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10月25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內容摘要:在素質教育不斷推向前進的當下,一線教學呼喚高效的學習模式。 合作學習,在探究高中語文教學策略,改進語文教學方式和提高課堂教與學的效率等方面,都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 本文第一部分闡述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 第二部分借用實踐方法進行分析,詳細論證合作學習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操作模式; 第三部分探討合作學習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意義,并對其中的問題進行反思。
關鍵詞:合作學習 語文教學 運用
2001年5月29日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規定》中特別提到合作學習,《規定》指出:“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發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 ”從政府文件規定到各地教育主管部門的課程標準設置,可見我國上層教育部門對合作學習的重視。 也正是如此,合作學習被迅速運用到課改區的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 在十多年的課改實驗中,各地涌現出了很多優秀的教學方式,如山東的杜郎口“10+35”模式,山東省昌平二中的“271”模式,江蘇省新知學校的“自學·交流”模式等,所有這些成功的教學模式里面都有合作學習環節。 在實踐中,合作學習方式也不斷得到廣大教師的認可和學生的喜愛。
語文教學論文: 高中語文閱讀課上情境教學的實踐研究
在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中,合作學習的研究雖然取得一定成績,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如何結合前人研究的理論和實踐成果及本校的實際教學情況,利用合作學習的理念,用之于真正的語文教學實踐之中,將成為本文的研究重點。
一.研究理論基礎
合作學習并非我國的獨創,它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對教育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時被人譽為“近十幾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 我國于20世紀90年代引入合作學習理念,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試驗)》(2003年)在教學建議中,明確指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提出了“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間相互交流,共同發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的要求。
《學記》中曾提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它的表層意思是講獨自封閉學習的局限性,而深層含義則是在強調合作與交流對于成長的重要性。
建構主義者認為,在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著思維、個性和理解力的差異,導致了知識建構意義的差異。 但無論何種建構方式,這種建構過程可以充分體現學生的思維與接收能力。 因為學生建構起新的知識體系的行為并不是囫圇吞棗式的被動接受,而是經過思考主動進行的。 并且,學生對于知識的接受需要內化和同化,而非直接呈現。 因此在合作學習中,學生需要通過自己的思考,形成個人的觀點,在此基礎上再進行組員交流與探究的過程,這樣才能形成多元化的回答和思維碰撞的火花。
合作學習是一種教與學的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展現的思考、合作、交流和展示過程,就是學生在對知識有一定認知的基礎上,再根據舊有知識形成一種新的認知的過程。 因此合作學習是一種能夠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建構新知的有效教學策略與學習方法。
二.實踐方法分析
高中新課改鼓勵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取合作學習的方式,激發學生興趣,增強學生團隊合作意識,提高學生合作協同能力,以取得共同進步。 同時,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性、工具性的特點,其特殊性決定了開展合作學習的必要性。 特別是從語言的工具性角度考慮,恰當的表達與交流十分重要。
小組的合理建立是課堂進行合作學習的前提,教師應該先掌握學生學習、性格、愛好等情況,給學生分層,初步分組后細化小組配置,確定組長,并對組長和組員進行培訓,教授管理方法和具體合作學習的操作流程。 在上課的時候,老師要求針對某個問題進行合作探究,首先就要培訓學生,并且在分配任務的時候做到分工明確。 例如,誰負責解釋題目的含義,誰負責文字的書寫,誰負責補充缺失的部分等等,要求各個小組成員都要做到任務熟悉,分工明確,同時還要合作解決問題,不能由某位同學包攬任務。 教師需要使問題明確化,這樣有利于學生操作,在探究問題時,明確了總的方向,就不會讓學生漫無邊際地空談。
