的認識”。他們更加雄心勃勃地去認識這個復雜的真實世界,而不是把復雜的世界簡化為一個本質,即邏輯(“邏各斯”,logos)。自然哲學有著形而上學的邏輯傳統,認為形而上的邏輯是最高的哲學。
純數理的邏輯是最高的邏輯形式,除此之外其他性質都是表象,無關世界的本質。而實用主義和分析哲學則嘗試溝通邏輯和現實世界。與實用主義哲學大約同時期的分析哲學家維特根斯坦也指出,哲學的邏輯和現實的世界存在分立的現象,純粹的邏輯思辨并不能反映真實的世界,溝通邏輯和現實世界的是語言,而語言并不只是對真實世界的鏡像反映,它還對真實世界具有建構功能,賦予真實世界以意義。分析哲學的經驗主義傳統影響了20世紀60年代國際關系研究方法論的實證主義轉向。受經驗主義和科學行為主義的影響,國際關系研究的研究方法由規范研究方法轉向實證研究方法,以發現事物的因果聯系為研究目的,以經驗驗證為研究方法。國際關系研究者不再憑借邏輯的思辨預設世界應該是什么樣子,而是研究經驗中的世界實際是什么樣子。此后,以經驗主義為哲學基礎的實證方法一直是國際關系研究的主流方法。
3、批評實在論與分析折中主義從分析哲學的經驗主義傳統更推進一步,實用主義哲學甚至含有批評實在論的傾向。無論是超驗的邏輯,還是經驗的真實世界,都不是世界的本質,根本不存在一個本質在這個世界上。堅持對實在進行分層的所謂深度本體論認為、結構和機制真實存在于其中并發揮作用的世界、既不等同于純粹物質的經驗世界,也不是語言化和觀念化的意義世界,而是一個開放系統的、復雜的社會世界。在這樣一個具有復雜性和開放性的社會世界中,幾乎不可能有哪個范式或理論能夠永遠處于支配地位。[4]因此,就本體論而言,批評實在論將關注重點引向了不同理論的本體論在某種意義上重疊的部分,為化解范式間的不可通約性并在此基礎上實現范式間的交流溝通及理論融合創造了合理前提。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批評實在論將我們從傳統實證主義對表象單一的線性因果解釋推向了對其背后深層次的多元解釋因素的內在聯系以及各種機制相關性的深究,為分析折中主義及其應用的正當性提供了哲學基礎。
二、實用主義哲學與國際實踐理論
弗里德里希•克拉托赫維爾(FriederichKratochvil)在《國際實踐》文集的“理解‘國際實踐’”一章中專門分析了國際關系理論實踐轉向的實用主義哲學基礎。克拉托赫維爾認為,杜威及其實用主義同伴們表明,對不同知識模式的等級劃分(將理論性知識置于首位)是舊的概念性選擇的結果,這種選擇在休謨和康德摧毀了本體論之后存活了下來。實用主義者試圖建立衡量知識的新標準,他們研究的革命性成果是這樣一個觀點:真理的有效性是與實踐相關聯的概念,而不是由實踐來驗證的。[6]由實踐來驗證知識的真理性,是經驗主義的哲學傳統,以及與其相關聯的實證主義方法論所倡導的。
經驗主義強調感覺經驗是一切觀念、一切認識的唯一來源。那么邏輯結構就是真實世界中的知識結構派生的,可以被經驗驗證的命題才是有意義的。而世界的本源是物質還是精神的問題是一個不能被經驗證實的形而上學問題,因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同樣都是沒有意義的。[7]在經驗主義者看來,經驗知識的重要性超過邏輯知識的重要性;而在實用主義者看來,兩種知識哪個更重要這個問題本身并不重要,這個問題并無助于理解復雜的現實世界,也無助于解決現實的問題。
由此可見,國際實踐理論與實用主義哲學傳統一脈相承,也與折中主義方法論問題導向的理論旨趣不謀而合。國際實踐理論恰恰不區分結構和施動者哪一個更重要,也不探討物質性要素和意義哪一個才是討論的重點,而是以折中的方法,溝通了以往的范式研究各自認為的本質和本源,因而具有更為廣義的本體論。國際實踐理論不認為邏輯知識和經驗知識等表象知識可以代表國際關系的實踐,它認為背景性知識更為重要。[9]國際關系的行為和實踐都是在特定的時空場域中發生的,它們無法用邏輯和經驗的方法去解釋,只能因時因地因事地理解。所以國際實踐理論者會說,真理的有效性是與實踐相關聯的概念,而不是由實踐來驗證的。
三、結語
哲學是一切具體科學的基礎,國際關系理論各流派和各范式都有其哲學基礎和哲學內涵。國際關系的各研究范式之間的沖突和不可融和,從根本上來說是物質/理念、結構/施動者這兩個范疇的沖突。物質主義/理念主義這一對概念體現的是世界的本質或本源的哲學的基本問題,追問何者為第一性;而結構/施動者體現的則是如何認識世界的認識論問題,追問是否認識的本質是形而上的邏輯,還是一切認識都來源于經驗感知。國際實踐理論和分析折中主義,是國際關系理論和方法論的重要創新,這一創新同樣離不開哲學基礎的創新。國際實踐理論者和分析折中主義的倡導者把他們的理論基于實用主義哲學,回避了世界的本質、本源和認識方法的問題。在對待科學研究時,分析折中主義和國際實踐理論采取問題導向態度,一切有助于理解現實問題的方法都可以采納。這種理論旨趣和理論特點,使國際關系這門學科增加了一些藝術性,但保留了以科學方法進行理論化研究的可能,有一定的實用性和發展潛力。
作者:李蓬莉 單位: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
推薦閱讀:《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雙月刊)創刊于1955年,“十年動亂”期間被迫停刊,后于1978年復刊,是我國高校中創刊最早、辦刊最久、影響最大的人文社科學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