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10月13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后現代犬儒主義是現代社會中對道德持負面態度的生存哲學,這種生存哲學逾越了道德規范,背離了道德應有的價值,對社會道德危害較大,它既使高等教育缺乏道德的合法性依據而受到質疑,又使高等教育背離了教育初衷而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 從海德格爾生存哲學的角度反思后現代犬儒主義影響下的高等教育所呈現的人性論、價值論、實踐論問題及其原因,為解決高等教育的道德困局提供了重要啟示。
關鍵詞:犬儒主義; 高等教育; 道德教育; 生存哲學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出現了一些非道德事件,一定程度上顛覆了人們對高校教師和大學生固有的集智慧與道德于一身的美好印象,高校道德教育也因此備受質疑。 現今,這些違背道德的事件并非只發生在高校中,整個教育體系乃至社會其實也受到嚴峻的道德沖擊,后現代犬儒主義正是引發這種道德困境的主要因素之一,已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有關犬儒主義的輿論評價不勝枚舉,滲透于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各個層面,波及到高等教育,使高等教育呈現出一種逾越道德規范的后現代犬儒主義表現,背離了高等教育應有的價值規范。
高等教育論文高校思政工作愛國主義教育的創新
隨著后現代犬儒主義對高等教育影響的日趨嚴重,迫使學界必須直面并深入思考后現代犬儒主義思想及其影響。 本文嘗試從海德格爾生存哲學的角度闡釋高等教育的后現代犬儒主義困境,以便科學認識其真實面目并進行積極應對,為化解當今高等教育的困局提供理論啟示。
一、當今高等教育的后現代犬儒主義困局
古希臘犬儒主義主張人應該摒棄一切外在束縛,追尋有德性的生活。 隨著社會的變化以及后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現今的犬儒主義已經拋棄了最初的生存哲學,轉化為一種根本與之對立的生存哲學,古希臘時期原始的犬儒主義學派與現代犬儒學派兩者之間相差甚遠,前者提倡追求符合自然規律的道德和優秀品質,同時主張人們要過著原始的、極為簡樸的非物質生活。 隨著時間的流逝,犬儒主義理論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全然不顧美德是幸福唯一的必要條件的觀點,棄絕了早期犬儒主義者對道德精神方面的追求,摻雜著不擇手段、圓滑世故、我行我素等不良因素,成為一種徹底的、極端的不道德思潮[1]。 后現代犬儒主義者毫無限制地追求極端利己的生活方式。 后現代犬儒主義思想消解了道德規范、異化了幸福的本質,完全釋放了人的欲望。 這種思想沖擊了高等教育的道德根基,改變了高等教育的價值觀及其運行方式,受后現代犬儒主義影響的高等教育表現出以下特點。
(一)高等教育的價值虛無化
當我國傳統文化被現代性弱化,與商品、市場、科技等匹配的多元價值觀融入社會以后,社會大眾普遍面臨著對固有道德價值的重新反思和選擇。 后現代犬儒主義者則把崇高精神邊緣化,擱淺了“超越價值”,他們認為道德的價值已不存在,因而丟棄了道德信念,喪失了對道德的信仰。 由此,道德虛無化成為后現代犬儒主義的主要內容。 這種虛無化對道德的“清洗”,是通過把虛無價值全盤并入崇高價值秩序進行的,擴展了后現代犬儒主義價值虛無的思想暴力,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膚淺、媚俗生存方式的運轉。 