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03月04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2014年,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指出“研究制訂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和學業質量標準,在此基礎上構建學科核心素養”。2017年版(2020年修訂)《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將地理核心素養概括為“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1]四個方面,其中地理實踐力包括地理教具資源的開發與應用。
由于技術水平的提高,各種信息化教學資源、教具、學具的大量出現,極大地豐富了教師的課堂教學。但是隨著教育的不斷深化、變革,這些教具資源還不能充分滿足廣大師生的需求,特別是縣域薄弱中學,由于實際條件的限制,教具資源較為欠缺,這直接影響地理教學質量的提升?h域薄弱中學,大部分處于鄉村地區或城鄉接合部,如何發掘地方資源優勢,開發地理教具并用于課堂教學實踐已經成為亟須探究的問題。
一、縣域薄弱中學地理教具資源的開發與應用現狀
針對縣域薄弱中學地理教具資源的開發與應用現狀,筆者對通渭縣境內的11所學校的地理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根據問卷反饋情況來看,地理教具的開發與應用主要有以下問題。
(一)教具資源配備簡陋,可用教具單一絕大多數學校教具資源種類單一,僅限于地球儀、經緯儀、地理掛圖,有些鄉村中學甚至沒有任何地理教具。
(二)教具資源使用率低平時教師上課不用教具的占80%,偶爾使用的占8%,公 開課或者其他展示類教學使用教具的占60%,主要原因為教具資源欠缺。許多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缺少地理教師,由其他科目的教師跨學科代課,對教具使用的積極性不高。高中學校的使用率相對較高,主要集中于必修1地球運動部分對地球儀和經緯儀的使用,其他內容中教具的使用程度不高。很多教師在使用教具時,沒有對課堂內容進行充分的設計,只是在表達不清楚時用教具加以演示,沒有讓學生參與演示過程,導致教學效果不明顯。
(四)多媒體課件取代傳統的教具資源趨勢明顯由于技術的進步,教育硬件資源的不斷投入,絕大多數學校都安裝了多媒體教學設施,根據調查情況,鄉村學校多媒體設施雖然數量較少,但能滿足基本的教學需求,縣城學校多媒體較為普及,教師對多媒體使用率較高,由于多媒體可以播放視頻、flash等,還可以做演示實驗,看起來更加直觀,所以教師更愿意使用多媒體教學,而減少了直觀教具的使用。
(五)自制教具積極性不高,創新度低根據調查數據,大部分教師認為制作教具很實用、很有意義,但是經常制作教具的為3%,偶爾制作教具的為10%,絕大多數教師從來沒有制作過教具,即使制作教具的老師,制作質量也欠佳,僅僅是對原有教具的改進,或對課本實驗用具的重復,創新度低。
二、縣域薄弱中學地理教具資源在教學中的開發應用
(一)學校教具資源的開發應用學校的教具資源主要有地球儀、經緯儀、三球儀等模型,洋流演示儀、季風環流演示儀等演示器材,地形圖、政區圖等地理掛圖,多媒體、演示軟件等電子器材,化石、各種巖石、動植物標本等。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學校教具資源的使用更加便利,是實施教學的首選。如在講高中地理必修一“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這節內容時,由于內容較為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如果結合黑板手繪、地球儀、多媒體形式的輔助完成教學任務,將會事半功倍,具體做法是:
第一步,先復習熱力環流,在熱力環流的基礎上引入第一個環節,在黑板上畫一個地球模型,假設地球表面均勻,靜止不動,繪制出單圈環流;第二步,假設地球表面均勻,開始自轉,通過展示PPT講解三圈環流的形成,其中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赤道高空北流空氣的偏轉PPT顯示不太立體化,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不足,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此處可以將塑料管垂直固定到地球儀的赤道上,赤道高空向北折,北折的部分向右側逐漸彎曲,到北緯30度線上空和緯線平行繞地球儀一圈,然后折向地球儀,具體演示時在赤道所在管道口注入煙霧,讓其沿管道運行,可以直觀演示低緯環流的形成過程;第三步,假設地球表面均勻,既自轉又公轉時,氣壓帶和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運動而運動,此知識點比較難,可以通過多媒體動態演示。這樣通過多種教具的綜合應用,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了知識難度,而且有效完成了教學任務。
(二)校外教具資源的開發應用
