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6月01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要:本文就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建設現狀進行了分析與探討,同時結合我國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建設相關研究成果以及實踐經驗,對我國高職院校英語師范專業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建設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措施與建議。
關鍵字:文化素質;師范生;課程建設
當代高職院校大學生應具備綜合文化素養和跨文化交際意識,這既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所規定的英語教學目標,更是目前社會發展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所提出的需求。早在2011年,黨中央就提出了建設“文化強國”的發展戰略,重視教育、促進文化產業的新業態、走文化建設強國之路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大學生是我國國家建設的重要后備力量,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直接決定著我國的綜合國力和未來發展方向,因此我國高校大學生文化素質課程教育建設任重而道遠。
一、高等職業院校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現狀分析
對“文化”這一詞的解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總的來說普遍認可的釋義是:文化是人類社會進程中所創造積累的物質與精神財富的總和。文化素養指的是其中的精神財富部分,它包含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一個人的人文素養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內在精神品質;二是外顯的精神狀態。良好的人文素養表現為廣泛的愛好、積極的心態和豐富的精神世界。人文素養高尚的人充滿了人性的魅力。高職英語師范專業首先應該關注人文素養的培養和提升,然后才是語言知識技能的學習。英語師范專業的學生是民族文化的傳播者,價值取向的引導者;在師范生的教學中如若忽視人文素養的培養,會致使學生忽略內在修養的提升并缺失應具備的跨文化意識,而無法成為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一)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現狀
當前文化素質教育還處于討論和小范圍的試驗階段,尚未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對當代大學生的培養需要兼顧以下三個方面:政治素養、專業能力和人文素養。在傳統的人才培養方案中政治素養和專業能力的教育已有了明確的計劃、課程和課時;但人文素養教育只是寬泛地提出,需要在教學中得到重視,而尚未形成切實 的指導方案。各個高校對人文素養教育的認識和理解不同,這直接致使人文素質教育在各個高校實施的進度、廣度和深度產生了較大的差異[1]。所以當代大學生身上表現出了參差不齊的文化素質水平。
(二)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現狀原因分析
社會層面對文化素質的認可度不高,形成了看重利益而輕視文化素質教育的現狀;無論是小學還是大學都以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這就直接導致了我國素質教育難以全面開展。另外,我國經濟區域發展不平衡也直接造成了部分發達地區人才資源過度集中,而很多地方人才資源卻相對匱乏;從而致使教育資源不平等,影響了社會的和諧與發展。我國高校還沒形成成熟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專業知識與能力仍然是高校教學重點,文化素質教育課程處于邊緣課程,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尚未形成風氣。
目前我國國際社會地位日益突出,中華民族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空前高漲,這主要得益于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而在美好前景的背后各種破壞和諧的聲音也總不絕于耳,比如隨手扔垃圾、古跡上亂刻亂畫、隨意插隊等。我國要發展為強國,除了發展經濟,同時要重視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質修養。在高校加強文化素質課程教育,不僅是大學生個人內在素質的提升,同時也是我國民族整體實力的提高。
二、優化高職英語師范專業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有效性
第一,轉變在校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師要把對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視度提高到一定位置,對整體的教學思路和理念進行系統化梳理;主動參與到教師、教材、教法的改革中,在課程設置體系結構上,要針對專業特色不斷進行優化和調整。
對于英語師范專業的學生,教師應該整合教材,將教育教學專業知識技能與文化素質并軌,在選取有針對性教材的前提下,開展模塊式項目化教學。以英語師范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英語視聽說課”為例,應摒棄傳統的一本書從頭上到尾的老模式。對于教材的選取,首先,要能夠體現教師課堂教學用語,或以教師教學工作場景為背景的視、聽、說教材;其次,在選材的思想上要以培養學生文化內涵為方向指引。同時,可以就兩個模塊——視聽和說,細化每個模塊下的具體操練項目。從而實現教師、教材、教法的改革,使學生在視聽說的過程中達到專業知識與文化素養共同提升。
