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03月28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摘 要: 蓮 (Nelumbo nucifera Gaertn) 是我國重要的特色蔬菜, 且蓮產業也是長江、 珠江及黃淮流域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 經過 30 多年發展, 我國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蓮標準體系, 為支撐產業快速發展提供了技術保障。 “十四五” 時期, 高質量發展對于標準體系, 特別是標準綜合體的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文通過梳理當前我國蓮產業國家、 行業、 地方和團體標準, 解析當前標準體系的短板和難點, 并針對蓮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 提出了蓮產業鏈標準綜合體建設思路, 以期為蓮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 蓮; 產業鏈; 標準體系; 標準綜合體; 高質量發展
農業是有效供給農產品的產業, 農業標準是為確保圍繞農業開展的材料、 產品、 過程和服務活動能夠符合實際工作需要和法律法規要求所制定的文件[1]。 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 打造農業全產業鏈, 加快健全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體系, 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按標生產, 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標準“領跑者”[2]。 目前, 強化農業標準, 以標準規范生產, 以標準提升效率, 以標準促進質量, 打造全產業鏈的標準化, 已經成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重要標志[3]。
圍繞農產品產業鏈及相關要素, 按其內在聯系或功能要求, 以整體產業效益最佳為目標形成相關指標協調優化、 相互配合的成套標準, 打造產業標準綜合體, 已成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4~5]。蓮(Nelumbo nucifera Gaertn)又名蓮藕、 荷, 是睡蓮科蓮屬多年生草宿根類水生植物, 可分為藕蓮、 子蓮和藕帶 3 大類[6], 在我國湖北、 江蘇、 安徽、 山東、 浙江等地區廣泛種植[7]。
蓮藕作為最重要水生蔬菜品種, 在我國產業基礎好, 影響力大。以湖北為例, 2021 年湖北蓮產業綜合產值為 240億元, 5 個重點蓮產區種植面積達 4.77 萬 hm2, 產量 118.8 萬 t。 蓮產業脫貧致富帶動力強, 是長江、珠江以及黃淮流域鄉村振興的重點支撐產業之一,在調整我國農業產業結構、 增加農民收入、 保護濕地資源、 改善和美化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8]。
據 統 計, 我 國 自 1986 年頒布首個蓮相關標準——《菜脯生產工藝通用規程 藕脯》[9]以來, 目前共發布蓮相關國家、 行業、 地方和團體標準 213項, 標準種類覆蓋品種種質、 種植管理、 儲運加工和質量安全等方面, 有效支撐了蓮產品的有效供給和安全消費。 與此同時, 也應看到當前蓮產業的標準體系存在發展不平衡、 結構不合理、 重點不突出等問題, 特別是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標準不多。針對上述問題, 本文通過梳理當前我國蓮產業的國家、 行業、 地方和團體標準, 解析當前蓮標準體系的短板和難點, 為推進蓮產業鏈標準綜合體建設,促進蓮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一、 我國蓮標準體系現狀
(一) 標準發布時間
經過 35 年的蓮標準體系建設, 我國已經基本建立了覆蓋蓮全產業鏈的標準體系。 截至 2021 年 8 月 1 日, 各地區、 各部門共發布蓮相關標準 213 項, 其中包括現行標準 164 項, 廢止標準 49 項。
(二) 標準發布種類
