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03月08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 要:古詩詞是培養高中生審美能力的重要資源,可以讓學生領略古代經典文學的無窮魅力,形成高雅的審美情趣。從審美教育的視角出發,探討開展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方法,提出教師應對有關古詩詞文體的知識展開教學。在文本解讀方面,教師可運用畫面聯想法和意象解析法,讓學生感受意境美;可從意義和聲音層面引導學生感受作品的語言美;同時應重視對作者人格美的探究。教師還可基于同類古詩詞組織專題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獨立閱讀古詩詞的能力。
關鍵詞:審美教育 高中語文 古詩詞教學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提出,“審美鑒賞與創造”是語文學科的一項核心素養,可見開展審美教育是語文學科的重要職責。古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珍寶,具有精致優美、言簡意豐的特點。高中語文教材中收錄的古詩詞具有經典性,是開展審美教育的重要載體。
與教材中的其他類型文本相比,古詩詞在培養審美能力方面的價值尤為突出。本文擬結合教育實踐經驗,探討如何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
一、教學文體知識,構建鑒賞根基
審美力是一種高階能力,這種能力建立在具體的知識積累之上。古詩詞是非常含蓄的語言文本,因此對語言進行解碼的難度也更高。學生應了解有關古詩詞文體的專門知識,才能夠“讀詩”。如果缺少文體知識的積累,那么談論直覺式的審美欣賞是不現實的。[1]
在“古詩詞”的范疇之下,又可以分出許多分支,演變出多種多樣的形式美感。教師在教學詩歌時,應讓學生理解基本的詩歌體裁知識。例如,高三語文教材第一單元中收錄了七首古詩詞,其中存在較大的文體差異,包含民謠、樂府詩、詞、七律等。教師在教授本單元古詩詞時,應讓學生理解關于文體的基本知識。
如教學《孔雀東南飛》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查閱與“樂府詩”有關的知識,提前形成一定的印象。在課中,教師先將其與《氓》結合起來,說明樂府詩本是民間歌詩,由管理音樂的官署采集而來,因此繼承了《詩經》的現實主義色彩,同樣“感于哀樂,緣事而發”,再指出樂府詩具有格律靈活、語言淺易、常以獨白和對話進行敘事的特點。借助這樣的教學,學生便具備了文體方面的專門知識,在閱讀本詩時便能認知其美的來源。
二、正確解讀文本,認知審美特質
古詩詞教學離不開文本解讀活動。在對文本的細致品味之中,學生會發現古詩詞中多層次的美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解讀文本,從中讀出意境美、語言美和人格美。
(一)再現場景,感受意境美
意境是古詩詞獨有的審美維度,它對應的是一個詩化的世界。這個意境既是詩人構建的結果,也是讀者自己的心象。教師要運用適宜的演示和溝通方法,再現文本中富有詩意的場景,讓學生體會詩中和諧的主客體關系。
1.展開聯想,走入詩中畫面
許多古詩詞都描繪了具有美感的畫面,在其中寄托了詩人深沉的內心情感,因此對意境美的感受往往離不開對詩中畫面的感受。美學家宗白華先生曾說:“詩中有畫,而不全是畫。畫中有詩,而不全是詩。”[2]
有別于畫作中已然固定的空間安排,詩歌的畫面中往往可以容納更多的想象,進而令欣賞者在自己心中構建一個意境,而非眼前可視化的意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立足文字展開聯想,走入詩中畫面,切身感受詩境。例如,在《歸園田居(其一)》中,第五句至第八句為描繪意境的主要部分。師生可逐句賞析這一部分,還原其中描繪的自然田園之景。教師提出:“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寫居所;“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三句寫居住環境,分別寫近景、遠景以及聲音。在此基礎上,教師可讓學生進行討論,說說每句詩在自己大腦中引發的聯想。如針對“狗吠深巷中”句,學生提到:“讀這句詩時,我并不感覺聲音很嘈雜,而是覺得寧靜、平和。因為鄉間安靜,狗吠聲才顯得特別突出。”通過對畫面的聯想,學生感受到了田園生活的可愛之處,體會到了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2.解析意象,感受整體氛圍
意境是由意象組合而成的,這些意象附帶著近似的情感色彩,在藝術風格上具有共通性。詩人使用內在的藝術結構將意象串聯起來,便構造出獨特的美感。[3]
因此,我們可以通過解析意象來探究意境美,從各個具體的意象內涵入手,讓學生感受詩詞的整體氛圍。如在教學《聲聲慢》時,教師可先讓學生勾畫出本詩的意象:淡酒、晚風、雁、黃花、梧桐、細雨,然后提出問題:“這些意象如何表現出愁情?”學生在四人小組內進行交流討論后,發現這些意象都具有明確的寓意,如:“雁”有“懷念家鄉、期待音信”的寓意,“黃花”有“憔悴容顏、晚景孤苦”的寓意等。
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教師可進行補充,指出古典詩詞中的傳統意象往往有著特定內涵,經常在不同文本中表達同樣的情感,并舉實例說明。這樣的教學以“微探究”方式解析文本,適應了學生的能力基點,既讓學生把握了本詩冷清凄美的意境,也讓學生理解了古詩詞以意象疊加來傳情達意的表現手法。教師經常運用解析意象的方法開展古詩詞教學,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審美經驗,提升學生獨立品鑒古詩詞的能力。
(二)含英咀華,感受語言美
古詩詞的語言不同于生活語言,它們富有滋味、令人百讀不厭。教師要帶領學生含英咀華,領悟語言美的具體表現。
