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10月26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2020年初,中國人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打響了一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 國內文藝界積極擔當、迅速發聲,以多種體裁形式創作出大量抗疫、戰疫主題文藝作品,呈現藝術化的中國“戰疫”史。 他們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時代同頻共振,用藝術之筆抒寫疫情籠罩之下的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禮贊英雄,撫慰心靈,彰顯中華民族獨特的理念、氣度,對人民群眾具有積極的價值引領和審美啟迪作用。
2020年初,當人們懷著無比美好的希望與憧憬迎接新年之際,猝不及防一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突襲中國大地,疫情防控迅即上升為舉國上下最緊要的工作。 全國各行各業、各族人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打響了一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
所謂“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在這場戰“疫”中,中國文藝界不缺席、響重錘,繼中央電視臺2020年春節聯歡晚會中詩歌朗誦節目《愛是橋梁》播出之后,國內迅速涌現出大量歌曲、繪畫、書法、詩歌等抗疫題材文藝作品,在電視、廣播、互聯網、手機等多種媒體傳播,呈鋪天蓋地、井噴之勢,與眾多社會力量一起,涓滴成河,匯入抗疫大潮之中,共同凝聚成戰勝疫情的不竭力量源泉。
一、滿足群眾文化需求,療愈心靈
庚子新春,本應是探親訪友、舉國歡慶、一派熱鬧祥和氣氛,然而一場世所罕見的新冠疫情卻令全社會備受壓力和挑戰。 因其傳播烈、影響大、范圍廣,大多數民眾不得不靜守家中,在疫情陰霾籠罩下度過漫長的春節假期。 對于廣大疫區之外的民眾來說,面對突如其來的生活大變動,首先需要在思維觀念上清醒認識、理性判斷,在行動上積極配合防控、健康生活。
當此艱難之時,文藝不失為是新聞媒體和居民社區防疫宣傳的最佳助力。 韓樹坤六格漫畫《防疫從我做起》,用簡練、明晰的漫畫人物宣傳“搞好衛生,為己為人”、“注意戴口罩,防病很重要”等科學防疫知識。 門永和書法作品《宅家安康度疫情》“宅家安康度疫情,陰霾豈能遮日晴。
不畏今朝憋在屋,早晚云散艷陽紅。 ”以積極、達觀、必勝的心態直面疫情,使人觀之心情開朗。 聶軍生書寫毛澤東革命浪漫主義詩詞二首《送瘟神》引人深思:中華民族歷來飽經憂患,如今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抗擊疫情,自有其風骨、境界和精神定力。 毛澤東在此詩后記中曾總結道“主要是黨抓起來了,群眾大規模發動起來了。 黨組織、科學家、人民群眾,三者結合起來,瘟神就只好走路了。 ”這不也正是此次戰“疫”成功的精要嗎?