從標準發布種類看, 164項現行標準中, 國家標準 9 項, 占比 5.5%, 包括強制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4 項, 推薦性國家標準 5項; 行業標準 24 項, 占比 14.6%, 包括農業行業標準 16 項, 非農業行業標準 8 項; 省級和市級地方標準共 107 項, 占比 65.2%, 包括強制性地方標準 2 項, 推薦性地方標準 105 項; 團體標準 24 項,占比 14.6%。 蓮相關地方標準在數量上和種類上占據重要地位, 是蓮產業標準體系的主體。 蓮產業的區域性分布趨勢明顯, 優勢產區通過標準的制定指導產業健康發展。 此外, 2015 年國務院印發《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后, 由市場主體制定的團體標準發展迅速, 已成為蓮標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 標準發布地域
從蓮標準發布地域上看,除去 33 項現行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外, 全國共有19 個省及自治區發布了 107 項現行地方標準和 24項現行團體標準 , 占 現 行 標 準 總 發 布 數 量 的79.9%。 標準發布地域分布呈現為中東部多、 西部和東北部少的地域特征。 蓮主要生產省份均有涉及, 且蓮主產區所在省份的現行標準發布總量基本都在 10 項以上, 尤以長江中下游地區省份為多,其中湖北、 浙江和江蘇作為全國蓮產銷大省, 其現行標準發布總量分別達到 21、 12 和 22 項; 江蘇、湖北和湖南現行標準發布總量在所有省份中排名前3, 標準發布總量排名前 5 的省份共發布 79 項現行標準, 約占現行標準總數量的 48.2% 。
(四) 標準發布的產業鏈環節
從標準發布的產業鏈環節上看, 現行的 164 項標準覆蓋了產地環境、 品種種質、 投入品管控、 田間生產、 病蟲害防控、 采收標準、 儲運保鮮、 包裝標識、 限量標準、加工處理、 產品標準、 檢測方法標準和機械作業 13個方面, 基本實現了產業環節的全覆蓋。
(五) 蓮標準體系特征
綜合對標準的發布時間、 種類、 地域和標準覆蓋產業鏈的環節分析, 發現我國蓮產業標準有以下特征。
1. 蓮標準建設進程與國家規劃顯著相關。
根據標準發布數量和時間, 大體可分為 3 個階段。 第1 階段是起步階段, 在 1996 年召開的第三次全國農業標準化工作會議的推動下, 蓮標準從無到有,進入農業標準體系的建設序列; 第 2 階段是 2001年印發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 中明確提出加強農業質量標準體系建設后, 農業標準體系建設進入發展期, 蓮標準在 2006 年發布數量達到小高峰 (15 項), 之后各 年 發 布 標 準 數 量 在 10 項 左 右; 第 3 階 段 是 在2015 年 底 發 布 的 《國家標準體系建設發展規劃(2016-2020 年)》 后, 標準體系建設進入快車道,2017-2021 年共發布蓮相關現行標準 97 項, 超過2012 年以前的總發布量 (39 項), 每年標準發布數量接近 20 項。 其中, 2019 年農業農村部首次發布了 《挖(起) 藕機》 標準[10]和 《蓮子 剝 殼 去 皮 機》標準[11], 填補了蓮相關機械作業類標準空白, 進一步夯實了產業鏈相關環節的標準化基礎。
2. 各級標準在產業鏈上的側重點有所區別。
國家標準主要以蓮產業鏈后端的質量安全、 檢測方法標準和產品標準為主, 其中強制性標準是 2016年及之后發布的質量安全標準和檢測方法標準, 如GB 2762-2017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12]、 GB 23200.11-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桑枝、 金銀花、 枸杞子和荷葉中 413 種農藥及相關化學品殘留量的測定 液相色譜-質譜法》[13]等標準; 推薦性標準是 2010 年及之前發布的產品標準和檢測方法標準, 如 GB/T 23814-2009 《蓮蓉制品中蕓 豆 成 分 定 性 PCR 檢 測 方 法》[14]、 GB/T25733-2010 《藕粉》[15]。
行業標準主要以蓮產業鏈生產端 (產地環境、 品種種質和田間生產) 和產品后端(機械作業和產品)為主, 農業行業標準涉及品種種質、 產地環境、 田間生產和機械作業等方面,共計 20 項標準 (現行 16 項); 非農業行業標準主要是由原商業部和原輕工業部發布, 涉及儲運保鮮、 檢測方法和產品標準等 11 項標準(現行 8 項)。