后現代犬儒主義者在拋棄道德的價值后轉而崇拜極端個人主義、拓展極度的自由主義,宣揚人生領域中對個人空虛、寂寞的感嘆,在生活中極度自戀等等,他們感嘆生活本真的幻滅,表現出任其肆虐感傷的頹廢。 現代犬儒主義的生存樣式被這種頹廢、自甘墮落、極端的消極思想所渲染,使得高等教育也深受其虛無氣質的影響,逐漸淪陷下去,成為牟利的工具。 道德教育的目標在于為道德探尋合理的實踐路徑,從道德教育不可行到道德教育可行,不僅體現了人們對道德價值的肯定與堅定的道德信念,還體現了人們對道德的忠誠信仰,而教育中的后現代犬儒主義模糊和曲解了教育的本意,全納世俗功利[2]。 后現代犬儒主義懷疑并否定道德,使高等教育喪失了道德價值的依托,高等教育也由此呈現出虛無主義的價值觀,對道德說一套做一套,忽視道德。 在后現代犬儒主義者看來:高等教育是沒意義的表面工作,只是獲取分數拿到報酬的方式。 他們對先進的高等教育思想、方法、政策、改革等知而不信,不相信教育的科學性與合理性,也不相信高等教育的可行性。
(二)高等教育的運轉功利化
高等教育按市場規律運轉,追求高效益、高速度,在“物質人”的單向層面上理解人,就很可能被后現代犬儒主義俘虜,從而使高等教育的美善理想被拋棄。 高等教育中的后現代犬儒主義者僅追求“生物”程度上的幸福,他們膜拜“快餐式”的感官刺激和欲望的滿足,注重功利,以獲利為目的而不論道德的善惡,行為缺乏道德的觀照。 在金錢至上的時代,我們不難看到現代犬儒主義者們為尋求感官上帶來的刺激,毫無遮掩、瘋狂自憐地追求著名與利[3]40。 他們無法調節功用價值與道德價值的沖突,不能以道德尺度評判善惡是非,處于良心與自身分裂中,心態被扭曲變形,從而導致極度冷漠自私的行為產生。 明知是錯的,但還去做,導致高等教育的教育思想與教育行為分裂,對他們而言,高等教育是利益的托詞。 比如:片面追求與個人名利直接掛鉤的考核指標,不顧道德原則不擇手段獲取物質功利; 陽奉陰違地搞形式主義、“面子”教育; 關注“硬指標”,追求“量化”業績,明知其實際的嚴重負面影響卻無動于衷; 等等。 現代社會在破除舊思想、舊觀念,追求物質與現實利益的同時,人類的尊嚴價值逐漸被其充斥著。 道德教育和道德生活的建立缺少價值的支撐,只能是空中樓閣。 我們應該對信仰多一些人生的觀照[4]。
(三)高等教育實踐的道德冷漠化
高等教育成功與否,關鍵在個體在具體實踐中的行為表現。 在后現代犬儒主義的影響下,高等教育中的個體表現出麻木冷漠的“精神零度生存”。 在《不合時宜的思考》中,尼采刻畫了活在當下的畜群,畜群維持著吃、繁殖的無意識生存,從不思考生命的精神意義,這正如再“完美不過”的后現代犬儒主義者們的生活。 后現代犬儒分子冷漠無情、精于世故地算計利益,可以毫無羞愧地做出不道德的決定,可以一邊譴責不道德,一邊面不改色地敗壞道德。 后現代犬儒主義者的麻木極具韌性,能夠忍受他所鄙視的最糟的道德環境,并能在其中繼續冷漠生活。 他們對自我角色迷惘; 道德勇氣匱乏; 道德責任感喪失; 對不良道德行為逃避、推卸責任、不肯擔當、不順從、自笞自欺、敷衍。 后現代犬儒主義者在現實中表現出對道德的暖昧,觀點隨時變換,毫無立場,價值標準被拋棄,缺乏自我反思,陶醉于種種超速的精神裂變式的變換體驗。 他們陶醉于膚淺時尚的風格中,沉浸式投入割斷歷史、無深度、無方向中,認同價值平面“碎片化”; 他們通過反諷、顛覆主流價值的主導地位,無情地嘲諷一切,喜劇化地排斥批判性意識; 他們體現著冷漠的無深刻內涵的行為放誕的偽個人主義; 他們滿足惡搞、游戲的態度從而把崇高變為低俗,而低俗卻被抬到突出的地位; 他們陷入割斷歷史的無價值依托的渙散的思想中; 他們回復到一種幾乎充滿了沖動狂熱的破壞力量中,具有很強的受控性和欺騙性; 他們帶有很強的阿Q般自欺欺人性,拋棄道德良知,使判斷找不到可以依托的道德價值系統。