人民需要文藝,文藝工作者亦應時而動,第一時間創作出大批抗疫主題文藝作品回應觀眾審美期待。 身處疫區或身患病痛的民眾,與疫情鏖戰數月,可能有恐慌、悲痛、失落、沮喪等情緒創傷。 文藝作品雖不能做治療病患的良藥,但優秀的作品卻是能直抵心靈的那一束明朗的光,點亮生命旅程,溫暖寒冷的心,指引光明前行。 身心疲憊、痛苦孤寂的時候,走進藝術世界,靜聽那些療愈心靈的美好音樂,一定能收獲平和、從容的心境。 “熱干面糊湯”、“黃鶴樓的詩”、“江漢路的雨”、“故鄉的土”記憶在歌聲中清晰起來,段思思、譚璇作詞,譚璇做曲《武漢伢》,柔美抒情的旋律,群星溫情的演唱,不知撩動多少人的鄉情,共同堅守那份誓言“這是我的家,我們守護她”。
許學東詞曲《武漢,你不要哭泣》選用管弦樂隊伴奏合唱開篇,奠定寬厚、深情的感情基調,小提琴主奏音色細膩、溫暖,極為抒情,女聲獨唱甘醇、典雅,厚亮有度。 創作者與武漢人民共情,用音樂道出內心期盼與牽念,歌中有悲、有痛、有愛、有信仰,樂感舒暢,撫慰心靈。 王曉嶺作詞,李凱稠作曲《你安好,我無恙》歌詞朗朗上口,旋律好聽易記,透過歌聲傳遞諄諄問候與囑咐:經歷、付出皆為成長,雖經風雨雷電,有愛共同擔當,即使逆風也要奮力振翅飛翔,共同凝聚中華民族的力量。
二、發掘英雄精神,禮贊“逆行者”
此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面對高致病性、強傳染性未知病毒,以鐘南山、李蘭娟為首的中國醫療專家團隊和成千上萬醫護人員,白衣執甲、勇敢擔當、挺近疫區,被譽為全球抗疫“最美逆行者”,展現出對人民生命健康高度負責的大愛精神和英雄主義大無畏的奉獻精神。 他們是此次疫情中最可愛、最可敬的人,他們的英雄形象和動人事跡山積波委,早已成為各類藝術創作關注的焦點。
塑造典型形象是藝術反映生活的方式。 優秀的藝術家通過創作吸引人、感染人、富有持久生命力的典型形象,揭示生活,傳達情感。 國畫、油畫、版畫、連環畫、漫畫、速寫等視覺藝術直觀、生動,觀之悅目:顧玉萍《大愛有痕》擷取青年女醫生摘下護目鏡和口罩,臉現勒痕的瞬間,孫筱辰《出征》將若干醫務人員在請戰書上按下手印的瞬間定格于畫面。
張明《緊急馳援》用畫筆記錄援鄂醫療隊整裝出征儀式,何賢順剪紙《斷發出征》將白衣女醫護們自己動手剪長發的場景躍然紙上,崔新亞《以生命的名義》、楊德新《生命之托》、劉步月《責任與使命》、黃國建《緊急出發》、王遠奎《白衣禮贊》、姜志峰《白衣戰士的除夕夜》,高喜軍《媽媽是去打怪獸》等美術作品,高度濃縮英雄事跡,用寫實的手法,以筆、墨、色彩為媒介,著力勾畫出眾多富有個性與精神感染力的新時代戰“疫”英雄群像。
偉大斗爭鑄就偉大精神。 在此次戰“疫”過程中,涌現出無數英雄人物,他們本是平凡的父親、丈夫、妻子、兒女,而當人民生命健康受到威脅時,他們選擇沖鋒在前、迎難而上,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梁,是新時代的楷模。 見賢思齊、致敬英雄,眾多音樂家們創作出一首首英雄贊歌,唱響中國戰“疫”精神:唐躍生作詞,姚峰作曲《每個人的戰爭》用歌聲唱出醫護工作者們“生死前線,不計生死”的壯闊誓言。
“站起來,逆風而行,做一個英勇無畏的公民”,“走向前,風雨兼程,去搶救更多無辜的生命”,雖然疫情肆虐江城,但“黑夜再黑,我是光明,沖鋒陷陣我有鎧甲護身”——“白衣戰士”以實際行動踐行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的使命擔當,以血肉之軀的忠誠守護與大愛奉獻為人民筑起戰“疫”鋼鐵長城! 李維福作詞,孟文豪作曲《心中的英雄》歌頌奮戰在生死線上的醫護工作者“用生命挽救生命”的高尚德行。
歌曲采用第二人稱寫法,恰如醫患面對面的對話,面對疫情“你那樣的泰然從容,讓多少生命重見彩虹”,在封閉的隔離環境下“你陪我走過雨走過風,你就是我們心中的英雄”! 金沙作詞,孟勇作曲《致敬,白衣戰士》將醫者“堅定的身影”比喻為“像高山挺立”,歌頌他們危難時刻沖在最前線,“用生命守護生命平安”,用辛勞與汗水“撐起希望的藍天”,以歌聲向戰“疫”前線的“白衣戰士”獻上崇高敬意。 袁英作詞,張千一作曲《天使的身影》選用溫柔、美麗、甜美、忙碌、善良、勇敢等一連串形容詞濃情勾畫醫者形象,表達內心的崇敬與感恩,唱出一首深摯的“天使”贊歌。