1.細致探究語言特色
古詩詞具有藝術性,在語言運用方面往往達到一字一詞也不可移易的程度。教師要重視運用“文本細讀法”,引導學生細致探究語言特色,還原文本的組織機理,讓學生在整體印象的基礎上產生“再發現”。如古詩《琵琶行》語言雋永精致,教師可以選取其中描寫音樂與景物的語句展開教學。
對描寫音樂的部分,教師可以“修辭手法”為探究點,讓學生細讀文字,從中找出比喻、通感的修辭手法,并體會其表達效果。對描寫景物的部分,教師可從文中提取五個寫景句,將其在多媒體界面中并列展示,然后讓學生整體感受語句,說說其中哪些字詞用得精妙。如針對“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句,學生提到“浸”字用得十分傳神,這個字與“茫茫”相對應,而且似乎顯得月亮也“醉”了,有情景交融之意。當學生表達出有價值的意見時,教師應給予積極的回應、理答、追問,幫助學生擴散思維、完善表達,并鼓勵更多學生參與討論。這種教學方式改變了以往古詩詞教學中學生被動聆聽的局面,讓學生化被動為主動,進而充分體會到古詩詞語言中獨特的美。
2.在語言中感受音韻
古詩詞講求形式的規整,因此具有音韻美感,尤其是絕句、律詩和詞。教師在教學中除了從意義層面展示語言美之外,還應引導學生探究語言的音韻美。例如,《登高》一詩有“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美稱,這與其音韻上的美感分不開。教師可從三個方面讓學生感受語言中的音韻美。一是對仗工整,音調鏗鏘,富于氣勢;二是意群劃分方式靈活,令聲音的停頓更為豐富多變。如本詩首聯區別于其他三聯,基本一字一頓,有哽咽之感;三是詩中使用雙聲詞,顯得旋律優美、音節舒緩。“艱難”“潦倒”兩詞不僅聲母相同而且押韻,顯得特別響亮而綿長,富有力量。
在分析完詩歌的音韻美后,教師可進行范讀,再組織誦讀活動,要求學生在朗讀中體現音韻美。當教師引導學生從意義和聲音兩個層面探究詩歌語言之美時,學生對語言美的認知就不再停留在感性層面,而是能夠認知美的來源。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對具體篇目的審美鑒賞,而且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欣賞古詩詞的方法,提升學生讀詩的能力。
(三)體會情感,感受人格美
“詩言志”,所有的詩詞創作,無不緣情而發。詩詞中的情感則來自詩人的主體精神,是其人格美的外化。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體會詩中情感,真切地感受作者人格的魅力和光輝。在教學中涉及人格美,可將詩歌的教學價值拓展至學科范疇以外,起到德育作用。但僅憑閱讀詩歌本身,往往不足以認識作者人格。因此,教師應將背景分析和文本細讀結合起來。
具體來說,教師可引入與創作背景、作者經歷有關的資料,讓學生先借助這些資料在大腦中構建一個人格形象,為后續鑒賞打好基礎。[4]例如,教學《離騷》時,感受屈原的人格美是重要的教學目標。但因創作年代久遠,當代高中生在讀本詩時往往存在心理上的隔膜,難以與作者達成共情。鑒于此,教師可在教學前播放一個與屈原生平有關的視頻,讓學生了解屈原力圖輔佐君王,卻遭奸臣讒害,最終自沉汨羅江的悲劇經歷。
當學生了解人物經歷后,便有興趣閱讀其所寫的作品。在文本細讀過程中,教師可重點突出作品中使用的移情手法,讓學生從“蘭皋”“椒丘”“芰荷”“芙蓉”等詞中見出詩人高潔的人格,體會詩人絕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志氣。通過這種方式,就能讓學生受到詩人主體精神的感召,在情感價值觀上受到積極的熏陶。
三、開展專題學習,提升審美能力
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專題學習,是教師有意識地搜集同類作品,然后基于多篇文本開展學習的模式。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知識不是外部灌輸的結果,而是學生自主建構的結果。專題學習模式中的所有學習材料都具有相關性,它們圍繞同一個中心組織起來,有助于激活學生同化與順應的認知機制,提升學生對同類古詩詞的審美判斷能力。教師可以將課內的同類古詩詞整合起來進行教學。
如在高三年級學習《揚州慢》后,教師可將其與《念奴嬌·赤壁懷古》《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蜀相》組合起來,和學生一起探究“詠史懷古詩”的常見情感主題和表現手法。教師也可在教學課內古詩詞時,引入課外古詩詞開展比較閱讀。如在讀完杜甫《登高》后,可將其與李白的《與夏十二登岳陽樓》、杜甫的《登岳陽樓》、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形成一個比較閱讀專題。
教師先將詩歌文本及其注釋印發給學生,然后組織讀書報告會,引導學生了解“登高懷遠”類詩歌的審美特質。專題學習突破了常規的精讀式教學模式,有助于學生形成個性化的鑒賞心得。總之,古詩詞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與現代文本相比,古詩詞會帶來更多理解上的障礙,要想讓學生把握其美的內核并不容易。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以文本為基本立足點,同時順應學生的認知規律,引導學生從不同側面進行鑒賞,從而領會古詩詞的獨有魅力。
參考文獻
[1]夏玉庚.從知識到審美的突破——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的方向探索[J].語文教學通訊,2020(6).
[2]胡家莉.論宗白華先生“詩”與“畫“的分界[J].漢字文化,2018(06).
[3]段紅梅.高中語文古詩詞意象教學的四個路徑[J].教學與管理,2020(22).
[4]尹茉莉,孫洪學.古詩詞中的人文精神及其教學[J].百科知識,2020(3).
作者:薛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