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11月17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企業要加速調整未來經營戰略,努力將企業打造成能源技術服務的提供商,實現提供能源產品服務的低碳化。 要以數字化和低碳化相結合充分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技術等先進技術手段,以創新來推動傳統化石能源企業轉型,適應與引領“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5月26日,國務院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 會議重申我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會議特別指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選擇。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全球面臨的重大挑戰
當前,氣候變化問題已成為全球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 2015年在巴黎,全世界幾乎每個國家都同意采取行動,要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之內,并為把升溫控制在1.5℃內而努力。
那么,碳是如何影響環境的呢?
目前,專家將產生碳的途徑分為三類。 第一類碳,由化石燃料燃燒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也就是由煤炭、石油、天然氣這三種化石能源產生。 第二類,叫做氣候中性碳,這類碳來源于各種綠色植物及綠色植物為生存條件的各種動物。 第三類,是具有全球增溫潛勢的非二氧化碳。
目前,假如設想全球各國在碳排放問題上不采取任何措施的話,到2050年地球溫度可能會比1850年以前上升1.5~3℃,到本世紀末上升幅度達到4~8℃。 所以,為了消除和減緩全球氣候變暖,人們提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碳達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 而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然后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
我國正處于工業化發展階段,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量巨大。 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3417億噸。 其中,中國排放98.3億噸,分別是美國、歐盟的2倍和3倍。 中、美、歐CO2排放量占全球的比重合計為53%,而中國比重達到28.8%。
因此,在2020年9月聯合國大會上,習近平主席向世界莊嚴宣布,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達到峰值,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 這一目標的實現,無疑是我們應對氣候變化,為新一輪的全球氣候合作注入了新的動力。
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勢在必行
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無論是對全球還是對國內來說,都是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戰略決策,彰顯出了我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上的責任和擔當。
“十四五”規劃綱要曾提出,要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和重點行業及企業率先達到碳排放峰值,深入推進相關領域的低碳轉型。 而做為經濟發展中非常重要的煤炭、冶煉、石化等傳統工業更是面臨著碳排放量大、污染防治難度大、發展空間受限等問題。
人們分析認為,我國能源結構仍是以高碳的化石能源為主,占比達到85%。 其中,煤炭的占比達到57%。 2018年,我國煤炭碳排放量占能源總碳排放量比重的79.8%,相當于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59.0%。 而美國和歐盟煤炭消費比重僅為12%放和11%。
另外,我國作為“世界工廠”和制造業大國,工業產業是傳統用能大戶,能源消費占總終端能源消費的2/3。 工業產業中的鋼鐵、化工和石化、水泥和石灰以及電解鋁四個傳統高碳排放行業都是我國CO2排放的主要領域,占全國總排放量的80%左右。 因此,實現“碳中和”就必須嚴格控制上述傳統高耗能、重化行業新增產能,優化存量產能,推動其進行節能改造,調整產品和產業結構,加快現代服務業、高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發展。 逐步實現經濟增長和碳排放的脫鉤,這樣才能在限定時間內完成碳排放任務。
目前,鋼鐵工業碳排放量占全國排放總量的15%左右,減少碳排放的途徑首先就是減少煤炭、石油這些傳統能源消費,增加天然氣等清潔能源使用,以及新能源、水電、風電等使用量。 雖然減少傳統能源使用量會增加高耗能企業成本,對傳統能源企業不利,但它同時也對能源產業起到類似于供給側改革的效果,推動行業淘汰高耗能企業,主動降低產能,從而提升傳統企業的單位產能價值。 比如,不少制造業的生產結構,從改善排碳技術提高科技含量而得到改變,那些無法適應新成本壓力的產業可能會消失,而碳中和本身在發展中會形成一個新的大產業,甚至成為新的支柱產業。 因此,“碳中和”目標的提出,將倒逼這些企業進行深度變革并加快轉型步伐。
當前,綠色經濟產業在全球范圍內迅速發展,其相關領域的技術競爭也在加劇,氫能、儲能、新能源汽車、智能電網等多領域技術制高點的爭奪也趨于白熱化。 涉及清潔能源技術的新材料芯片制造等基礎領域更成為必爭之地。 誰能在這輪綠色發展相關技術競爭中領先,誰就能擁有更強的領導力和更多的話語權和市場份額,誰就具備了更大的發展機會。
幸運的是,中國未雨綢繆及早設計和進入了這些領域。 比如,新能源汽車、光伏硅片和特高壓輸電線路的技術水平我國已處于世界一流。 今年歐洲外交關系協會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已經在光伏、風電、儲能、電動汽車等多方面領先。
