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02月17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要:在歷史的長河中,發展往往是貫穿始終,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在繼承中發展,亦在發展中繼承。 米芾是宋代的著名書家,其被譽為宋四家之一,其書畫上承唐法、取法魏晉、“集古出新”,最終成為一代大家。 《蜀素帖》就是其代表作之一,此文承前啟后,集古出新的思想和技法,實為后人學習之范本。
關鍵詞:集古出新 米芾 技法 用筆 《蜀素帖》
一、米芾的集古到出新
(一)米芾的“集古字”
米芾是宋四家之一,地位舉足輕重,“集古字”也是米字的一大特征。 米芾也曾在《自敘帖》中說道:“余初學寫壁顏,七八歲也,字至大,一幅寫簡不成。 見柳而慕緊結,乃學柳《金剛經》。 久之,知出于歐,乃學歐; 久之,如印板排算。 乃慕褚,而學最久。 又慕段季轉折肥美,八面皆全。 久之,覺段全繹展《蘭亭》,遂并看法帖,入晉魏平淡,棄鐘方而師師宜官《劉寬碑》是也。 篆便愛《詛楚》《石鼓文》。 又悟竹簡以竹聿行漆,而鼎銘妙古,老焉。 ”
從這段文字中的敘述,我們可以直觀清晰地了解到米芾“集古字”的一個過程。 第一個便是顏真卿,其云:“顏魯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 ”由此可以看出,其十分肯定顏真卿的書法,在顏真卿的眾多書法作品當中,其最為推崇的當是被后人譽為“天下第二的行書”——《祭侄文稿》,在臨習的過程當中,其也繼承了顏真卿書風的篆籀之意,一種大氣雍容的風格顯露無遺,在技法上也繼承了顏體在行書中“蟹爪鉤”的運用,在《蜀素帖》中也多有體現,從中可以看出米芾在集古字的過程當中,不單單是簡單的“刷字”,而是加入了自我的思考。 第二個是歐陽詢,其卑唐的思想已從歐楷當中開始顯露,其臨摹歐體,推崇歐陽詢的行書,卻也明確指出了歐楷的不足之處,認為其楷書依舊沒有跳脫出唐人的法度當中,極盡呆板。
也看出了歐體“印版排算”的主要問題,但是他也肯定了歐陽詢的行書,在集古字的過程當中,也汲取了歐陽詢優秀的部分,其“險勁”與“險絕”也是米芾總結出來運用到自書當中的重點,為其后來的創作打下了基礎。 接下來就是褚遂良,相較于前兩名唐書,褚遂良應該算是對米芾影響最大的書家了,其臨習的時間也最為長久。 其抓住了褚體最主要的風格特征,那便是極具變化力的用筆方式,還有極為靈動的結體章法,旖旎多姿,富有變化。 米芾曾在一首《書法贊》當中這樣評價褚遂良:“去顏肉,增褚骨,發天秀,助神物。 ”指的就是如果去除顏體的肉感,增加褚遂良的骨感,便是如有神助了。
因此,米芾在褚體中掌握的就是其“骨”,最后的落腳點當然是二王身上。 相較于父親王羲之,米芾更加推崇其子王獻之,尤為推崇王獻之的《中秋帖》,“此帖運筆如火箸畫灰,連屬無端末,如不經意,所謂一筆書,天下子敬第一帖也。 ”由此可見,米芾對王獻之的極高評價,繼承了晉人的風格法度,也就是上文中所說到的“入晉魏平淡”,回歸本真。 從其自述也可看出,米芾在行書中的成就最高,但是在集字的過程當中亦從鐘鼎銘文甚至魏碑石刻當中學習和探索,篆隸楷行草皆能上手,就是前期積累的集古字的成就。
(二)米芾的“出新”
從上述的集古字可以看出,米芾的“刷字”不單單是我們以為的照本宣科,照抄全搬,而是在汲取前人的用筆技法甚至風格中的可取之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米芾自述:“善書者只得一筆,我獨有四面。 ”這里所說的四面就是指米芾善于運用腕力的作用,使其筆鋒飽滿,面面俱到,形成的字體變化多端,獨樹一幟,形成自己“刷字”風格。
因此,筆者認為所謂出新,是指米芾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的感覺,其在集古的基礎上不斷添加自我認知的理解與感受,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原有的技法技巧之外,有自己的理解和運用,包括情感、文章的背景、作者的性格特征等等。 在宋四家中,他是傾向“崇尚古法”的,對于“古”也有很多自身的理解與運用,但他在自書中又在創新,這就是以古為新、以新見古,二者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吧。