人們突破了“傳統道德”的約束,沉浸在多元價值觀相互碰撞、道德理想被擠壓成碎片的“后現代”生活方式之中。 麻木、喪失精神價值、虛無、道德、失范、人格卑下,甚至喪失人性[5]……后現代犬儒主義的表現和特征紛繁復雜,毋庸置疑影響了高等教育的諸多層面,使高校高等教育呈現出諸多虛無表現。 后現代犬儒主義共同表現為人性的萎縮,人的精神層面生存意義的缺失,使高等教育缺乏終極意義觀照而冷漠地運轉。
二、高等教育后現代犬儒主義困境的生存論闡釋
生存論是關于人生存的哲學,反思人作為存在者自身怎樣存在。 存在者現實地存在于世界之中,與世界的聯系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即生存方式。 生存方式是生存哲學的核心問題。 生存方式既包括存在者自己的存在方式,也囊括了存在者與其他存在的關系。 如果不從生存變化的角度,而只在固定的情境下剖析事物的生存狀態,就不能解釋高等教育后現代犬儒主義困境的全貌,留下的只是所謂“智者”傲慢的主觀臆斷。 對于生存分析論而言,只有將哲學追問看作是一種實際存在可能性才可進一步進行分析,進而展開討論[6]。 海德格爾認為,“在此,‘生存’(Existenz)并不意味著一個存在者的出現和‘定在’(Dasein)(現成存在)意義上的existentia(實存),但‘生存’也不是‘在生存狀態上’,這意指人是在身——心機制的基礎上構造出來的為其自身的道德努力”[7]218。 后現代犬儒主義作為一種生存方式,從生存論的角度去分析它則與一勞永逸的武斷徹底決裂。 在生存主體的不斷定位中,生動躍現了生存的諸多現實性,如此分析高等教育的后現代犬儒主義癥結無疑是比較科學的。
(一)生存意義的顛覆導致高等教育的目的被異化
在科技高速發展、消費主義盛行的現代社會中,人類的理想、信念以及對道德的終極追求都被壓制在利潤與效率的視域下,評價人合理存在的標準也被生存實際物化為經濟的成功。 經濟指標成為無形的指揮棒,紛繁的物質構成了深不見底的代表經濟的表象,指引個體生活的價值方向。 人的主體性無限膨脹,進而通過瘋狂的占有來確定自己的生存根基與價值。 人類往往執著于那些對自己來說有利的、方便可得之物來證實自己[7]225。 商品市場、擴大消費的經營運作以各種形式涌到人們面前,放大了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 人尋求滿足自身需求的本性被一再擴大,形成了諸多虛假的需要。 在馬爾庫塞眼中,像休息、娛樂、按照廣告固有的方式來為人處世消費,愛恨……都應屬于虛假需求的范疇[8]。 人的生存方式巨變,阻礙著人接近美善“精神人”的生活,人的生活意義降格為存在者的物質表象生活。 一味地追求物質、享樂主義的犬儒主義者們棄絕了道德信仰和理想,對他們而言,一切都顯得麻木不堪,而支配他們行為的“欲求”被深深地壓抑著,永遠得不到滿足[9]。 人性的其他美德被這“欲望”埋沒,無法推翻。 真理在現代被人們誤解,人類所說的真理和人類真實感受和體會的東西是截然不同的,通常人們會把真理區別于信仰,是理性決不能原初揭示的[7]69。 這樣,人的生存真理已脫離了美和善,遮蔽了本源而誤入了非真理的歧途。 在此現實生活下,高等教育主體的一切需求都變成了一種追求——無限欲望的需求,其它的需求都可以通過這一種需求來獲取。 在現實社會的威脅之下,教育內在的道德精神早已被后現代犬儒主義淡化,教育淪為了一種“表象”,教育中的人處于“生命如此之輕”的狀態[2]。 這種生存意義的顛覆,無疑也逐漸使高等教育的目的被異化。
(二)生存價值的扭曲導致高等教育的價值媚俗化
