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年08月01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下面是兩篇教育類中文核心期刊論文投稿范文,第一篇論文介紹了體育課程教學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干預,發揮體育教學的功效,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健康發展。第二篇論文介紹了健康教育指導評估對神經內科護理的應用,在病人的整體護理中,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一一項內容,可以提高病人自身的生活質量和健康質量。
《體育課程教學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干預》
摘要:從體育教學的角度深入探討當前民族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普遍問題,并在體育教學中通過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來進行干預,努力推進我國高等教育全面化進程,切實發揮體育教學的功效,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體育教學;民族院校;心理健康;干預
1.前言
高等院校是我國培養青年人才的重要基地,其中有著鮮明民族特色的民族院校在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以及實現民族大團結這一偉大任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我國高等教育中占有較為重要的地位。根據聯合國衛生組織對于“健康”的定義:(不但沒有軀體缺陷,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1])我們發現,民族院校的大學生只有將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壯的身體中,才能成為真正健康的人,才能較好的實現自身價值、回報社會。現階段,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綜合實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時人們所承受的社會壓力逐步加大,尤其是還未進入社會的在校大學生。這是因為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新形勢下,社會對于人才素質的需求已從單一型轉變為綜合型,健康強大的心理素質逐漸已成為衡量優秀人才的重要標準。
換句話說,社會對于在校大學生的個人能力要求和標準越來越高。面臨日益激烈的著就業競爭,原有舊的人才培養計劃和方案已經不能適應這一全新的變化,這使得我們的學生學習壓力突然增大,每時每刻都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久而久之,一些心理素質不很過硬的學生無法承受來自社會和學校的各方面壓力,極易引起這樣和那樣程度不一的心理疾病,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其中不乏出現厭學、退學甚至患上自閉癥最后走向自殺的悲慘事件。我國在1994年頒布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通過多種方式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體育課程作為民族院校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充分發揮體育特殊的教育功能,有效地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大力促進和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通過體育教學對民族院校在校大學生心理素質進行干預,旨在探索有效解決現階段民族院校學生所面臨的普遍心理問題,將身體教育與心理教育有機的融合在一起,使之形成有效地干預策略體系,切實發揮體育課程教學的特殊功效,進而為促進民族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2.心理健康的界定
“心理健康”是指人們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周邊環境,具有良好完善的個性特征,并且在認知方面、情緒反應方面以及個人意志方面具有較強的控制能力,表現出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2]。在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具有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正確的認識自我和評估自己且很好地控制自己各方面的欲望。面對外界的干擾和影響時能夠保證個人心理不會過度出現上下波動起伏從而達到協調平衡的狀態。我們還可以把心理健康視作人們表現出來的一種持續的積極地發展狀態,其具體標準主要有:有較強的安全感和自尊心;能夠做到適度自我批評,正確認識到自身不足和存在的問題;在生活中能夠有主見,不輕易因為外在因素改變自己的決定;能夠保持一顆平常心,能夠理智現實的看待問題,不做超出自己能力范疇的非分幻想;具有自知之明,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具備適度滿足個體需要的基本能力;具備完整和諧的人格素質;具有切實可行的奮斗目標;有一定的適應環境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在不違背國家法律的基礎上具備分辨善惡是非的能力等。
3.當前民族院校體育課程教學不利于培養和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3.1體育課程教學內容設置過于單一,缺乏趣味性,嚴重影響學生上課的積極性。我國現階段高等院校為非體育專業的學生設置了《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該課程為必修課程,學習時間為兩學年。課程設置的初衷旨在通過兩學年的體育課程教學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和鍛煉身體的方式與方法,促使學生養成終身運動的健身習慣,使之能夠達到強身健體的效果。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現在的大學生們對原有傳統的教學內容已經漸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經常以這樣那樣的理由和借口逃避,與原來設置體育課程的初衷背道而馳且有漸行漸遠的趨勢。例如涉及到注重以增強大學生基本身體素質的田徑項目中短跑和中長跑以及跳遠等內容的教學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沒有學習興趣又缺乏學習的動力。再比如趣味性較強的球類項目,如籃、排、足或乒、羽、網等,在實際教學實踐中,又因這些項目對于參與學生的基本功要求過高致使學生而難以完成基本的練習,更談不上趣味性和技巧性更強的趣味游戲或教學比賽。