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03月12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在新時代全面深化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基礎教育的提質增效對高等院校的師范生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師范生的職業素養決定著未來教師隊伍的綜合質量,因而迫切需要將其與教育發展方向、學科核心素養等進行緊密銜接,穩步提升師范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為此,本文構建了普通高校地理師范生職業素養的測評體系,凝練了師德情懷、教學實踐、綜合育人、自主發展四大職業素養,兼顧基礎性和學科性素養指標,為有效監控地理師范生職業素養的發展狀況提供了科學參考。實證結果顯示,地理師范生的職業素養水平隨年級的攀升而逐漸提高,進階性發展較好。其中,師德情懷和自主發展素養較強,基礎性素養水平高,立德樹人的普通育人目標對地理師范生職業素養的影響更深。
關鍵詞:職業素養;地理師范生;測評體系;高校師范教育;立德樹人
一、研究背景
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我國自2014年起提出要全面深化課程改革,實現高質量的國民教育,其中基礎教育承擔了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關鍵任務,由此對中小學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師范生是未來教師隊伍的儲備軍,是有效實現新時代教書育人目標的重要新生力量。但從近年的培養狀況來看,師范生多存在專業化水平低、教育教學技能和方法欠缺、與新課程改革脫節、師德素質不高、職業情懷不濃等諸多問題。[1-2]
為切實提升師范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教育部提出要落實新時代教師職業行為準則、建立師范生教育教學能力考核制度和質量監測認證體系等要求。為此,如何緊密聯系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方向,構建符合新時代育人要求、銜接學生核心素養的高校師范生職業素養科學測評體系,自然就成為目前高校師范教育研究的關鍵問題。因此,本文立足于時代要求,探索性構建普通高校地理師范生職業素養的測評指標體系,以期為地理師范生人才培養質量的監測評估提供方法支撐,進而有針對性地提升師范生的綜合發展能力和育人水平。
二、高校地理師范生職業素養的測評體系構建
1.新時代高校地理師范生職業素養的要求
職業素養是指職場人士在日常職業活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主要是符合職業要求的道德素質和行為能力。[3-4]師范生職業素養就是為達成教師職業要求所應具備的能力和品質,既包括顯性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又包括隱性的師德修養、職業作風和意識等。[5]現有研究中針對高職、中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的成果較為豐富,對高等院校師范生的研究存在明顯的不足;而后者的研究對象多集中于公費師范生、省部屬重點師范院校等,且側重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外語等專業,面向普通高等院校地理師范生職業素養的研究亟待加強。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過程中,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被提出。
基于此,地理核心素養被高度凝練為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和地理實踐力四大方面,成為發揮學科課程獨特育人價值的關鍵途徑。由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師范生培養模式變革之間具有較強的內在延續性[6],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自然就對高校師范生提出了更高的素質要求。因此,地理師范生的職業素養需要與地理核心素養進行有機結合,凸顯學科育人特色,更好地服務于新時代高素質教師職業隊伍的建設。
2.測評體系構建
已有研究對于師范生職業素養的評價或體系解析多基于理論和文獻梳理、內涵理解、教育觀念等視角,主要關注職業生涯、就業能力、教師隊伍素質、學生為本的滿意度、基礎教育發展方向等。從具體的組成維度來看,基本上集中在職業道德、知識技能、人文藝術素質、人格心理、職業認知與責任感等方面,標準因對象、階段、學科等差異而定?偟膩砜,缺乏可直觀操作的定量化測評指標體系,與新時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學生核心素養的銜接較弱,對高校師范生綜合育人素質的監測評估不足。
教育部于2021年5月正式出臺了《中學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標準(試行)》,明確提出四大基本職業能力——師德踐行、教學實踐、綜合育人和自主發展,為高校師范生職業素養測評體系的構建奠定了重要的指導意義。以此為綱領,結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和地理核心素養,經歷專家咨詢和論證修改,本文構建了普通高校地理師范生職業素養的測評指標體系。
其中,職業素養主要由師德情懷、教學實踐、綜合育人和自主發展四大素養組成,共劃分出11個內涵各異的一級指標以及若干個二級指標,這些二級指標可直接成為定量測評高校地理師范生職業素養的條目。此外,為了突出地理師范生的學科特性,在二級指標中區分出基礎性指標和學科性指標,前者面向高校師范生職業培養的普通育人目標要求,后者側重于地理學科獨特的專業育人目標要求,二者處于平行地位。
3.測評方法
根據上述測評指標體系,本文采用李克特5級量表法進行問卷設計,將每一個問題的標度設置為“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對應1~5級),然后轉化為相應的分數以便定量統計,取各項二級指標的平均值即為地理師范生職業素養的綜合發展水平。
三、實證測評結果
1.測評對象與信度
為檢驗上述測評體系的有效性,測評高校地理師范生職業素養的現狀水平,本文以廣州某普通高等院校的地理師范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為對象開展了實證測評。通過自評問卷調查,最終共收集了268份有效樣本數據,問卷有效率高達95.5%。運用SPSS軟件檢驗測評體系的信度,發現其Cronbach’sα(克朗巴哈系數)為0.979,組合信度(CR)為0.948,均大于0.7,表明本測評指標體系具有較強的科學合理性。
2.結果分析