在現今的高等教育中,后現代犬儒主義者在多元價值的沖突中懷疑價值進而質疑高等教育的價值,他們對高等教育的存在價值不那么確定。 他們認為,既然沒有確定的價值,一切都是不確定的,那還有什么是可以確定相信的? 海德格爾認為,生存的世界不是它自己的容器,也不是所有的存在者和存在者本身,而是指存在者整體于其中存在的如何[7]165。 世界在海德格爾的視域下,不是一個靜態存在,而是不斷動態發展的存在意義呈現。 “人的‘實體’不是綜合靈魂與肉身、精神,而是生存。 ”[10]136世界把生存的無限潛在展現出來,生存意義呈現是生存展開的現實。 后現代物質生產運作方式帶來的經濟發展、物質豐富,并未讓人生存的精神幸福感有很大提高; 相反,物質對人的壓迫、人與人的冷漠,讓人的心靈無處安放,生存的價值受到質疑,世界受到人們前所未有的懷疑與批判。 多元價值、多元文化的生存現實以前所未有的態勢沖擊著人們的思維,使人理性生存的環境缺失。 現實經濟化的控制,使生存向度偏離存在的本己價值維度。 人格在現實中嚴重扭曲,人的生存方式變得“真實的庸俗”,人喪失了精神追求,認為根本不存在道德準則。 存在個體被效率壓制在“類存在”中,但即便是類存在,存在者也被鉗制在經濟化的物欲洪流中,存在精神被謀殺了,存在的心靈無處安放,存在者拒絕個體“形而上”價值在內心的安頓。 讓存在自身本也是一種遮蔽[7]222。 高等教育者在“形而上”價值的隕落中無奈地退場,其人性中的高貴精神被罷黜,高等教育由此陷入犬儒主義的媚俗狀態之中。
(三)生存實踐的不信任導致高等教育的道德冷漠化
在實際生存中,人們先是體驗到道德的失敗,而后對道德的正確產生疑惑,進而在實際生存實踐的反復失敗后對道德的確定性持否定態度,開始對現實產生不信任。 無論是對現實的日常生活還是嚴謹的官方,他們始終保持著不信任的態度[3]51。 他們認為必須以虛偽的手段來保護自我生存,由此道德教育的核心價值被解構了,對道德不相信的態度彌漫自身。 不相信獲得合理性的社會文化形態,現代犬儒者們甚至不相信有任何其他辦法來改變他所不相信的世界[11]221。 人們既無法脫離那個連自己都不相信的道德教育價值生活,只好采用一種不拒絕的理解、不反抗的清醒和不認同的接受方式來平衡自身的道德沖突,隨著時間的累積,對道德的冷漠沖斥了道德教育的內部[11]221。 在一些學者看來,普通人雖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虛假、朽敗等敏感問題心如明鏡,但也只能袖手旁觀、冷漠處理,久而久之這就成為對待其他事情或者整個社會生活的一種習慣。 現代犬儒們逃避世界,退守內心[12]。 海德格爾認為,這種生存方式會成為生存的真實狀態,成為生存方式的表達,而當“有人莫名其妙的無聊”時,真正的無聊便開始了,這種無聊就像一片彌漫在絕境內、僻靜的霧,把所有的事物、人、連同自身整體都帶入冷漠的狀態中[7]127。 后現代犬儒主義者沿著對道德的懷疑→道德的不確定→道德的不相信→違反道德→道德冷漠逐漸轉變,漸漸陷入了高貴的超越價值丟失的無聊狀態,從而把個人的精神需要降格為過度消費,通過奢靡性占有來獲得補償,產生褻瀆他人、玩世不恭、自暴自棄、自輕自賤、自我放棄等頹廢情緒。 后現代犬儒主義者對環境的異化與人性崇高精神的丟失放棄反抗,導致高等教育道德冷漠,出現不道德的言行。
三、高等教育后現代犬儒主義困境的超越
高校是在人生存實踐的現實中構架的精神殿堂,它的成長掙脫不了人的精神和物質世界的羈絆,作為教育金字塔的頂層設計,高等教育更應當觀照“人”,同時堅守科學與道義,觀照“人”是設身處地地善解人意,也是教育主體地位的罷黜,是人的教育而非教育的教育; 更是科學與道義對人生存的真實體認。 誠然,面對新時代復雜而多元的社會,高等教育更應保持本真,在未來的發展中重新審視其道德的內在價值精神,從而彌補高等教育道德價值取向的內在闕如。 最為重要的是,要徹底擺脫將媚俗、虛無以及生存價值扭曲奉為圭臬的后現代犬儒主義的桎梏,最終實現高等教育內在道德精神的超越,突破后現代犬儒主義的困境。
(一)正確面對人的精神與物質需求
