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05月16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摘 要:勞動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勞動教育作為教育體系的一部分,對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直以來,勞動教育不斷被弱化甚至異化,勞動教育發展滯后的深層次原因是其復雜的社會因素。文章從哲學辯證角度出發,提出發展勞動教育的必要性及解決勞動教育發展滯后的途徑,其目的在于提高社會對勞動教育的認同,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關鍵詞:勞動教育;社會存在;社會意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是歷史唯物主義最基本的原理。馬克思說:“在物質生活中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政治和精神生活過程的一般性質。”[1]勞動教育理念作為一種社會意識,以復雜的社會存在為基礎,它的意識形態和價值應該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義和內容相統一。關于勞動與價值觀形成的關系,馬克思的分析無疑是最透徹、最具說服力的。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分析了生產方式的變化所導致的文化價值觀的轉變。在英克爾斯的研究假設《從傳統人到現代人》中,英克爾斯的觀點也和馬克思“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觀點相吻合。
英克爾斯的研究假設強調了工廠經歷、大眾傳播媒介、城市生活和學校教育在人的核心價值觀形成過程中所起到的意義和作用[2]。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黨的基本教育方針。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勞動課程形式隨著時代的演變而變動,但勞動教育目標和內容一直停留在頂層設計和宏觀宣傳層面,勞動教育的觀念、目標和內容與新時代嚴重脫節。在勞動教育究竟是什么、為什么開展及如何開展等問題上,勞動教育始終沒有落到實處。因此,在面對新時代的變化及黨中央、國務院對勞動教育思想提出新要求的同時,有必要梳理阻礙有關勞動教育思想發展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形成的社會存在因素,以尋求理解和重視新時代發展勞動教育的必要性及重構勞動教育在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中的重大現實意義和價值意義。
勞動教育論文:淺析高校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共生
一、大力發展勞動教育的社會必要性
大力發展勞動教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也是彰顯馬克思勞動教育理論當代價值的需要,更是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的需要。
(一)新時代社會發展的實踐需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勞動過程出現了新的特點,即勞動形式的多樣化與社會結構的復雜化、勞動智能化與科學化,以及構成勞動的基本要素及其要素的結合方式的重大改變而導致了知識密集型勞動、服務密集型勞動,以及人工智能服務等新的勞動形態和勞動方式的出現,與此伴隨出現的是社會階層等社會關系結構上的變化,勞動多樣性的特點超出馬克思大工廠勞動的單一性,也超出了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實踐范疇。這就要求教師更新勞動觀念,發展和創新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做出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國情和時代需求的理論價值闡釋。
(二)繼承和發展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價值需求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是時代的產物,若要彰顯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當代價值,豐富與發展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形式和內容,就必須了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因此,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所蘊含的豐富內容和當代價值還有待進一步發現,現實意義還需要深入挖掘和探尋。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核心和意義就在于其始終以人的發展為中心,充分尊重勞動和勞動者的勞動價值。馬克思關于勞動與價值的相關論述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理論支持。
(三)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的需要馬克思站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角度認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一直以來,勞動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其地位和重要性不斷提升。2010 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勞動教育被賦予了崇高的政治和教育意義。2018 年 9 月 11日,習近平同志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3]。2019年 11 月 27 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通過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文件中強調勞動觀育人,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過程。2020 年 3 月20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就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給出了全方位的指導意見。
二、目前勞動教育異化的問題及成因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勞動教育一直在不斷地演變和發展。改革開放以前,勞動教育等同于體力勞動;改革開放以后,勞動教育的觀念、形式和內容并沒有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而變化,勞動教育始終沒有像德智體美教育一樣被發展,甚至一度被弱化、異化,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因素。
(一)社會問題
市場經濟引入競爭機制,打破平均主義,解放了生產力,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合理拉開差距”的分配方式,促進了經濟社會高速發展。但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分配方式又加大了社會群體分層和收入差距。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近 10 年我國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接近 0.5,可以說是一個比較高的水平,世界上基尼系數超過0.5 的國家只有 10%左右。因收入差距持續擴大而導致的貧富差距已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并形成了社會分層和代際轉移。
我國從 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建設,資本與勞動的關系便成為了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項重要而基本的關系。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化,資本追求剩余價值最大化的本性日益顯現,勞資關系出現不平衡,尤其是在私營企業收入分配中,資本直接決定了其在分配制度中的主導地位。資本擠壓勞動的直接結果是勞動者地位降低,人力資本無法獲得與其勞動價值相當的勞動報酬,勞動積極性降低。表現在社會意識層面就是勞動光榮觀念淡化與勞動精神式微,勞動認同遭遇危機。勞動認同的危機直接影響到大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如果社會不以“公正”“誠信”“正義”等價值觀念作為最根本的價值觀,最終必將造成整個社會的浮躁之風。這與整個社會所倡導和弘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完全相悖的[4]。