(1)地理師范生職業素養的綜合水平較高,畢業年級達到最高
從樣本測評結果來看,地理師范生的職業素養水平相對較高,且在年級的劃分上存在顯著差異(顯著水平達99%)。隨著年級的攀升,職業素養水平逐漸提高,本科至大四、學科碩士至研二的職業素養水平逐漸提高,較好地體現了師范生的進階性發展。其中,得分最高的條目主要為“高度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備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識”“尊重、相信、關愛、公平對待學生,理解學生是既有缺陷也有潛力的獨立個體”和“具有家國情懷,理解素質教育的意義”,表明師范生具有較強的師德師風和教育情懷。
大一學生正處于高校師范教育的適應期,職業感知和品質養成不強,因而素養水平的內部差異最大。同時還需指出的是,研究生層次的職業素養水平提升幅度低于本科,如何進一步實現其人才培養的高水平轉化效能成為高校師范教育亟待深化的關鍵環節。
(2)師范生的基礎性素養強于學科性,普通育人目標對師范生職業素養的影響較大
習近平同志曾強調,“學校是立德樹人的地方,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應該是師德師風”。[7]從職業素養的基礎性和學科性劃分來看,地理師范生具備較好的基礎性素養意識,通過高等教育而得到逐步提升,較好地體現了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培養效果。
相較而言,學科性素養則是隨著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不斷豐富而逐漸累積內化,在時間序列上的變化更為彌久,因此,基礎性素養水平普遍高于學科性素養水平。由此可見,普通高校地理師范生的培養是基于普通育人目標而實現專業發展的提升,當高校師范教育的人才培養能夠較好地凝聚形成職業素養時,將會極大地促進基礎教育普通育人目標的實現,進而在滿足人的一般發展需求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這正是現今基礎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路徑。
(3)不同維度下的職業素養水平發展各異
師德情懷素養水平最高,自主發展素養次之,畢業年級師范生表現最佳。地理師范生的師德情懷素養普遍偏高,尤其是研二學生遠超其他年級,能夠以更成熟的道德品質和更濃厚的職業使命感要求自己,這也成為“知行合一”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關鍵基礎。自主發展素養中大四學生最強,主要是掌握了促進職業成就感提升和終身發展的基本方法,尤其體現在“能夠踐行終身學習的理念”和“具備較強的批判精神,能有效對教育教學活動進行自我診斷”中。教育實踐和綜合育人素養在逐步強化,但有待進一步提升。
大一學生的教育實踐素養水平在4個維度和所有年級中最低,由于剛進入大學,對地理教師所必備的專業知識、實踐技能和評價方法等相對陌生。數據顯示,通過4年本科的培養,其素養水平相應提高了12.7%,尤其體現在“掌握教育學與教育心理學的基本知識”“熟悉中學地理課程標準與教材,理解它們對于教學的作用”“熟悉教學設計的構成要素,知道上好一堂課的標準”“基本能夠從地理核心素養的養成來開展教學評價”等方面。這些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師范教育能夠實現較好的人才培養效果,這也是有效銜接基礎教育教師隊伍職業能力的必然要求。
地理師范生的綜合育人素養是新時代全方位、全過程綜合育人的高層次要求,強調師范生能在多元的教育教學實踐與風險危機下開展育人活動,實踐訓練的要求高,對教育實習的依賴性強。從各年級學生的素養水平來看,研一學生的內部差異顯著且平均水平不高,主要是由于他們所在的本科院校之間的培養模式不盡相同,學生學習層次參差不齊,且因備戰考研,教育實踐環節存在明顯的不足等問題。
地理教育論文:問題式教學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四、結語
為適應新時代下的基礎教育深化改革、提升未來教師隊伍的職業素養和綜合育人能力,本文構建了普通高校地理師范生職業素養的測評指標體系,其科學合理性較強,可為地理師范生人才培養質量的量化監測提供科學依據。通過實證測評結果發現,目前高校地理師范生的師德情懷素養和自主發展素養水平較高,但教學實踐、專業技能和綜合育人素養尚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具體來看,普通高校地理師范生的職業素養發展多與教育理論儲備、地理學知識與技能、理想信念與教育情懷等密切相關,受到普通育人目標的落實、高校本碩銜接的培養質量、人才培養的轉化效能等影響。展望教育的現代化發展,為更好地落實基礎教育的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未來高校地理師范生的人才培養亟需以職業素養測評體系為手段,開展動態監測與實踐反饋。
以核心素養和新一輪課程改革、教育振興行動為導向,在職業素養的發展上,既要繼續深化立德樹人的思想內核,做到“知行合一”,加強基礎教育“普通人”的育人手段;同時又要注重與學科核心素養緊密銜接,將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提升專業儲備和職業技能,強優補弱、擴面提質,綜合培育更多符合時代要求和教育發展的“四有”好老師。
參考文獻:
[1]潘大勇,成庭榮,何先平.當代師范生的綜合職業素養[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5(7):158-159.
[2]新華社.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EB/OL](.2018-01-31)[2021-9-13].
[3]鄭永森.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狀況的實證分析——基于全國40所職業院校教師、學生以及合作企業的調查[J].高教探索,2015,151(11):99-103.
[4]熊蕾.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機制探究[J].教育與職業,2017(24):76-81.
[5]趙雅婧.共生理念下師專院校英語專業師范生職業素養培養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20,6(12):60-62.
[6]高如民,李麗.高等院校師范生教育教學能力現狀分析與訓練提升[J].教育評論,2016(5):114-117.
[7]新華社.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4-05-05)[2021-9-14].
[8]束婷婷,陳佑清.培養“專業人”或“普通人”——兩種不同取向的學科育人目標分析[J].教育學報,2021,17(3):75-84
作者:邱堅堅,陳浩然,何亞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