人在生存實踐中,總會面對各種欲望糾葛,從而會產生選擇困境。 老子就曾提出:名與身孰親? 身與貨孰多? 得與亡孰病? (《道德經》)面對名聲、地位、財富、身體的需求,我們如何選擇? 對此問題,西方古希臘犬儒主義和同時代的中國道家有著一致的觀點。 老子認為:“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道德經》)老子告訴我們,貪念是不可有的,過分投機鉆營、竭力地追求外物必然會損耗自身,過度斂聚外物必然會因此而喪失自我。 知足就會生活簡單而快樂,不會遭致屈辱,知足就會適度而止,因此人便不會遭致危殆,生存得平安長久。 早期犬儒主義認為對過多欲望的追求會阻礙人達至自由、幸福生活,有道德的生活才能給人帶來幸福,因此他們視道德為標桿,對欲望的排斥達到極致,以此來獲得自身精神的幸福。 而后現代犬儒主義之所以引發一系列道德問題,就是因為后現代犬儒主義者在欲望的誘惑下迷失了自我,混沌沉淪于世。 現在看來,古代早期犬儒主義的哲學倫理基礎早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以消極的狀態來應對改造社會的理想和使命,后現代犬儒主義者所盲目崇尚的是極端的犬儒主義、精致的利己主義、虛無與享樂主義,一切都以自我為中心,而他們的言行舉止更是對社會的一種嘲弄[13]。
早期古希臘犬儒主義追求生活的苛儉以達到德性精神富足。 這種秉持德性不為外物困擾的生存方式對當前的高等教育有較大的借鑒意義。 但是,古希臘犬儒主義者過于重視道德而忽略人生存的基本需要,這是違反基本人性需求的,它為古希臘犬儒主義的衰落埋下了禍根,終致其走向滅亡。 這同樣對高等教育有巨大的理論啟示。 在物質泛濫、道德沉潛的生存境域下,高等教育要讓人們明白,面對物欲與精神之惑時,如何才能得到美善的生活:不在物欲洪流中喪失自我,但也要正視自身的基本人性需求,擁有健全的價值觀。 正如道家提出的“少私寡欲”思想,為我們提供了解決此類問題的高等教育方案。 所謂少私寡欲,寡即少; 欲即欲望。
指個人的欲望很小,少私寡欲的生存原則教育我們人生需淡泊素樸、節制欲望,以此來成就自身。 正如老子所言,“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 故能成其私”。 (《道德經》)我們生活可以效法天地自然運轉的規律,不貪圖個人利益,不為外物所累,以 “不自生”“外其身”,而 “成其私”,更好地發展自我。 這啟示我們:要教育大學生依靠內心安靜修養身心,看清世俗的名利,明確自己的志向,保持身心寧靜以實現自我的理想。 同時,找到適當的物質與精神的需求平衡點,在物質與精神的相對適度張力下生存。
(二)重視高等教育中“畏”應對虛無主義的價值
海德格爾把本真的現身狀態譽為“畏”,他認為,世間萬物與我們都陷入了冷漠的狀態,但這并非是純粹的消失意義上的[7]129。 “畏”是對無我的背離,它背離于常人世界,而從公眾意見中脫離、抵制平均狀態的庸俗。 “畏”是漂浮游移的現身,在“畏”中啟示著消除意蘊的牽絆,在畏中“畏之所畏者就是在世本身”[10]215。 在海德格爾看來,“畏啟示無”,“無”揭示本身曾在,由此此在展現,“無”之源始敞開,人們才能停留于“存在者”那里,了解“存在者”的核心。 這種“畏”可以理解為對大道的“畏”,也即是對道德的“畏”。
在道德實踐中,我們通常能感受到虛無在“畏”下被存在者悄然地化解,這可能也是海德格爾理解道德存在的特殊開啟方式:通過“畏”實現[14]77。 所以,我們應在“應當”的層面相信并鼓舞道德存在,追求自身對美善生活的道德努力。 正如“畏”的存在,“畏”凸顯了理性的價值,“畏”開啟了無,正是在虛無的精神狀態下,“無”更讓存在者核心展現。 所以,虛無并不可怕,通過它我們能從中看到存在的本質,為生活其中的世界提供一種確切的道德內容。 直面存在的類本質,對物化現實否定和批判,使“存在”實現對本己的超越。
