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11月07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市場機遇,帶動了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使職業教育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經濟發展建設突飛猛進的步伐、經濟結構的調整,對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也提出新的要求。高職類會計專業,如何適應經濟環境、人才需求的變化,培養出社會適應力強、社會滿意度高的人才,是我們現在亟待探討和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人才培養模式是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在培養過程而采取的構造樣式和運行方式,職業教育的內涵主要包括職業教育理念、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等內容。現有會計專業:公共基礎課——專業課的課程排序,沒有實踐課程的情況下,多數學生對會計理論學習不感興趣,是導致會計教學成效差的原因之一,這就要求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必須突破傳統模式,構建教學做一體的課程體系,完善實踐教學環節。
1課程體系構建的建議
1.1課程設置應與培養目標適應
根據《教育部關于制定高等職業學校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要求,課程設置和教學應與培養目標相適應,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加強與學生生活、專業和社會實踐的緊密聯系。所以教改過程中,關注專業通用技能、專業專項技能、專業拓展技能培養,結合這三大技能構建課程體系,形成專業教學實施方案。
1.2按照高職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認知規律設置課程
高職生普遍文化基礎薄弱,自主學習能力差,學習有一定的困難。高中畢業后由普通教育突然轉入職業教育,需要有一個適應過程,因此專業課程的設置要專而精,讓學生在有一定理論基礎時,加強會計操作技能和拓展技術的鍛煉。
1.3課程設置以就業為導向,建立工作過程系統化的專業課程體系
高職會計專業課程的設置不僅要滿足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對會計專業人才的數量、質量需求,還要滿足會計專業學生就業、個人職業規劃的需要。因此會計專業課程的設置要實現教學做一體的特點,按照相應職業崗位的工作過程,分析典型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要求,設置公共基礎課程、專業技能課程、系統化實踐教學三類課程,實現課堂同步實踐、階段崗位實踐、綜合實踐和頂崗實習密切配合。
1.4課程設置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和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面對高職生生源素質良莠不齊,入學成績差異較大,學習上會出現不同的層次要求,因此課程設置應有一定的梯度,適當增加選修課程,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選修相應的課程。
1.5突出“雙證書”,實現課證融合
課程設置與初級會計考試銜接,將會計職業資格標準和職業技能鑒定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力爭讓99%的學生在頂崗實習前考取資格證書,獲得從事會計工作的入門磚,爭取在頂崗實習階段接觸到企業實際工作任務,熟悉會計工作流程。
1.6教學方法與手段靈活有效
在高職專業課教學中,應堅持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創建和諧、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教師以引導、啟發、調整為主,采用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和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優化課堂結構,提高學習效率。
1.7建立多元化的課程評價體系
傳統的評價方法是筆答試卷、記背應試,只注重結果,對學習過程和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重視不夠,造成學生只是應付考試,不能將所學知識化為已有。要實現高職學生的培養目標,改革課程評價方法勢在必行。
2課程教學內容的建議
(1)課程內容要適應行業經濟發展和企業用人的要求,同時要適合學生個體的需求。當今經濟生活中,經濟高速發展,新的業務模式不斷出現,會計專業課程必須從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高度來開發課程,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高職會計專業的根本任務是為社會培養從事會計核算相關工作崗位的技能型人才,這就要求高職會計專業的課程內容既要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又要適應學生個體的需求。
(2)課程內容符合職業教育要求,體現職業教育特色。會計職業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實踐性,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畢業生必須具有較強的職業專業和實踐技能,能夠在規定時間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務。因而會計工作的實踐過程設計成學習過程就成為高職會計專業的內在要求,做到“做中學,學中做”,教學做一體。
(3)突出技能訓練,結合企業實際拓展課程內容,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現代社會人員流動較大,近兩年勞動力市場趨于飽和,今年的畢業季就成了史上最難就業的一年。這就要求高職會計專業必須拓寬課程內容的范圍,提高畢業生的就業適應能力。技能訓練為中心,實現理論與技能課程的同步進行,全方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4)精品課程建設。課程建設為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按照典型工作任務來組織教學的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課程將典型工作任務分為多個教學情境,讓學生擔任崗位工作自主學習,教師負責在過程當中進行指導,采取過程考核,真正將理論教學融入到實踐教學中。
(5)完善課程資源建設。以校園網為平臺,建設針對職業崗位要求,強化就業能力培養的會計專業教學資源庫,包括專業教學目標與標準、精品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實驗實訓、教學指導、學習評價等要素。資源庫教學資源和環境開放,滿足學生自主學習需要,優秀教師的資源也得以共享和共建。
3實習實訓條件建議
實訓基地是高職學生提升專業操作能力的主要場所,所以加強實訓基地的建設,改善實訓條件是必不可少的。
3.1加強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
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通過仿真的實訓設施和軟件,涉及收銀、出納、會計核算、稅務、信息化等領域。我們建議校內生產性實訓環境的工位數與學生數的比例至少達到1:3;建立與會計專業相關的教學做一體化實訓室:會計手工實訓室、會計信息化實訓室、ERP實訓室、會計綜合實訓室。各實訓室均按職業環境布置,配備相關軟件系統、實訓資料及高仿真賬、證、表、單,為會計實踐教學奠定基礎。
3.2完善校外實訓基礎建設
結合我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依托當地企業,建立校企合作機制,將合作企業建成校外頂崗實習的校外實訓基地。爭取校外實習基地布點合理,以商業、服務業、制造業為主,兼顧房地產建筑業、事業單位和中介服務機構等,既有中小微型企業,又有大型集團公司,能夠完成不同業態不同類型企業的出納、會計核算、收銀等崗位的頂崗實習或訂單培養,保證100%學生至少頂崗實習半年以上。
參考文獻
[1]張平.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初探[J].云南電大學報,2017.
[2]陸國民.高職課程“實踐性教學”改革探索[J].上海商學院學報,2018.
教育論文相關刊物推薦:上海商學院學報主要刊登商貿、財稅、管理以及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的理論、實踐研究的學術論文,反映學術上有特色、科學界關心的研究成果,推動學術交流,為促進經濟社會和高職教育發展服務。榮獲2010年獲上海市優秀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