另外,國家能源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總規模達到9.3億千瓦,占總裝機的42.4%。 其中水電3.7億千瓦、風電2.8億千瓦、光伏發電2.5億千瓦、生物質發電2952萬千瓦。
而國際能源署(IEA)的資料也顯示,到2024年,中國的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量將一直占全世界的40%。 中國通過提升可再生能源、天然氣、電力使用比重,正加快構建綠色多元的能源供給體系,而經濟發展也朝著更加清潔和更低能源密集轉型。
前不久,國家能源局主要負責人表示,未來將制定更積極的新能源發展政策,錨定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25%和風電光伏裝機12億千瓦以上的目標,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建議和思考
3月15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提出,要清晰地謀劃“十四五”期間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施工圖”——從能源體系、重點行業、綠色低碳技術、綠色低碳政策和市場體系、綠色低碳生活、生態碳匯能力、國際合作等7個方面進行部署和規劃。
現在,中國距碳達峰只有不到10年時間,從碳達峰到碳中和也只有30年時間,時間緊、壓力大,所以“十四五”必須取得實質性進展,才能保障碳達峰及后續的碳中和目標如期實現。 可以說,“十四五”是落實雙碳目標的關鍵期、窗口期。
當前,全國各行業各部門和許多企業都在抓緊研究制定相關方案和配套政策,專門研究制定落實國家碳達峰碳中和部署要求的實施意見和辦法。 為此,我們提出建議如下:
首先,要依據“十四五”發展規劃和未來中長期發展規劃,以不同階段發展目標和碳排放控制目標,以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為時間節點,形成倒逼機制,使油氣、電力、新能源、建筑、電力、煤炭、鋼鐵等高耗能行業,盡快出臺實施碳達峰、碳中和規劃和辦法。
針對有些企業存在的認識誤區進行指導和糾正。 這些誤區包括:一是空談理念,沒有具體目標與時間線。 二是只談總目標,沒有明確的碳排放范疇。 三是認為過度依賴植樹造林等碳抵消方式。 四是避重就輕,不談“核心減排”。 五是認為碳中和將是終點。
其次,要加快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動傳統產業低碳改造升級,堅決遏制高能耗、高排放項目建設,發展壯大綠色低碳產業。 要推進能源結構優化,嚴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費,積極推進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的發展,因地制宜開發水能,安全有序發展核電,推進氫能的制運和儲用全鏈條的發展,提高電網對可再生能源的消納和調控能力,積極參與碳交易等市場建設。
第三,加速調整企業未來經營戰略,努力將企業打造成能源技術服務的提供商,實現提供能源產品服務的低碳化。 要以數字化和低碳化相結合充分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技術等先進技術手段,以創新來推動傳統化石能源企業轉型,適應與引領“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第四,實現“碳中和”目標,不僅需要思想觀念的轉變、技術的進步、商業模式的創新、政策扶持和體制機制保障,而且需要堅持系統思維打破各種壁壘和藩籬。 一要打破能源企業、種類之間的壁壘。 我國的能源資源稟賦和國情現狀,決定了我國未來不可能發展單一的能源,需要進行多能互補,實現各類能源融合發展。 二要打破能源與其他行業之間的壁壘。 能源行業雖然是CO2排放量最多的行業,但建筑業、工業、交通等排放量也需要降碳。 三要打破中央與地方、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之間的壁壘。 四要打破不同主體之間的壁壘。 “碳中和”涉及政府、企業、個人等眾多不同主體。 需要全民的共識和全社會的行動,任何主體都不能缺席。 五要打破不同碳減排政策、行動方案之間的壁壘。 未來,隨著我國新能源裝備制造業不斷創新升級,新能源在減少碳排放中起到的作用將越來越明顯。
第五,“碳中和”是一個遠景目標,實現它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搞“一刀切”。 要因地制宜,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企業應有不同的“碳達峰”與“碳中和”時間表。 要防止有些企業和單位為早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出臺激進的、不符合本地實際情況的碳減排措施,或互相攀比,搞碳減排競賽,大幅度減少煤炭油氣等化石能源的產量與消費,導致出現因能源轉型力度過大、化石能源投資不足而帶來的能源短缺,損害經濟的發展。
第六,考慮設立低碳轉型或“碳中和”相關基金,推進能源轉型。 通過專項資金對轉型地區和企業及群體進行傾斜,幫助傳統能源產業工人進行培訓和轉崗,避免出現因低碳轉型而導致貧困化等社會問題的發生。 同時還可以發行“碳中和債券”,向低碳產業提供中長期資金,使企業更有條件開發綠色產業。
第七,在政府引導,社會支持,市場調節下,鼓勵企業發展低碳、零碳經濟。 在生態環境部出臺《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的指導下,發電企業和自備電廠及相關企業要積極參與全國碳市場的運作和交易。
總之,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是國家提出的重要發展戰略目標,按照這一決策部署,各行業和企業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積極制定更為細化的“碳達峰碳中和”時間表,繪制更詳盡的促進低碳化的發展路線圖。 并在產業鏈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要做到節能減排。 最終通過推動綠色生產和發展,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而貢獻一份力量。
作者:張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