地方標準除產品終端的安全標準外, 產業鏈各環節均有涉及, 標準總數達到 147 項(現行 107 項),約占各類標準總量的 69.0% (現行約占 65.2%), 其中特別是涉及田間生產、 加工處理和產品的標準較多。 綜上可知, 在蓮標準體系上, 我國已基本形成了國家標準守安全底線, 行業標準強產業基線, 地方標準和團體標準豐富市場促高線的格局。
3. 標準體系中產業鏈
各環節的分布差異大。現有蓮標準體系重心處于產業鏈的前端(田間生產)和后端(產品和加工處理), 從數量上看, 呈現兩頭多中間 (儲運保鮮和包裝標識等環節) 少的分布態勢。 田間生產、 產品和加工處理類現行標準總計133 項, 占現行標準總量 81.1%。 其中, 田間生產類標準數量最多, 共計 55 項 , 占現行標準總量 33.5%。
田間生產類標準既包括藕生產規程, 同時也包括藕-蝦、 藕-魚、 藕-鱉、 藕-稻、 藕-慈姑等生態種植養殖或共作規程。 最早的田間生產類標準是 2002 年由原安徽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的 《無公害蓮藕生產技術操作規程》 標準[16], 田間生產類標準經歷了 2011 年 和 2017-2020 年兩個發布高峰 (年發布量≥5 項)。
產品標準 共 有 47 項 現 行 標 準 (見 圖 3B) , 占 現 行 總 量28.7%, 主 要 包 括 初 級 產 品 (蓮 藕、 蓮 子 和 荷 花等) 和加工品 (藕粉、 泡藕帶、 蓮蓉和荷葉茶等)標準。 最早的產品標準是 1992 年由原商業部發布的 《糖蓮子》 標準[17], 產品標準發布高峰期是 2020年, 共發布 12 項, 其中地方標準和團體標準占 11項。 加工處理類現行標準共計 31 項 ,占現行總量 18.9%, 主要是針對蓮藕、 蓮子、 荷花和荷葉等產品的初加工和菜肴加工。
最早的加工處理類標準是原商業部在 1986 年發布的 《菜脯生產工藝通用規程 藕脯》 標準[9]。 加工處理類標準的發布高峰期是 2017-2018 年, 年均發布 8 項, 主要是山東、 湖南和江蘇發布了一系列蓮相關菜肴的地方標準和團體標準。 相較而言, 除上述 3 類標準外, 其他環節標準相對較少, 如品種種質 、 病蟲害防控、 儲運保鮮、 檢測方法、 機械作業類現行標準均在 4 項左右, 而產地環境、 投入品管控、 包裝標識、 采收類現行標準僅各 1 項。 整體上看, 目前蓮標準的體系建設仍處于發展階段。
二、 蓮標準體系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蓮產業的標準體系基本覆蓋了蓮產業鏈各環節, 標準體系構架已基本形成, 但現有標準體系仍存在不足。
(一) 蓮標準體系建設相對滯后, 蓮產業高質量發展支撐不強 從建設重點看, 在產業鏈各環節, 標準體系發展不平衡, 重心在田間生產、 加工處理和產品等環節, 在品種種質、 投入品管控、 儲運保鮮等環節發展不足。 從技術前瞻性看, 制定傳統、 成熟技術和模式的標準相對較多, 涉及蓮高效栽培、 混作共養、 綠色防控、 機械作業、 智慧管理和機器分級等先導性的新技術、 新模式、 新業態的標準供給量較少, 對于蓮產業生產實踐的指導不足, “拉高線提質量” 作用還有待提升。
(二) 部分標準亟需更新修訂和評估, 蓮產業高速發展受限 現行標準標齡在 15 年以上的有 20項, 部分標準老舊過時且內容有交叉重復 , 如NY/T 1504-2007 《蓮 子》[18]和 GB/T 20356-2006《地理標志產品 廣昌白蓮》[19]均對蓮子的等級規格作出規定, 但兩個標準的等級劃分標準不一致; 部分重金屬和農藥殘留指標需要更新 , 如 GB/T20356-2006 《地理標志產品 廣昌白蓮》[19]中對樂果、 多菌靈和氯氰菊酯的限量值分別定為 0.05、0.5、 0.2 mg/kg, 與 GB 2763-2021 《食 品 安 全 國家標準 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20]中對上述農藥 最 大 殘 留 限 量 0.01、 0.2、 0.01 mg/kg 的 要 求 不符。 這些情況導致蓮產業標準化程度不高, 品牌效益低下, 嚴重影響蓮產業高質量和高效益發展。
(三) 蓮產業標準綜合體有待集成和融合, 蓮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不高 盡管現有標準體系已經基本建立, 但與蓮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需求仍有差距。 共性標準、 個性標準和綜合標準在生產、 監管和消費層面的梳理和集成不夠, 標準化程度不高;在鮮食藕、 加工藕、 藕帶和蓮子等細分領域的標準化體系建設和融合亟需加強, 精深加工產業標準體系滯后。 此外, 部分種植、 加工等環節的共性技術在成熟度、 普適性和互補性上, 特性技術在個性化、 專業化和區域化發展上, 與實際需求仍有差距, 導致產業被動采用多, 主動使用少, 標準綜合體效益顯示度有限, 產業品牌效益低下。