二、針對米芾用筆技法的分析
在用筆這方面,米芾落腳于二王,但由于歷史問題以及戰爭等諸多原因的限制,二王的真跡難尋,但從米芾的《海岳名言》等諸多的傳記中可以看出,追尋米芾用筆的淵源,其對智永的書法評價也是極高的。 因此,在諸多的筆法和用筆的過程當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許多智永和二王的用筆源流。
(一)橫畫
將兩者集中放在一起觀察,可以直觀、清晰地發現兩者的相似之處。 智永寫橫畫時,尖細輕入筆而后重按,但在行筆的過程當中逐漸變細,到達收筆的位置之處再稍微重按收筆,這樣整個橫畫便具有弧度和靈動性。 米芾抓住了這個特點,將其放大表達,對比更加強烈,使字體更加具有豐富性。
(二)捺畫
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受到米芾學習二王筆法的淵源。 第一個捺畫,王羲之的捺畫是由細入筆漸漸加重,一種循序漸進的過程,但在結尾之處,沒有普通捺畫的直接出鋒,而是運筆收鋒,一種圓潤的方式結束,給人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這一特征在米芾的作品中多有體現,減少了出鋒的尖銳感,在捺畫的處理上更加飽滿。 第二個捺畫是平捺,王羲之的平捺是豎鋒方筆入筆,由粗變細,一筆連貫,米芾與其最不同的是其側鋒入筆,但取相同的行筆方式,側鋒完成,一股老辣的感覺。
(三)鉤畫
筆者認為在米芾的作品之中最明顯的特征就是所謂的“蟹爪鉤”的寫法,“蟹爪鉤”的寫法常見于王羲之、智永等人的寫法。 其在書寫豎鉤的豎的時候,與平常并無二樣,中鋒行筆,但在最后的出鉤過程當中,不是簡單地向左上角出鉤,而是平側行筆出鉤,亦不是逐漸變細,甚至在出鉤的過程當中略微加重,在出鉤的結束部分還帶有不經意間連接下一筆的筆勢,使簡單呆板的鉤畫增加了不少趣味性。
三、結語
米芾在書法史中既承上又啟下,集古出新,主張和強調“意造”,它不斷進行自我突破,在宋代寫意的大背景下脫穎而出,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如此艱難的大環境之下,米芾可以從中跳脫出來也是令人眼前一亮的原因之一,在宋代不乏有許多出色的書畫家,但是米芾的書風卻算得上獨樹一幟的。 《蜀素帖》作為米芾的代表作,以技法為基礎,晉唐為來源,以此為源流不斷創新和發展,亦成為后世臨習之模本。 因此,在米芾的作品之中筆者看到的不僅是平躺在紙張上的單一文字,還有跳脫于書本之外,一種令人欣賞的人生觀念,或許書學中的意義亦是如此,人生也是在尋求目標中成長,在不斷的創新中提升自我。
參考文獻:
[1][宋]米芾.海岳名言[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2][宋]米芾.書史[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
[3][宋]米芾.海岳題跋[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
[4][宋]蘇軾.東坡題跋[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
[5][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
[6]黃簡.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7][宋]米芾.蜀素帖[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張璐,女,碩士研究生在讀,曲阜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研究方向:中國書法理論與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