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8月31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摘 要] 目前,我國臨空經濟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時代契機。 武漢臨空經濟區成立“十年”以來,獲得了長足的進步,成為推動武漢打造國家中心城市以及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的重要支撐。 但武漢臨空經濟區在發展中也存在區域協調機制效用缺失、內部發展不協調、產業發展方向不明、部分區域發展空間不足等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做實做好區域協調、推動武漢臨空經濟區政策普惠、加大跨區域合作的建議。
[關鍵詞] 武漢臨空經濟區; 發展概況; 建議
2008年10月,為了進一步促進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配合湖北“打造支點、走在前列”的崛起戰略,武漢市通過了《武漢臨空經濟區總體發展規劃》,大力推進臨空經濟發展。 隨著十幾年的經濟高速發展,武漢臨空經濟區已經成為助推武漢打造國家中心城市以及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的重要支撐。
一、武漢臨空經濟區“十年”發展概況
武漢臨空經濟區雖然以武漢命名,但涉及的區域范圍并不僅限于武漢市域內,而是以天河機場為中心,跨越兩市三區,包括武漢東西湖區全域、以及武漢黃陂區和孝感孝南區兩地部分區域組成。 從地理連續性上來分析,武漢臨空經濟區以天河機場為核心,三大區域連片分布。 但就其涉及行政區域范圍來說,相比武漢黃陂以及孝感孝南,東西湖區具有相對的區位地理優勢,全域500平方公里全部納入武漢臨空經濟區范圍,面積范圍接近整個武漢臨空經濟區范圍的一半左右,在區域規劃發展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
(一)經濟總體實力大幅提升
武漢臨空經濟區雖然由三大地域組成,但從現有發展的主體來說,不管從區域面積、經濟體量、產業發展度等條件來分析,武漢市東西湖區已經成為了武漢臨空經濟區發展的最主要的載體。 2013年5月,武漢東西湖區更名為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為全國首個以臨空港經濟命名的國家級開發區。 升格為國家級開發區后,東西湖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經濟實力突飛猛進。 五年時間內,地區生產總值從2014年的580億猛增到2018年超過900億,年均區間增幅達到10%左右,再到2019年突破1300億,經濟總量已經躍升到武漢市各區的前列,在武漢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從2014年的5.71%上升到2019年的8.17%。 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在武漢區域發展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已經成為拉動武漢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二)三大臨空區域發展競相發展
從2008年底,武漢發展臨空經濟以來,武漢臨空經濟區所轄三地區域都有一定發展。
首先,作為國家級開發區的東西湖區來說,在發展上“一馬當先”,實現突破。 近年來,東西湖區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區域產業結構已經從最初的食品、機電、物流等傳統產業逐步轉型升級為芯、屏、網、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成功引進葛洲壩裝備制造、中興新能源、京東方、康寧、中金數據等一大批百億級高新項目,設立國家網安基地,成為承接國家重大戰略布局的重要抓手。
其次,近兩年來黃陂區臨空產業園開始逐步發力,成功引進了比亞迪、卓爾航空、海航、周大福、圓通物流、翰宇藥業等國內知名企業,助力打造以新能源新材、智能制造、時尚創意、生物醫藥、物流電商等五大現代產業集群。 同時,隨著湖北首個工業互聯網產業示范園區以及武漢中日產業園在黃陂臨空產業園落戶,在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工業設計等領域發展勢頭十分強勁。
第三,孝感臨空區以鳳凰旅游區、生態智慧新城、空港鳳凰科技新城三大重點項目為重點,成功引進金富新能源動力電池、蘇寧易購電商冷庫基地、申通、普洛斯、韻達現代信息物流基地等項目,2019年度共引進項目16個,合同引資額高達1500多億元,遠超發展預期。
(三)武漢臨空經濟發展韌性十足
2020年,武漢經歷了百年一遇的新冠疫情,實現經濟總量15616億元,相比于2019年下降了4.70%,經濟發展遭遇到了巨大的挫折。 在疫情封鎖條件下,除了東湖高新區實現正增長外,武漢其他十三個片區經濟增速遭遇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詳見下表)。 相比之下,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經濟增速只略微下降了0.2個百分點,表現出超強的經濟發展韌性,彰顯出武漢臨空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
(四)核心樞紐機場蓬勃發展