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是地理實踐力的培養,針對地理學科的特性和學生好動又對新鮮事物好奇的特點,教師應積極拓展課外教學實踐活動,利用現有的教具資源或自然界原有的事物充當地理教具,使教學活動成果最大化,比如通過量角器、卷尺、木棍測量正午的太陽高度,首先根據手機定位出所處地區的經緯度,計算出當地正午時的北京時間,按照這個算出時間點,選擇天氣晴朗的一天,組織學生在室外地面取原點O,把木棍垂直立于O點,拿卷尺量出木棍影子OA的長度M,木棍的長度N,然后在地面上過O點畫影子的垂線OB,OB的長度等于N,把AB相連,形成直角三角形OAB,用教學量角器量出∠A的度數,即為當地的正午太陽高度。
(三)自制教具在教學中的開發應用教學實踐中,有些教師結合縣域特色資源和自己的教學實際,設計制作了一些地理教具,這些教具取材簡單,制作容易,同時讓學生直接參與制作,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了師生關系,還拓展了學生素質,對教學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
如講解“中國的行政區劃”時,教師讓學生用不同顏色的谷物制作中國地圖,每一個省用不同顏色的谷物表示出來,學生興趣濃厚,一下子就可以記住中國的大體輪廓和各個省區的輪廓、位置;在講解“等高線”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把自己的手握成拳頭狀,以食指第三關節頂點為圓心畫同心圓,向外依次數值減小,則頂點為山峰,同心圓為等高線,然后手伸直,觀察等高線的形態。這樣直觀而簡單的教具是縣域薄弱中學最有效的立體教具。
三、縣域薄弱中學地理教具資源開發應用的新思考
(一)地理教具要注重應用的時機和范圍
1.導入課堂教學時的應用。一堂課能否引起學生的興趣, 提升學生的注意力,導入設計非常關鍵,恰到好處的教具會引起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學“地球運動”時,教師先展示地球儀,然后撥動地球儀轉動,問學生地球是靜止還是運動,若運動,方向是否正確,然后自然而然地進入具體教學環節。
2.闡明地理原理和規律時的應用。
高中地理必修1中有大量的地理原理和規律,而要準確理解這些原理和規律絕非易事,師生通過動手操作教具,可以切實體會地理現象的形成原理,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如講述“晝夜長短的變化”時,可以用兩個硬紙板做一個圓和一個半圓,將圓心釘在一起,圓上畫有地軸和主要緯線,半圓右側中間部位粘上太陽光線與半圓軸垂直,然后通過演示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來驗證南北半球的晝夜長短變化,直觀的演示能夠清楚地顯示地理原理和規律的形成,便于學生理解,并有效完成教學任務。
3.較難知識點需要突破時的應用。
教學過程中,對于較難用語言表達清楚的內容,教師可以通過直觀教具或多媒體動畫的演示來加以形象闡釋,這樣可以把較為抽象的知識轉化為立體圖像,便于學生理解,如北印度洋季風洋流,借助多媒體設備演示冬夏季的風向和洋流的流向圖,可以較為順利地完成教學目標。
(二)實現傳統教具與現代教具的有效結合近年由于多媒體的普及,大多數學校都要求教師用多媒體上課,在極大地便利教師的課堂教學時,也暴露出一些弊端,比如過分依賴多媒體教學,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而不注重思考,學習效果反而不好,所以教師應根據不同的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使用不同的教具,從而實現傳統教具與現代教具的有效結合。
(三)充分利用縣域特色資源優勢,自制教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縣域薄弱中學發展不均衡,條件不相同,教具的開發應用側重點也不盡相同。各地應挖掘地方資源,積極開發教具和學具,滿足教學需要,發動教師和學生去開發、利用地理教具,實現地理教學的圖像化、立體化,使地理學習變得更為直觀,從而提高學生興趣,完成教學目標,提升教育教學的質量。
地理教學論文:問題式教學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總之,在地理教學中,地理教具資源的應用,不僅豐富了課程資源,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培養了學生的綜合思維和實踐能力。地理教具資源的開發永無止境,教師應創造性地開發使用教具資源,在開發中創新,在創新中完善,力求使地理教具資源的應用最大化,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2],優化教學過程,提升教學質量,從而構建地理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單中惠.“從做中學”新論[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9):77.
作者:黨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