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8月18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摘 要:我國政府對于農村地區的貧困問題特別重視,還制定了一系列的解決策略,其中最重要的手段莫過于精準扶貧。 可以說這是一項鞏固精準扶貧策略、建立長期機制,使農村的產業扶貧持續進行下去的重要工作。 但在正式開展期時仍存在頗多問題,如所選擇的產業和本地實況是否契合、能否發揮扶貧資本的最大效用、怎么解決基礎設施或設備等隱性投資凳。 關于這些問題,需要政府部門將其主導角色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制定科學規劃后整合相關資源,并在探索的過程中總結出數種投資模式,以此加快農村地區的產業發展速度。
關鍵詞:貧困地區; 產業扶貧; 扶貧建議
就目前的情況而言,國家主要是通過精準扶貧幫助農村地區脫貧,該處理方法是基于貧困戶的實際資源及條件,依據國家規定的扶貧政策,制定可行性較高的幫扶方案,讓貧困家庭早日擺脫貧困狀況。 而產業扶貧就是最主要的手段,也是達到脫貧致富目標的核心因素。 通過各級政府的引導,借助產業扶貧政策加快地方經濟發展,使貧困戶不斷提高收入,從而擺脫貧困狀況。 雖然精準扶貧政策已落實多年,但仍存在許多現實困難,這令產業扶貧政策的作用無法完全發揮出來。 對此,本文認為應著重圍繞農村地區所開展的產業扶貧工作加以研究,找尋出其中的現實困境及具體的應對策略。
產業扶貧論文: 主要利益相關者對慈善組織參與扶貧的影響與合作對策
一、貧困地區產業扶貧的價值
早在十三五期間,國家就針對脫貧攻堅制定了一系列規劃,并強調要于精準扶貧工作進行期間,把產業扶貧的作用及優勢充分體現出來。 此處的產業扶貧指的是通過整合貧困地區的有限資源,基于市場導向構建科學化的生產鏈或經營模式,再采取產業扶貧的方式,讓貧困地區盡快實現經濟轉型,使其不斷提升產業效益,為貧困戶帶來更多收入。 作為比較典型的內生性扶貧策略,它的主要作用是基于各個方面開發貧困區的資源稟賦,使其保持較大的動力。 并在增強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的前提下,淡化因貧困發生動因而造成的影響,以期實現脫貧致富的目標。
產業扶貧政策的最大特點是含有多重屬性,在推動該策略發展期間,一定要基于地區實況制定科學化的扶持政策。 首先,該政策具有差異性,每一個貧困區的資源稟賦不同,扶貧條件也有一定差別,在制定具體的扶貧方案時,政府要將相關因素考慮在內,才能制定出可行性較高的扶貧政策; 其次,其還具備層次性特征。 基于縣域層面來說,應該以實現縣域的產業轉型為核心目標。 而立足于鄉鎮層面來看,可借助增加公共供給的方式為區域產業營造更理想的外部發展環境,從而推動能夠體現出,鄉鎮特色的產業的發展。 站在貧困家庭的角度來說,可在推動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增加特殊崗位的就業機會,讓貧困家庭的人擁有更多的就業機會,豐富其收入來源; 再者,產業扶貧還能體現出關聯性特征,在推動這一政策發展的過程中,既涵蓋主導產業又涉及多種配套產業,通過前者的推動使后者隨之發展,從而構建起完善度較高的產業鏈條; 最后,持續性也是產業扶貧的一大特征,產業扶貧并非短期工作,因為只有在持續為貧困戶提供維持生計及發展的能力,使貧困家庭能夠獲得持續收入,才能避免脫貧之后再次返貧,并在扶貧期間不斷提高貧困人口的獲得感及幸福感。
二、貧困地區產業扶貧存在的問題
(一)扶貧產業基礎設施建設薄弱
一是基礎設施的綜合水平存在較大差距。 雖然國家針對貧困地區制定了具有傾斜性的扶貧政策。 但相較于發達國家此類地區,在飲水、電力和道路等建設總量方面仍有極大差別,在水平相等的情況下,于貧困地區推動扶貧產業的發展需消耗的成本相較于發達國家會高出將近20%,這也是此類地區無法快速發展產業的一大原因。