(二)教育問題
1.教育理念的缺失。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在勞動教育不斷被弱化的背后,教育領域的問題主要表現為:第一,應試教育的嚴重影響。成績成為衡量學生能力的首要標準。在復雜的社會因素影響下,一些人通過不當手段獲得暴利,而另外一些辛勤付出、誠實勞動的人卻常常待遇差、地位低。這些社會問題導致勞動真正價值、勞動教育日益被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忽視。第二,對勞動教育的狹隘理解。將勞動概念狹隘理解為體力勞動,勞動教育也就被等同于參與簡單的體力勞動或懲罰,勞動教育性質發生扭曲。第三,我國實行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使得大部分學生都是獨生子女,這也是家庭和社會對學生的勞動教育觀念淡薄的原因之一。
2.高校教育實踐的缺位。
高校在日常的教育中并沒有將勞動教育作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入貫徹。一是,對勞動教育目的認識不足。高校給學生提供的勞動實踐機會較少,且高校也不自覺地將勞動教育等同于參與體力勞動。而形式多樣的班校活動、企業實習、社會實踐也只是停留在口頭宣傳和紙上日志的檢查,并沒有對學生的勞動教育目的、要求、內容和反饋給予合理評價。
二是,勞動教育與課程教學相脫離。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課程更多地停留在培養計劃的設置層面,缺少足夠的實踐教學活動,沒有培養學生勞動意識和精神。在專業教學層面,教師缺乏深入挖掘課程本身的勞動教育性質和問題意義的意識。學生的勞動精神、奉獻精神以及吃苦耐勞精神的培養更是無從談起。三是,經費投入不足。高校實踐課程的開展需要足夠的教育經費支持,而目前因為勞動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認識不足導致預算很少,且沒有設立專項資金去支持勞動教育的開展。四是,勞動教育考核反饋機制不健全。高校的社會實踐是檢驗學生專業素養和勞動素質的現行方法。高校對學生實踐活動的考評往往停留在學生的生產日志報告層面,而社會機構也沒有將學生的表現及時地與高校反饋和溝通,大部分也只是為了獲得學生的廉價勞動力。
三、重塑發展勞動教育、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途徑
(一)重視運用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指導實踐
要明確新時代開展勞動教育的迫切需求,充分認識勞動教育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意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現階段人們現實生活的價值觀概括,更是趨向共產主義價值理想的一種價值引導。在《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對勞動在人的生活及整個人類歷史形成中的基礎性地位和作用做了揭示。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認為,勞動是人的生命活動,是生產生活。人通過勞動,生產出物質產品,維持了肉體存在,也生產出精神產品,滿足了精神需要。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需要,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的重要基礎和保障。用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指導國家、社會、學校協同合作,以指導社會實踐。
(二)不斷完善公平的社會
存在以促進勞動價值的認同要真正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就要正確處理資本和勞動的關系,通過加強勞動權利、引導和節制資本權利及其對勞動的擠壓而使雙方達到均衡、互贏。培育崇尚勞動的文化和改善勞動環境等綜合措施,實現勞動者的體面勞動,重建對社會勞動付出的認同。在企業利潤分配上,應當由法律規定勞動與資本在全部利潤中的分配比例,控制剩余價值被資本主導分配的現象,國家應立法控制股票在上市公司分紅中的比重,要警惕資本權力化。
(三)培育社會意識
引導社會存在培育勞動精神與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具有內在一致性。培育勞動精神,要充分肯定勞動是價值創造的源泉,內化“勞動光榮”的觀念;堅信勞動創造歷史,營造“尊重勞動者、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氛圍。摒棄弄虛作假、投機取巧的行為。這里的勞動者是辛勤勞動、誠實勞動、腳踏實地的建設者和創造者。在全社會范圍內,弘揚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和勞模精神,以促進價值認同引導勞動實踐。培育勞動精神,就要充分發揮優秀勞動者的示范和引領作用,塑造勞動文化。使優秀的勞動者脫穎而出,獲得榮譽并獲得與榮譽相匹配的物質獎勵,這樣才能帶動各行各業的勞動者,激發勞動熱情,凝聚群眾力量,形成“崇尚勞動、尊重勞動者”的勞動文化積淀,充分肯定勞動者的社會主體地位,使大眾真正從內心認同,并在此基礎上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四)抓好學校教育的關鍵環節
2020 年 3 月 20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其中明確了勞動教育的基本內涵、總體目標、各個勞動教育的課程內容和勞動價值觀形成的評價制度[5]。
第一,認真落實勞動教育的子目標。勞動教育的落實,其本質目標在于確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讓學生充分認識到何為真正的勞動、勞動的本質對于社會發展和人的進步的重要意義,使學生尊重勞動精神、尊重體力和腦力勞動者。
第二,將新的勞動形態與學校勞動教育相結合。當代社會勞動形態不僅包含體力勞動,更包括腦力勞動及其衍生形態,因此勞動教育應當緊跟時代變化,與時俱進地將勞動教育和勞動價值觀融入到具體的課程建設當中,利用多種平臺開展勞動教育實踐,讓學生的勞動教育更具時代性、主動性、實踐性和創新性,并成為學生實現個人全面發展的有益平臺。
第三,注重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和專業課實踐教學兩個環節展開勞動教育,將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當中,使學生充分認識勞動的價值和意義,培養學生的勞動理念和勞動價值觀。第四,在實踐環節上,通過專業課程系統的設計,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勞動習慣、勞動態度和服務意識,注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幫助學生養成高尚的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勞動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組成部分,對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具有格外重要的意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是以現有的社會存在為基礎,社會意識的認同又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意識上的認同,本質上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和整個社會價值取向的認同,也是形成文化自覺、文化自信,進而堅定“四個自信”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4
.[2] 戚杰強.馬克思“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檢驗及其啟示——以英克爾斯《從傳統人到現代人》為例[J].理論月刊,2014(2):10.
[3] 習近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1).
[4] 王文慧,柴俊紅.新時代馬克思勞動理論創新的幾點思考[J].經濟研究導論,2019(35):6.
作者:劉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