毋庸置疑,現代道德價值的失落,需要尋求存在的精神價值、回歸人本質的價值,從而獲得對物化世界的批判力量。 我們需要面向事情本身,從后現代犬儒主義對現實既無奈又不滿和抵觸的冷嘲熱諷的態度中,我們看到了價值虛無化后、道德解構后依然存在“畏”的內在力量。 正是在虛無主義的表現下,讓我們看到存在脫離了道德后虛無的可怕,“畏”由此開啟了道德價值之門。 克服后現代犬儒主義高等教育的虛無,讓我們更加堅定了道德的價值,必須讓高等教育追求德性的幸福,回歸生命的終極價值追求,超越后現代犬儒主義的價值追求。 高等教育要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彰顯高等教育生命存在的本質方式,完整闡釋高等教育的重要意義,充分享受高等教育的快樂,真正體現高等教育的生存價值,從而積極地去探索高等教育的真諦,實踐高等教育理念,主動抵制虛無主義的影響。
(三)樹立確定的道德信仰
存在之思總是在尋求它的本真,但本真和非本真確實很難判斷。 陳嘉映認為,沉淪是從本真狀態沉淪[14]106。 海德格爾確實多次主張本真狀態的本源性。 另一方面,此在又被說成是首先沉淪著,只是偶或通過畏的襲來進入本真狀態”。 海德格爾確實通過“畏”來到達本真。 他認為:此在被“世界”和“他人”關聯是此在的非本真表達,這種“被”,失卻了最本己的特性。 此在的本真存在表達,是最本己的讓自身對自身敞開出來,他認為通過這一本真的敞開驗證了本真存在最原始的真諦,這種最本真的展現狀態即生存的真理。 以此生存方式,才獲得了真正的生存真理。 畏,作為此在存在的可能性之一,連同在畏中展開的此在本身一道,為鮮明地把握此在源始存在的整體性提供了現象基地[10]211。
后現代犬儒主義高等教育不是理性地批評現實,它否定道德確定性的存在,用非理性的虛無態度來否定高等教育的道德性,這促使我們重新反思道德問題的確定性。 在古代,人們面對強大莫測的自然,對很多不了解的事物心生恐懼,“畏”一直是人恐懼的根源。 這時的人們追尋神學來擺脫那一無所知的狀態,人們尋獲了神的道德,于是道德被懵懂地確定在各式神話中。 神化的道德同樣作為道來支配人們的行為規范,成為人世的道德確定指向,人們依據神學一定的道德規范行為,保持著一定的道德底線與確定性; 到了啟蒙時代,神學被徹底的祛魅化,神仙消逝在人們的確定性中,人們又感到了虛無的“畏”。 人們調整了一段時間,在神離開后,神界代表的道德原則卻沒有從人間消失,道德依然存在于人們心中。 科學代替了神學,道德就潛入科學的理性世界中,成為理性的道德。
像神的世界里一樣,在嶄新的科學世界中,道德指引人的行為,在這個理性的世界中,有相應的確定性; 到了后現代強調非理性的時代,后現代犬儒主義這種生活方式代表著道德虛無的思想,我們又一次看到了人間的“畏”,對虛無的“畏”。 在這種更為復雜的紛繁世界中,人們在喪失道德的生存痛楚下反思:在生活世界道德缺失中,非理性的情緒情感充斥世界,對付虛無的手段依然還是道德。 由此可見,在每一次表示確定性的“道”消失后,在“無”出現后,“無與無何有之鄉中宣告出來的全無意蘊并不意味著世界不在場,而是等于說世內存在者就其本身而論是無關宏要,乃至在世內事物這樣無所意蘊的基礎上,世界之為世界仍然獨獨地涌迫出來”[10]216。 海德格爾正是在這種“無”產生本己的“畏”中,向我們呈獻了確定本質的存在,真正的保護是一件積極的事情,它可發生在我們預先保留的某物本質,特別是在某物隱回到它本質之中的時候[16]。
道德期許人與人間本真的世界、完美的世界、無限意義的世界。 這是人類得以棲息的精神源泉,它是何等至真、至善、至美的確定性所在。 它是絕對的道德形而上的源泉,是人尋求終極關懷確定性的本性; 它超越人性的肉體恐懼以安頓人性的精神,畏存在于現身情態中[10]219。 在價值多元化的現世,道德的達到有多種層次,無論哪層次,無論哪種價值形態的確定,均有道德的共通的確定性。 因此,在道德教育中,一定要堅持在無限中把握確定性的絕對的根基,讓人的精神有其根:人之為人的道德底線。