臨空經濟的大跨越,離不開核心機場的建設。 當前,隨著武漢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內對外聯系越來越密集,基于人流物流等要素的快速流動需求,促使武漢天河機場在發展中不斷擴容。 2017年8月,武漢天河機場三期擴建工程順利完工,T3航站樓正式投入使用,天河機場的旅客吞吐量得到迅猛提升。 武漢天河機場旅客吞吐量從2015年的近1900萬人次上升到2019年的2700多萬人次,五年上升了42%,增速和客運量都位居中部地區第一位。 目前,天河機場擁有近40個國際城市的直達航線,可以直飛世界四大洲。 同時毗鄰武漢的鄂州,基于獨有的地理區位優勢,加成現代物流業的高需求,正在建設全球第四個、亞洲第一個專業貨運機場。 鄂州順豐國際貨運樞紐機場使武漢依托鄂州成為繼北京、上海、成都之后全國第四個擁有兩個大型運輸機場的城市,也將極大的促進武漢臨空產業的升級發展。
二、武漢臨空經濟區“十年”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區域協調機制效用缺失
2011年底,湖北省出臺的《湖北省臨空經濟和通用航空產業發展專項規劃(2009-2020年)》中明確提出加強臨空經濟和通用航空產業發展的組織領導。 規劃提出由省政府領導掛帥,成立專題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解決產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特別是現有項目配套整合、用地規劃等。 但實際過程中,協調小組也通常處于兩難境地,在重大項目的區域布局、區域產業的發展方向、地方優惠政策的分成比例等方面無法兼顧各地利益。 三大區域作為主體都有各自強烈的發展需求,同時在招商引資、產業發展、優化政策、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地方主導性,這促使協調小組往往無法有效發揮作用,形成三大區域各自“單兵作戰”的局面。
(二)臨空經濟區內部發展不協調
從區域發展的角度,就整個武漢臨空經濟區來說,其結構呈現“一極獨大,兩翼偏緩”的局面。 武漢臨空經濟區基于地理分布的特征,橫跨兩市三地,設立的初衷就是要通過臨空經濟的發展,帶動跨區域的協同發展。 但近十年的發展,臨空經濟區取得最大進步的卻是東西湖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其不僅升格為國家級開發區,在經濟總量上遙遙領先,更是在區域先導產業發展、產業技術規模、區域政策優惠等方面處于引領地位。 基于虹吸效應的特點,更多的資源配置向東西湖區內集聚,東西湖臨空經濟技術開發區對黃陂以及孝感臨空經濟區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擠壓作用,黃陂孝感兩地的臨空經濟發展存在邊緣化的趨勢,無法實現整個臨空經濟區的協調發展。
(三)產業發展方向不明
從產業的角度來說,臨空產業具有非常獨有的涉“空”特征,處于新型產業鏈的高端,尤其以通用航空、航空物流、精密制造為主。 但在臨空經濟區發展的實踐中,臨空產業卻又包羅萬象,定位不清晰,發展特色不明顯,三大臨空區之間存在較為明顯的產業結構同構現象,部分地區還以臨空經濟為噱頭,大力開發房地產,區域產業發展迷失了具體方向。
(四)部分區域發展空間不足
在三大臨空經濟區中,除了東西湖區是全域納入外,武漢黃陂和孝感孝南兩地都是部分區域納入。 在發展過程中,地域空間的有限極大制約了區域發展的能力。 例如孝感現有孝南臨空經濟區的區域面積只有100平方公里,區域內人口只有2.8萬人,工業發展和產業集聚的要素都顯不足,無法升級提質,發展潛力被極大的限制。
三、武漢臨空經濟區未來發展的若干建議
(一)做實做好區域協調
正如前文所述,現有的省級層面的協調機制雖然從機構成員構成上來說,可以有效發揮作用,但在區域發展實踐中,卻受到掣肘,無法有效開展工作。 建議在原有領導小組基礎上構建常態化的臨空經濟區協調會議制度,每個季度或半年時間召集由各區域主要負責人參與的協調會議,就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整體招商、產業分工、土地空間合理利用等問題進行協商,這將有利于大臨空經濟協調小組實時了解各區域發展的現實狀況,為合理配置區域資源,促進各區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二)推動武漢臨空經濟區政策普惠
目前,就東西湖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升格為國家級開發區,享受國家層面的政策優惠,這就造成了武漢臨空經濟區三大區域事實上發展不均的基礎。 下一步工作重點應該擴展黃陂以及孝南臨空產業園區的腹地范圍,進一步完善黃陂和孝南臨空區在產業、土地以及財稅等方面支持政策。 同推動黃陂以及孝南臨空區,連同東西湖區共同爭取國家級臨空經濟示范區,推動普惠政策的均等化,提升邊緣地區的發展能力。
物流論文范例:電力物流經濟配送管理應用探微
(三)加大跨區域合作
利用鄂州順豐國際貨運樞紐機場建設的有力契機以及借助武漢打造航空“雙樞紐”戰略,推動武漢臨空經濟區與武漢天河機場以及順豐貨運機場的業務有效對接。 大力擴展武漢臨空經濟區發展輻射范圍,以天河機場和鄂州機場為核心,聯合兩地周邊黃石、黃岡、仙桃等區域,共同打造“兩核”臨空經濟帶,推進區域共同在航空精密制造、航空現代物流、航空維修及服務保障、綜合保稅物流、生物醫藥、大健康等領域加強產業分工協作,實現共贏。
[參考文獻]
[1]華夏.武漢臨空經濟的發展及影響淺析[J].物流技術,2011(5).
[2]張萍.武漢臨空經濟發展調研報告[J].武漢經濟研究,2016(1).
[3]劉雪妮.臨空經濟對區域經濟的影響研究——以首都機場臨空經濟為例[J].經濟經緯,2009(3).
作者:周睿全