第二,教師應當加強對傳統文化和傳統禮儀的學習。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包含了處事哲學,修身之道;文化教育工作者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可以為文化素質教育工作找到有針對性地指導。更為關鍵的是,高校教師要緊跟社會發展與動向,與時俱進,把握正確的文化發展走向,培養出具有人格魅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作為英語師范專業的教育工作者,要在了解中國豐富文化內涵的基礎上,不斷加深對我國文化精髓的理解與認同。只有在充滿文化自信的前提下,才能以合格的教育者姿態帶領學生學習英語國家的語言與文化,使學生能夠正確認識外來文化,從而促使英語師范生能夠客觀了解英語國家文化,切實成為中國文化的講述者與傳播者,此種意義上的畢業生才能成為德才兼備的教育工作者[2]。
第三,對課程體系加以改革與完善,設置與專業相關且有針對性的課程。雖然我國高校已經開始關注文化素質教育課程,但是課程的改革力度有限。高職院校應該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根據專業特色有的放矢地設置有實用價值的文化素質類課程[3]。具體到英語師范專業,可以在專業培養方案的制定過程中,就旨在培養學生高尚的師德師風為目標,開設英文講解課程,教師需要梳理中國從古至今具有德行和威望的教育家的經典故事與語錄,選用活頁制作教材,與時俱進,及時替換更新教材和案例。讓學生在閱讀教育前輩的生平故事后,以演講的方式講述中國好故事,抒發個人感悟,為自身設定崇高而神圣的教師職業目標。
第四,從西方的通識教育中借鑒適合建設我國高職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的內容。通識教育主要解決的是單一的專業課程學習造成的學生其他能力相對較弱的問題。比如其中的名著課程(GreatBooksProgram),該課程是讓學生在大學的后兩年中每個星期完成一部名著閱讀,然后用幾周的時間討論。通過學生對名著的共同閱讀與討論,可促使人文素養在學生中推廣與扎根。
在對英語師范生的培養過程中,將利于培養師范生師德情懷的中國名著以零課時的形式,讓學生每個月完成兩部名著的閱讀;每個月開展一次讀書分享會,形式可以是話題討論,抑或經典片段朗讀分享,也可是角色扮演形式,讓名著中故事片段再現。通過形式多樣的讀書分享,讓學生從不同角度領略我國優秀文學作品的精髓;讓中華文 化底蘊逐漸滲透到學生的內心深處。
第五,建設具有人文特色的高校校園文化環境。高職院校可以結合本校的地理特點,人文特色和學校歷史起源開發出本校獨特人文特色的地理景觀。再結合專業特色創立屬于具有本校的教育理念、校訓和校歌等,讓每一個在校師生認可、自豪并融入本校的獨特文化氛圍。比如,在教育學院,著名的教育家,如孔子、蔡元培等家喻戶曉的偉人形象,教育理念和生平故事都應以各種恰當的方式出現在師范生學習、生活環境中的每個角落,讓學生在無形中時時刻刻浸潤在榜樣的熏陶中。
第六,鼓勵開展校園內多種形式的文化素養類競賽活動,使學生將所積累的專業知識和素養放到競賽中檢驗、融合、碰撞以及升華。針對英語師范類學生,具體的競賽形式可以是英文主題辯論或演講、簡筆畫、英文書寫、英文角色扮演、配音或唱歌等。
在氛圍緊張且激烈的比賽中,學生可以感受到英語和中華文化碰撞與結合的榮譽感。同時在競賽的展示過程中,學生可以獲得專業知識的認同感與成就感,有利于學生后續的學習與成長。就高職院校師范專業來說教師崗位職業素養的培養是檢驗一名合格畢業生的關鍵。教師職業素養的五個方面分別是教育思想素養、職業道德素養、知識素養、能力素養和身心素養,而每一個層面都離不開文化素質課程的影響與滲透[4]。
英語論文投稿刊物:《山東外語教學》是山東省教育廳主管、山東師范大學主辦、全國為數不多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外國語類學術性理論期刊。
三、結語
高職院校大學生文化素養的提高是無法僅僅依靠高校自身通過改革課程體系完成的,這是一項需要政府、社會和高校三方共同合力促成的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國家政策的支持是高校能夠開展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的有力保障。因此,可加大官方媒體對文化素質的提倡和宣傳,在傳統文明和時代進步聲音地共同影響下,讓智慧、積極的處事之道成為我國公民追求的榜樣。
同樣,高校在進行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的過程中既要結合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資源和自身優勢,又必須與時俱進將傳統的優秀中華文明與我國高速發展的經濟社會文明相結合。同時,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的定位與確立也要與大學生專業發展息息相關,這樣我國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建設才會獲得長足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毅,我國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問題研究[D].陜西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15.
[2]張燕華,劉潤清.人文關懷理念下的大學英語教學與科研——劉潤清教授訪談錄[J].山東外語教學,2015,36(3):3-7+2.
[3]賀國慶,華筑信.國外高等學校課程改革的動向和趨勢[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0.
[4]羅玲.英語專業中國文化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兼談“中國文化概論”課程教學模式改革[J].池州學院學報,2020,34(4):133-137.
作者:唐成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