三、詮釋中國精神,文藝引領時代
習近平同志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 ”火熱的抗疫生活就是藝術創作的源頭活水。 繼1998年抗洪、2003年“非典”、2008年抗震之后,中國人民又一次面臨重大災難考驗,大批文藝工作者們不袖手、不觀望,雷厲風行響應黨中央號召和人民的文藝需求,克服場地、設備、行動不便等諸多困難,激情投身抗疫主題藝術作品創作之中,將個人的生命體驗、內心感受、情感積累與藝術理想融于獨特藝術語言之中,精心構思,創新藝術表達,用心刻畫最美人物,濃情塑造硬核“偶像”,講述中國戰“疫”故事,及時、有力地回應和投身于這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之中,切實履行了身為藝術工作者的神圣職責和光榮使命,達到了凝聚中國力量,弘揚中國精神的功能作用。
因為藝術家和普羅大眾一起身處病毒陰霾籠罩之下,經受生活上的劇變,苦痛身受,所以他們的抗疫作品呈現出強烈的現實主義風格特色和廣泛深厚的群眾基礎,將敘事、抒情融于美的法則之中,生動記錄“非常態”生活中人們普遍的精神面貌和生命狀態,這一段值得銘記的歷史; 抗疫作品體裁形式有別、選題側重各異,濃墨重彩的英雄畫像能深刻、強烈地震撼心靈,低吟淺唱的生命頌歌亦能如甘霖般滋潤心田,藝術家們個人情感的豐富細膩與藝術作品的精神力度有助于廣大人民群眾提升思想境界和審美高度。
抗疫作品以大眾歌曲、書法、繪畫、動漫、民間藝術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用藝術之美彰顯逆行英雄們承負苦難艱險的崇高感和生命力感,消解不良情緒,激勵、鼓舞人們超越困境,具有心理調諧、融洽社會關系之功; 大量抗疫作品中心突出、主題鮮明,既體現創作者對疫情的總體認識和對生活的熱愛與初心,更是集中宣揚先進事跡、引領健康社會風尚、凝心聚力的好路徑。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 任何一個時代的經典文藝作品,都是那個時代社會生活和精神的寫照,都具有那個時代的烙印和特征。 ”通觀中外藝術史,當遭遇重大災情、疫情、國家危難之時,有擔當的藝術家們總是堅定的“在場者”,以藝術之筆書寫民情民意。 杜甫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以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情懷和沉郁頓挫的語言藝術風格,深刻揭示了戰亂動蕩之下的民瘼疾苦; 冼星海、光未然創作的大型合唱聲樂套曲《黃河大合唱》,誕生于抗日戰爭時期,以英雄的氣概和激昂的斗志發出中華兒女抵御外辱、不畏強敵的民族獨立宣言。
此次疫情發生以來,中國文藝工作者們盡力發揮藝術功用,以獨特“藝術之眼”觀照疫情防控現實,創作大量文藝作品,表達對生命的痛惜和悲憫,關懷撫慰受傷、疲憊的心靈,發掘抗疫民眾的大愛、奉獻、勇氣、堅守和擔當,謳歌逆行英雄,譜寫時代壯歌,傳播正能量,對人民群眾具有積極的價值引領和審美啟迪作用,展現出強烈的人文情懷和使命擔當。
文藝作品論文范例:新時代文藝發展之“中道”
此次中國抗疫文藝作品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時代同頻共振,闡釋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以多種藝術形式呈現藝術化的中國“戰疫”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在當代中國的最新發展,是中華民族偉大意志在此次重大危機中的集中表達,是中國道路、中國制度在國人精神層面的堅定內化,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世界潮流激蕩中的堅定自信和從容踐行。
作者:肖銀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