總之我認為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一教學矛盾只有從課程內容選擇上下功夫,選擇一些新興的體育項目作為授課內容,切實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2教師教學觀念陳舊,一味注重體育成績,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知識。在傳統意義上的民族院校體育課程教學中,體育教師重在通過示范講解幫助和指導學生掌握各項運動的基本技能,使之達到一定的運動水平,取得較好的運動成績。受此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忽略了對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和保健以及各項心理素質與心理能力的鍛煉和培養。究其原因,除了教學觀念陳舊之外,體育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匱乏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沒有豐富心理教育理論知識做基礎,教師引導學生健康的學習與生活是無稽之談。
3.3教師注重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和教學水平,卻缺乏與學生溝通和交流,不利于引導和鼓勵學生。部分體育教師在日常的體育課程教學中通過自身進修、學習、開展教學比武等各種形式努力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和教學水平,其教學能力和水平毋庸置疑。但由于體育課程本身的特殊性,有些學生由于先天身體條件決定的確實無法完成教學任務時,有些教師為了追求達到教學目標,不顧學生個人感受,不與學生進行有效耐心的交流與溝通,從不鼓勵和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和欲望,任其自由發展,這樣久而久之會給學生造成一定的心理負擔,嚴重者甚至會影響學生正常的學習與生活。
4.體育課程教學對民族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干預影響
4.1體育課程教學能夠緩解學習和生活壓力,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當前社會的急速發展促使對廣大在校大學生的要求日益增高,人才標準的界定也越來越綜合化和全面化,大學生們要想適應社會需要,尋求一份適合自己滿意的工作就要比之前付出更多的努力,承受更大的壓力。體育課程教學除了傳授學生基本體育運動技能,達到鍛煉體魄的基本目的外還要設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加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使學生通過參與體育活動,身心得到有效的放松,心理壓力得到有效的緩解[3],避免出現學生因壓力過大導致心態的失衡,出現厭學甚至輕生等更為嚴重的危險事件。總而言之,有效的運動對于改善人們不良情緒有著積極的作用。
4.2體育課程教學能夠促進學生優秀品德的形成,打造學生良好個性發展。良好的品德和性格對于在校大學生來說意義重大。往往具備優秀品質的人再通過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就一定會取得成功。因此在體育課程教學的過程中要兼顧學生意志品質、優秀品德以及個性特征的培養,通過體育教學來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和性格的形成,使之在參與體育活動的過程中,自身得到不斷的發展與完善,進而使其形成優秀的道德品質,在自己的各項工作和生活中能夠保持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4]。
4.3體育課程教學能夠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改善不利于學生成長的被動局面。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們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尤其是身在高校的大學生們,由于涉世未深導致往往因為一個不起眼的小問題就可能帶來不可挽回的悲痛結果。在眾多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學生自閉、過度悲觀和心情抑郁等。這些學生大都喜歡獨來獨往,不與人交流,缺乏與同學之間的有效溝通。我們嘗試在體育課程教學中通過設置集體運動項目的教學內容誘導和迫使他們為了取得比賽的勝利必須增進同學之間的人際交往,培養他們的團隊協作精神[5],久而久之,讓他們徹底甩掉原來孤僻的性格,改掉不與人交流的不良習慣,改善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
5.體育課程教學對民族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干預的關鍵
5.1通過體育課程教學對民族院校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干預時要遵循科學的規律辦事,切忌急功近利,拔苗助長,不然就會適得其反。針對民族院校大學生存在的心理異常等各種問題,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恒心,詳盡的分析存在問題學生的心理特征,以實事求是、認真負責的態度進行有針對性的干預,制定切實可行的干預策略。
5.2通過體育課程教學對民族院校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干預時還要加強相關教師的師資培訓力度,強化對高校體育教師心理健康相關知識技能和教學方法的專題培訓,切實提高體育教師的業務水平能力,使之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對學生開展適合的心理健康的教育。
5.3通過體育課程教學對民族院校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干預時一定要考慮到學生的不同情況,手段和方法不能一成不變,要適時根據干預對象的不同,干預對象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以及干預對象的性別、家庭等具體現實情況進行辯證地處理,切實做到一切為學生良好健康的成長服務。
參考文獻:
[1]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組.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查報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石光宇.體育教學對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促進性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2(04).
[3]林志超.影響學生健康的社會環境因素及干預對策[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0(8)
[4]陳秋珠.談高等學校教育在學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
[5]王義武.論體育教學中挫折教育的作用及實施[J].大眾商務,2009(12).