(四)合理把握高等教育現實與理想的尺度
承上所述,后現代犬儒主義高等教育的產生來源于生存境域中道德實踐的失敗,從而引發人對道德的懷疑以致背離。 需要反思的是,在高等教育中,我們需要適當把握高等教育的尺度,包括在生存的復雜境遇中,對道德層次的把握。 關于道德境界可以表述為一些層次,如:道德白銀律〔己所不欲,勿施與人(《論語·衛靈公》)〕; 道德黃金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己之所欲,施與人(《論語·雍也》)〕; 道德白金律(人之所欲,才施與人),這些都是道德的原則。 當然,還有銅律、鐵律等道德原則。 道德白銀律是一種恕道。 “己所不欲,勿施與人”就是推己及人的思路,即將心比心,自己不要的,不強加于人。
孔子告知弟子這種恕道,可以終身行之。 道德黃金律即忠道,即要求利他的行為,從“恕道”到“忠道”是從“仁”的否定到肯定的過渡,這一過渡表現了道德境界的不斷提高。 由此可見,道德要求與道德實踐有高低的層次,針對現實不一而足。 可見,在實際的高等教育中高校的道德教育在實際生存活動中需要有層次地推動,要適合不同層次的教育對象。 高等教育不是一役之功,大學生成長的過程較為復雜,不能搞“一刀切”。 當教師把最高道德傳授給學生時,學生的行為達不到最高道德標準,就會對道德產生懷疑; 當教師給學生教導的道德要求總是遙不可及的道德理想時,就會造成道德的虛無化,大學生對道德不再信賴,犬儒主義便會由此產生,高等教育的價值難以實現。
當人局限于現在未被發現的領域時,才接受總能把某個自身限制于這樣或那樣的范圍內的尺度:無遮蔽狀態的當下具體范圍[17]。 絕對確定的形而上的道德存在有其合理性,而當高高在上的知識絕對壓制有限的道德存在時,就會走向道德的反面,窒息了人的生存多樣性,違背了多樣確定性生存的“道德精神”,邁向了“道德主義”。 當一種道德主義成了道德的話語權,它就此變得不道德起來,如果被權力實體控制,就會形成破壞性力量,窒息道德精神。 現實生存拒絕抽象的僵化道德,不同的存在階段,面臨著不同的道德問題。 人不斷突破固有限制,否棄不足; 道德也在人的生存中超越自身,追求美善的價值。
誠然,高等教育中諸因素是諸多獨特的生存體。 把高等教育置于高不可及的神圣位置,超越了它的實際承受極限,使高等教育“頂天”而缺乏“立地”的選擇,高等教育一味強調道德的最高奉獻和犧牲,忽視高等教育內在層級及人的內在需求,是違背高等教育本質的。 現實生活是一種愜意的生活,當一個人把自己的心靈沉溺于存在的神秘之中,才明白自己不過是存在的卑微的腹語者而已[18]。 高等教育更加呼喚理性的平視目光,仰視和俯視都不適合高等教育主體性潛能的實現。 高等教育應是兼具道德理想與現實行為的和諧存在,將促進人性提升作為高等教育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許蘇民.論自由與責任:兼論反對價值相對主義和犬儒主義[J].福建論壇, 2001 (1)∶36-42.
[2]尚云麗.教育中的后現代犬儒主義闡釋:基于海德格爾“構境論”視角的解讀[J].教育學報, 2014 (2)∶21-22.
[3]龍成.當代中國犬儒主義思想研究:以網絡媒介為例[D].湖南師范大學,2012.
[4]檀傳寶.信仰教育與道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45.
[5]周將軍.從教化到拯救:以信仰教育化解當代精神危機[J].2008(5)∶18.
作者:尚云麗,陳麗,劉雪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