三、 蓮標準綜合體建設的對策建議
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作為農業現代化的基礎性制度, 是 《“十四五”全國農業綠色發展規劃》 重點建設內容。 經過多年發展, 蓮產業已成為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農民增收、 農業增效的特色產業, 在區域農業高質量發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隨著 2021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發布 《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標準對于產業發展的技術支撐作用進一步凸顯, 也為打造蓮產業標準綜合體指明了發展方向。
(一) 目標導向 蓮標準綜合體建設應瞄準國內和國際兩個經濟主戰場, 堅持 “塑造綠色品牌,凝聚品牌價值” 導向, 以蓮各類產品為主線, 以產業鏈環節為脈絡, 以技術創新為支撐, 做好品種結構優化、 質量安全保障、 營養品質提升、 產品分等分級、 生態環境保護、 智慧農業延伸和生產效率提高等關鍵環節標準建設, 打造蓮產業鏈全程質量控制的標準綜合體和協同實施方案。
(二) 建設思路 應秉持 “有標貫標、 缺標補標、 低標提標” 理念, 梳理已有蓮標準體系成果,宣貫基礎性標準, 評估綜合性標準, 整合共性標準, 研制特性標準, 健全國家和行業標準, 完善地方標準, 強化團體和企業等市場化主體標準, 完善政府與市場協同并進的二元標準供給結構, 構建具有 “點-線-面-層” 的蓮產業標準有機綜合體,形成橫向配套、 縱向延伸的標準新格局。
(三) 技術創新 應以蓮產業需求為導向, 聚焦關鍵環節、 技術、 模式、 產品的創新攻關。 重點突破優質、 高產、 抗病和加工專用品種選育, 生態種植、 蓮-魚、 蓮-鱉等輪作配茬等高效栽培模式, 減肥減藥綠色防控, 智慧化管理, 機械化作業等核心關鍵技術, 打造優質優價蓮產品及其衍生產品。 在技術和模式的集成、 示范和推廣過程中, 及時做好完善、 總結和提煉等標準轉化準備工作。
(四) 標準轉化 應依托產業鏈, 強化優質標準供給質量和數量。 推行 “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 “龍頭企業+基地+農戶” 等模式, 從企業標準和團體標準入手, 及時把蓮產業中的新技術、 新模式、 新業態標準化, 強化標準實踐和融合, 多途徑多形式推動創新成果在全產業鏈的應用, 篩選優質企業標準和團體標準為地方標準或行業標準制修訂提供參考, 提升全產業標準化生產水平。
(五) 示范推廣 應立足蓮產業區域特色和消費需求, 加大蓮產業標準示范推廣。 既注重特定環節的示范推廣, 更要加強全產業鏈的宣貫培訓, 促進標準體系與產業鏈全面融合; 依托龍頭企業或大型基地, 示范單一蓮標準體系或者綜合體, 打造產業示范標桿, 擴大標準體系影響力; 圍繞蓮產品品種、 品質和品牌, 結合全產業鏈標準化生產, 多途徑多方式多平臺推介, 充分體現標準對蓮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
參考文獻
[1] 劉輝. 論 《標準化法》 中的標準制定 [J]. 質 量 探 索,2018, 15 (3): 5-17.
[2]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EB/OL].(2021-02-21)[2021-12-31].
[3] 錢永忠, 郭林宇, 金芬. 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推進方略 [J]. 農產品質量與安全, 2021 (2): 10-13.
[4] 中國標準化研究院. 標準體系構建原則和要求: GB/T13016-2018 [S]. 北京: 中國標準出版社, 2018.
[5]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 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印發 《農業生產 “三品一標” 提升行動實施 方 案》 的 通知 [EB/OL]. (2021 -03 -18) [2021 -12 -31].
[6] 張翰卿, 劉瑞玲, 吳偉杰, 等. 蘋果多酚對鮮切蓮藕品質及褐變的影響 [J]. 浙江農業學報, 2019, 31 (9):1 549-1 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