作者:陳兵
《健康教育指導評估對神經內科護理的應用》
〔摘要〕目的:探討神經內科護理中規范化健康教育指導、評估的應用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2016年黔南州人民醫院272例神經內科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組136例,對兩組臨床護理指標對比分析。結果:觀察組平均分(82.10±4.8)分,及格率90.17%,病人滿意度94.97%;對照組平均分(36.2±7.2)分,及格率21.06%,滿意度44.85%,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神經內科護理中采取規范化健康教育能增加患者及家屬防病治病的醫學知識,促進疾病康復,提高病人自身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
〔關鍵詞〕健康教育;神經內科;護理
在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中,健康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主要環節之一。健康教育可以從心理與思想層面加強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和配合度,進而實現護患積極的有效配合,降低患者痛苦,取到良好護理效果的目的。本文作者對本院2014年神經內科收治的初次住院136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實施護理健康教育及效果評估,并與常規護理對照組進行對比分析,旨在總結健康教育的應用效果與意義,提高整體護理質量,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基本資料
取2016年1月至6月本院收治的神經內科患者272例為本次研究對策,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36例。對照組中,男70例,女66例,年齡46~82歲,平均年齡(56±3.2)歲,病程1~3年,平均病程(1.5±0.8)年;腦梗死50例,多發性腦梗死21例,腦出血44例,蛛網膜下腔出血21例。觀察組中,男74例,女62例,年齡44~80歲,平均年齡(54±2.8)歲,病程1~4年,平均病程(1.7±0.9)年;腦梗死40例,多發性腦梗死31例,腦出血42例,蛛網膜下腔出血23例。兩組年齡、性別、病史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觀察組采用加強性規范化健康教育的護理措施,對全體護理人員進行培訓,護理人員必須熟悉健康教育內容和考核標準,掌握具體方法,成立專業的健康教育小組,按醫院非手術科室病人健康教育指導評估表統一實施。責任組長和責任護士滲入病房進行一對一宣教并定時評估。
1.3健康教育內容和評估標準
1.3.1健康教育的態度首先要求護士建立良好護患關系,開啟“親人式”人性化服務,掌握正確的溝通技巧。護士與患者交流時要專注,態度和藹,親切,交流內容簡單明了,每次指導的內容以患者能掌握為準,不宜宣教過多[1]。本院地處少數民族地區,應用民族語言進行健康教育宣傳是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證,并可通過動作、表情、圖畫、文字等多種形式幫助交流困難、文化程度低的病人進行健康宣教。1.3.2健康教育具體內容按醫院規定的非科室健康教育指導評估表實施。其表分為入院宣教評估,各種檢查指導,用藥及特殊治療指導,飲食臥位康復指導和出院指導等五大部分。入院宣教評估包括介紹評估護士自己,介紹病區環境,呼叫器使用等,介紹作息、探視、陪護安全相關制度3個小項。各種檢查指導包括各項檢查(抽血檢查、CT或心電圖、彩超)的準備及配合指導,特殊檢查的目的,注意事項3個小項。用藥及特殊治療指導,包括用藥種類,各種藥物使用時間及目的,各種藥物的目的及注意點,特殊功能鍛煉方法與步驟及其他6小項。飲食、臥位康復指導包括各種飲食種類及注意點(重點為糖尿病飲食),臥位種類及注意點,床上活動的目的及指導,翻身的目的及指導4個小項。出院指導包括出院藥物運用及注意事項,建立良好的健康教育行為,功能鍛煉,出院后隨訪的有關注意事項4個小項。
1.4觀察指標
通過本院健康教育指導評估表進行評估,護士長或護理部抽查。每一小項按健康教育宣教后的病人知曉率為考核標準,分為3級,相應評分為5、4、3分。A級病人知曉率為80%以上,B級為60%~79%,需對病人缺項進行補課,C級為60%以下,需再次進行健康教育指導。比較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0.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x±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健康教育指導評估結果
規范化健康教育指導評估觀察組教育評估平均分(82.10±4.8)分,及格率90.17%,病人滿意度94.97%;對照組平均分(36.2±7.2)分,及格率21.06%,滿意度44.85%,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健康教育指導評估比較