二是沒有構建理想的基礎網絡。 互聯網時代到來之后,網絡便成為了推動產業發展的得力助手。 無論是哪種現代企業,都需要在網絡的推動下持續發展,但很多貧困地區真沒有達到理想的網絡質量,甚至有許多深度貧困村屯的互聯網或4G網絡沒有覆蓋整個地區。 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期間,各地的網絡水平差距越來越明顯,有很多貧困地區的學生由于沒有網絡或網絡不穩定,需要前往山頂才能借助網絡展開學習。 三是基礎設施維護工作不到位。 貧困地區對后期的基礎設施維護工作的不重視,嚴重影響了扶貧政策的發展進度。 雖然大部分地區建立了基礎設施,但普遍是由政府的扶持政策推動之下才建設的,后期并沒有按時完成維護工作。 如許多地方在建設道路之后的短短幾年內就出現路面凹凸不平,甚至開裂或路基鏤空等情況。 由于后期維護滯后,民眾對其的議論也越來越多,甚至還產生了頗多怨言,這也是產業發展滯后的原因之一。
(二)貧困戶對扶貧產業積極性低
創業是否成功與能否保持足夠積極性有一定關系,而在扶貧產業當中,幫助貧困家庭脫貧是關鍵目標。 但由于貧困家庭對此項政策的態度相較消極,導致該政策無法順利開展。 這是因為:首先,貧困戶中的關鍵勞動力普遍外出務工,于農村生活的貧困戶人員,普遍為老人小孩或婦女,沒有多余的勞動力參與到此項政策當中; 其次,沒有做好扶貧產業的宣傳工作,導致很多貧困家庭并不了解這項政策,不明白通過該政策的推行,能讓貧困家庭擁有更加穩定的收入,甚至會由于對此不了解而產生抗拒心理; 最后,一旦出現扶貧產業失敗的情況,會造成較嚴重的負面影響。 很多地區雖然開展了此項政策,但由于管理不善而導致政策失敗,還引發了消極影響,致使貧困家庭對于該政策沒有太大信心。
(三)扶貧產業的規劃缺少科學性
雖然有很多地方推行了扶貧產業政策,但卻沒有成功,其根本原因就是前期沒有制定科學規劃。 一是為展開具有前瞻性的市場調研,很多貧困地區發展的產品都是沒有太大差異,加之產品的成長周期都相較固定,比如需要3 ~ 4年才能進入產期。 產品進入豐產階段之后,市場的飽滿價格恰巧回落,這會讓扶貧產業受到嚴重打擊,所以推行這一政策時必須謹慎選擇產品; 二是政府部門總是優先考慮短平快項目,但此類項目存在頗多問題,如不能給貧困戶帶來大量收益、資金回報率比較低、需要損耗大量資源,還存在較大的市場風險; 三是沒有推出能體現地方特色的扶貧產業。 特色產業正是該政策的關鍵所在,但目前還有許多貧困地區沒有深入挖掘當地的特色資源,沒有正確認識并利用此類資源。
(四)產業扶貧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未針對產業扶貧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具體表現在以下兩點:其一是管理模式完善度較低,由政府作為引導者的扶貧產業,雖然能于短時間內形成規模,但無法保證較高的市場穩定性,也存在一定風險,極易出現產品滯銷的情況,導致扶貧戶得不到理想收益,這都是當前的扶貧產業在發展模式方面的問題,需要我們深入研究后找出合理的解決策略; 其二是沒有制定完善的利益分配機制,推行扶貧產業策略的根本目的是讓貧困家庭擺脫貧困,從而獲得持續發展,并加快當地經濟發展速度。 但在此期間該政策的溢出效應卻特別微弱,根本不能給貧困家庭帶來足夠的收益,而造成該現象的根本原因是未制定出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貧困家庭與各種管理規模中都是弱勢方,很難獲得合理收益。
三、貧困地區產業扶貧的政策建議
(一)完善產業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加大政策傾斜。 從地理層面來說,貧困地區皆屬于偏遠地區,需要花費比其他地區更高的成本才能建設基礎設施,這就需要國家、省級政府為其投入更多資金,政務還需與扶貧、交通及發改委等相關部門進行資源整合,從而規避數個部門的資源利用過于分散或存在資源重復等情況,這是讓整體效應發揮出來的前提條件,也是令貧困地區提高基礎設施綜合水平的關鍵所在。
