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11月17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隨著“一帶一路”“中國制造2025”的快速推進,當代社會飛速發展,工程與社會、自然的矛盾愈發顯著,提高工程教育與課程思政因素的契合程度變得至關重要。在“大思政”背景下,育人理念、正確的價值觀貫穿教育全局,對學生的全方面發展具有深遠影響。以土木工程專業的“路基路面工程”課程為對象,研究其系列課程體系中課程思政元素的實踐情況,并依據實踐過程和效果,得出土木工程專業的課程思政元素特點,為工科相似專業課的“課程思政”提供參考。
關鍵詞:課程思政;土木工程專業課;實踐教學;大思政
當前,我國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的同時更需要穩扎穩打,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課程的育人作用,大力推動教育事業新領域完善發展,習近平同志在北大師生座談會上指出:“人培養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而育人是本。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
為全面深入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展我國高等教育事業新局面[2],本文以路基路面實踐教學為例,凝練思政目標,挖掘思政元素,將“立德樹人”與“教書育人”有機結合,以學生的思辨力、判斷力、意志力和執行力作為培養目標,總結高校理工科“課程思政”背景下教育的特點與方法,為新時代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添磚加瓦。
思政教學論文: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中實施思政教育的途徑
一、工科教育融合“課程思政”的目標
課程思政即“全課程育人理念”,它是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構建全員、全科、全課程育人模式,形成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協同效應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3-4]。課程思政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方向指引,是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理念、新方法、新形勢,是推動國家教育事業發展與完善的必經之路[5]。
其核心目標是在課程中貫穿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即通過教師創新教學方法、自身修養的感化以及道德觀念的引領,以培養學生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作為教學方向,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育的全部領域。土木工程作為工科中的典型專業,應針對專業實踐性較強的特點,在包括課堂授課、作業布置、課程設計和課程實習的廣域化范圍內發掘潛藏的課程思政要素,遵循“知識—能力—德育”三位一體的原則,通過新穎的課程結構和授課方式使學生切身體會工程、自然、社會中千絲萬縷的聯系。依托德育塑造學生正確的“三觀”,使學生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具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民族自豪感,提升學生對當代工程師的理解,使學生在學習工作中精益求精,發揮工匠精神,最終達到“德、智、體、美、勞”的全方位發展[6]。
二、課程思政課堂設計
“路基路面工程”是土木工程專業道橋方向的核心專業課,在理論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較為枯燥,對專業知識消化吸收效果一般,將“課程思政”引入授課中并添加一些新鮮元素具有一定成效。
(一)工程倫理要素授課引入
工程倫理教育是工科教育長遠發展的必經之路,是以提升工程師的責任意識作為教育中心地位的首要問題,在工科專業課中引入倫理學教育對學生的品質培養、責任感培養意義深遠。在課堂授課中引入典型工程倫理案例與學生討論分析,如怒江水電開放的引導案例、核事故信息公開案例等。提出一些工程倫理問題,通過辯證的思維以第一人稱的角度切身感受工程中存在的矛盾以及分析化解此類矛盾方法。通過周期的形式引入倫理學知識拓展教學,以“潤物細無聲”的態勢滋潤學生的心靈與意識,讓學生在工科專業課外還可以學習到專業的工程倫理知識。這種倫理學互動討論可以讓學生明白未來工作不只是局限于“如何去做”和“應當做什么”,而更加趨向于“責任意識”“可持續發展”和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動學生成為個人成就感與生活幸福感并行具有服務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的新時代卓越工程師。
(二)引入著名建筑激發學生專業熱情
路基路面工程授課不能照本宣科,在講到路面設計時,介紹生態環保公路并附注成功案例,如素有“地質博物館”之稱的哀牢山脈和無量山脈公路與自然相協調的設計理念,公路優美的線形與起伏的丘陵和梯田相輔相成,瞬間引起了學生的興趣。這種設計貫穿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而如今很多工程的設計恰恰違背了這一理念,人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同時如何正確地認識自然尊重自然這是一個值得反思的問題。通過德育方面知識的介入,引發學生的思考,這種實際工程范例,容易被學生接受提高授課效率,也會對學生的價值觀產生深遠影響。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做工程還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精益求精,道路的選線以及路面結構設計都容不得半點馬虎,正確的選線及放坡才能使山體與公路渾然天成。優秀的工程杰作是可以流芳百世、造福子孫后代的。在理論授課的過程中,穿插多元化的德育因素,給學生的思想觀念上一次“瑜伽”,可以傳授知識,亦可以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真正踐行以人為本的教學要求,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全育人互動“翻轉”式教學引入德育因素
教學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教師是授課的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與學生的良性互動既可以提高學生對專業知識理解,也可以促進對“課程思政”元素的吸收。“課程思政”并非從思政課程中照搬思政,而是從現有的課程結構中深入挖掘德育教育資源。全育人的教學理念進行課堂“翻轉”教學,打破了傳統教學的“主客二分”形式,課后布置作業開展課下自主學習,通過圖書館、網絡等方式收集資料,每堂課抽出一定時間讓學生介紹一項工程,從工程、社會、自然等角度入手,講解自己的理解與感想,并給予點評。