兩組健康教育指導五大項評估,A級、C級病人知曉率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健康教育是目前護理界廣泛探討的熱門話題之一,對病人進行健康教育是整體護理的重要內容。而健康教育關系到人們的知識、態度和行為的改變。醫學模式從生物醫學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也正是人們在生存及發展中對生命健康的更深層次的認識。護士工作的目標不僅是“幫助病人恢復健康”,還應從心理、生理等方面幫助病人,提高健康水平,預防疾病的發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對住院病人采取健康教育指導與評估是幫助病人治愈和預防疾病發生最有效的方法。本研究結果顯示:規范化健康教育指導評估觀察組教育評估平均分(82.10±4.8)分,及格率90.17%,病人滿意度94.97%;對照組平均分(36.2±7.2)分,及格率21.06%,滿意度44.85%,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觀察組在健康指導五大項評估A級、C級病人知曉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神經內科護理中開展健康教育指導、評估,能增加患者及家屬防病治病的醫學知識,從思想、心理、生理等多方面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和正確了解,達到護患有效配合,促進疾病的康復,提高護理質量。并對患者建立良好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文獻[2-5]報道一致。但不同點在于:
(1)本研究針對神經內科腦血管疾病分為入院宣教,各種檢查指導,用藥及特殊治療指導,飲食臥位康復和出院指導五大項20小項,進行量化指導,治療后進行病人知曉率60~70%和<60%,則重新宣傳補課。這種健康教育目的明確,針對性強,效果較好。
(2)重視心理指導,本院地處少數民族地區,應用侗語、水語、布依語、苗語多種進行宣教指導,入院后根據患者心理狀況,進行憂郁型、興奮性、中間型分類針對性進行心理疏導。這種將病人心態調整積極樂觀狀態,對促進患者的康復和提高生活質量有著較強的推動作用。
(3)由于神經內科腦出血疾病多數是慢性,易復發的疾病,需長期服藥,多種藥物共服,易產生不良反應,藥物依從性是防止復發的關鍵之一。本文在神經內科護理中,強調用藥的目的、種類、不良反應和服藥的注意事項的健康宣教、評估,能提高病人對藥物治療的認識,能正確對待藥物治療中的不良反應,真正認識到堅持眼前的重要性,增強藥物依從性,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消除不良因素,延緩或降低疾病復發,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筆者認為在神經內科護理工作中開展健康教育指導、評估,應注意以下問題,才能事半功倍,收到滿意效果。(1)樹立現代化護理觀,明確健康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護士應加強學習,掌握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使自己的知識能適應健康教育的需要。因此,護理人員的素質培養是搞好健康教育的保證。
(2)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有效的溝通是建立和加強健康教育的基礎。掌握溝通技巧才能健康教育指導,評估達到預期效果。在實施健康教育時應注意因時而異,因人而異,堅持評估的原則。臨床的溝通方式有語言性溝通,肢體溝通,形象溝通,輔助性用具溝通等多種方式,甚至有時候沉默也是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6]。這需要護理人員耐心細致,態度誠懇,根據患者的不同特點選擇不同的溝通方式。總之,獲得患者的充分信任是檢驗護理人員溝通有效性的根本標準。
(3)家屬的健康教育不可忽視。內科疾病患者,特別是神經內科患者多數需要家屬日常的生活輔助和護理幫助。因此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針對性向家屬傳遞病情信息,解答家屬的疑問交待治療和藥物的目的,注意事項,指導家屬參與臨床生活護理,特別是肢體功能康復的鍛煉,以便勝任出院后患者的功能康復。
(4)住院病人專科的健康教育雖取得一定效果,但仍存在不少問題。如專科健康教育的指導內容,不同民族文化程度,病情存在的較大差異,如何針對性更科學合理進行健康教育等,需進一步研究。尋找更好的專科實施方案和健康教育的評估標準是今后研究的目標,前瞻性研究和評估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白晶.神經內科護理中規范化健康教育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10):670-671.
〔2〕焦坤,喬宏,吳志華.神經內科護理指引體系在神經內科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3(32):33-35.
〔3〕伍琦.規范化健康教育在神經內科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15):136-137.
〔4〕何建蓉.規范化健康教育在神經內科護理中的應用〔J〕.臨床合理用藥,2013,6(16):105-106.
〔5〕海麗紅,張宏敏.健康教育在神經內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9,12(20):22-23.
〔6〕侯媛媛.情景教學與常規教學的比較分析,以《內科護理學》健康教育為例〔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9:231-232.
作者:王華英 梁應丹 陳光梅 單位:黔南州人民醫院
推薦閱讀:《教書育人》雜志是黑龍江省發行的教育論文投稿期刊,雜志1987年哈爾濱市創刊,是面向教職工的教育文化刊物,探索教育理論,總結教學經驗,追求教育新理念,注重教師人文素質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