課前的合作學習,表現為課前互助預習。 教師將本堂課的預習任務分配給各小組之后,通過目標獎勵的方式激發小組成員的預習積極性,促使小組成員在預習過程中積極地相互督促和幫助。 作為合作學習的統籌人,教師首先要精心布置預習任務,預習內容必須和新課內容一致。 可以嘗試擬定預習大綱,細化提綱內容,盡可能詳細地列出學生在預習時需要掌握的目標內容、需要注意的問題和需要展開進行討論的思考題。 教師將布置好的預習內容分配給每個小組,明確預習的內容和意義,要讓學生負責任地完成各自小組的任務,要求所有小組成員必須合作完成本組的學習任務,提出個人的見解,并通過組內合作交流討論,上升為小組意見,形成對預習任務中問題的一致看法,最終使全組同學都能掌握老師布置的預習內容。 老師也可以監督檢查各組的探究進展情況,甚至可以加入小組探究,形成師生合作模式。 此外,作為小組合作學習效率的保障,時間的合理把握非常重要。 教師要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能力水平進行小組合作探究時間的安排,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熟悉知識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能力層次。 最后,各個小組匯總,確定完成預習任務。 根據反饋的情況,組與組之間也可以進行組際交流探究,達到更大范圍合作學習的目的。
教師可以根據班級具體情況來確立合作預習的檢測方式,可以讓學生當堂回答用PPT展示出來的檢測題,可以是教師隨機口頭提問相關的知識,還可以讓各小組派代表上臺展示預習成果。 檢測的時間可以根據課堂進度而定,檢測完之后,教師應及時給予適當的點評。 可以評價小組成員在合作中表現出的積極性和認真態度,表揚其最終的成果,這樣能夠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成就感。 教師點評應該客觀,要讓學生用正確的態度對待知識,如果學生有講得不合理的地方,老師要給予引導和指正,這樣更能促進學生今后的合作探究,從而實現長效激發學習興趣。 評價的方式多種多樣,包括自評,師評,小組評等,無論評價方式如何,都要避免過于單一機械,應該綜合各種元素和參考條件公正評價學生的成果。
高中語文教材選編了許多內容豐富、思想深刻的文章,對于高中學生來說,很難靠單個人的力量深度把握文章的思想,這就需要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助力探究。 語文課堂中的合作交流學習方法,包括小組合作探究問題法和小組合作表演法等。 合作表演法是學生根據文章的主要情節內容,合理地分配角色.揣摩人物的情感,模仿教材中人物的動作、表情、語言,還原事件經過的一種合作學習方式。 這種方式比較適合故事性情節性強的文章,如《荊軻刺秦王》、《燭之武退秦師》、《鴻門宴》等。 學生們在表演前以課文為依據,按需要自主改編臺詞,共同斟酌人物的表情和動作,互相揣摩思想情感,達到情節的合理流暢。 小組之間的相互合作,不僅增強了小組成員之間的友誼和團結,而且通過表演,讓文言文變得有趣好玩,更能激發學生用積極的心態、更好的表演去展現自己。 同學們之間在合作中相互的補充建議和幫助,也能在無形中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力。
曾有兩位中學語文教師同課異構《歸去來兮辭》時,筆者發現兩位老師都在合作探究環節設置了陶淵明為何歸隱的問題,但因為兩位老師對問題的設計思路不同,課堂效果也有差別。 第一位老師直接設置了問題:“陶淵明為何要歸隱? 請各小組合作探究后回答。 ”第二位老師在問題前設計了一個引導:“根據前面的小序,我們了解到陶淵明是主動辭官回鄉的,那么我們就很好奇了,古代文人學子都是學而優則仕,汲汲于功名富貴,可是陶淵明為何與大家不一樣,不想做官想回家呢? 請同學們結合《五柳先生傳》和課文下面的注釋,從作者的性格特點和當時的政治背景來談談陶淵明歸隱的原因。 ”
相比較而言,第一位老師提出的問題比較籠統寬泛,沒有明確的指向,學生雖然有話可說但是會略顯空泛; 第二位老師的問題設置得不僅明確,還能引導學生學會從哪些材料,哪些角度來看問題,這樣可以更好地完成預設目標。 最終從課堂反饋的效果來看,第二位老師的課堂效果更好,學生的回答能夠抓住重點,很精彩。
三.意義與反思
高中語文教學采用合作探究學習的方式,對于教學相長很有必要。 只有切實做到科學規范小組建設、明確設置課堂問題、任務分配責任到人、合理安排探究時間、嚴格監督課堂紀律、評價激勵方式多樣等,才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能力,改進課堂教學效果。 當然,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要針對文章的特點進行合作方式多樣化的創新教學,才能將合作學習的優點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達到最優化。
合作學習讓老師由主講變為主導,改變了老師傳統“一言堂”的課堂教學模式。 那么,如何導,導什么等等都是老師需要考慮的問題,老師就是在這個思考過程中提高了教學鉆研能力。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如果我們將本校的實際情況和語文學科的特點相結合,創新合作學習的實踐方式,那么合作學習將成為課改中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與學習方式。 時代在飛速發展,學生的認知在不斷進步,合作學習的方法也應當符合學生的需求。 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能與時代同步,我們的語文教學才能夠綻放異彩。
參考文獻
[1]王坦.合作教學的基本類型與理念析要[J].山東教育科研(濟南),1999(12):8-10
[2]于明.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巧方法[M].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7
[3]劉玉靜,離艷.合作學習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劉翔飛;作者單位: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羅定邦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