二是完善基礎網絡建設。 貧困地區通路之后,網絡便成為其于互聯網世界中的扶貧道路,尤其是電子商務時代到來之后,電商成為了企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5G移動網絡及互聯網也成為這一政策的重要助力,所以必須提高基礎網絡的完善度,以加快扶貧產業的發展。
三是注重基礎設施的維護工作。 貧困地區建設基礎設施的過程本來就非常艱難,所以必須注重后期的監控管理及維護工作,在第一時間發現問題并將其處理好,比如修建道路之后對道路的管理及養護等工作,避免由于超重車輛碾壓而造成的道路破損,且如果發現問題路段應及時將其修補好。
(二)不斷提升貧困戶積極性
一是宣傳扶貧產業。 如果要讓貧困家庭知悉扶貧產業的作用,就必須做好與之相關的宣傳工作。 由政府相關部門及工作人員前往貧困地區,向貧困家庭解釋和扶貧產業相關的政策,簡單地計算和介紹該產業最終的收益,使貧困戶知悉推動該政策之后可獲得的回報。
二是全面消除“等靠要”思想。 告知貧困戶該政策的弊端,避免因此而造成不良風氣,很多貧困家庭存在攀比心理,可以精神或物質層面的獎勵改變這一不良風氣。
三是消除扶貧戶對扶貧產業恐慌心理。 政府工作者可邀請群眾共同觀賞扶貧政策進行得相較成功的地區也可邀請貧困地區的貧困家庭現身說法,從而淡化負面影響。 也可引進保險公司保障貧困戶基礎收益,使貧困家庭形成更高的產業信心,引導其主動參與制扶貧產業當中。
(三)科學規劃發展扶貧產業
一是開展調研,選準扶貧產業。 負責各地扶貧工作的政府部門應主動前往相關地區對某個產業的發展狀況加以了解,比如邀請專家參與調研或預測本土的扶貧產業,以保證選到合適的扶貧產業,在對扶貧產業未來的市場進行預測或評估相關風險期間,可參考發達國家的做法,比如引進優秀企業,以保障銷量制定優惠政策、與保險機構簽訂合同等。 現階段,國家已為許多涉農產業提供了保險補助,可借助積極政策紅利,讓貧困戶的基本收益得以保障。
二是因地制宜發展產業。 各個貧困地區的基礎狀況都不一樣,須基于各地的發展情況推動扶貧產業,真正做到基于每個地區、每個村落,甚至每一戶人家的實況制定科學化的扶貧產業策略從而實現一鄉一品,一村一特色的扶貧產業發展模式。
(四)完善扶貧產業管理制度
一是因地制宜選擇產業管理模式。 對于基礎偏弱的地區,可嘗試龍頭企業與合作社、貧困家庭共同配合的管理模式,借助龍頭企業的優勢給落后地區引進先進技術,以保障市場占有率,讓貧困家庭無需投入過多,還可通過抱團取暖的方式,在短時間內脫貧致富。
二是構建合理利益分配機制。 一方面,政府應主動參與其中,讓處于弱勢地位的貧困家庭得以保護,所有與其利益相關的協議皆由政府審核、組織相關講座,以便了解貧困家庭的真實意見,并幫助其解決相關問題; 另一方面,貧困家庭也可采取抱團取暖的方式提高力量并推動產業發展,也能分配到更多利益。 比如由龍頭企業和合作社合作,后者可采取團隊的形式與前者展開談判,以期給貧困家庭帶來更多收益。
三是動態的利益機制。 相關部門可針對扶貧產業制定以多勞多得為前提的利潤分配機制,使貧困家庭的收入和該政策的收益形成直接關系,以引導貧困戶積極地參與至這項事業中,以加快產業發展。
【參考文獻】
[1]何玉芹,陳心見.產業精準扶貧中的機制創新研究——以湖北荊門產業扶貧為例[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20(06)
[2]楊燕曦.產業精準扶貧作用機制研究[J].環渤海經濟瞭望,2020(09)
[3]伍泉穆.產業精準扶貧新路徑——以大壩村為例[J].法制博覽,2020(20)
[4]賀林波,李蒴.產業精準扶貧的風險困境和對策建議[J].宏觀經濟管理,2019(12)
[5]劉琨,劉學敏.產業精準扶貧面臨的困境和對策[J].中國發展觀察,2019(23)
作者:易冠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