每節課以這一形式作為開場,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在理論授課過程中引入德育元素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升學生課堂積極性的同時也對學生的全方面發展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通過互動式“課程思政”課堂教學,可以增加學生對本專業的認識理解程度,強化學生的專業知識素養、理想信念、道德意識。
(四)利用課程實踐踐行“課程思政”理念
為提高工程實踐能力,增強專業知識感性認識,大多數工科課程設有課程設計、課程實習、實驗等教學環節。相比從抽象的理論概念和邏輯中發掘“課程思政”因素,實踐教學環節具有一定特殊性,課程實踐更考驗學生的專業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協同互助能力以及對工作環境的適應能力。
但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涉及的“課程思政”元素偏于模糊不易凝練,這需要教師充分發掘“隱性”思政資源,使其與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形成協同效應,達到對學生思想品德、健全人格、思辨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培養。在課程實踐期間,教師帶領學生到某縣道路施工工地進行實習,由帶隊教師和工地人員給學生介紹施工技術以及相應專業知識,并由施工人員現場操作施工設備、講解施工工藝流程,學生進行現場體驗。在實習的過程中針對施工對自然破壞的話題,將課程思政教育有機融入,開展研討性學習。
設計展開討論,主題是施工造成的人為破壞應該如何進行避免和修復,在本次實習后將此次研討作為作業布置給學生,學生分組設計并提出解決方案。學生積極地參與討論與思考,運用學習的專業知識,考慮交通量、成本、地形等因素,設計利益最大化且美觀的方案。在參與過程中,有些學生甚至找施工人員借圖紙進行分析討論,在原有的圖紙上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見,然后對學生方案進行點評和糾正,最后進行總結講解。此類學習取得了不錯的成果,鍛煉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拓寬了專業領域知識,學生對工程、社會和自然之間的關系有了獨到的理解,這對以后從事專業領域工作具有積極的影響。
(五)基于偉人精神的學生紅色德育教學
在課程實習之余帶領學生參觀當地有名的馬玉祥紀念館,旨在依托前人為祖國奮斗終身的事跡感染學生的民族認知,以紅色德育滋養學生的心靈。馬玉祥是一名民族英雄,在戰斗中立下了赫赫戰功。抗美援朝期間在艱苦卓絕的第四次戰役中救出了一名朝鮮兒童。通過參觀馬玉祥紀念館,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發揚革命前輩吃苦耐勞的精神,讓學生明白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過長時間的積累從量變到質變,無論是革命還是工作都需要熱愛自己的事業并為之奮斗終身。在繁重的學業之余放松學生的頭腦,吸收一些歷史文化對學生的全方面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三、工科教育中合理融合“課程思政”的途徑
(一)把握工科專業特性,有機融合思政因素對于工科專業課,“課程思政”授課不是將思政生硬地引入到課堂之中,也不是授課后對思政進行總結,而是在全程授課過程中,巧妙引入思政理念,達到思政與課程的有機融合,通過綿綿不絕的思政成分滋潤學生。在堅持原有的工科授課特點的同時,充分挖掘道德倫理、職業標準、法治意識、團隊協作、工匠精神、社會責任、道德規范等要素,達到對學生以專業知識為起點,全方位發展的最終目的。
(二)充分發掘思政因素,加強學生感性培養借助工科專業課與工程實際相接軌的特性,教師憑借主觀能動性,基于專業知識、教育理解、自身修養并結合專業文化特點,預先進行教學設計(通過研討、交流、測試等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引入“課程思政”,并順水推舟發掘多元化的德育因素。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得到學科文化的熏陶和洗禮。有利于激發學生對國家社會的情感、從事專業的熱愛、吃苦耐勞的精神。在理性培養的基礎上將全育人的理念貫徹到“課程思政”全程,達到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的目的。
(三)實踐出真知,發掘實踐中的隱性思政工科專業課的初衷是讓學生掌握一門技術,所以工科專業課的學習最終還要以實踐作為歸宿。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抓住工程實踐中的主要矛盾,發掘工程實踐中的隱性思政因素,實習中德育教學既要“講出來”,也需要學生“做出來”,通過巧妙教學方案設計讓“課程思政”因素與社會、自然、人文等方面展開良性互動,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可以學到知識、開拓視野、訓練能力和積累經驗。對新穎的教學方式進行探索和實踐,從課程設計、實驗、課程實習入手與思政教育的自然融合,“課程思政”全程貫穿是今后授課的大勢所趨,是開展全域、全息育人的有效途徑。
(四)學習偉人精神,發揮前輩榜樣作用任何一門專業都是幾代人接替累積的成果,“讀史使人明智”,從前輩的事跡中汲取經驗、道理等養分是一種有效的立德樹人方式。新時代的青年應該將個人理想與祖國的發展相結合,傳承和弘揚革命先輩的奮斗精神。從“課程思政”的角度,在授課中引入科學事跡,講述前輩探尋真理的艱苦歷程,通過前輩的真實經歷來影響新時代青年的人生,間接地起到教化作用。發掘偉人前輩精神對學生開展教育,推動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提高學習積極性,培養更高的意志力和社會責任感。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6).
[2]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J].實踐(思想理論版),2017(2).
[3]蔣紅雨.課程思政的教與學[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6).
[4]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
[5]于賀,魯麗華.土木工程專業課程思政的實踐路徑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0(4).
[6]董勇.論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價值內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5).
作者:徐永麗,韓春鵬,程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